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上下)(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明)吴承恩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吴承恩编著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生动叙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尽艰险曲折,顺利到达西天的奇妙的故事,故事告诉人们:为了寻找、追求、实现一个美好的理想和目标,为了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必然会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必须去顽强地战胜这些困难,克服这些挫折与困难。

小说通过唐僧取经的故事,刻画了孙悟空的形象。表现了他蔑视权威,不畏强权,除恶务尽的战斗精神,这个形象鲜明地反映了人们战胜邪恶和征服自然的崇高理想。

内容推荐

《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共一百回,主要叙述孙悟空的出世和大闹天宫、唐僧的出世和取经缘由以及后来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作者吴承恩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宫殿。小说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的神魔世界,在神幻的外表下,同时也包裹着现实生活的本质,寄寓了广大劳动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和困难的乐观精神。

目录

题辞

凡例

第 一 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 二 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第 三 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第 四 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第 五 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第 六 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 七 回 八封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 八 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第 九 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第 十 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瑀萧正空门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相化金蝉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十八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大圣除魔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第二 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第二十五回 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第二十六回 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义 黑松林三藏逢魔

第二十九回 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

第三 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第三十一回 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

第三十二回 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挪骗宝贝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

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谒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婴儿

第三十八回 婴儿问母知邪正 金木参玄见假真

第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

第四 十回 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圭木母空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二回 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

第四十三回 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龙子捉鼍回

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风飘大雪 僧思拜佛履层冰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灾沉水宅 观音救难现鱼篮

第五 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第五十二回 悟空大闹金(山兜)洞 如来暗示主人公

第五十三回 禅主吞餐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

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第六 十回 牛魔王罢战赴华筵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

第六十一回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第六十二回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第六十三回 二僧荡怪闹龙宫 群圣除邪获宝贝

第六十四回 荆棘岭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谈诗

第六十五回 妖邪假设小雷音 四众皆遭大厄难

第六十六回 诸神遭毒手 弥勒缚妖魔

第六十七回 拯救驼罗禅性稳 脱离秽污道心清

第六十八回 朱紫国唐僧论前世 孙行者施为三折肱

第六十九回 心主夜间修药物 君王筵上论妖邪

第七 十回 妖魔宝放烟沙火 悟空计盗紫金铃

第七十一回 行者假名降怪犼 观音现相伏妖王

第七十二回 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第七十三回 情因旧恨生灾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第七十四回 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

第七十五回 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

第七十六回 心神居舍魔归性 木母同降怪体真

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体拜真如

第七十八回 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

第七十九回 寻洞擒妖逢老寿 当朝正主救婴儿

第八 十回 姹女育阳求配偶 心猿护主识妖邪

第八十一回 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

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

第八十三回 心猿识得丹头 姹女还归本性

第八十四回 难灭伽持圆大觉 法王成正体天然

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

第八十六回 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灭妖邪

第八十七回 凤仙郡冒天致旱 孙大圣劝善施霖

第八十八回 禅到玉华施法会 心猿木母授门人

第八十九回 黄狮精虚设钉钯宴 金木土计闹豹头山

第九 十回 师狮授受同归一 盗道缠禅静九灵

第九十一回 金平府元夜观灯 玄英洞唐僧供状

第九十二回 三僧大战青龙山 四星挟捉犀牛怪

第九十三回 给孤园问古谈因 天竺国朝王遇偶

第九十四回 四僧宴乐御花园 一怪空怀情欲喜

第九十五回 假合形骸擒玉兔 真阴归正会灵元

第九十六回 寇员外喜待高僧 唐长老不贪富贵

第九十七回 金酬外护遭魔毒 圣显幽魂救本原

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第一 百回 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

