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车站》包括有《大战》《转轨》《父亲的情感经历》《领导青春期》《余涩》《两个人的车站》。作者力歌的铁路作品涉及到了铁路的几个重要工种,机车工电部门,很多作品主要表现基层工人的生活、工作和爱情,这是一种类型式的写作。他写那些人的价值观,那些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得失甘苦,如同拍摄了全息影像,并以道德的操守和理想的守望来表现精神的诉求和生命的力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两个人的车站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力歌 |
出版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两个人的车站》包括有《大战》《转轨》《父亲的情感经历》《领导青春期》《余涩》《两个人的车站》。作者力歌的铁路作品涉及到了铁路的几个重要工种,机车工电部门,很多作品主要表现基层工人的生活、工作和爱情,这是一种类型式的写作。他写那些人的价值观,那些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得失甘苦,如同拍摄了全息影像,并以道德的操守和理想的守望来表现精神的诉求和生命的力量。 内容推荐 力歌编著的《两个人的车站》是以铁路职工工作和生活为题材的小说集,与《家在远方》小说集同为铁路小说的姊妹篇。本书精选中篇小说两篇《大站》《转轨》、短篇小说四篇《余涩》《领导青春期》《父亲的情感经历》《两个人的车站》。这几篇作品涉及了铁路的几个重要工种,充分表现了铁路职工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得失甘苦,小说中体现出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让人咂舌,这些画面如同全息摄影一般,虽然视角不同、环境不同、主人公不同,却有着相似的铁路情缘。 作者笔下的人物有声有色、形神兼备,以善良、悲悯、慈爱与真诚烘染出温馨的色泽和亮度,以道德的操守和理想的守望来表现精神的诉求和生命的力量,彰显出一个个独特的情感世界。 目录 大站 转轨 余涩 领导青春期 父亲的情感历程 两个人的车站 后记 试读章节 三月的东北,春寒乍暖。这是个铁路分局所在地的一等车站,站长谭连民早晨不到六点钟就来到车站,他这么早来就是为了迎接早晨那列铁路局进京的旅客列车。昨天下午分局局长来了个电话,说铁路局主管运输的副局长乘坐这次列车进京开会。铁路现在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有比车站一级高的领导出门,或是经过这个车站,必须要有站一级的领导亲自接送。 谭连民打了个电话与杨启才书记沟通,让杨书记多睡个早觉,他起早来接车,是因为这个副局长他很熟。结果那个副局长连车也没下,向软席的乘务员打听,说副局长正在睡觉。谭连民心里挺恼火的,送出了这次列车。回到办公室,还有些愤愤不平,对着没有人的空间骂了几声难听的语言,他感到心里舒坦多了。但转念一想,早晨六点多钟人家不在车上睡觉,还能干什么。 他思考着今天开党委会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突然电话铃刺耳地响了起来,谭连民犹豫着是否接这个电话,因为白天这部电话就是一个摆设,谁也不敢接,车站这个社会窗口,方方面面的人都接触,十个电话有九个半是要买票批票的。如果有什么重要事,那些与工作相关的人都知道他的BP机和手机号码。 电话铃响了十多声,还在不停地响着。谭连民只好拿起电话,平常他不会有这样的恻隐之心的,今天例外是因为这是早晨,一般这个时间电话往往都打到家里,要么就是上班以后,才会有这种难缠的电话。他拿起电话,一听到声音,他知道这个电话接对了,因为这是办公室主任常宝学从广州打来的,是通过铁路内部的通信线路打来的。 “怎么样,车买来了吗?运出来了吗?”谭连民急切地问。 “买来了,还挺顺利,铁路上的那些朋友也很帮忙,前三天就装上集装箱了。我们马上就可以回去了。”常宝学在电话那边说。 “别太着急回来,你们也挺辛苦的,在那边好好玩两天,去深圳玩一玩。” “算了吧,站长。我们都去过几次了,都说深圳好,去了我们都觉得难为情,在人家有钱人面前,我们惭愧得受不了。” “你们不是还有钱吗?不够?不愿意去就别去了,回来多报几天的出差费,再报些夜车补助,弥补你们这些天的开销。” 