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欧洲如一面镜子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英)郭莹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触摸欧洲文明,从碎石窄巷、小桥流水人家;到咖啡馆、面包房;再到爱琴海和葡萄园;直至博物馆和教堂;城堡和王室;还有歌剧院和大学;还有绿色和平;还有从出生包到坟墓的终身福利体制……美丽、富饶、祥和的欧洲,以其超群的山水及花园城市美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不过,再动人的景观亦有审美疲劳的一天。而一个国家,一个地域,其民众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风范、文明底蕴及文化内涵,堪称超越自然风景的一道绚丽人文彩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一件件欧洲细节琐事;才是最能体现深厚欧洲文明的骄傲。

欧洲如一面镜子,照出世间百态。

内容推荐

知识性、深刻性、趣味性兼备的“解读欧洲”佳作。

在所有的知识领域里,恐怕没有比对不同国家作比较更有趣的了。

欧洲有些事,大概早已融入她特有的生活趣味里了。

对于凝视不同的嗜好度,欧洲明显地划分出两个迥然的凝视带——“高视带”和“低视带”。

对于“距离美”不同的承受度,欧洲明显地划分出三带——“肘带”、“腕带”和“指带”。

在西班牙,从一顿饭到一场战争,没有一件事是在指定的时间内发生的。

英国人的特质就是“毫无章法”,也许,外人可将其变化莫测当作“英式章法”。

作秀,人生如戏,意大利人终生都在出神入化地演戏。

欧洲“官方皇家情妇”体制:当女人闺房成为左右国家命运的密室,客厅即为历史学家的最佳所在。

法国浴室两个并肩的厕池,推波助澜外人对法国女人放荡的想象。

目录

序言 1

第一辑

欧洲如一面镜子 3

超越GDP主义的和谐社会 3

福利社会是大同社会 4

联合的欧洲,意味着柏林墙的最终倒塌 6

欧洲,挽救环保危机的先锋 8

非典型欧洲人 11

林语堂的民族个性公式 11

乱针刺绣欧洲人 12

八卦欧洲众生相 14

“丑陋”的邻居 16

欧洲人南亲北疏的做派 19

地中海式的全民凝视 19

“高视带”与“低视带”  20

“肘带”、“腕带”与“指带”  21

“距离美”的不同解读 23

心理门槛的南北之别 24

接触型社会的柠檬树风格 26

保持警惕的非接触型社会 27

时间紧迫症与时间散漫症  29

轻重缓急的约会时刻表 29

剪不断、理还乱的南北时间定律 30

比利牛斯山这一面被认为是对的,山的另一面却不以为然  31

“世俗时间”与“神圣时间”泾渭分明 32

人际关系是否应接受时间制约 33

英、德、俄,时间定向概念的差异 35

第二辑

英国本身自成一个世界 39

英人性格,归咎于不测风云的气候 39

高瞻远瞩式的墨守成规 40

英国绅士,全是广告打得响 42

无阶级斗争的阶级社会 44

无章法就是“章法”  45

幽默,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47

墓碑文学:阴阳互侃 48

希斯罗机场风云录 51

炸机惊魂下的“苦旅”  51

笑里藏刀的登机手续台 51

超级“飞人”——升级专家 53

航空港尽显穷富风景线 54

享受玻璃马桶的人体毒犯 54

机长与空姐的罗曼史 56

空中归西的待遇 57

飞机餐要点,乘客不会当场晕倒 58

伦敦五星级酒店:就像老鼠爱大米 60

效益利器,一间房热卖两次 60

浴缸当屠宰场的阿拉伯大亨 61

英式管家好在哪里 62

水至清则无鱼 63

春情荡漾的“备用枕头”  64

明星们的天价 65

消费天王大闹天空的特权 67

女王赞酒店是“第二个家” 69

闻香识恋人 71

“气味相投”原来是费洛蒙作祟 71

