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尔·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他初登文坛时,是个才华横溢的剧作家,随后凭借着其系列科幻小说享誉全球。
在这部作品中,凡尔纳根据当时地理大发现的科学知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使读者跟着主人公杰奥林体验了不无惊险的南极之旅。同时,作者也以物理、地质方面的知识对《阿瑟·皮姆历险记》中的一些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情节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再者,作者还在书中描绘了神秘的“司芬克斯”,利用广为人知的古埃及神话中的“司芬克斯”形象来营造谜一般的气氛,更是以“司芬克斯”作为书名,蕴含了无限的悬念。本书不仅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取胜,在人物塑造方面也颇为成功。慷慨大方、富有冒险精神的杰奥林,忠于友情的德克·彼得斯,乐观正直的赫利格利,阴险狡诈的赫恩,无一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本书是以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阿瑟·皮姆历险记》的续集面目出版的。主人公杰奥林在凯尔盖朗群岛搭乘了一艘双桅纵帆船前往另一个岛屿,准备从那里转道返回美国。途中,一块载有珍妮号船员尸体的浮冰引起杰奥林的注意,他最终随哈勒布雷纳号横穿南极以解开这个谜底。珍妮号其实就是阿瑟·皮姆十年前最后搭乘的双桅纵帆船,船长正是哈勒布雷纳号船长的哥哥。哈勒布雷纳号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穿越了极圈,不料却在一座冰山翻转时被甩出了海面。搁浅在距海面一百多英尺的位置。这座冰山载着他们在薄雾中漂流,海难幸存者乘一艘小船离开南极时,途径司芬克斯岛,在那里找到了已经去世多年的阿瑟?皮姆。作者根据当时地理大发现后的科学知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使读者紧随主人公体验了充满惊险刺激的南极之旅。
第一章 凯尔盖朗群岛
可能没有任何人会相信这个题为《极地司芬克斯》的故事。没关系,我还是认为有必要将其公诸于世。至于相信与否,那就悉听尊便了。
这一系列奇妙而可怕的冒险故事始于一个名叫“荒凉群岛”的地方。恐怕很难想出一个比它更合适的地点了。岛名是库克船长于1779年为它起的。我在那里小住过几个星期,我的所见所闻让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个著名的英国航海家给它起的这个名字是完全名副其实的。“荒凉群岛”,单单这个名字就足以说明一切。
这个群岛位于东经69度6分,南纬49度54分。我知道,在地名表中,人们一般都把它们叫做凯尔盖朗群岛。之所以这样叫,是因为早在1772年,法国男爵凯尔盖朗就首先在印度洋南部海域发现了这个群岛。只不过,在这次航行中,这位海军准将还以为他在南极海洋边缘发现了一块新大陆。而在第二次航行中,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搞错了,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群岛。群岛共有大小岛屿三百余个,散落在渺无人烟、广阔浩淼的大洋中,南极的狂风暴雪几乎从未停止过对它的袭击。请相信我,“荒凉群岛”绝对是这个群岛唯一贴切的名字了。
