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履谦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钟轫//童晶静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张履谦院士传记》由钟轫、童晶静编著,以我国著名雷达与究竟电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的人生旅途为主线,讲述了张履谦的传奇人生和成功经历,浓缩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闪光轨迹,体现了老一代航天人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勇于拼搏的精神。

内容推荐

《张履谦院士传记》由钟轫、童晶静编著,记录的是:作为我国著名雷达与空间电子技术专家,张履谦院士见证和参与了我国航天雷达与电子对抗技术发展全过程,其身上积淀的厚重历史和爱国情怀,就像是一幅精彩壮美的人生画卷。

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张履谦历经了新中国成立前的诸多磨难。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极大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参与到祖国建设中,为我国国防和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支撑起张履谦人生的两根基柱,是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党、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在图书写作、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张履谦院士身上闪耀的这种高尚情怀。

目录

第一章 少年立志战火磨炼

 1. 苦难岁月走出勤奋少年

 2. 战乱求学立志读书救国

第二章 求学清华锻炼成长

 1. 考取清华攻读电机工程

 2. 良好环境培育优秀素质

 3. 追求进步成为地下党员

 4. 同甘共苦建立同窗友谊

 5. 受党派遣参加首钢接管

第三章 电子对抗担当先锋

 1. 参军入伍开启雷达人生

 2. 朝鲜战场对抗电磁干扰

 3. 总结经验保卫首都安全

 4. 福建前线侦察雷达盲区

 5. 建研究室开展电子对抗

 6. 参与编制科技发展规划

第四章 加盟航天攻关雷达

 1. 走进五院投身航天事业

 2. 百折不挠仿制地地“导弹”

 3. 白手起家设计制导雷达

 4. 研究战术击落U-2飞机

 5. 制定方案研制“红二”雷达

 6. 结合工作攻读《雷达丛书》

 7. 又红又专国防科技标兵

第五章 动乱年代坚持工作

 1. 面对冲击坚定理想信念

 2. 预先研究投身于相控阵

 3. 克服困难研制成单脉冲

 4. 奔走西南参加三线建设

 5. 病而不休跟踪前沿技术

第六章 卫星通信建功测控

 1. 带病“出山”担任总设计师

 2. 脚踏实地遵循科研规律

 3. 精心调试打胜闽西硬仗

 4. 集智攻关凝聚团队力量

 5. 工作“入轨”空间测控组网

第七章 领域拓展璀璨群星

 1. 决策咨询谋划未来发展

 2. 高瞻远瞩推动卫星通信

 3. 评审排故把关气象卫星

 4. 全程参与促建卫星导航

 5. 专业顾问咨询雷达卫星

 6. 调研关键发展中继卫星

 7. 亲力亲为护航资源卫星

 8. 跟踪先进攻关海洋卫星

 9. 研究措施提升研制水平

第八章 助推神舟献力嫦娥

 1. 载人航天共谋发展宏图

 2. 研究方案推动测控组网

 3. 调研论证建设基础设施

 4. 雷达测量降低对接风险

 5. 探月工程确保图像质量

 6. “嫦三”落月主持安全评估

第九章 心系祖国放眼未来

 1. 军工计量建设标准体系

 2. 国际交流学习先进技术

 3. 瞄准前沿研究前瞻课题

 4. 学术指导助力实验机构

 5. 科技顾问推进空军发展

 6. 兢兢业业献计国防建设

 7. 着眼长远重视人才培养

第十章 比翼双飞人间晚晴

 1. 执子之手与子相偕到老

 2. 热爱生活紧跟时代步伐

第十一章 平凡人生非凡成就

 1. 平凡出身不平凡的追求

 2. 平凡工作不平凡的事业

张履谦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苦难岁月 走出勤奋少年

1926年3月1日(农历丙寅年正月十七日),张履谦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黄花镇一个名叫蛇山嘴(解放后行政区划几经更迭,现名为长沙县黄花镇金塘村蛇嘴组)的小村庄里。村子靠近浏阳县永安镇,位于蛇山之嘴,背靠山腰一片葱郁的竹林。在朝向开阔的田野边,住着他和伯父两家人。

张履谦的父亲名叫张子尧,出生于农村,天生有腿疾,后腰脊骨断裂,不便做农活。

为了谋生,张子尧很小就到长沙城一家帽店当学徒,后来,又辗转学医。

平日善于思考和学习,是张子尧的一大特点。张子尧师傅的书房有一套《医宗金鉴》医书。这套著名医书是清朝乾隆年间著名的皇室医学丛书,共90卷,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根据师傅的教导,张子尧每天都挤出时间学习《医宗金鉴》。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毅力,这套连师傅也没能全部读完的医书,张子尧却进行了通读。

学医期间,张子尧细心学习,仔细观察,认真钻研。每遇疑难病例,张子尧便会去医书中寻找答案。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张子尧的医术日渐精湛,渐成家乡远近闻名的中医。

