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于1805年出生于丹麦欧登塞一个贫穷的鞋匠家。父亲充分发挥自己手巧的特长,总是给安徒生做各种各样的玩具。这是一个沉默的父亲,对他来说,人生本来就没有什么乐趣可言,活着无非是看在孩子的分上。大概是遗传的关系吧,安徒生生性孤僻,从小就喜欢一个人玩玩具,他的童年时代离不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玩具,他的作品里也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安徒生童话》这些作品发表于1835至1854年间。前17篇是作者本人称之为《讲给孩子们听的童话》,其实受众不仅是孩子,也包括成人,这样的叫法不过是为了避免批评家对自己语言的苛责。
《安徒生童话》:
斯卡德译本共选了安徒生的138个童话,《安徒生童话》从中再选出39篇,这些作品发表于1835至1854年间。前17篇是作者安徒生本人称之为《讲给孩子们听的童话》,其实受众不仅是孩子,也包括成人,这样的叫法不过是为了避免批评家对自己语言的苛责。正如安徒生本人所设想的那样,孩子和大人可以各取所需,孩子看重里面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成人则对故事的寓意感兴趣。后22篇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更加紧密,安徒生在这些童话中对受众中成人的考虑比前期创作更多些,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对穷人悲惨命运的哀叹;《一滴水》中对荒诞社会的披露;《小妖精和小商人》中小妖精在物质和精神之间两难的选择;《最后的珍珠》里人类永远无法逃脱的苦难和悲伤。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成人,这39篇童话都值得一读。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语言简洁流畅、优美生动而不失幽默。中译者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能够把最能代表并体现安徒生童话特色的作品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幸福的家庭
这个国家里最大的绿叶就是牛蒡叶了。要是你把它放在自己身前,它大的可以做围裙了;要是你把它放在头顶上,它大的可以做把伞了,这么大的东西实在是太好了。牛蒡从来不会孤单的,它们总是结伴长在一起,这景象可真是壮观,这对蜗牛来说也是件好事。
白白的大蜗牛,古代的大人物常常把它们炖着吃。它们吃完了就会说:“噢,多么美味的一道菜啊!”因为这些人真的觉得蜗牛好吃。蜗牛就靠牛蒡叶子活着,牛蒡就是为它们种的。
曾经有一栋老房子,现在里面没有人住,也就不需要蜗牛了。事实上,房子的主人都死了,可牛蒡依然长得很好。在花园的苗圃和小道上,长满了牛蒡——它们的生长没有任何障碍——最后居然就长成一片牛蒡林了。要不是零星有一棵苹果树或李树,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地方就是个花园。牛蒡从这头长到了那头,这里住着最后两只蜗牛。它们不知道自己年纪有多大了,可它们还记得,它们的家族很大,它们是来自国外的一个家族的后人,这整个的大森林就是为它们而种植的。它们从来没有远离过花园,可它们知道这世界上曾经有一个地方,叫做公爵府,它们的一些亲戚就在里面给炖成黑色的,后来就装在一个银盘子里,再后来发生了什么,它们就不知道了。而且,它们也没有办法弄清楚,被炖了装进银盘子里是什么感觉,那肯定很好、很体面。金龟子、癞蛤蟆,还有蚯蚓,它们都问过了,可它们什么也不知道,因为它们都没有亲戚被炖过装在盘子里。
白色的老蜗牛是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生物了——它们明白这一点。这森林是为它们而栽种的,公爵府也完全建好了,就等着它们被煮了放在银盘子里。
它们的生活很幽静、很快乐,它们没有自己的孩子,于是就收养了一只普通的小蜗牛,它们把它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小家伙总也长不大,因为它只是个普通的蜗牛。可老蜗牛,尤其是蜗牛妈妈,声称自己很容易看出来它是怎样成长的。当蜗牛爸爸说自己看不出来的时候,她要求他感觉一下小蜗牛的壳,于是,蜗牛爸爸就照着做了,他发现妈妈说的没错。
一天,雨下得很大。“听!牛蒡叶子噼噼啪啪地响,嗵,嗵,嗵,嗵,嗵,嗵。”蜗牛爸爸说。
“那是雨滴声,”妈妈说,“它们顺着杆子往下掉。现在这儿太湿了,我很高兴我们有这么好的房子,小家伙也有他自己的房子。我们所得到的比其他生物都要多。很明显我们是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人。我们一出生就有自己的房子,还有为我们栽种的牛蒡林。我很想知道这林子有多大,这外面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的。”
“没有什么比得上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蜗牛爸爸说,“我倒没有别的想法了。”
“可是我有呀,”妈妈说,“我希望被带到公爵府上,炖了之后放在银盘子里,就像我们的祖先那样,你大可以相信,这肯定是件不平凡的事儿。”
“也许公爵府已经衰败了,”蜗牛爸爸说,“也许牛蒡林又扩大了。你不要急呀,你总是这么没耐心,小家伙也和你一样。他连着三天往杆子上爬,我看得眼睛都要花了。”
“你不要责怪他,”蜗牛妈妈说,“他爬得多认真哪。他是我们家里的快乐源泉,我们活着也就是为了他,没有别的。你想过没有,我们去哪里给他找个老婆呀?你觉得林子外边有我们的同类么?”
