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恭禄先生学兼中西,这部《中国通史》提纲挈领、举重若轻,以自己的视角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疆域、人口、经济、民族、思想、宗教、艺术方方面面的繁复演变作了清晰梳理和深刻分析。既不搞思想先行,以论代史,也不是史料堆砌,有学无识,而是既重史料,又兼分析,有叙有论。
《中国通史》是陈恭禄先生著作中影响较大的通史著作,曾被顾颉刚先生誉为“较近理想”的中国通史版本。
全书共60篇,70余万字,由史前写至清代,是一部持论公允、史料丰富、详略得当的中国通史著作。本书前20篇从史前写至三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出版,为当时高校通用教材;后40篇系根据陈恭禄先生的遗稿整理而成。本书现由中国工人出版社整理出版,使得陈恭禄先生的《中国通史》在新中国成立后得以首次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代序 章开沅
自序
第一篇 我国地理及其影响
地理之重要——疆域之逐渐开拓——谬误之实例——自然区域——河流——土壤与气候——矿产——治乱之一解释——耕地之估计——地理与职业——地理与政治——对外观念——经济情状——建设路径
第二篇 史前社会
史前之说明——老北京人——旧石器人——新石器人——新石器人之体质——推定年代之标准——新石器人之生活——苗人——蒙古人等
第三篇 商
商名之由来——先祖——汤之故事——大甲——祖乙——盘庚——武丁——商季诸王——纣之故事——王之威权——传位制——官制——疆域——邻国——生活情状之一斑——迷信之深痼——文字——年代
第四篇 西周
周之先祖——文王——周强之原因——武王伐商——周公东征——封建制度——诸王——西周之覆亡——王之地位——疆域——东方——东南夷——社会情状
第五篇 东周
王之地位——五国疆域——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晋楚之争——晋悼公——弭兵之会——小国担负之一斑
第六篇 东周(续前)
大夫专政——公孙侨——楚灵王——晋宋诸国——吴之兴亡——越之崛兴——文化区域之扩大——封建之破坏——享受之不平——战争情状之一斑——农民之苦——工商——社会之不安——家庭生活
第七篇 战国
战国——三国之疆域——变法之趋势——魏文侯——韩昭侯——吴起相楚——商鞅之变法——田氏篡齐——燕之形势——中央集权——称王——臣下之地位——土地之开拓
第八篇 战国(续前)
秦惠王——齐之强大——合从——连横——秦昭王——养客之风气——列国之情状——秦灭六国——文化区域——武备之进步——人民之生活——家庭生活
第九篇 先秦学艺
学艺之发达——孔子略传——孔子学说——子思——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法家——文学
第十篇 秦
始皇为人——皇帝之尊严——官制——疆域——关中之经营——驰道——法令制度——文字——思想——安宁人民——北筑长城——南征——兴土木——始皇死——秦之覆亡——覆亡之主因
第十一篇 汉高祖
第十二篇 惠帝至景帝
第十三篇 武帝
第十四篇 昭帝至平帝
第十五篇 王莽
第十六篇 光武帝
第十七篇 明帝至质帝
第十八篇 桓帝至献帝
第十九篇 两汉学艺
第二十篇 三国
第二十一篇 西晋
第二十二篇 东晋
第二十三篇 五胡之盛衰
第二十四篇 宋
第二十五篇 齐
第二十六篇 梁
第二十七篇 陈
第二十八篇 魏
第二十九篇 魏(续前)
第三十篇 北齐
第三十一篇 北周
第三十二篇 魏晋南北朝学艺
第三十三篇 隋
第三十四篇 唐高祖与太宗
第三十五篇 高宗至玄宗
第三十六篇 肃宗至宣宗
第三十七篇 唐之覆亡及其贡献
第三十八篇 五代
第三十九篇 隋唐五代之学艺
第四十篇 宋太祖
第四十一篇 太宗至英宗
第四十二篇 神宗与王安石
第四十三篇 北宋之衰亡
第四十四篇 宋高宗
第四十五篇 南宋之衰亡
第四十六篇 辽金夏
第四十七篇 辽金夏(续前)
第四十八篇 宋之学艺
第四十九篇 蒙古帝国
第五十篇 元世祖
第五十一篇 元之衰亡
第五十二篇 明太祖
第五十三篇 明之盛世
第五十四篇 明中世之情状
第五十五篇 明之衰亡
第五十六篇 元明学艺
第五十七篇 清之兴起
第五十八篇 清圣祖
第五十九篇 清之中世
第六十篇 清之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