情妇的费洛蒙迷倒欧洲帝王 73

香水是你的另一费洛蒙 74

伦敦“黑的”的新古典主义 76

亦古亦今的“黑的”  76

伦敦“祥子”需苦读三年 77

“黑的”是伦敦的光荣门脸 79

第三辑

追古抚今金发女郎 83

古代,褐发曾独领风骚 83

芭比娃娃与好莱坞金发艳星 84

恶搞金发女郎 87

与国王同眠——欧洲皇室情妇秘闻 90

将高贵的子宫贬入冷宫 90

首位载人史册的皇家情妇 91

皇家情妇被描绘成圣母玛利亚 92

鸿雁八卦皇宫淫荡史 93

法国国王首创“官方皇家情妇”桂冠 93

“官方皇家情妇”的东施效颦 95

革命摧毁了“官方皇家情妇”体制 95

下场凄凉的红颜祸水 97

现代王子:不爱江山,爱美人 98

与国王鱼水之欢 99

篡夺后冠的皇家情妇 101

篡位情妇下场悲惨 101

小卒捞过界,上天摧毁棋盘以示严惩 103

情妇攀上枝头,大英帝国宪政危机 104

笑到最后的情妇卡美拉 107

平民王妃方兴未艾 111

女权:不等于选票加波霸——今日土耳其妇女 114

“风雨衣”与“迷你裙”共一色 114

国父凯末尔颁令妇女解放 116

集体约会行动团 117

性命攸关的“纳慕思”  118

“女强人”与“贤妻良母”一肩挑 119

第四辑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导致苏联衰亡的双刃剑  123

极权体制、计划经济是苏联的死穴 124

无官不贪的腐败 125

排队,苏联时代的国语 126

苏维埃的“历史”绝不可以“预测”  127

勃列日涅夫的愚人节时代 129

检讨文化,作家的慢性自杀 130

叶利钦时代的“震荡疗法”,将西瓜全震碎 132

俄罗斯:“做客婚姻”方兴未艾 134

“啃老族”的婚礼账单 134

忠诚的宽容度 135

出轨全攻略 137

自杀婚姻的N个方程式 139

生死契约,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139

夫妻间的败笔 140

丈夫的败笔 141

太太的败笔 144

法式情色 147

法式隐喻情色 147

妓院广告非法,隐喻撩心扉 149

裸女有本事令道德沦丧吗 150

与裸女广告开战 152

第五辑

卫生间的革命历程 157

从便盆到抽水马桶 157

两个并排厕池之谜 158

缤纷的厕所俚语 160

洗澡,从性爱前戏到“香精干洗”  161

工业化快餐是一介杀手  164

重归西方的文化休克 164

鬼东西溜进了民众餐盘 165

花哨新食品,温柔地杀你 167

快餐令儿童一夜“成人”  167

垃圾快餐是美国输出的噩梦 168

巴黎:不散的筵席 171

肉店,法国人的一方圣地 172

法国店铺具“欲望教育”功能 173

法国人通过美食艺术,对自己塑造、再塑造 174

主厨意志为中心的料理文化 175

民族命运,取决于吃的方式 176

15世纪,食谱已成为大厨的宝典 178

“利刃”那不勒斯 180

“利刃”风情 180

眼球战术,杀出一条生路 181

比萨饼的故乡 182

发票,意大利人情有独钟 183

那不勒斯,一生中值得一游之地 185

试读章节

“距离美”的不同解读

多愁善感的地中海居民,不仅热衷“我跟你,谁是谁”的待人之道,且善于以变化多端的动作和姿态来烘托谈话气氛及抒发感情。观赏街头意大利人聊天,就会发现他们反感规规矩矩地呆立着,而是喜欢将身体的朝向不断地转来转去,还要配合手舞足蹈,活灵活现得犹如表演意大利歌剧。不过,当意大利人在公司里与上司交谈时,他的站姿多会取正面直立着面对老板,显现出典型的敬重姿态。与此不同的是英国人面对老板时,多会选择身体稍微侧转开形成一个倾斜度,尽量避免咄咄逼人的直面姿态。转回街头上,意大利人会友的姿态就与面对老板时有了差异,他们喜欢时而面对面地冲着对方,时而转身与朋友肩并肩地站成一排。意大利人总是于这两种姿势间游刃自如,同时伴随着表情丰富的神态。相反,英国人的街头表现,则一如既往地采取办公室姿势,仍旧是身体稍微侧开并固执地从一而终。

