一百篇细碎美文,一百张时光相片,十万字青春回忆。
继安妮宝贝后,最令人惊艳的文字盛宴。
畅销书作家王臣全新[散文+摄影]美文书。
最具品质感的青春纪念读物,最文艺的[散文+摄影]美文集。
语言极具美感,图文雅丽上品之作。
《写给旧时光写给回不去的自己》同于传统的散文集,作者文字华美清丽,辨识度高。文章短而精致,符合当下生活的阅读节奏。
新时代人群的情感代言,对青春最盛大的纪念。
王臣的文字华美洗练、感情浓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对年轻的生命、盛大的青春的伤欢悲喜。为新世代人群的情感代言,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广泛共鸣与轰动效应。
《写给旧时光写给回不去的自己》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老少年”,第二部分是“爱/小事情”,第三部分是“你/旧时光”。写尽世间欢伤流离的生命里隐隐细细的慷然与清醒,定静与温柔。《写给旧时光写给回不去的自己》辅以极具情调和美感的摄影作品,图文映照,摇曳生姿。这些细微的美好是作者生命历程中所有浅喜深爱与念念不忘之汇聚。
正如作者王臣所说,人总是会做一些刻意的事情。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人的心里又总是孤独的。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时光总是仁慈。它会为你留置许多的隘口,供你顿足、回顾、眺视、谵妄,做自以为是的纪念,来温暖自己。甘愿被灵魂深处的知觉指引。
第二版序
/ 少年已苍老,时光已陈旧
第一版序
/ 某一种结束,某一种开始
之一
我 / 老少年。
/ 人间 / 北方大雪 / Milonga for 3
/ 不一 / 病书 / 大船 / 待望
/ 渡口 / 独自天性 / 二十年 / 父亲
/ 感情生活 / 寂寞 / 简单 / 洁癖
/ 姐姐 / 锦铭 / 那年八月 / 母亲
/ 男童 / 如梦 / 容器 / 盛大
/ 唯有时光 / 毋憷 / 夜行列车
/ 再见,少年 / 雪霁 / 一年 / 做梦
/ 再写母亲 / 在北京 / 自深深处
之二
爱 / 小事情。
/ AM·PM / 暗恋 / 保持距离
/ 悲剧 / 彼岸花 / 苍兰 / 城市病人
/ 初恋时分 / 重新 / 断章 / 二月情深
/ 公路电影 / 空事 / 莉莉周 / 流深
/ 卖画少女 / 男伶 / 南京告别 / 片段
/ 青蛇 / 三日谈 / 双生女子 / 四五事
/ 诉离伤 / S·M / 童话 / 透明幻觉
/ 无爱有时 / 小欢喜 / 新西兰男人
/ 一首诗 / 幽兽 / Siempre Me Quedara
之三
你 / 旧时光。
/ 布鞋 / 春光乍泄 / 过年
/ 广播 / 春眠 / 街头老人 / 旧房间
/ 橘光灯盏 / 老自行车 / 两本书 / 旅人
/ 莫测 / 南方小城 / 女巫 / 蔷薇女子
/ 去流浪 / 素朴 / 王菲 / 书写者
/ 清水栀子 / 文艺知觉 / 五月 / 小屋
/ 音乐 / 新日 / 烟花
/ 电影画面 / 小镇时光 / 照片 / 言谢
/ 氤氲 / 辗转 / 未尽
/ 人间
戊辰年。农历四月。母亲对他说,他出生在母亲老家祖宅的一间阴暗小屋里。是一个如今可能已经亡去的接生婆用土法接生的。用一把白纱布包裹着的剪刀放在火上烧过,然后剪断他的脐带,将他同他母亲的身体分离开。
那时候,外祖母守在母亲的身边。这一对母女之间的感情,正如他这一辈子与他母亲之间的羁绊一样,是那种渗透进骨血里,流遍全身足以致命的。
任何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带着母亲的血、剧痛、汗与泪来到这个人间。如若有一种爱,只要被念及,就有让人泪流满面的力量,那便是来自于母亲。他天生就是恋母情结严重的人。他初见人间时,院落里盛开了大朵芍药。这是一种嚣艳又孤独的花。
那一年,母亲三十一岁。
/ 北方大雪
那一天,落了大雪,在深夜时分。他却不知。第二天,他方才知道,那一层脆薄的玻璃之外,世界换了一片天。一夜之间,变成清白一片。拉开窗帘的那一刻,他猛然之间觉得内心寂静得荒凉。他在想,那雪落时分,他是否沉闭在自己的世界与时间有了某一种隔绝。他又回头看看屋内,清简得令人发憷。
