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家海岩的代表作也是成名作,当年由本书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曾轰动全中国。小说主人公周志明,他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已经远离我们的时代,那个时代可以用血和铁锤炼出一个真正的警察。看得出来,海岩在处女作中洋溢着那份周志明式的信念和情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便衣警察/海岩作品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海岩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家海岩的代表作也是成名作,当年由本书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曾轰动全中国。小说主人公周志明,他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已经远离我们的时代,那个时代可以用血和铁锤炼出一个真正的警察。看得出来,海岩在处女作中洋溢着那份周志明式的信念和情操。 内容推荐 故事发生在粉碎“四人帮”之前的一九七六年。经群众举报,南州市公安局逮捕了一个名叫徐邦呈的台湾特务。当时没有弄清楚特务潜入南州市来的目的,在军代表甘副局长的诱供下,徐邦呈谎称他要在边境接应一支敌人的小分队入境,目的是破坏大陆的批林批孔运动。甘副局长亲自带队押解着徐邦呈前往边境,准备将敌人的小分队一网打尽,结果徐邦呈趁机逃跑,被押解的侦察员周志明击毙。抓捕行动失败,线索也中断了,这个特务潜入南州市的真正目的成了一个谜。 周志明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认识了一个名叫施肖萌的姑娘,两人相互产生了好感。不久南州市出现了许多悼念周总理的传单,其中有批评当时中央文革的内容,当时的军代表将其列为反革命事件,要求侦察处追查发放传单的人。在一次执勤中,周志明的同事陆振羽根据军代表的布置用照相机给两个邮寄传单的人拍了照,周志明发现其中一个是施肖萌的姐姐施季虹,另一个是自己的同年伙伴安成。就在军代表准备按照照片抓人之前,周志明为了保护施季虹和安成将相机中的胶卷曝了光。随后周志明为了不连累陆振羽又向领导承认了曝光胶卷。结果周志明不但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还因为徐邦呈逃跑的事情背上了特务的嫌疑,被判刑十五年投入了监狱。接着,他唯一的亲人父亲也含恨去世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改变了周志明的命运。 周志明入狱之后,只有施肖萌坚信他绝不是坏人。施肖萌不顾家人的担心和反对,坚持到监狱看望周志明。周志明为了不连累施肖萌,忍痛断绝了两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周志明在狱中面对个别管教和周围犯人们的双重敌意受尽了屈辱,几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随着粉碎“四人帮”,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周志明也得到了平反,又重新回到了公安队伍内。 可是由于一些左的影响,在他的组织结论中还留下一个小尾巴。施肖萌这时候已经考上了大学,周志明和施肖萌再次重逢后,很快感情上又出现了误解和裂痕。一直都在暗中喜欢着周志明的女同事严君含蓄地向周志明表达了诚挚的爱恋,周志明和严君在工作中成为挚友,可他心里还是想念着施肖萌。 一个叫杜卫东的小偷在狱中经过周志明的帮助和教育,出狱后准备改邪归正重新做人。可是当南州市政协副主席、941厂总工江一明家被盗后,杜卫东又被当做嫌疑犯抓起来了。周志明看出了其中的破绽,经过一番调查证实作案的人不是杜卫东。这时,941厂在引进大型项目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说明江一明家的机密文件被人盗取过。