试读章节

却早过了三年,祖师复登宝座,与众说法,谈的是公案比语,论的是外像包皮。忽问:“悟空何在?”悟空近前跪下:“弟子有。”祖师道:“你这一向修些甚么道来?”悟空道:“弟子近来法性颇通,根源日渐坚固矣。”祖师道:“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却只是防备着三灾利害。”悟空听说,沉吟良久道:“师父之言谬矣。我常闻道高德隆,与天同寿,水火既济,着眼。百病不生,却怎么有个三灾利害?”祖师道:“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丹成之后,鬼神难容。虽注颜益寿,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再五百年后,天降火灾烧你,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唤做‘阴火’,说得极明白,人还不知,何也?自本身涌泉穴下烧起,直透泥垣宫,五脏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为虚幻;再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这风不是东西南北风,不是和薰金朔风,亦不是花柳松竹风,唤做‘赑风’,自囟门中吹入六府,过丹田,穿九窍,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过。”悟空闻说,毛骨悚然,叩头礼拜道:“万望老爷垂悯,传与躲避三灾之法,到底不敢忘恩。”祖师道:“此亦无难,只是你比他人不同,故传不得。”悟空道:“我也头圆顶天,足方履地,一般有九窍四肢,五脏六腑,何以比人不同?”祖师道:“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原来那猴子孤拐面,凹脸尖嘴。悟空伸手一摸,笑道:“师父没成算!我虽少腮,却比人多这个素袋,亦可准折过也。”趣。祖师说:“也罢,你要学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悟空道:“弟子愿多里捞摸,学一个地煞变化罢。”祖师道:“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遂附耳低言,不知说了些甚么妙法。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忽一日,祖师与众门人在三星洞前戏玩晚景。祖师道:“悟空,事成了未曾?”悟空道:“多蒙师父海恩,弟子功果完备,已能霞举飞升也。”祖师道:“你试飞举我看。”悟空弄本事,将身一耸,打了个连扯跟头,跳离地有五六丈,踏云霞。去勾有顿饭功夫,返复不上三里远近,落在面前,杈手道:“师父,这就是飞举腾云了。”祖师笑道:“这个算不得腾云,只算得爬云而已。自古道:‘神仙朝游北海暮苍梧。’似你这半日,去不上三里,即爬云也还算不得哩!”悟空道:“怎么为‘朝游北海暮苍梧’?”祖师道:“凡腾云之辈,早晨起自北海,游过东海、西海、南海,复转苍梧,苍梧者,却是北海零陵之语话也。将四海之外一日都游遍,方算得腾云。”悟空道:“这个却难!却难!”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着眼。悟空闻得此言,叩头礼拜,启道:“师父,为人须为彻,索性舍个大慈悲,将此腾云之法,一发传与我罢,决不敢忘恩。”祖师道:“凡诸仙腾云,皆跌足而起,你却不是这般。我才见你去,连扯方才跳上,我今只就你这个势,传你个肋斗云罢。”悟空又礼拜恳求,祖师却又传个口诀,道:“这朵云,捻着诀,念动真言,攒紧了拳,将身一抖,跳将起来,一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大众听说,一个个嘻嘻笑道:“悟空造化!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那里,都寻了饭吃。”众人见识,定是如此。师徒们天昏各归洞府。这一夜,悟空即运神炼法,会了肋斗云。逐日家无束无拘,自在逍遥。

一日,春归夏至,大众都在松树下会讲多时。大众曰:“悟空,你是那世修来的缘法?前日师父附耳低言传与你的躲三灾变化之法,可都会么?”悟空笑道:“不瞒诸兄长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儿都会了。”大众道:“趁此良时,你试演演,让我等看看。”悟空闻说,抖擞精神,卖弄手段道:“众师兄,请出个题目,要我变化甚么?”大众道:“就变棵松树罢。”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棵松树。真个是:

郁郁含烟贯四时,凌云直上秀贞姿。

全无一点妖猴像,难道松树不是猴?尽是经霜耐雪枝。

大众见了,鼓掌呵呵大笑。都道:“好猴儿!好猴儿!”不觉的嚷闹,惊动了祖师。祖师急拽杖出门来问道:“是何人在此喧哗?”大众闻呼,慌忙检束,整衣向前。悟空也现了本相,杂在丛中道:“启上尊师,我等在此会讲,更无外姓喧哗。”祖师怒喝道:“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个修行的体段!修行的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着眼。如何在此嚷笑?”大众道:“不敢瞒师父,适才孙悟空演变化耍子,教他变棵松树,果然是棵松树。弟子每俱称扬喝采,故高声惊冒尊师,望乞恕罪。”