然而这个群岛是有人居住的。几个欧洲人和美洲人构成了凯尔盖朗群岛居民的核心。而1839年8月2日这天,我来到圣诞港两个月以来,当地居民的人口由于我的到来又增加了一个个位数。我此行本是为了进行地质和矿物研究,现在工作业已结束,因此,我只需静待时机,离开这里了。
这个港口位于群岛最大的岛屿上。该岛面积四千五百平方公里,相当于科西嘉岛的一半。港口相当安全,进出港自由方便。船只可在水深四寻处停泊。北部,高达一千二百英尺的特布尔山高踞在弗朗索瓦角之上。玄武岩将其剪成宽阔的弓形。驶过弗朗索瓦角之后,请极目远望吧!您会看到一个狭窄的海湾。两边的一些小岛挡住了来自东西两面的狂风。在海湾深处,圣诞港清晰地呈现出来。您只需让船只靠右舷便可直接驶入。进入泊位后,船只可以仅抛单锚停泊。只要海湾不结冰,船只掉头十分方便。
另外,凯尔盖朗群岛还有数以百讨‘的其他峡湾。海岸线曲折蜿蜒,北部与东南部之间一段尤甚,破碎松散如贫苦姑娘的裙边。这里大小岛屿星罗棋布。火山质土壤由石英杂以一种近蓝色的石头组成。夏季来临的时候,碧绿的苔藓、灰白的地衣、各种显花植物和粗壮多刺的虎耳草在这里生长。这里唯一的小灌木是一种味道极为苦涩的甘蓝,在任何其他国度都难觅其踪影。
这里正是适合帝企鹅和其他企鹅群居栖息的地方。无数企鹅聚集在这一海域。这种笨拙的飞禽,身上披着黄白相间的羽毛昂首挺胸地缓缓前行,翅膀则仿佛长袍的衣袖,像极了一队沿沙滩鱼贯而行的教士。
不仅如此,凯尔盖朗群岛还为毛皮海豹、长鼻海豹和海象提供了许多避难所。针对这些两栖动物展开的捕猎活动收益可观,可为某种贸易提供货源,因此吸引了大量船只前来。
这天,我正在港口散步,我所下榻旅店的老板上前与我攀谈,他说:
“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杰奥林先生,您已经开始感到时间过得很慢了吧?”
旅店老板是个人高马大、虎背熊腰的美国人,已在圣诞港定居二十多年。他经营着这座港口上唯一的旅店。
“阿特金斯老板,只要您不会因此而感到不快,我会回答您,日子的确是漫长啊。”
“哪里的话!”这条正直的汉子说道,“您可以想象得到,就像弗朗索瓦角的岩石对大海汹涌的波涛已经习以为常一样,这一类巧妙的回答对我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而您也像弗朗索瓦角一样,能经得起海浪的考验。” “也许吧!从您在圣诞港下船,下榻于挂着绿鸬鹚招牌的费尼摩尔·阿特金斯旅店的那天起,我心里就想,不出一个星期,最多不出两个星期,我的这位客人就会厌倦,后悔在凯尔盖朗上岸了。”
“不,阿特金斯老板,我对自己做过的任何事情从来都不后悔!”
“好习惯,先生!”
“更何况,我的足迹踏遍了整个群岛,对这里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进行了观察,从中受益匪浅。我穿过了它被泥炭沼切断的起伏不平的平原,上面覆盖着坚硬的苔藓。我还提取了奇特的地质和矿物标本。我参加了你们这里捕捉海豹的活动。我还参观了你们这里的企鹅聚居地,看到信天翁和企鹅友好相处。我觉得这些都是值得观察的。您不时为我亲手烹制的巴尔塔萨尔海燕,有胃口的时候,这道菜的味道是不错的。总之,我在绿鸬鹚受到了极好的款待,让我感激不尽……不过,如果没算错的话,我乘智利的三桅大帆船佩纳斯号在隆冬季节来到圣诞港已经有两个月的时间了……”
“所以您盼望着,”旅店老板高声叫起来,“回到您的家乡,杰奥林先生,那也是我的家乡;渴望回到康涅狄格州,重新看到我们州的首府哈特福德……”
“当然,阿特金斯老板,因为我在世界各地奔波已经快三年了……早晚有一天,总要停下来的……扎根……”
“嗳!嗳!一旦生了根,”美国人眨着眼睛对答道,“最后就会发芽长出枝叶来!”