施肖萌的姐姐施季虹突然向公安机关举报其前男友卢援朝盗窃了江一明家,卢援朝被拘捕检察机关起诉。施肖萌对姐姐的行为很不满,认为姐姐是蓄意诬告卢援朝,毅然做为卢援朝的辩护人出庭为其辩护并宣判无罪释放。 经过对施季虹的调查,发现施季虹有出卖情报的嫌疑,原来施季虹被境外潜入的间谍引诱已经成为了犯罪分子。就在公安机关要逮捕港商身份的间谍冯汉章时,发现有人向冯汉章报警。周志明始终没有忘记几年前徐邦呈案件中断的线索,怀疑就在南州市有了个潜伏的特务。决定展开追查。就在周志明同事们继续追查的时候,杜卫东突然被人杀害了。几个连续发生的事情扑朔迷离、互相纠缠,公安人员经过一番周密的调查,终于查清了杜卫东死亡的真相,同时也挖出了多年潜伏在南州市的特务卢援朝,找到了真正盗窃941厂机密的人。原来施季虹诬告卢援朝是境外间谍机关故意布下的一个谜阵,目的是牺牲掉冯汉章和施季虹来保护卢援朝。 经过一连串事件的考验和锻炼,周志明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警察。施肖萌和周志明最终消除了误解又走到了一起。严君在破案后调离了南州市,心里却始终爱着周志明。 这是一个年轻警察成长的故事,也是一曲美好爱情的颂歌。 试读章节 萌萌不会生炉子,没人会嘲笑她。她是女孩子,本来就该不会。 可是,他也不会。他是男的,一米七八的个儿,居然也不会摆弄这只小小的、看上去是那么简陋的铁炉子。虽说这炉子和他家里使着的完全一样,可是从吃过晚饭到现在,小厨房里已经青虚虚地浮了一顶子的烟,他也没能把蜂窝煤的火眼儿给弄红。 尽管萌萌已经说:“算了,明天再生吧。”但他还是半跪半趴在炉子跟前,不甘心爬起来。这下,在萌萌面前又露了一个怯!萌萌最近好像一下子知道了他的许多短处,说话的口气里,时不时地要带一点嘲弄的味道了。他说不清是气恼还是难堪,背脊上竟刺刺地冒出些躁汗来。 “倒风。”他悻悻地爬起来,拍拍手,掸掸衣服,看了萌萌一眼,“真是倒风。”他很认真地补了一句,随即又觉得愚蠢,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萌萌果然笑了,“我又没说你不会生。”他盯着萌萌略带戏谑的笑容,等着她说出自己最忌讳、最提防的那类话来,活像阿Q缩着脖子在等假洋鬼子的棍子。 “——你呀,刚认识你的时候,还真以为你特别能干呢,其实你好多还不如我呢,太笨了。” 他干瞪着眼,一时又找不出什么证明自己不笨的论据来,脸上红得很难看。 “这能怪我吗?”他糊里糊涂地冒出这么一句。 “你笨,还能怪别人?”萌萌奇怪他居然说出这种傻话来。 怪别人,怪谁呢?要怪,就得怪他的家,怪父亲。说这话就算有点没良心吧,可事实就是这样,他的低能,他的懦弱,他的孩子气,全是父亲给惯出来的,没错! “哎,志明,今天到医院看你爸爸去了吗?”萌萌一边收拾着炉铲、火筷子之类的家什,一边问他。 “去了。”他说,“过几天,要给他会诊,医生说他鼻子大出血,可能不完全是高血压引起的。今天还给换了个小病房,两人一间的。” “是吗?那可真不容易。” 可不是吗,像父亲这样一个当初的“走资派”,现在的“逍遥派”,有职无权的人,能住上两人一间的小病房,确是不容易的。给父亲看病的女大夫人挺好,周志明前几天从湘西回来才知道,她爱人原来也是南州大学的学生,就是当初父亲挨斗游校的时候,硬叫他敲那面破锣的那一位。也许小病房就是这女大夫给想的办法,算是替她爱人道道歉吧。 是他陪父亲到那个小病房去的,房子挺不错。父亲的情绪也格外好起来,新鲜地环视着粉白的屋子,像个土气的乡下人那样用手试着按了按软软的病床,好像从来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似的。父亲能有这样一个安顿,的确是件大喜过望的事,可事情也并不都那么尽如人意。负责这个病房的那位上了年纪的护士长和那位年纪很轻的护士,就叫周志明大大地不痛快。护士长大概快六十岁了,眼力却很拙,竟然用又细又软的声音对父亲问道:“是您儿子吗,在哪个中学念书啊?” “哈——”父亲大笑起来,响亮的声音简直就不像个病人,“你看,我说你一身孩子气吧,谁见了你都把你当成中学生哩。”父亲对护士长说:“他都工作七八年了,在公安局工作七八年了。这孩子从小没出过门,没独立生活过,都快二十二岁了,还像个孩子。” “爸!”他气恼地皱起眉头,“高血压是不能这么大声说笑的。” “嗬,还懂得挺多呢。”年轻的护士也打趣地笑起来,那神情,活像是在逗个小孩玩。 