“肘带”与“指带”族于站姿上的差异,不同的心理逻辑亦是一个背景原因。在意大利人看来,交流时相互间所持的距离及身体的朝向,皆是此次交流的一个重要信号,直接体现出他对这次相逢亲热与否的投入度。另外,他对身旁的伙伴及所涉及的事情关注度如何,亦可以从他的肢体“距离美”上一览无余。然而,对于英国人来说,人与人交流时的距离及身体的朝向,不可能传递出如此敏感及强烈的肢体语言内涵。故,英国人便不会如意大利人那样,身体随心理及情感起伏摆来摆去地以加强说服力。

英国人与人交谈时,最重要的考量是“距离美”,小心避免令大家有心理及身体被侵犯的不舒服感。于是,保持适度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是“指带”族重要的交际习惯。为了确保外人不能侵人自己的“领地”,“指带”族有几种惯用的防卫方式。一是,表情平和、严肃,遭遇熟人时拿捏适度的微笑而非喜形于色,然后不卑不亢地与对方握手(“指带”族男人间不流行拥抱礼)。二是,当“指带”族与人交谈时,会习惯成自然地将胳膊肘交叉抱起来,由此建立起一个身体屏障,或干脆将手提包等物品抱于胸前,权当国界线边上的军事缓冲区。三是,在图书馆里为了保持私人空间,“指带”族会把书籍堆在面前作为“掩体”,令其他读者无法窥视自己。四是,当“指带”族置身于一个不能使自己与他人之间保持一段健康距离的场所时,“指带”族,比如说英国人,常会显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安和苦恼。最典型的当属电梯里的人间喜剧秀,人堆里的“指带”族常竭力装出无视他人存在的神态。笔者曾日复一日地观察过多年,不得不说“指带”们的神态甚为有趣。比如,他们会假装着迷似的死盯着地板或天花板出神,而电梯里的广告画、告示等更会成为救命稻草。总之,可以令其全神贯注地注视的物件,皆能让“指带”们从必须注视陌生人的窘态和不安中解脱出来。类似的场景还有伦敦地铁车厢,这里简直就是啃书虫的天堂,人们习惯地躲在书报后面寻求不与陌生人眼神碰撞的安全感。如此社会大环境之下,难怪英国重要的大报《独立报》,关于版面改小的广告上的说辞居然是:“为了方便公共交通设施中的读者。”

走笔至此,突然想到英国人与人攀谈时,若遭遇一时无话可说的静谧冷场,他们就会调侃说:“天使刚刚飞过。”显然,言谈、举止拘谨的英国人,发明这一托辞实属情理之中。相对而言,滔滔不绝的意大利话匣子们,从未有让“天使”掠走他们嘴巴的机会。

心理门槛的南北之别

除了综上所述的一系列身体距离界限外,心理距离界限亦是“肘带”与“指带”族间另一个有趣的话题。当然,每一个社会中,人们互相可以公开探究对方隐私的程度,各地民众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承受力及敏感度。许多时候,这个心理界限,如十里不同俗般地形成一项不成文的地方内规。比如地中海沿岸国家,笔者旅行的经验是,每天皆要面对当地居民直截了当的注视及不厌其烦的包打听。从职业、国籍到是否结婚;有无孩子;为何还没生孩子;夫妻状况及父母身体……包罗万象。地中海居民眼中,这些家常话是与陌生人打招呼,甚至是搭建友谊的敲门砖。背道而驰的是北欧“指带”族的个人隐私主义态度,南欧人那些不设防的哕唆,于北欧人看来纯属是对私人领域的侵犯。斯堪的纳维亚人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内心世界的“门”和“栅栏”,有时令外国人误以为居住在酷寒地区的人们难免冷漠和排外。

外国人常评论要想深入北欧人的心灵,比如瑞典人,难如攀登阿尔卑斯山峰,甚至瑞典人自己也不否认这种偏见,因为瑞典人的确是注重个人隐私的民族。再就是,瑞典人以待人接物的羞怯、拘谨态度著称。于是,瑞典人难免显现出不轻易对外人倾诉想法和情感的“闷爷”形象。然而实际情况则是,瑞典人绝非是紧闭心扉的孤寒民族,冷静自持、沉默寡言的他们不轻易敞开心扉,皆因需要与新朋友有一段长久的磨合过程。所以了解一个瑞典人,恰如从瓶子里往外倒番茄酱的过程,当外人最初使劲地晃动瓶子却一无所得时,若愿意坚持一段时间,尤其是当你意想不到之时,番茄酱却咣当一下子奔涌而出。当一个外国人与瑞典朋友,相处几周或几个月仍旧无法心心相印时,说不定就在你准备放弃的当口,突然间横在你们之间的墙壁崩塌了,你开始有机会了解到许多瑞典朋友的内心深处,此刻瑞典友事无巨细的坦诚甚至是你始料不及的。