“完全正确!阿特金斯老板。不过我家里已经没有人了。我的家族传到我这里很可能就要断后了!我已经四十岁了,哪里会突发奇想要长出枝叶来呢。不过我亲爱的老板,您倒是这样做了。您是一棵树,而且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一棵橡树,甚至可以说是一棵苍翠的橡树,如果您赞成这样说的话,杰奥林先生。”
“您遵守了自然法则,这没有错。但是,既然大自然赋予我们双腿以行走……”
“大自然也赋予了让我们坐下的部位啊!”费尼摩尔·阿特金斯大笑着反驳道,“所以,我就舒舒服服地在圣诞港坐了下来。我的老伴贝特西赐给我十几个儿子。我的儿子们还会给我生孙子辈,他们会像小猫崽一样爬上我的小腿。”
“您永远不再回家乡了吗?”
“我回去干什么呢,杰奥林先生?我又能做什么呢?一贫如洗!……相反,在这里,在这些荒凉群岛上,我从未失意苦恼过。我和我的家人生活富足。”
“或许是这样,阿特金斯老板。我也为您的幸福向您表示祝贺……不过,有一天,您突然产生一种欲望也不是不可能的……”
“挪窝的欲望吗,杰奥林先生!……算了吧!……我已经跟您说过了,我是一棵橡树,这棵橡树的半根树干都深深扎根在了凯尔盖朗群岛的石英中了,您试试挪挪看!”
这个令人尊敬的美国人,如此彻底地适应了这里的一切。群岛变幻无常的气候和极端恶劣的天气使他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听他一席话真是一大乐事。他和他的全家生活在这里,就像企鹅生活在聚居地一样。母亲是一位勇敢的胖妇人。儿子们个个健康壮实,从不知道呼吸道炎症、胃扩张为何物。旅店生意兴隆、顾客盈门,所有在凯尔盖朗中途靠港的船只、捕鲸船和其他船只人等均前来光顾。旅店给他们提供动物油脂、沥青、大麦粉、调料、糖、茶、罐头、威士忌、杜松子酒和葡萄酒等。想在圣诞港找到绿鸬鹚之外的第二家旅店只能是枉费心机。而费尼摩尔·阿特金斯的儿子们有的是木匠,有的是制帆工人,有的是渔民。暖季到来时,他们在动物经过的各处深海捕捉两栖动物。他们都是正直的人。直截了当地说,他们都服从了命运的安排。
“总而言之,阿特金斯老板,”我说道,“能来到凯尔盖朗群岛我感到很荣幸。我会带着对它的美好回忆离开的……不过,能踏上归途,我是很高兴的……”
“好啦,杰奥林先生,耐心一点吧!”这位“哲学家”对我说,“永远不要渴望或加速分别时刻的到来。再说,别忘了,好天气很快就又回来了……五六个星期后……”
“但是目前,”我说道,“高山和平原、岩石和海滩,都还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积雪,而太阳甚至无力驱散地平线上的薄雾……”
……
P3-7
儒尔·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他初登文坛时,是个才华横溢的剧作家,随后凭借着其系列科幻小说享誉全球。
1828年,儒尔·凡尔纳出生于法国西部卢瓦尔河两条支流环抱中的菲多岛。他自幼对大海迷恋不已,在他看来,菲多岛就像一艘巨大的石头筏子,是现实中的“漂浮城”。在那里,他向自己发出了一个挑战:“想象在各个国家进行独特的旅行,用小说的形式来描绘整个地球、整个世界。”当他带着这样的梦想去巴黎攻读法律时,立即便感受到了“与文学直接接触的乐趣和预感到文学发展趋势的乐趣”。他沉醉于文学沙龙里作家们“新颖而独特的见解”,如饥似渴地阅读书籍,并开始涉足文学。对于他来说,生活就是写作,他选择通过写作融入自己的时代中。因此当他的朋友小仲马为他谋得歌剧院(即大仲马原先的历史剧院)经理秘书一职时,虽然没有报酬,他还是欣然接受了。1850年6月12日,他用韵文写成的独幕式喜剧《折断的麦秆》在歌剧院上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年,儒尔·凡尔纳年仅二十二岁。
从1860年起,凡尔纳开始创作第一部小说。大仲马鼓励他,并安排他与一位流放归来的出版商赫策尔会面。他们的相识有如天意神授,从此,凡尔纳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凡尔纳曾不无幽默地写道:“我要出嫁了,因为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最好的伴侣——赫策尔先生。”1863年起,他开始发表科学幻想冒险小说。第一部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便获得了巨大成功,促使他继续以浪漫而奇险的游记为题材创作出更多的作品,以更加娴熟的笔法描绘出既神奇又严谨的科学幻想奇迹。对于凡尔纳来说,比他年长十九岁的赫策尔不仅是朋友、合作伙伴,更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父亲”。1868年,在一封致赫策尔的信末,凡尔纳这样署名道:“您亲手创造出来的凡尔纳。”《气球上的五星期》把“许多关于非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结合在一起,讲述了乘热气球横穿非洲大陆的故事,展现了科学与技术上的双重挑战。