祖师道:“你等起去。”叫:“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老成之语。悟空叩道:“望师父恕罪!”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罢。”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着眼。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祖师道:“那里甚么恩义?你只是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可以为师矣。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如今弟子都是如此。

悟空谢了。即抽身,捻着诀,丢个连扯,纵起肋斗云,径回东海。那里消一个时辰,早看见花果山水帘洞。美猴王自知快乐,暗暗的自称道:

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着眼。当时过海波难进,今日来回甚易行。别语叮咛还在耳,何期顷刻见东溟。

悟空按下云头,直至花果山,找路而走。忽听得鹤唳猿啼:鹤唳声冲霄汉外,猿啼悲切甚伤情。即开口叫道:“孩儿们,我来了也!”那崖下石坎边,花草中,树木里,若大若小之猴,跳出千千万万,把个美猴王围在当中,叩头叫道:“大王,你好宽心!怎么一去许久?把我们俱闪在这里,望你诚如饥渴。近来被一妖魔在此欺虐,强要占我们水帘洞府,是我等舍死忘生,与他争斗。这些时,被那厮抢了我们家火,捉了许多子侄,教我们昼夜无眠,看守家业。幸得大王来了!大王若再几载不来,我等连山洞尽属他人矣。”悟空闻说,心中大怒道:“是甚么妖魔,辄敢无状!你且细细说来,待我寻他报仇。”众猴叩头:“告上大王,那厮自称混世魔王,住居在直北上。”悟空道:“此间到他那里,有多少路程?”众猴道:“他来时云,去时雾,或风或雨,或电或雷,我等不知有多少路。”悟空道:“既如此,你们休怕,且自顽耍,等我寻他去来。”好猴王,将身一纵,跳起去,一路肋斗,直至北下观看,见一座高山,真是十分险峻。好山:

笔峰挺立,曲涧深沉。笔峰挺立透空霄,曲涧深沉通地户。两崖花木争奇,几处松篁斗翠。左边龙,熟熟驯驯;右边虎,平平伏伏。每见铁牛耕,常有金钱种。幽禽睨皖声,丹凤朝阳立。石磷磷,波净净,古怪跷蹊真恶狞。世上名山无数多,花开花谢繁还众。争如此景永长存,八节四时浑不动。诚为三界坎源山,滋养五行水脏洞。

P13-15

序言

唐玄奘取经的故事史有其事。唐贞观三年(629),年青和尚赴天竺(今印度)取经,历时十七载,取回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返长安后即开始翻译佛经,并口述西域诸国见闻,由门徒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其后弟子慧立、彦惊又合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书中穿插了许多神奇传说。玄奘孤身取经,往返数万里,历经艰险,这事件本身就含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必然要被演化为民间传说的材料。

引之入说话的,宋元年间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南宋人作,开始将各种神话与取经故事联系起来,形成了情节完整的文学作品。除玄奘外又加添了猴行者与深沙神,猴行者已经成为主要角色,玄奘退居次要人物,一师三徒的取经队伍逐渐形成,这对后来吴承恩小说创作显然是有影响的。

除了《诗话》以外,今残存的《永乐大典》第一万三千一百三十九卷“送”韵“梦”字条有《梦斩泾河龙》,文前标题作《西游记》。文共一千二百余字,和今本《西游记》第十回《老龙王拙计犯天条》,无论文字或情节都极为相近。又,古代朝鲜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载《车迟国斗圣》一段。其中有八条注叙述了《西游记》平话故事的基本情节:即孙行者的出身,大闹天宫、皈依佛法的经过,以及师徒三人取经,师陀国遇猛虎毒蛇,次遇黑熊精、黄风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狮子怪、多目怪、红孩儿怪;又经过棘钓洞、火焰山、溥屎洞、女人国及诸恶山险水,可见那时已有古本平话《西游记》。