谭连民搁下电话,不由得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心想这回总算把两台车搞回来了,一直悬在心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车站几年前有一台分局调配给他们的普通的桑塔纳,调来时就是台旧车,再经过这几年的折腾,早就破损得不成样子,车速只要一达到七十公里,车体就哪儿都有响动,开出去人家还都以为是出租车。谭连民出去办事宁可坐出租车,也不愿意坐这辆桑塔纳。别的站段都换了新车,因为上一任的站长与书记一直不和,而且与搞计划的领导也搞不好关系,所以他们站一直将就着用这台普通的桑塔纳。 谭连民到任后,一直想搞辆好车。车站是个有脸面的单位,地方上搞不懂铁路系统行政关系的人,往往认为车站站长在铁路系统最大,并不知道还有分局、铁路局那些带长的官们都能管车站。他们向领导要求了几次,领导都含糊说等普通的桑塔纳报废了,再批新车。正巧春节前,分局局长让车站的人帮忙接一下车,是从开通的新线上捎来的一些过年的年货,都是野鸡、野兔一类紧俏品。司机开着普通的桑塔纳去送,没想到走到半路脚刹车失灵,撞在了路边的树上,由于车速较慢,司机并没有受伤,但是汽车前部顶了个一塌糊涂。这次事故帮了谭连民一个大忙,车报废了,领导一咬牙破例批了台超标车,奥迪100,一般站段使用的大多是桑塔纳、切诺基普通型的常用车。 谭连民取消了买奥迪车的计划,是因为办公室主任常宝学过去的一个战友,如今是广州一个武警部队的政委,早几年来东北,看望他这个老战友时,常宝学利用自己的小权力,用普通的桑塔纳带着战友去风景区游览,普通的桑塔纳一路颠簸出的铿锵伴音声,令他的老战友发出感慨,说以后要是车站换车,他将尽力帮他搞辆好车。谭连民听说后,派常宝学去广州联系,常宝学到了广州来电话说他的那个老战友满口答应,给联系好了两辆车,但不是轿车,是两辆进口面包车,一辆是丰田,另一辆是子弹头。谭连民有些失望,可是一问价格,两辆车的价格才只比奥迪车高出几万元。谭连民知道这两辆车的市面价格加在一起要超过百万元,他通过常宝学才知道,这是武警部队扣下来的走私车,私下处理的,所以才会这么便宜。 谭连民动了心,但他心里清楚搞到这种走私车,关键是能否办上车牌子,他说要研究一下,让常宝学先在广州等他的回音。 他找到杨启才沟通了一下,杨启才支持他的想法。两个人便开始探讨上车牌子的可行性,人家都说在铁路车站的领导无所不能,他们通过交警支队等几个部门的关系,基本上已经达成默契。他才给常宝学打电话通知他,并派去几个人,还带去了汇票,车的生意便成交了。但是走私车的另一道难关,就是能不能将车安全地弄回来,这几天他忧心忡忡的,惦记着这车会不会被卡住,听说要是被卡下来,车被没收不算,还不会退一分钱。 谭连民没有想到会这么顺利,刚才有过的一时不快便烟消云散了。谭连民马上给杨启才打电话,告诉他这个好消息。杨启才也很高兴,两个人交换了上午开党委会的议程,铁路不同于地方单位,虽然是站长负责制,但除了生产管理上的事,涉及具体对人处理相关的事还是交由党委会研究。今天最大的议程一是研究减员增效的方案;二是准备报请分局撤下主管客运的副站长,提拔一个车间主任;三是提拔一个多种经营副经理;四是对一个客运值班员的处分。P1-3 序言 与力歌相识几十年,了解力歌的成长历程,更知道力歌是一个特殊的作家。力歌当过工人,从事过青年工作,做过特约副主编,挂职过刑警,在北京的中国铁通还当过经理,现在的职务是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副教授,还有一个身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丰富的个人经历,使力歌的作品有着独特的社会视角。 这次出版的两本小说集也不例外,虽然其中的每一篇都是铁路题材,但也不过是用铁路作为背景,反映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揭示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引发在阅读后的思考,也让所有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铁路这个行业,了解铁路人。我是铁路走出来的作家,我不得不承认,我对铁路题材的创作,没有力歌这种深度与广度。 收录的作品《领导青春期》《两个人的车站》是情感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爱情故事,两篇小说都拟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无论鸽子还是站牌,无论是禁锢在楼窗里的少女还是那个女乘务员,都给人带来了温暖和向往,守望着心灵深处的那份精神家园。