同属北欧冰天雪地里的芬兰人,与瑞典邻居矜持的性情十分相似。外国人印象中,芬兰人惯用的客套词及肢体语言,简直就是将老外拒于门外,因此试图与芬兰人套近乎,干脆就是热脸碰到冷屁股。如同瑞典邻居一样,与芬兰人搭建沟通之桥是一点一滴的苦功,不过友谊的桥梁一旦落成便会终身享受。与芬兰人建立交情常以一起泡著名的芬兰浴为起点,如果芬兰哥们邀请你同享桑拿,便意味着你这个老外将迈进与芬兰兄的一段终生患难情意中。

比较了“肘带”与“指带”族与外人情感互动方面的南北之别后会发现,南欧“肘带”人肢体语言上喜欢亲密无间的同时,亦是容易与人掏心窝子、自来熟的开朗一族。心理学家总结的是,南欧人相互间肢体上的亲疏度,及是否愿意长时间地凝视对方的眼睛,与他打算同交流的伙伴保持何种亲密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调查发现,当“肘带”族屁股挨屁股地凑在一起时,若其中的一位不打算与同伴搭建亲密关系,他便会将屁股悄悄地挪开少许及减少注视对方来控制局面。相反,当其中的一位期待与同伴发展亲密友谊时,便会凑得更近及更频繁地暗送秋波。至于“指带”不习惯“肘带”族的交友逻辑,原因是:一,北欧人之间的情感互动,生来就不如炎热、喜爱户外活动的南欧人那般咋咋呼呼地外露。北欧人因身处气候恶劣地区,大雪纷飞的漫长冬季,一家人夜晚围坐壁炉篝火旁,边取暖边聆听老爷爷绘声绘色地讲述北欧童话,是其代代相传的交流方式。因此,许多精彩传神的北欧童话闻名世界,比如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皆是旷世佳作。二,少言寡语及拙于肢体情感表达的北欧人,相信他们一定反对将自己草率地归为“孤寒”族。北欧人以本民族惯常及普遍被认可的内敛表达方式,即使是那种不动声色的“暗示”,对北欧人来说这些微妙的举止间,已经释放出了相当多的情感因素,甚至可以说与南欧“热水袋”们旗鼓相当。

P23-26

序言

我们曾经认识的地方,不只属于这个空间世界,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才把它们标记于其中。它们,只是当时构成我们生命的连续诸印象中的一个小薄片;某个特别影像的记忆,只是对特别时刻的遗憾之情;房屋,道路,大街,转瞬即逝;唉,正如流年一般。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一位BBC记者时常外出旅行,乐此不疲。一次,他在中国西北邂逅了一位农民,这位中国人对于他只身旅行,甚感惊讶。于是询问英国人是否结婚了。英国人很西方地回答:“我太太有她自己的生活。”中国农民更惊讶了,末了,他询问了一个问题:“你一人旅行,那谁给你照相啊?”

以下的几位人物我们不陌生吧?某个风景名胜前,女孩子摆出娇媚的姿态;半大小子竭力装出令整个世界都羡慕他们的玩世和懒散;老奶奶笑眯眯地撑着阳伞;职员身着办公室的鞋袜与其休闲的短裤不相协调;妻子为了拍照正忙着扑脂粉……典型的游客。

我们为什么需要照片呢?是为了证明我们曾到此一游?还是因为记忆太短暂,太容易出错?经历可以这样得以传递吗?比如,我正置身于亚马孙河雨林正午的宁静,聆听微风细语,嗅着多得难以置信的或腐烂、或芬芳的气味,这样的感觉,照相机怎能面面俱到地捕捉到。或者说,我想拍多少照片留念,都可以尽情地去拍。但是,我享用的一餐,你要是没有吃过的话,我无法向你传达出它的滋味。我有次去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在那里吃的色拉包含六种柑橘类水果,这在欧洲无缘享受,味道绝美,无法忘怀,至今难以表述。