再证以南宋诗人刘克庄在《释老六言十首》中有“取经烦猴行者”之句,并提及如来、老君、大鹏乌、金毛狮及青牛等形象。元陶宗仪《辍耕录》所记金院本名目中,有《唐三藏》一本,可惜早佚。明徐渭《南词叙录》记“宋元旧篇”戏文有《陈光蕊江流和尚》,演述玄奘的出身家世。元杨显之《刘全进孤》,为太宗入冥传说中的一部分。元末明初杨讷的《西游记杂剧》六本十四折,以唐僧出世开场,演说取经故事,出场的角色有孙行者、猪精、沙和尚,以及南海沙劫陀老龙王三太子变的白龙马,毫无疑问,这都为长篇小说《西游记》的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后世通行的《西游记》一百回,约成书于明代嘉靖末年,今存最早的刻本,为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刊《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吴承恩约殁于万历初,此本刊于万历二十年,离吴去世还不远,应是一本保存原来面目最多的本子,今通行本《西游记》据此校印。 《鼎锲京本全像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闽书林杨闽斋刻本。《唐僧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以上三本俱为华阳洞天主人校本。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一百回,不分卷,有袁韫玉序言。此书似天启、崇祯年间刊本。以上四种明版书均无陈光蕊赴任逢灾,玄奘出身的故事,亦即今通行本第九回。明代还有两个节本,一为杨致和《西游记》四卷四十一回;一为《唐三藏西游释厄记》十卷,署名“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全书不及今本《西游记》的四分之一,可能为隆庆年间闽南刻本。但卷四中有完整的唐僧出身历史的描述。此后清初西陵残梦道人汪象旭笺评《西游记证道书》一百回,据世德堂本,又参看朱鼎臣节本,自谓得“大略堂《西游》古本”,补入“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内容。后出的清刊本,如《西游记真诠》、《西游记原旨》、《通易西游记正旨》等,皆仿此模式。

现存的明刊本只题“华阳洞天主人校”、“朱鼎臣编”、“杨致和编”,不曾提及撰人姓名。全真教道人邱长春弟子李志常曾作《长春真人西游记》,叙述邱处机应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诏的过程,人们把小说《西游记》与李志常作的《西游记》混为一谈,而清初汪象旭刊刻《西游证道书》时,卷首增添一篇元人虞集《原序》和《邱长春真君传》,认定邱长春作,从此以讹传讹。其实清初学者吴玉播在乾隆十年(1746)纂修《山阳县志》时,查到《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中,著录有吴承恩《西游记》。之后,清阮葵生、焦循等学者力辩此书乃明人吴承恩所撰,近二十年又发现了些新材料,学界的认识渐趋一致。

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少年时代即好奇闻,爱听神异故事,喜读野言稗史,这对于他晚年创作《西游记》是一种必要的文学准备。

吴承恩满腹文章,可是屡试不中,困顿遭遇,使他有可能以清醒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约三十三岁时,吴承恩父亲病故,由他继承父业,经营小店,并代人书写各种应酬文字,从中获取一些润笔费。大约在五十三岁中岁贡,六十多岁才入京师候选,结果只获得浙江长兴县县丞卑微官职,主管粮马、巡捕之事。因得罪长兴大豪,被诬而去。这悒郁不得志的一生,惨痛的生活经历,目睹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五朝的腐败,在他的《二郎神搜山图歌》中,对社会的世态人情表现了强烈的激愤。他把批判矛头直指官僚,甚至隐约地指向最高统治者。他认为当时朝廷里有一批“五鬼”“四凶”式的人物,正是他们倒行逆施,造成无数“民灾”。可是,这些五鬼四凶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受到朝廷的重用。吴承恩愤怒极了,但“欲起平之恨无力”,于是他只好把理想和希望寄托在幻想之中,向往救世英雄人物的诞生。这英雄必须在思想、作风上超脱世俗,具有狂傲性格,带点离经叛道的异端色彩。吴承恩从当时离经叛道思想倾向的人物身上也感到了这种希望,并从这一发现中孕育了他理想中的英雄——孙悟空。