《领导青春期》中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大学生赵兴,繁重的劳动改造,枯燥的生活环境,已经使他身心疲惫,信心和热情皆失,有道是“哀大莫过于心死”,而在那个清晨中,他登上线杆眺望,无意发现了在楼上的那扇窗出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少女,让他从桎梏中燃起新的希望,这个制造出来的美丽神话,改变了他的性情和胸怀。《两个人的车站》塑造了茫茫草原深处的新线小站人物——小李和老胡。草原新线,生活中满是荒凉和寂寞,两个人创造了爱情神话。靠着爱情的精神支撑,小李和老胡给生活增添了希望,熬过了一个个寂寥的日子,保证了草原列车的安全运行。当两篇小说中神话均被冷峻的现实撕破的时候,读者的内心一定是打翻了五味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可以说这两篇作品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的渲染和故意催人泪奔的造作,只是用最平凡朴实的语言不急不缓地讲述。 小说《风雨兼程》以一列普通的列车遭遇水灾后作为场景,应该说这是一部灾难小说,这是借助于现在有着巨大受众群的灾难影片的提法,其实小说原本就是一部影视剧本构思,蒙太奇式的写法与当初力歌签约在中北影视公司的经历不无关系。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都会充当着不同的角色。面对灾难时,列车长、列车员、乘警,这些铁路人由于工作职责,由于他们在列车这个工作职场中,他们的工作属性必不可少,他们会为旅客找水找食品,他们会向旅客解释洪水被困,他们会安抚旅客,他们在危机面前会挺身而出,他们也在努力控制混乱的局面。但同时,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又有最平凡的社会属性,他们会有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爱,也会有自己的矛盾和脾气,在这种力量的驱动下人物鲜活生动。如果把整篇作品当作一口“锅”的话,那些铁路退休职工、新郎新娘、大款、小姐、毒犯、产妇,既是这口“锅”里的菜,也是这口“锅”里的调料,他们的出现让这道菜色、香、味一应俱全。而这个味道,却使每位读者都会品之不同。 《难为女人》是写列车乘务员姜亚洁的人生情感。铁路的列车员是一个外人看来平凡,其实又很特殊的群体,尤其是女列车员,她们的生活、家庭、社会活动全都是围着工作转,她们被“出乘走班”这一特殊的“网”围着困着。三个女人一台戏,列车上的女人戏份更多,戏份更足。她们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旅客,要面对上级和领导的各种检查,要面对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林林种种的复杂性,从姜亚洁一个人的身上映射出了列车员这个特殊群体的矛盾挣扎。 《交情》写的是铁路局局长与火车司机六十多年的友谊,而且还能成为儿女亲家,这本身就让人匪夷所思,故事里写到了局长的“腐败”,只是独自占用了机车乘务员的浴池,这充其量不过是种特权而已,根本谈不上腐败,与现在的腐败分子做比,简直不算事,我并不想深刻地揭露腐败,只是想通过一个老铁路局长以前的经历,反衬出现代一些已经让人习以为常的特权思想,这是不是“初始”的腐败呢?有人肯定会认为这篇小说不够深刻,其实,深刻和尖锐走进文学,应该是前来参与酿造属于文学的情感和感动的,不可以去挤兑、驱逐这种情感和感动。所以,单以“深刻和尖锐”考量文学的精神品质是不够的。 《醒来本无梦》这篇小说平静地切人故事,从一张与日本小孩的的合影开始,把故事从现实闪回到了以前,先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这张照片,常发被定为日本特务,家人受到了波及,妻子去世儿子离去;然后追溯到了日伪时期常发与一个一起打工的日本小孩山岛的友谊,并留下了这张象征着他们友谊的照片。这样一张一直让他倒霉的照片,想不到会峰回路转,在山岛来中国寻找常发时,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儿子同事朋友都主动上门,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最后常发断然拒绝与山岛见面,并烧毁了那张一直保留的照片。