那一刻,无人知道他内心的孤独。
中午,他去书店。走出公寓的时候,他的眼被迫合上了几秒。那明晃晃的白光,仿佛要将他这从暗处出来摸索的人刺穿。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压迫力。待他再睁眼,却又有一种隐蔽的温柔从白色光里漫出来。积雪不薄。
他在南方的家里甚少见到没足的积雪。于是,内心便猛然生出一种幼童似的惊喜。走路时,内心也是清凉的,甚至有一丝欢快。整个人浸在北方的大风里,皮肤仿佛随时会皴。但北方的寒,刺肤,却并不真正伤人。大约是出来见光太少的缘故。于是,在光下,在风中,身体里蔓延出的那一种豁然与清透,格外的强烈。
新旧时光在更迭。北方大雪又令人如此欣悦。他心里竟仿佛生长出一些抵抗寒气的温热。仿佛能感受未知路途上不尽的天光。那光是,深白的,充满力,亦和煦。到书店时,依然有细碎白雪在落,仿佛不会停止。这雪,这光,这城市,般配熨帖。
如此,他内心也对这个北方城市多出一些恋慕。
这样也好,他觉得。
/ Milonga for 3
那日午后,有爽朗阳光穿过窗户落到地板上。他独自一人倒在沙发里,房间的音响里播放的是《春光乍泄》的原声带。Milonga for 3。
已经记不清电影里响起它的时候是哪一个镜头。他怀疑是何宝荣与黎耀辉在阿根廷的那间简陋卧室里跳探戈的场景。梁朝伟的红格子衬衫。张国荣深情款款的眼神。那是一个妖娆的,悲伤的,寂寞的,不会有结果却带着希望的,世界。
他始终爱着这电影。却不忍再看。他惶惶地热爱它。如同他想起那件叫作爱情的事情。渴慕,也害怕。
余生,也许很长,也许短暂。但是他知道他必定会倾付最大的力,让它们完满。让记忆刻得再深一些,将未及的光阴里的冀望描摹得再动人一些。他知道他没有时间去体恤琐碎情绪,那是应该在文字里用力的东西。
他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时间会记得人们做过的所有事情。他必须像他的母亲一样去生活。善良,勤恳,充满希望。
他在灵魂深柢之处种下一支蜡烛。向着无边无际的清澈地方泊去。抵达他内心的世界尽头。最后,燃烛自焚。让自己生命的来去脉络不受人间的迎拒。
/ 不一
他是表里不一的人。
他书写时,沉默,温柔,目光里都是暖蔼。不见时,朋友都觉得,他应当是温文尔雅、恬静柔情的男子。应当充满了书卷气。他并不否认,自己内心深处,有一条清浅的溪流。从始至终,都在身体里伴随着时岁迁换,绵延不息。以一种孤独又不朽的姿态。这令他在独自的时间静如止水。只是他温柔时,无人相伴。
那一回,H来见他。那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他去车站迎他,见到时,他看见了H眼神里的惊诧。H说,他与他笔下的文字判若两人。但H也知,他所书写的,都是内心的。所被旁人看见的,都是表面的。
H说,他长得比他所写的文字凶悍、粗犷、强壮、有力。他寸发,蓄须。听到H的话,他也只是笑,笑声昂扬肆意。然后一把搂过H的肩膀。他不习惯在私下的生活里谈论任何有关文学的东西。他不习惯将任何有关内心的东西轻易付诸流言。面对内心的事,他一直闭口不谈。
他所习惯的是,飒爽地活,静默地写。他知道,他把自己所有的温柔都给了书写,给了孤独。H问他,哪个才是真实的你。他沉默不语,有时候,连他自己,也不了解自己。最终,他便大笑一声,说:都是。
于是,你所读到的,是一个他。
有一日,你所见到的,定然是另外的人。
/ 病书
有一段时间,他变得非常不健康。这种不健康不是身体上的。是心理的、意识当中的。是一种非常抽象难以描述,却确实令他感觉到了问题的症状。
他自我封闭,一些思路被堵塞,始终不能顺畅。他会将某一件事、某一个问题、某一种方向感,不断重复地梳理、确认。没有尽头的失控似的思考,让他变得非常焦灼、惶恐。那时候,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无路可走的偏执狂。
每个人身体都有一些潮湿的、黑暗的、根深蒂固的疾病。或轻或重,但发生了,一定会让人陷入危险的境遇。如果不能够持守内心病态时尚存的微弱的光明,那将一定会跌入万丈深渊,再无退路。
其实,他不是没有打算去向旁人求助。但是,他有一点非常清醒的认识,这些发生在自身体内、意识里的问题,别人根本爱莫能助。所有的问题都只能依靠自己去解决,那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有病的时刻,他只是在这个时候病了而已。