明人陈元之在世德堂本《西游记》的序中说《西游记》是“滑稽之雄”,李卓吾(实为叶昼)在《西游记》评本的总批中也说《西游记》是“游戏之中,暗传密谛”,不知鲁迅和胡适是否受此启发,先后提出了游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也说“出于作者之游戏”。胡适的《西游记考证》也指出《西游记》有玩世不恭之意和滑稽之味,因此,“《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就把神话‘人化’过了。我们可以说, 《西游记》的神话是‘人的意味’的神话。”胡氏的议论较多地偏重于《西游记》的技巧特征,并非专指《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李卓吾(叶昼)所谓的“游戏之中,暗传密谛”之说,按我们的理解,应该是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体悟。也就是作家对现实政治生活和人际关系,冷暖人生,人性的缺损,性格悲剧看得太透了,现实的方方面面让他很失望,因而才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去描述其小说世界和人物。读者隐隐约约感到神话世界中的某种神妖,就好像是现实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天庭的玉帝,各类神祗的等级划分,那作派用语,就像是现实中的宫廷朝政。吴承恩在《禹鼎志》自序中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名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西游记》更不能例外。吴承恩由弘治到万历五朝的生活时期,正是当时朝廷最腐败的时期。陶仲文被命为真人,而且还做了尚书,与宦官崔文、奸相严嵩勾结,荼毒生灵,社会动荡不安,吴承恩当然要通过孙悟空及小说中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意愿,不可能纯粹是游戏之作。

《西游记》神话世界里由人或动物变幻的神妖,具有明确的象征性和假定性。作者在人物塑造时,将人、动物和神三者融合为一,但又非是平面的并列,而是把社会生活中的人当做主要描写对象,因此孙悟空的性格实质是人而不是动物,具有人的喜怒哀乐诸种心理状态,寄托了一定历史时期中人民的情感和理想,所以孙悟空才可被假定象征某种理想主义的英雄典型。然而,孙悟空只是假定和象征某一种人物,并不等于说他和社会某种类型人物一致。同时作者在以人的性格为其主导方面塑造孙悟空形象时,还融合了动物的属性,但不是把动物的一切属性都融进孙悟空,而是强调突出与表现主题有密切联系的属性,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理想有联系的特征,如猴子的机灵、顽皮、狡猾、多变等,最后再赋予神的力量,这样就创造出一个会七十二变,聪明而能识别一切妖魔,既忠实于唐僧取经事业,不怕邪恶,敢于战胜邪恶而又不守礼法,带点野性的孙悟空。

同样的,猪八戒的形象也具有假定性和象征性。贪说、贪睡、懒慵是猪八戒动物性本能的特点,也是人类某种人常有的毛病。猪八戒的好色、小心眼、狡黠、爱耍小聪明、挑拨离间,总想占点小便宜,对事业三心二意,主张逃脱散伙主义,打不过人家,便自欺自慰,掩盖自己缺失,把人性的弱点发挥到极致。

