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陈来儒学思想录--时代的回应和思考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陈来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来儒学思想录--时代的回应和思考》是陈来三十多年来儒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儒学与现当代、古典儒学新诠、论现代新儒家、国学论衡等方面展示了作者的文化观、儒学观和国学观,展现了新时代儒家思想在实践智慧方面作出的新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陈来先生儒学思想访谈录(代序)/1

第一部分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五四”文化批判的基本偏失(1987)/3

 传统思想复兴的最大条件就是现代化(1987)/3

 论“五四”激进功利主义(1988)/4

 东西古今: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1988)/6

 内在价值的普遍性与连续性(1988)/7

 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紧张(1988)/8

 “五四”儒家批判的历史评价(1988)/8

 “文革”时期的文化激进主义(1991)/10

 “后文革时代”的文化激进主义(1991)/13

 困境意识与相互依赖——评墨子刻《摆脱困境》(1992)/14

 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东亚传统——贝拉《德川宗教》读后(1997)/16

 和而不同,多元共存(1998)/18

 跨文化研究的视角——评于连《迂回与进入》(1999)/18

 世纪之交话传统(1t999)/20

 现代性与传统性中的中国哲学(2002)/23

 走向真正的世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普遍性(2005)/26

 文化全球化:变“西方化”为“世界化”(2005)/28

 价值的多元普遍性(2005)/29

 启蒙反思是保守主义运动的新阶段(2010)/32

 启蒙价值不能完全否定(2010)/33

 启蒙主义运动与保守主义运动平行发展和良性互动(2010)/34

 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西方化问题(2010)/35

 什么是现代化?——东亚之行随笔(2011)/37

 中华文化历来重视文化传承(2011)/39

 文化传承对中华文化复兴的意义(2011)/40

 追寻“继续启蒙”和“反思启蒙”的平衡(2011)/41

 “东西”之外,还有“古今”(2013)/42

 儒家能否提出一种新普世价值(2013)/44

 结构论视域下的多元普遍性(2013)/45

第二部分 儒学与现当代

 未来儒学发展,不需要高度思辨的哲学运动(1987)/49

 儒学的泛道德化问题(1988)/50

 多元文化结构中的儒学(1988)/51

 儒学的重新定位(1988)/52

 儒学应为中国人价值观的重要来源(1988)/53

 儒家思想与现代性(1994)/54

 儒家伦理与工业东亚(1994)/55

 世俗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化的初级阶段(1994)/56

 儒教与市场工具理性(1994)/59

 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1996)/60

 先秦儒家比较接近自由派(1996)/61

 儒家可以接受怎样的人权话语(1996)/61

 儒学在现代中国遭到全面放逐(1997)/62

 儒学在近现代为何不断受到关注(1997)/64

 近现代儒学的困境(1997)/65

 儒学并未死亡(1997)/67

 亚洲价值(1998)/68

 宋明仁说的生态面向与现代诠释(1998)/68

 儒士与专业化知识分子(2002)/70

 儒学的普遍性与地域性(2005)/72

 民间草根在中国文化热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2007)/73

 儒家社会实践的新考验(2007)/74

 孔子与当代中国(2007)/74

 中日韩三国儒学的个性(2007)/76

 道德的政治: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2009)/76

 儒家与基督教的核心价值及当代意义(2010)/78

 20世纪儒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意义(2010)/79

 大学与现代儒学发展(2010)/79

 现代教育与儒学教化(2010)/82

 儒家的治国思想(2010)/84

 儒家的人生观(2010)/87

 儒学与当代中国(2010)/89

 儒学在20世纪遭受到四次大冲击(2011)/92

 百年儒学的五次自我建构(2011)/93

 儒家与本土宗教的会通(2011)/96

 孔子塑像立在国家博物馆是积极的(2011)/98

 政治文化的再中国化与儒学复兴(2011)/100

 儒学复兴的运势(2012)/100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2012)/102

 当前新儒学的三种存在方式(2013)/104

 儒家的身体意识与当代器官捐献伦理(2013)/106

第三部分 古典儒学新诠

 儒家心学传统中的神秘主义问题(1987)/109

 儒家伦理的体与相(1988)/110

 经典与权威(1989)/111

 圣人与道统(1989)/113

 经典与解经(1989)/114

 价值与传统(1989)/116

 蒙学与世俗儒家伦理(1994)/119

 韦伯忽略了世俗儒家文化(1994)/121

 “和”的五个层次(1994)/122

 以和为用,以仁为体(1994)/124

 近代以来的原儒说及其研究反省(1995)/125

 原始儒家经典中的上帝观(1998)/127

 儒家思想与“内在超越”(1998)/128

 儒家经典体系的三个阶段(1998)/129

 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1999)/130

 古典儒家“礼”的六种意义(1999)/131

 “礼之本”与“礼之文”(1999)/132

 礼的精神(1999)/133

 “礼”的性格和表现(1999)/133

 宋明礼学与古礼的历史演变(1999)/135

 礼的社会模式(1999)/136

 “礼”作为国家间交往准则的意义(1999)/138

 孔子与早期儒家伦理的特质(2002)/139

 “好学”的重要性(2005)/140

 道的追求始终是君子之学的目标(2005)/142

 圣人可学(2005)/142

 为己之学(2005)/143

 成人之道(2005)/144

 古典教育的共通宗旨(2005)/144

 儒家教育的根本目标(2005)/145

 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政治特点(2006)/145

 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主题:天民合一(2006)/146

 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主题:天德合一(2006)/148

 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主题:天礼合一(2006)/149

 人性说在儒学传统中的地位(2008)/149

 朱熹与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2009)/151

 船山学与宋明理学的关联(2009)/151

 什么是儒家文化(2010)/152

 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2010)/154

 孟子德性论(2010)/157

 朱子学的现代意义(2011)/158

 阳明学的现代意义(2011)/161

第四部分 论现代新儒家

 冯友兰文化观的建立与发展(1992)/165

 马一浮哲学的体用论(1993)/165

 新理学与现代性思维的反思(1994)/166

 梁漱溟与韦伯中国文化观之比较(1994)/167

 冯友兰哲学中的神秘主义(1996)/169

 梁漱溟的权利观与伦理观(1998)/169

 梁漱溟早期的文化观(1998)/170

 梁漱溟是儒家色彩的社会主义者(1998)/171

 梁漱溟的思想是进步的(1998)/172

 梁漱溟是“五四”精神的一部分(1998)/173

 冯友兰论情感(2000)/173

 评熊十力的哲学(2000)/175 

 熊十力哲学的意义(2002)/176

 儒学护法张岱年(2004)/177

 冯契哲学的特点(2006)/178

 梁漱溟与密宗(2009)/179

 梁启超的私德论及其儒学特质(2(J13)/181

第五部分 国学论衡

 90年代步履维艰的国学研究(1994)/185

 “国学”与21世纪中国(1994)/186

 国学热与国学研究(2007)/188

 “求新的世界眼光”造就了清华国学研究院(2009)/189

 老清华国学院“中西融合”的文化观有待发扬光大(2009)/192

 老清华国学研究院是不可复制的(2009)/194

 “国学”观念的嬗变(2009)/195

 “国学”概念的三种意义(2009)/196

 作为研究体系的“国学”演进的三个阶段(20{)9)/197

 国学研究背后的文化观很重要(2009)/199

 冯友兰与后国学院时代的清华文科(2009)/199

 张岱年与清华国学院的文化观是一致的(2009)/200

 胡适国学研究的局限(2010)/200

 如何看待国学热(2010)/201

 近代“国学”的发生与演变(2011)/205

编者后记/20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0: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