此后,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凡尔纳共创作了上百本、共七八百万字的科幻小说,并把它们收录在题为《在已知和未知世界中奇妙的漫游》的系列小说中。他的代表作包括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其他主要作品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八十天环游地球》、《机器岛》、《漂浮的城市》、《极地司芬克斯》等。这些作品涉及的范围从地球到宇宙空间,涵盖了地理、地质、物理和天文方面的知识,包罗万象,无所不及。作者以当时的科学发现作为依据,巧妙地进行大胆的幻想,融合惊险的情节、生动的人物描写,并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和创造性,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大胆预测未来。凡尔纳提出的许多预言和假设在今天都得到了证实,令人惊叹科学幻想的准确。无论是最著名的《海底两万里》,还是全球畅销的《八十天环游地球》,他的每部新作都令读者震撼不已。凡尔纳的魅力就在于让世人现在就体验到未来。凡尔纳是专门创作科幻小说的第一人,他的作品不仅在法国畅销,而且被译为数十种文字,并且使这一文学样式在世界上流行起来。
《极地司芬克斯》创作于1897年,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首先,它是作为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阿瑟·皮姆历险记》的续集出现的。凡尔纳甚至将后者加以概括作为独立的一章放进了《极地司芬克斯》。《极地司芬克斯》的主人公美国人杰奥林于1838年,也就是《阿瑟·皮姆历险记》出版的同一年,在凯尔盖朗群岛搭乘了一艘奇怪的双桅纵帆船哈勒布雷纳号,前往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并准备从那里转道返回美国。途中,一块载有珍妮号船员尸体的浮冰的出现改变了一切,杰奥林最终随哈勒布雷纳号横穿南极。珍妮号其实就是阿瑟·皮姆十年前最后搭乘的双桅纵帆船,船长不是别人,正是哈勒布雷纳号船长的哥哥。历尽千辛万苦,哈勒布雷纳号终于穿越了极圈,不料却在一座冰山翻转时被甩出海面,搁浅于距海面一百多英尺的位置。这座冰山载着他们在薄雾中漂流,竟然超越了南极点。这次海难的幸存者们乘一艘小船逃离南极时,途经司芬克斯岛,在那里找到了已经去世多年的阿瑟·皮姆的尸体。
《极地司芬克斯》与《阿瑟·皮姆历险记》这两部作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自然不仅仅局限于后者人物在前者中的再次出现,其更深层的关系还体现在作品主题一致上:寻觅。在《阿瑟·皮姆历险记》中,阿瑟·皮姆和船长威廉·盖伊历经千难万险寻觅南极的真相;而《极地司芬克斯》的故事更是扑朔迷离,悬念迭起。哈勒布雷纳号最终能否完成自己的使命,找到威廉·盖伊及其船员?亨特究竟是谁,他登船的目的何在?而“司芬克斯”又是什么呢?相信读者在看完本书后,自然会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在这部作品中,凡尔纳根据当时地理大发现的科学知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使读者跟着主人公杰奥林体验了不无惊险的南极之旅。同时,作者也以物理、地质方面的知识对《阿瑟·皮姆历险记》中的一些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情节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例如阿瑟·皮姆和德克·彼得斯在小船上看到的奇特的景观。再者,作者还在书中描绘了神秘的“司芬克斯”,利用广为人知的古埃及神话中的“司芬克斯”形象来营造谜一般的气氛,更是以“司芬克斯”作为书名,蕴含了无限的悬念。《极地司芬克斯》不仅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取胜,在人物塑造方面也颇为成功。