至于唐僧则距历史真实的玄奘相差甚远,引起学界的争议。其实在吴承恩的笔下,唐僧只是浊胎俗骨的凡僧,虽然在理念上也赞赏唐僧对取经的诚心,百折不回的精神,忠厚、善良的人品,但作者却赋予他内儒外佛的形体,时时显露出自私、平庸、忍让,怯于斗争,缺乏主见,不明是非,又非常固执、愚腐。孙悟空在协助唐僧取经事业的过程中,不只要战胜自然界和神道设置的种种障碍,而且还要不断地同唐僧的愚腐观念论争,使取经事业多次陷入危机,好像是在暗喻现实生活中某种社会力量和人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调动自己的想像力,丰富小说的潜在内涵,但也无须把小说的意旨和孙悟空的形象扩大到是写农民起义。平实而论,《西游记》是由猴王出世、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取经缘起、西天取经等部分组成,而以西天取经为主干故事。猴王出世与大闹天宫,都表现了孙悟空自由平等的观念和自我真性的追求。两次闹天宫的基本思想和目的,不过是反对玉帝昏庸,不能任人唯贤,他的反叛思想并未超出封建制度的规范,吴承恩的政治观念和思想还未超越到反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境地。也因此,孙悟空闹天宫祭起的旗号只能是“齐天”而不是“破天”,至于第二次闹天宫提出所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不过是前卫知识分子们早已说过的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贤能者居之的观念。既然玉帝昏庸无能,不识贤人或能人,那么,孙悟空打败了天兵天将,意识到自己是“强者为尊该让我”,“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是在承认皇权制度的前提下要求把玉皇的统治转给孙悟空而已,并不否定皇权统治,消灭神佛的天国,而是希望自己成为天国的神佛。正因为如此,孙悟空的挑战,必然遭到三教合一的讨伐。无论怎样在如来手掌内翻跟斗,并在“第一根桩子下撒了一泡猴尿”,嘲弄了佛祖一把,可终究未能跳出如来佛手心,被压在五行山下。孙悟空表示皈依佛门,去求得正果。所谓求得正果,不过是求佛的正常途径,从此转为战恶魔的斗士,不存在对自己的背叛。

《西游记》虽说是神话小说,但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话语,的确含有强烈的象征性和假定性,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说的是神仙鬼怪妖魔,暗喻的是人间世。上至君臣关系,封建宗法关系,权威社会的权威;下至市俗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的两面性及弱点,丑陋的知识分子,卑鄙的市侩小人,争取人性与个性自由的人们,如此等等,都能在小说中找到影子。作家胸中好像有太多的块垒,太多愤懑,乃至作家主观意识过分外溢,常常侵犯小说中人物的意识,他们的话语超出了人物的感知范围。好像不是在说自己的话语,而是作家的牢骚。可正是嬉笑怒骂、调侃、诙谐、反讽、含沙射影,才构成了《西游记》的独特风格。  但是,超现实的独特的性格,必须用奇幻的情节结构平台来展示。按史实和原神话故事,本以唐僧取经为主干,应以玄奘开始叙述。但小说开篇却写孙悟空出世,接着便是求道学艺,闹龙宫、地府、大闹天宫,直到第九回唐僧才登上舞台。但小说仍以孙悟空为主角。取经途中遭遇的各种困难及解救的过程,都与天界、地府、四海龙王有关。如果不在前八回安排悟空出世,并通过几闹,引出各种神佛,向读者一一介绍,待到斗群妖时再行插叙,就显得零乱而面目不清。况且有了孙悟空的几闹,才能说明他有战胜妖魔的本事,形成一篇篇热闹文字。八回以后,由取经的纵向行动串连各个故事,在每个故事(八十一难)中设置诸种矛盾,制造许多高潮,时而惊险,时而轻松。在一难又一难的过程中,错综复杂地展现了僧徒与妖魔鬼怪之间的矛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唐僧与孙悟空,八戒与孙悟空之间的矛盾冲突,读来神奇变幻,引人入胜。