“也许会有黑蜗牛,我敢肯定,”老蜗牛说,“没有房子的黑蜗牛,可他们那么粗俗,还自以为是。不过我们可以……
P174-176
优秀的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中华民族文化的振兴和发展以及文化强国战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注重外国文学经典在中国的普及和传播,其目的是探究“外国的文学”怎样成为我国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并且在文化中国形象塑造方面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浙江外国文学团队在2010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立项,实现浙江省人文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零的突破,充分展现了浙江外国文学团队在国内的研究实力和影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处理好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样显得重要,应该让文化研究者成为合格的文化传播者或文化使者,并充分发挥文化使者的作用。尤其是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重要的传播和普及等现实意义。外国文学经典在文化普及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我们不可忽略。译介、推广、普及外国文学经典,同样是我们的使命,因为优秀的文化遗产不仅应该在审美的层次上,而且应该在认知的层面上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摒弃低俗,积极向上。
正是基于这一目的,我们拟编一套适于经典普及,尤其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书系,译介外国文学经典佳作,特别是被我国所忽略、尚未在中文世界传播的国外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文学经典。
外国文学经典,是各个民族文化的精华,是灿若群星的作家想象力的体现,阅读经典的过程是想象力得到完美展现的过程。超凡脱俗的构思、出乎意料的情节、优美生动的描述、异彩纷呈的形象,对于想象力的开发和思维的启迪,往往具有独特的效用。
外国文学经典,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的过程,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经典阅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悦”读,而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是与圣贤对话的过程。因此,经典阅读,不仅获得享受和愉悦,而且需要用心灵去想,去思考。
外国文学经典,更是人类思想文化的浓缩,阅读的过程是求知的过程,是接受启蒙、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参与作者创造和提升智性的过程。因此,文学经典,是我们整个人生的“教科书”,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思想的源泉。
所以,文学经典的阅读有着不可取代的特殊的功能,至少包括审美功能、认知功能、教诲功能、净化功能。因此,期待广大读者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汲取可资借鉴的“想”象和智慧,服务于自身的思“想”的形成和文化的需求。这便是我们从世界文学宝库中精心选译经典佳作,以“飨”读者的初衷。
吴 笛
2013年11月于浙江大学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于1805年出生于丹麦欧登塞一个贫穷的鞋匠家。父亲充分发挥自己手巧的特长,总是给安徒生做各种各样的玩具。这是一个沉默的父亲,对他来说,人生本来就没有什么乐趣可言,活着无非是看在孩子的分上。大概是遗传的关系吧,安徒生生性孤僻,从小就喜欢一个人玩玩具,他的童年时代离不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玩具,他的作品里也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稀奇古怪的玩意儿。
安徒生的父亲经常给儿子读霍尔堡的喜剧、拉封丹的寓言和《天方夜谭》的故事。此外,安徒生也经常听乡下的农民和医院边的老太太讲一些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后来有的直接成为他童话创作的素材。安徒生最初的童话创作便是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孩提时代曾听过的童话。因为喜欢一个人自娱自乐,安徒生经常一个人静静地观察着大自然点点滴滴的变化,他那敏锐的观察力和他的习性不无关系,这也是对他日后创作极为有利的一种潜质。