是病,大概总是会好的。他觉得,人病的时候,可能正与撒旦擦身而过。所以,生活有一种被重重掌掴了的错觉,非常羞耻和疼痛。于是,他们因此站在了困境里彷徨。
窘迫的境遇里内心根植的选择倾向是唯一指引,而这是与生俱来无法更改的东西。可以歇斯底里赤身裸体,也可以做出透彻地解析,重新拾获起光。悲伤被放大的结果是无路可走。完全必要去这样做。始终觉得,无论何时何地,人都需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如此,决然不会是坏事。
人的骨子里都有阴暗的东西。他的心里也始终有潮湿。比如,他会偶尔有烙下刺青的冲动,那冲动里有莫名的哀伤婉转地在皮肤里游动。比如,他会闭上眼躲在角落听重金属,任凭身体里的自由感爆破。
生活里有逼迫和暗色。人常常不能做选择。但那些始终都不是最重要的事。人生始终应该跟着光走。生活里时有舛错,但太阳还是照常升起。
空荡黑暗的房间里电脑屏幕上散发出苍白的辐射光。他知道,自己终将渐近心平气和,并也懂得生活终究应当是一件温暖悦和的事情。
/ 大船
一日,他连续看完三部电影,风格迥异。深夜,他睡在简陋旅馆的白色床单上,心里一阵一阵发凉。因为错爱,别人的,自己的。会觉得恍惚不知所措。嘴里不自觉地重复轻声念叨。这个世界很可怜。有情可怜,无情亦可怜。如同一项真理,将他收服。
持一颗怜悯的心对待自己与世界,并且踏实地奋斗,才能成为别人的大船,获得圆满。他一次又一次巩固起纯真坚韧健康的态度。
《The Island on Bird Street》的最后一个镜头是,Alex靠在父亲的左边肩膀上。马车穿过虚妄的喧嚣,向着光。最终,一艘大船驶向Alex的小岛。挂满白色风帆。壮丽美满。他是他的安全感,是全部。
/ 待望
年末时分。命盘里交织一年的经络将得到这一年里最隆重的一次梳理与重组。某一些结束,某一些开始。某年年末,朋友对他说,明年金牛座的运势不错。他听后,笑了笑。无论怎样,也是一种不错的暗示。他会将它当成一种激励的能量吸到身体里去。当成运命对自己的承诺,或者誓言。
虽然他知道,承诺、誓言与生命的真相或者命运的终局毫无关联。但是人在特定的时间里总是对它们有需要,甚至非常急迫的需要。
因它们是绝望境地里的氧气、日光、灯塔以及沙漠深处兀自长出来的绿洲。它们是希望,是人生存下去的光芒。所以,若是有人让你许下诺言,那只是让你给予他又一次奋发生活的能量。
而这,不过你的举手之劳,却是他的梦之浮桥。
/ 渡口
有些事情是可以遗忘的。
有些事情是可以纪念的。
有些事情能够心甘情愿。
有些事情一直无能为力。
安妮宝贝最好的句子。他始终知道,他的航程里没有地图。距离上一个码头也已经很久。他内心的孤独仿佛比他的历史还要久。他在坚持用一件事情来弥补内心的空洞。
他写字,一直不停地写。他为之倾付所有的精力。这是他对自己所历经的时光最好的纪念。一点一点的绵密延展,在他的世界里成为一道线索。成为日后的余地和导引。他一直不知道下一次的逗留在何时何地。但他心存期许。
那年十一月,他开始做了一些新的事情。比如做电台。他内心并没有指望会有新的光映照过来给予自己温暖。朋友说,金牛座即将的一周在爱情上是彻彻底底的认输。他一笑而过,内心波澜不惊。他对某一些无能为力习以为常。但是他坚持做一个勤恳善良的人。他总是希望得到一个尽量好的结果。
他往往在匆急的航行里瞥见一些曼妙。别人的,旁处的。但这一回,是自己的。月中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预兆,他遇见了W。于是,他以为自己看见了新的渡口,来到了新的码头。他虽并没有指望这回是一次具备颠覆性的驻留。但依然决心要停留,并且尽可能的久。这样就足够。
三个月之后。他不再做电台,而那一段他曾以为会长久的感情,也结束了。你知道,每一次重新开始的时候,他都曾以为这一次是不一样的,以为这一次是会长久的,以为这一次自己与那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
可是。
你也知道,
这些都只是他一个人的,
以为而已。
/ 独自天性
在旁人的眼里,他曾是一个性情清冷桀骜的少年。他的温润敦和始终不能被人察觉。没有人觉得他温情脉脉。他知道,他的温暖太隐秘。这不是他所希望的。但亦是注定无法得到彻底的袒露。毕竟,他依旧是一个小心翼翼的人。