小说家创造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神魔世界,又赋与情节以绚烂而多变的幻想色彩。如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斗法,诸种变形,洋溢着无穷的奇趣。一方面,作家极度夸张人或动物的本质潜能,超越物体的约束,呈现奇谲怪诞的幻想形式;另一方面,光怪陆离的幻想,又是和神与魔的品级关系、动物习性和现实社会人的行为、心理交融在一起,总能让读者从幻想中体悟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也许二郎神是神,孙悟空是魔,邪不压正,二郎神总是占上风,识破孙悟空种种变形,所变之物好像均属堂堂正正的物种。可正也没完全压了邪。麻雀、鹚老、小鱼、蛇都属于小巧灵便的动物,暗合猴子的灵敏。变做被称之为淫鸟的花鸨,是孙悟空为了脱身而故意恶心二郎神。将本身各部位化做一座庙宇,尾巴变的旗竿只能放在庙后,更是匪夷所思,充满了幽默调侃,表现了猴子的顽皮性格,所以鲁讯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作者秉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本书题《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评者实为叶昼非是李卓吾。明陈继儒《国朝名公诗选》“李贽”条说:“坊间诸家文集,多假卓吾先生选集之名,下至传奇小说,无不称为卓吾批阅也。惟《坡仙集》及《水浒传叙》属先生手笔,至于《水浒传》细评,亦属后人所托者耳。”明钱希言《戏瑕》“赝籍”条说得更为明确:“比来盛行温陵李贽书,则有梁溪人叶阳开名昼者,刻画摹仿,次第勒成,托于温陵之名以行。往袁小选郎中,尝为余称李氏《藏书》、 《焚书》、《初谭集》、《批点北西厢》四部,即中郎所见者,亦止此而已。数年前,温陵事败,当路命毁其籍,吴中锓藏书版并废,近年始复大行。于是李宏父批点《水浒传》、《三国志》、《西游记》、《红拂》、《明珠》、《玉合》数种传奇及《皇明英烈传》,并出叶笔,何关于李。”又,明盛行斯《休庵影语》也说:“近日《续藏书》,貌李卓吾名,更是可笑。若卓老止于如此,亦不成其为卓吾也。又若《四书眼》、《四书评》、批点《西游》、《水浒》等书,皆称李卓吾,其实乃叶交通笔也。”

叶昼,字交通,又自称阳开、不夜、梁无知等。生平不详,主要活动于明万历(1573—1619)年间,卒于明天启(1621—1627)年间。崇尚释道,有才情,狂放不羁。

叶昼的评点理论虽不及金圣叹全面系统,但他上承李卓吾,下启金圣叹,对《西游记》的奇幻性格,提出了独特见解,要比否定贬斥《西游记》艺术成就的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高明得多。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卷首有一篇《西游记题词》,署名幔亭过客,即袁于令(1592—1674)。词中说:“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所谓“文不幻不文”,是指神魔小说家在创作中不受真实事件的约束,现实生活形式的限制,对故事情节、细节及人物性格进行增饰、夸张、变形,以极幻写出极真,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叶昼的观点同袁于令一致,极称赏《西游记》的奇幻。第九回总评曰:“种种想头,出人意表,大作手也。”第十回唐太宗地府还魂侧批“幻甚”。第十一回总批:“此回最为奇幻,刘全、李翠莲……俱以笔端幻出,殊为骇异。”第五十回总评中更是叹赏:“这回想头,奇甚,幻甚,真是文人之笔,九天九地,无所不至。”而这种奇幻照样能反映社会的真实,所谓“以幻为真”(第七十回侧批),“极荒唐,却似真实”(第六十回批)。这事实不只指某种事物的真实,而是影射、喻指社会的种种丑恶和腐败,因此,叶昼在第十九回总批中说《西游记》“游戏之中,暗传密谛”,第七十六回说“不过借妖魔来画个影子耳”,可谓是指出了《西游记》的特性。

此外,叶昼较早关注小说家人物描写的个性化,换言之,他主张和欣赏的是作家能写出有区别的,具有生动个性的形象。如第二十三回总评曰:“描画八戒贪色处妙绝。只三个‘不要栽我,还从常计较’,便画出无限不可画处。”第三十八回总评的观点更为明确:“描画行者耍处,八戒笨处,咄咄欲真,传神手也!”叶昼只能借用古代画论中的“传神”论来说明小说的人物性格塑造,还未能筛选出科学的概念,而这却由金圣叹正式提出“性格”说,把“性格”作为基本术语在小说批评中运用,并建立了相当完整的性格描写的理论。

鲁德才

2005年4月于南开大学古稀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