小说细致地描绘时代带来的不同感受,让人辛酸有余,五味俱陈,并为主人公的命运扼腕长叹。 力歌的铁路小说,源于他的家庭,源于他的工作,源于他的生活,更源于他对铁路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度思考。这种思考不是就铁路思考铁路,而是把铁路放在社会大环境下去探索客观的本质和事物的真相。喜欢力歌的小说,更喜欢力歌铁路题材的小说。 孙春平 当代作家,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4年10月 后记 我与铁路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从十八岁人路工作开始,“铁路”这两个字便刻写在我的生命之中。过去我也曾有过离开铁路的机会,总以自己所学的铁路专业为由拒绝了,可是学校属地移交,不管我离开铁路有多少不舍,终免不了被大形势左右,但对铁路情感依旧,钟情于铁路的文学创作依旧,因为我血脉中流着铁路的血。 我的家庭就是铁路世家,父亲十五岁便到铁路工作并参加了革命,几十年的铁路工作生涯,直到他离休都没有离开过铁路。在他的影响下,家中的哥姐六个人无一例外地都在铁路工作,除了大姐夫,就连我们的配偶也都是铁路职工,现在我的下一辈人,侄儿、外甥,还有我儿子也相继来到铁路工作。 我曾在《中篇小说选刊》上发表创作,谈的题目就是《我们的铁路,我们爱》,那时《我们的团长,我们团》还没有拍摄呢,我常常很自豪地说,我们是铁路人,铁路是我们的,铁路职工习惯用“家里人”来互相称谓,彼此会有一种亲切感,而我们家的人确实都是“铁路人”。我的铁路小说在《十月》《上海小说》等各种文学期刊上均有发表,还多被选刊选本转载,这充分说明铁路文学作品具有的影响力。尤其这十几年来,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铁路大提速及高铁动车等名词深入人心,带来了旅行的方便快捷,人们(旅客)开始关注铁路的发展,铁路文学的地位也随之上升,成为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曾挂职刑警,在中国铁通北京分公司工作过,20世纪90年代帮助企业搞过营销,做过《芒种》的特约副主编,还参加过文化影视的策划等工作。为了突破自己,体验不同的领域,除了铁路题材小说之外,还涉猎法制、时政、传奇、情感、社会等多种题材。写作不需要一味地固守,不必固定在某种类型上的写作,虽然不否认坚持一种类型的写作的类型作家成名比较快,但我仍是一个“非典(型)”作家,我学的不是文科,现在是高校工科副教授,授课为数字电子技术,如果按此归类的话,也许可以称为信息类作家?其实,不管是哪一类型的作家,都应该努力让创作上升为一种文化行动。以自觉的区域(不是地域)文化意识进行的审美诉求,建构自己的文学审美场域。 在我笔下的铁路小说中,铁路往往作为小说的背景存在,小说表现的大都是在铁路最基层工作的人物,贴近百姓接地气,这是我一贯的创作追求和写作体现。我本身就来自于平民阶层,是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始终保有平民的情怀,我将平民的身份带到写作状态之中,让自己一直作为百姓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我没有过多地强调或粉饰城市生活与铁路企业地域性的文化差异,在建构与挖掘铁路素材和地域文化时,更多的时候是在互动性的比较中进行,在对抗甚至是毁灭中,回望这种文化的价值。读者能感受到文化的一点一滴,都是他们所熟悉和认知的,如同一条条小河流向大海,以集聚似的方法汇拢地域文化的精要。阅读本书的人会发现,小说中所描述的生活风俗人情,都有着现代诗情浓重的色彩,以其引领您进入文化的大语境中,这也是铁路企业生活场景创作的本质所在,可以让您直接触摸到现代文化的脉动。 我的写作是一种文化态度,而您的阅读则是一种精神消费。我愿用饱满的元气,桀骜的灵魂,温柔的表达,让您在阅读中亲历着非凡的精神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中获得心灵的宁静。读书让人年轻,让人感慨,让人意气风发,文学永远属于那些寻觅真理、渴望安详的人。 力歌 2014年初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