此刻,孤独感再次将他密不透风地笼住。但是,他并不紧张。因为他早已知道,这种孤独感源自他的天性。是他内心里与生俱来的气质。沉默,冷静,十分重视持守身外心内的平衡感。获得一种内心与外界相平衡的状态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而他庆幸的是,常年独自的秉性使得他渐渐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十分难得。
只是自己内心的暖不被外人共知到底令他不安。他素来不善与人交往的个性致使他自己所需要的暖,也是无处可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原本即是一门学问,却也不是极难周全的事。它需要的也不过只是一颗温良、和融、愿意亲近与相信的心。
孤独是心的猎手。他不过只是习惯一个人清净地活,仅此而已。他是孤独的,也是温暖的。你以为他冷酷,却不知他背过身去一再地回头。有一些误解、擦肩和事与愿违可以避免,他也知道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于是,当他渐渐对这一切有所领悟时,孤独便不再是一件对生活有阻碍的事。忽觉,旧日已过,新日已及。他也好似站在潮湿的洞穴出口处坦坦荡荡地呼吸。然后仰起头。视线穿过漫长的距离。深深呼出一口气。仿佛沐浴在一条宽阔清凉的河流里。大风从额头上吹过。一切都美好无比。寂寞未遂。日光落地。
他带着安稳的心度过平静的时光。
P2-21
少年已苍老,时光已陈旧
这本书是我年少时候的作品。
初版的时候叫:
时光与少年都已沉旧。
包括对至亲之人的一些片段描述,对少年情爱的一些细琐感悟以及对陈旧往事的一些零碎记录。而今,回头再看,甚是哀艳。以至于我再度抚触那些文章的时候,羞涩不堪。仿佛凝视自己曾经赤裸的少年身体,心中只剩捉襟见肘的怜惜。
十几岁,是夸张又真挚的年纪,是敏感又纯真的年纪,是一道微小的伤口也要去撕开到见血见肉的地步且不罢休的年纪。仿佛,不弄得伤筋动骨都是可惜了那一段段经历。因此,像是有用不完的力气来哀叹世事,佯装得透彻又悲情。
但青春总会式微。
肉体一日一日变老,心境也终将不似从前。看人看事也都淡了几分,浓烈的大概也只有逢生遇死了。与好友聊天,聊得彼此很伤感。她已经二十八岁了,工作虽差强人意,但感情生活很不顺利,身边有的便是一个仿佛誓要与她彼此折磨到死的恋人和三只猫两只狗。看上去并不如意。
安慰的话,翻来覆去也就只有那一些了。最后能讲出来的竟只是,希望她能把二十几岁的最后两年过好,能留住一段尽可能温柔的青春尾梢。总不能还没来得及美好,青春就已苍老。也不知道,十年之后,再在一起谈心的时候,还能记得今时今日的多少。
写作多年,回头再看的时候,这本书既不是写得最成熟的作品也不是销量最好的,但是再成熟再畅销的作品,在我心中,终究也是抵不上它万分之一的美好。无论旁人以为写得好与不好,它之于我而言,意义都十分重要。
再版旧作,尤其是年少时期的作品,是一件很容易犹豫的事情。总会有那么一个瞬间,恨不能全世界都忘记昔日稚嫩的自己做过的可笑的事情,包括用矫揉造作的文笔写下的伤心。不过,我终究还是知道——没有不能面对的曾经,只有稍纵即逝的年轻。
没有过去的他。
何来今日的我。
年少活过的一些痕迹,趁自己还能记得的时候,写下来,珍藏好。这大概是我做过最好的事情之一。老了以后,至少还有东西可以拿出来,看看自己昔日的青春时光,历经了哪些夸大其词的煎熬和一不小心就错过的美好。然后,一个人,笑一笑。
我不知道以后晚生于我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人,他们会历经怎样的青春和年少。但总有一些东西,会是你我之间共通的记忆。哪怕是十几岁在校园秉烛夜读的刹那惶恐和片刻难捱。甚至,课堂上的分心,和某一次暗恋的心情。
关于青春,席慕容写得最好: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浅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昨天Lou Reed去世了。在各色浊杂的新闻铺天盖地的今日,他仿佛离开得寂无声息。而我能做的纪念也不过只是听一整夜的《Sunday Morning》,抽掉一包半的烟。说好的要戒烟呢。但也还是抵不过一些情不自禁的哀伤黎明。也借这篇文章纪念Lou Reed,和他曾经的地下丝绒。正好。
愿爱常在。
愿青春不死。
王臣
二〇一三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