以往没有便携式相机的时代,旅行者用笔来记录——信件,日记,游记。这是因为,在所有艺术中,写作最能表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种陌生的食物,最有本事绘声绘色雪花的喃喃私语或瀑布的咆哮。写作,能描绘、刻画出摄影无法传递的诸多内涵。

郭莹几乎走遍了整个欧洲,撰写这本书的时候,只有巴尔干、芬兰、波兰,以及波罗的海诸国没有去过(试想,那会是怎样精彩的旅行——从摩尔曼斯克乘慢速火车去马其顿)。她常常只身旅行,这样就更容易跟当地人接触,与他们有更直接的交流,更便于近距离地观察,可以在一个角落静静地做纪录,更好地理解她所到之处的文化。她的“品味欧洲”提到欧洲的社会形态、欧洲人特有的做派,尤其是调侃“非典型欧洲人”时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另外,她还“窥探”了欧洲皇室的“官方皇家情妇”体制以及酒店、餐馆甚至卫生间。但郭莹绝不是在写旅游指南或海外亲历。她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欧洲人的所思所想,他们赖以生存并传承给子孙的文化怎样体现在其日常生活当中。

我是欧洲人,常常为郭莹提供信息,但这样的功劳往往不被提及(不管哪里的作家朋友们,对此都会发出一声短促而优雅的叹息)。我不得不说郭莹很擅长提出问题,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来说,提出问题是找寻真理的唯一途径,这是所有文化的一个根基,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是我们这个宇宙所有知识的源头,也是了解宇宙的根源。孔夫子提出的“格物”,就是要我们提出问题,探究事物。

回想一九八○年,我首次去中国,常常对所见所闻感到困惑。常常感到,相信所有语言学习者都有这样的感触,那就是:“我知道他在说什么,可是弄不懂是什么意思。”郭莹和我成长于两个非常不同的世界——她生长在北京一所大学的校园,而我兼有爱尔兰与苏格兰血统,成长于西非和苏格兰。我的外祖父曾是铁匠、汽车修理工,后来当了歌剧演员;祖父是工程师和高级船员,任职于利物浦及格拉斯哥驶往香港、广州、上海及横滨的大客轮。困扰我和郭莹的不只是语言,我们中有一个常常会这样想,甚至这样说:“那还用说,这不是众所周知的吗……”之后才意识到,她的“众所周知”与我的“众所周知”差别十万八千里。文化差异虽能困扰我们,但更多的是常常给我们带来快乐,理应如此,对吧?对于文化差异,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获得新的知识,不仅是有关异国文化的新知识,且还包含着关于我们自身的新知识,这不就是,我们在这个地球上探寻我们是谁的一个理由?

欧洲直到十七世纪晚期才发现茶叶,欧洲的茶叶来自中国,咖啡来自非洲,巧克力来自墨西哥,在此之前,欧洲人喝什么呢?刀和又是在什么确切的时间出现的?欧洲人和中国人使用毛巾为什么方式不同(欧洲人喜欢干燥、粗糙的毛巾,这样的毛巾可以擦去死皮)?意大利人从墨西哥引进西红柿之前,以及意大利面条问世之前,他们吃什么?为什么比萨饼会应运而生?为什么欧洲人不惜重金“呷葡萄美醋”?为什么法国总统戴高乐感叹“如何治理好拥有360种奶酪的国家,是个难题”?跟一个女人同行,男人为什么要走在人行道的外侧?欧洲人为何反感嘴里塞满食物,还硬撑着侃侃而谈的人?为什么电梯间里的广告会成为英国人救命的稻草?

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郭莹不会给出所有的答案,当然她会论述欧洲人的一些行为特质。但是,你可以从她或其他作家“意犹未尽”之处,探索更好的东西。掩卷后,可以开始提出你自己超越作家想象力的绝妙问题,借此更好地认识你自己,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抓紧提问吧,趁着眼前的事物尚未被时光隧道所吞没,岁月转瞬即逝,我们也会转瞬即逝。

二○○七年七月二十九日于香港

(英国)布莱恩·霍顿·汉英翻译家,本书作者郭莹的丈夫 白立平教授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6: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