慷慨大方、富有冒险精神的杰奥林,忠于友情的德克·彼得斯,乐观正直的赫利格利,阴险狡诈的赫恩,无一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如果说凡尔纳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浪漫派的影响,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以至于天马行空到将地球想象成空心的地步(《地心游记》),那么在《极地司芬克斯》这部作品中,这种想象力则被发挥到了极致,因为整部小说建立在了埃德加·爱伦·坡的代表作之上,将《阿瑟·皮姆历险记》中虚构的情节作为故事的依据。如果说埃德加·爱伦·坡以想象力丰富著称的话,凡尔纳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在凡尔纳的想象之旅中,上天入地,一切皆有可能。这种想象力的无限膨胀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密不可分。“那个时代是路灯、裤脚带、国民自卫军1789—1871年法国非正规军,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城市民兵组织。和福马德一种老式法国打火机,以发明者的名字命名。打火机的时代。我看见过无数新事物的诞生……我这一代人生活在史蒂芬孙史蒂芬孙(1781—1848),英国铁路机车的主要发明者。和爱迪生这两位天才之间的时代中!……我正亲身经历着一系列令人惊诧的新发明。”就像他在《喀尔巴阡古堡》中写的那样:“我们正处于一切都在发生的时代——我们甚至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一切都已经发生的时代。”世界工商业平稳发展,未知和不安定因素逐渐减少,铁路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一切仿佛都为人类所征服。“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者”这一笛卡儿主义思想在凡尔纳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笔下的人物无一不是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意志力战胜大自然的征服者。
儒尔·凡尔纳想象力丰富、激情饱满,善于设计跌宕起伏的情节,构思大胆独特、引人入胜。他语言规范,对文字精雕细琢,每部作品都要连续修改七遍以上,在时间、巧合与必然上做足文章。在遣词造句方面,他以“简洁”为原则,句子简明扼要,语言干净利落,风格纯粹独特。凡尔纳写作态度严谨,在创作之前,他总要进行周密的资料搜集工作:“在开始写故事前,我从各类书籍、报刊、杂志或科学报告中记录大量的笔记。”并在这些科学基础之上展望未来。因此,即使是在最不着边际的科学幻想中,凡尔纳的作品仍让人感受到一定的真实性,从未脱离实际。作为科幻小说家,他文学功底深厚,擅长描写,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寓教于乐。19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艺术而艺术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体现时代的价值,科学进入文学领域成为必然。凡尔纳的功绩就在于率先涉足这一全新的领域,他的作品堪称19世纪的最强音。
雷蒙·鲁塞尔在《我是如何写作》一书中回忆了凡尔纳对他的影响,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他这样写道:“要了我的命吧,但不要向我借儒尔·凡尔纳的书!”凡尔纳在生前获得的巨大声望在他去世后依然长盛不衰。他的作品受到成千上万读者的追捧,作品更是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凡尔纳并不仅仅是为青少年儿童创作,他的作品思想深邃,充满了对人类、宇宙的辩证思考,超越了潮流与国界,为后世开启了通向幻想国度的大门。他的书无疑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故事生动幽默、妙趣横生,能激发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热爱科学、向往探险的热情,所以一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在他的诸多品质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极为丰富的想象力,正是这一点使他的作品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本书第一部分由王圆圆译出,第二部分由朱震芸译出。曹德明对全书作了审阅、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