安徒生的父亲一度崇拜拿破仑,曾一心想到战场上建功立业,后来在精神错乱中死去了。在《勇敢的锡兵》和《老房子》里,安徒生都有关于锡兵的勇敢、坚定或是不甘生活的平淡、宁愿奔赴战场的描写。通过此类作品和《祖母》等,我们可以看到已故亲友在他脑海中抹不掉的印记以及他对这些人的怀念。
尽管家境不好,可安徒生的文化生活并不是一片空白。他经常去剧院看戏,有时即使看不了戏,他也会对着海报来想象剧情的发展。恐怕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安徒生的文学想象力开始插上了翅膀。
安徒生早年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教育,可是通过与一些知识分子家庭的交往,他接触到了散文、诗歌和莎士比亚的戏剧,有时整幕整幕的剧本他都能背下来。由此,安徒生开始了自己在戏剧创作方面最初的探索。安徒生的父亲曾为儿子做了个木偶剧院,为了给木偶们做戏服,安徒生还学会了裁缝的手艺。说到这里,我们不难想起《皇帝的新装》中两个骗子煞有介事地剪裁布料的模样,难怪作者的描述是那样的活灵活现。
父亲去世后,安徒生的母亲改嫁了,继父也是个鞋匠,好在继父待他还不错。安徒生曾和母亲一起去田里拾麦穗,被人发现后遭到追赶,连鞋都跑丢了。这次的经历一定给安徒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就是因为躲避快速驶来的马车而跑丢了一只鞋。
14岁时,安徒生受了坚信礼,妈妈本希望他学好裁缝这门手艺,日子也就过得下去了。可安徒生志不在此,他向往着去哥本哈根这个大城市里闯荡。他看过不少戏,有在剧院跑龙套的经历,也写过剧本,因此,剧院是他最向往的舞台,不想却遭到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因为自己的背诵天赋,安徒生曾得到一些音乐家和诗人的认同,可由于变声,当歌唱家的梦想很快就破灭了。这时,有人建议他最好还是去学点手艺,折腾了一圈,安徒生的人生仿佛又回到了起点。
但安徒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剧院梦想,他得到了诗人古德伯格等好心人的帮助。他始终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尽管在舞台上,他时常会因为自己难看的样子和古怪的举止而遭到一些人的讥笑;在创作上,他的功底也没法和文法学校出身的人相提并论,但这些都无法阻挡安徒生追逐梦想的步伐。
安徒生身边那些善良而有见地的人让他逐渐意识到,若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上学才是唯一的出路。在国家枢密院约拿·科林的帮助下,安徒生争取到了国库提供的……月刊》等杂志的编辑。他因编写儿童读物而闻名,也是安徒生的通讯记者。斯卡德为儿童和年轻人编写了大量值得阅读的出版物,如《儿童文学选集》、《寓言与民间故事集》以及《河畔文学丛书》等;他写的传记《乔治·华盛顿》,是美国公认的华盛顿传记的最佳儿童读本。斯卡德曾去往丹麦,追寻安徒生的足迹,感受孕育大师的人文建筑和风土人情。斯卡德的英译本安徒生《童话集》,依照安徒生作品的出版年代排序,内文的插图均出自安徒生亲定的“官方”插图师之手,译者的用心可见一斑。尽管安徒生童话的译本中,已有多个语种的译本,其中,公认最好的译本是叶君健的中译本和美国让·赫尔舒特的英译本(中国城市出版社已合集出版)。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斯卡德的资质和阅历,他的相对浓缩而精华尽在其中的节译本,一定会让读者拥有一份不寻常的收获。斯卡德译本共选了安徒生的138个童话,本书从中再选出39篇,这些作品发表于1835至1854年间。前17篇是作者本人称之为《讲给孩子们听的童话》,其实受众不仅是孩子,也包括成人,这样的叫法不过是为了避免批评家对自己语言的苛责。正如安徒生本人所设想的那样,孩子和大人可以各取所需,孩子看重里面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成人则对故事的寓意感兴趣。后22篇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更加紧密,安徒生在这些童话中对受众中成人的考虑比前期创作更多些,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对穷人悲惨命运的哀叹;《一滴水》中对荒诞社会的披露;《小妖精和小商人》中小妖精在物质和精神之间两难的选择;《最后的珍珠》里人类永远无法逃脱的苦难和悲伤。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成人,这39篇童话都值得一读。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语言简洁流畅、优美生动而不失幽默。中译者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能够把最能代表并体现安徒生童话特色的作品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