撑着一把洋伞外出行医的背影,成了张履谦对父亲最深刻的记忆。洋伞由洋布制成,那时用手工纺织的布叫土布,用机器纺织的布叫洋布。南方多雨,夏日的晴天异常炎热,一把洋伞雨天遮雨、晴天遮阳,成为张子尧外出行医唯一的随身物品。不论刮风下雨,不论逢年过节,只要有病人求医,张子尧就会不辞辛苦地奔波上路。行医中,他经常每天走几十里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子尧对人如对己,一心想着病人,赢得了家乡父老乡亲的爱戴,远近的乡亲都亲切地称他为“尧爹”。

父亲认真钻研、虚心求教、体察病人的学医、行医、从医经历,深深影响着张履谦及其兄弟姊妹,也影响了张履谦的性格形成。

作为一名医生,张子尧始终把“治病救人”作为第一要务。从张子尧平日的言谈举止中,张履谦感受到父亲很强的忘我为他精神。

至张子尧这一辈,张家依靠祖传的几亩薄地,仅能勉强维持一家七八口人的生计。这几亩地地势低洼,每逢下大雨,山洪冲来就将田地全部淹没,种下的水稻往往颗粒无收。即使偶尔碰上好收成,全家也得勒紧腰带,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糙米是张家当时的主要食物。“糙米饭拌辣椒”,成了张履谦对童年生活的恒久记忆。

“履谦”这个名字,可谓颇费父亲的一番心思。《史记·留侯世家》有载:秦末一老夫,在下邳桥上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命张良为其取鞋、穿鞋,张良见其年老,恭而取鞋,跪而为他穿上。之后老夫又再三考验张良,最后将《太公兵法》传授给他,使张良成为刘邦最重要的谋士和军师。后人以“圯桥进履”或“张良进履”传述着这一处事谦恭的故事。父亲为子名“履谦”,亦有要求孩子“履行谦逊”,务须谦虚向人求取教益之意。

张履谦在张家儿女中排行老大,下有三个妹妹和三个弟弟。父亲外出行医,母亲操持家务。张履谦秉承了父亲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品性,清晨天未亮便起身将牛赶至山上吃草,然后再回家拿书本去学堂读书。完成一天的学业回家后,他还要给家里的菜地浇水、施肥,小小年纪便已知分担家务了。

P2-4

序言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版《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许达哲

2014年1月

后记

作为我国著名雷达与空间电子技术专家,张履谦院士见证和参与了我国航天雷达与电子对抗技术发展全过程,其身上积淀的厚重历史和爱国情怀,就像是一幅精彩壮美的人生画卷。

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张履谦历经了新中国成立前的诸多磨难。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极大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参与到祖国建设中,为我国国防和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支撑起张履谦人生的两根基柱,是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党、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在图书写作、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张履谦院士身上闪耀的这种高尚情怀。

张履谦院士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谈及张履谦院士,跟他工作或接触过的同事、朋友,对他厚实的专业知识积累和工作上攻坚克难的诸多事迹,无不透露着敬佩和景仰之情。作为科学家,张履谦院士谈及专业问题时热情高涨,而说到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就和对国家的贡献时,却经常吝于词汇。在这不愿多谈自己的背后,是张履谦院士对名利的淡泊。

成书过程中,与张履谦院士有过许多次的接触。在与张履谦院士一起回顾他的人生历程时,他就像一位长辈,带着我们走进他那精彩壮美的人生画卷,亲自梳理着这幅画卷的线条和框架。逐渐地,张履谦院士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党、对事业的无比忠诚,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创新的形象不断清晰。梳理这些脉络的过程,无疑使我们接受了一次次的启迪与洗礼,受益匪浅。

成书过程中,张履谦院士提供了诸多资料,为本书增色不少,直至书稿的多次审阅修改,不厌其烦,细心备至。与张履谦院士相处,完全感受不到他昔日参与多项重大国防和航天工程时的威严,有的只是他作为长者的耐心与爱护。逢年过节之际,几乎每位为此书出过一点微薄之力的人,都能收到来自张履谦院士的祝福短信,寥寥数语,却是情真意切,温暖至深,一点也没有架子。

本书在《挑战蓝天》图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凝聚了众多人的心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王姝等同学、《科学时报》郑金武和中国宇航出版社石磊等同志,为《挑战蓝天》图书成稿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办公室杨利伟主任、李卫东副主任,以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谭邦治,二院史仁杰、苏恩慧、何立萍,中国宇航学会周武等同志,为本书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此外,张履谦院士的同事和朋友虽大都年逾古稀,但对受邀采访极为重视,为本书提供了许多极为珍贵的资料,在此一并致谢。本书经对张履谦院士进行补充采访,对书稿标题及正文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保证了书稿的质量。

一位科学家的一生经历,很难通过一本书完全诠释,更难用有限的文字,涵盖科学家宽广的胸怀、谦逊的美德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但我们确信这本书将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将使读者特别是青年朋友从中汲取成长的营养。

编者

2013年1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5: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