他心里恼羞不平,索性扭过脸,不说话。 真的,是不是他的外表太富孩子气了?为什么别人总会对他有这种误会呢?直到现在,望着眼前冒青烟的倒霉炉子,他还在为那个年轻护士藐然的讪笑感到别扭。 其实,在单位里,在工作中,在一本正经地板起脸的时候,他已经很像个二十七八岁的大汉子了,这两年在科里同事中间甚至还博有一点老成持重的印象。可一在父亲身边,为什么总还给人一种中学生的感觉呢?父亲总说他是个孩子,总说他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成个大人,可父亲又总不拿他当大人对待,总是习惯当着外人用手去摸他的头,拍他的脸蛋,前几年,连在澡堂子里洗澡都怕他洗不干净,非要亲手给他搓一搓背才放心。一个大小伙子在众目睽睽之下叫一个老头子搓背,该是多么难为情的场面啊。他开始常常违拗不过,只得红着脸由他去搓,把头勾得低低的,生怕熟人看见耻笑。这几年,由于他一再固执地拒绝父亲这一传统的宠爱,才算从那种尴尬中解放出来。 人们常喜欢这样概而论之:对孩子,爸爸总不如妈妈…… 哦,妈妈,对他来说是多么遥远、陌生而又绕口的字眼儿啊! 母亲是在他三岁时病死的,她留给他的全部印象都来自那几张半黄照片上清秀文静的面容。父亲为什么一直没有再娶,他是不尽了然的,只听说母亲在弥留之际曾要求父亲等儿子长大一点再结婚。母亲死后,父亲是很爱他的,超过了一般父亲对儿子的爱,把父性的宽怀慈厚和母性的温柔细致混合在一起倾注在他的身上。他尽管没有母亲,但在心灵上却并没有丧母的痛苦和压抑,他仍然得天独厚地度过了黄金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如果不算“文化大革命”头几年作为走资派子女的那段经历的话。 也许正因为这些,正因为他是从小在一个精神上和物质上都不感到欠缺的环境中生活过来的,在上了中学以后才显出那么低能和软弱,饭也做不好,炉子也安不好,干什么都笨手笨脚的。学校到工厂学工,到农村学农,干起活来他总比别的同学差一截。 “过来,我给你扫扫。”萌萌手里拿起一把小笤帚,在他的胸前和两肩轻轻刷起来。“你知道吗,我头一次见你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你会是个警察。” “那我是什么?”p1-2 序言 我出生那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红旗,这过节般的景象我小时候每个生日都能看到。因为我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日而生,我印象中的童年充满了优越感和革命式的快意。我的少年时期则是在”文革”中渡过,父母被造反者隔离,我从十岁开始辍学并独自生活,起居自由但心灵压抑,而且不敢上街怕被人打,直到十五岁那年走后门当了兵才翻身变成革命大熔炉中的一员。我退役后当过工人、警察和机关干部,总的还算顺利,就是没想到我这个十五岁前就经常被送到农村接受再教育的“知识分子”,在“文革”后却因为连初中文凭都没有而险被机关清退。为这事我至今苦笑,觉得自己这辈子总是生不逢时。该长牙发育时偏逢自然灾害,跟不上营养;该上学读书时又遇文化大革命,没受到教育;该工作提拔时又刮学历风……好在我在每个单位碰到的每个领导每个同事都很关照我,给我工作的机会。有一次还让我到一家机关自办的小饭店里去帮忙,那饭店经理看我年轻又勤勉,刚好手边又缺人,因此向机关要求让我多留几天,冒充值班副经理搞搞接待,结果一留留了十五年整。我当时本来就是临时借调充充数的,没想到后来竞假戏真做当上了全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的会长。 后来写小说则更是一时兴起,起因是看了几本在书摊上买的烂书发现烂得连我自己写写也不会比它更烂。想我虽无学历但有几分阅历,比如“四·五”运动,被派到天安门当便衣那一段可写一本《便衣警察》;唐山大地震当天即赴唐山救灾可体会一次《死于青春》;帮电影乐团找意大利小提琴那次忙可演绎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这些年混迹商界,心变冷了反倒更有《你的生命如此多情》那样的感慨。凡此种种,试着写来,赚些稿费贴补家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