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码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铎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铎的长篇小说《大码头》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以大连港为背景的海派小说,详实地描述了从日俄战争时期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的几十年间,大连的沧桑巨变。小说将小人物的命运和剧烈动荡的时代大背景以及深广的社会生活交融在一起,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文笔精彩生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内容推荐

徐铎的长篇小说《大码头》讲述了19世纪禾,山东文登乡下孔家两兄弟为生计所迫闯关东的曲折人生经历。在日本与俄罗斯列强争夺中国东北出海口以及对大连建市开埠的控制权的战争当中,在大码头谋生的孔氏兄涕分别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兄弟俩的人生命运与时代变迁互橱映衬,彰显了在国难临头之际,中国人民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操与崇离气节。《大码头》将小人物的命运和剧烈动荡的时代大背景以及深广的社会生活交融在一起,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文笔精彩生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目录

一 同胞兄弟闯码头

 孔家老三露头角

二 赵总兵误宠间谍

 孔昭仁邂逅高桥

三 谭广庆临阵逃任

 孔昭仁为敌带路

四 “红枪帮”壮志未酬

 乔心田挽救百姓

五 旅顺口遭遇兵灾

 亲兄弟分道扬镳

六 孔昭仁甘当汉奸

 孔昭德离别码头

七 孔宪隆呱呱坠地

 乔心田驾鹤西归

八 日本人发展航运

 孔昭仁充当走狗

九 俄国人建“达里尼”

 孔昭德惩恶工头

十 于家人遭到暗算

 孔昭德奔走相救

十一 孔昭仁家业已安

 于老歪天良丧尽

十二 孔昭德走投无路

 东洋女别有用心

十三 邓师傅不幸遇难

 孔昭德心生怨望

十四 孔宪隆东渡日本

 孔昭德初涉商海

十五 孔昭仁喜得千金

 芋头女遭难入狱

十六 孔昭德小试牛刀

 两兄弟又添新恨

十七 日本人卷土重来

 俄国人一败涂地

十八 孔昭仁重修宅第

 孔昭德鸳梦成真

十九 日本人奸计难逞

 孔宪茹不甘受辱

二十 孔昭德救济乡亲

 老黄头寿终正寝

二十一 生意伙伴变冤家

 “坂和丸号”撞木船

二十二 芋头女命丧黄泉

 孔宪隆学成归来

二十三 劫轮船功亏一篑

 何莲花葬身大海

二十四 孔宪隆特立独行

 吕启明一见钟情

二十五 教书育人难救国

 洁身自好心不甘

二十六 孔宪隆彷徨街头

 吕启明被害入狱

二十七 大码头风起云涌

 有情人有缘相逢

二十八 邵勤俭觊觎吕顺

 吕启明一枝独秀

二十九 码头上叔侄相逢

 有情人喜结姻缘

三十 吴修竹吐露真情

 吕启明深入虎穴

三十一 孔庆幸呱呱坠地

 孔宪隆码头救难

三十二 刘春阳逃离险境

 吕启明遭害身亡

三十三 贼日寇严守码头

 孔昭德志在报国

三十四 孔昭德悲壮赴死

 孔昭仁受奖晋爵

三十五 孔昭德魂归故里

 孔宪隆直面石井

三十六 孔宪隆义毁军火

 大汉奸永留骂名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同胞兄弟闯码头

孔家老三露头角

孔昭仁、孔昭德兄弟俩逃离老家的那个晚上,正是又圆又大的月亮悬挂在头顶上的中秋之夜。阖家团圆的夜晚,他们兄弟如同丧家之犬,一口气颠跑好几里地,直到身后没了动静,他们俩才放慢了脚步,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何苦啊,就因为两粒葡萄……

难得今年是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过了中秋节就要开镰了。父亲孑L广大从集市上买回了一串葡萄,还有四块月饼,说是中秋之夜赏月之用。说起来也是可怜,孔家这哥俩都是年过二十的壮汉,还从未吃过葡萄,于是,他们也就不知道葡萄的滋味。那天也邪门,过了中午,孔昭仁就像着了魔似的,鬼使神差地绕着这串葡萄转来转去。当他真的下定决心偷吃的时候,他还是有些胆怯,就找来了垫背的。这个垫背的就是他的三弟孔昭德。

孔昭仁说:“咱们长这么大,连葡萄都没吃过,你说可怜不可怜?”

孔昭德的确没有产生吃葡萄的念头,但二哥那股强烈的欲望让他不得不步其后尘。在老孔家,他与二哥年龄相仿,二哥心里装的计谋比诸葛孔明的还多,于是,二哥摘下了一粒葡萄递给他时,他真就吃进了肚子里。他们以为家里人谁也不会知道,可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哥俩的行为没能瞒过眼睛已经瞎了许多年的老奶奶。

那天晚饭之前,全家人要齐整整地站在堂屋里,背诵家规祖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他们也算是孔夫子的后人,家境虽不像姓孔的大户人家一般富裕,但祖训家规却比嫡传的孔氏家族还要严格,天天一唠嗑,耳眼里早已经磨出了硬趼。

老奶奶十分肯定地说,有人偷嘴吃了。

在这个家庭,想多吃口饭都做不到,哪里有人敢偷嘴吃?于是,大家面面相觑,一家老小知道,这个晚上,谁也得不到安生了。

老奶奶说:“谁偷了嘴吃,自己站出来吧。”

孔老三想挺身而出,可二哥拉了他一下,并冲他轻轻地摇了摇头,示意他不要承认。

老奶奶厉声道:“小二,你过来。”

孔昭仁看了三弟一眼,战战兢兢地朝着坐在炕沿上的奶奶挪动脚步。

奶奶的声音越发严厉:“你……你还不给我跪下!”  孔昭仁跪下了,他嘟囔着:“还……还有老三……”

老奶奶并未理会他,她颤巍巍地从针线笸箩里拿起了一根引着纳鞋底子用的细麻绳的大钢针,咬着牙根说:“咱们这个家里,数你调儿歪,今天,我给你留下点念想。我要让你知道,是你的鬼道眼灵验,还是我的家法厉害。”

说着,老奶奶用她那老树根一样的手指紧紧地掐住了孔昭仁的两片嘴唇,噗的一声,那钢针从上到下穿了过去。钢针带着麻绳,哧啦哧啦地穿透那两片柔软的皮肉,鲜血从那些个不大的针眼里蹿了出来。那是刺心的剧痛,孔昭仁再也无法忍受了,他腾地一下子从地上跳了起来,挣脱了老奶奶的手,从屋里逃到了屋外。

老奶奶声嘶力竭地喊:“把这小子给我抓回来!”

家里的人纷纷从屋里跑了出来,孔昭德也夹杂在人群中。不过,他不是去追捕二哥的,他一直紧紧地跟着二哥,一直到二哥再也跑不动了。天色已经很晚了,月亮正在当空,由淡黄变成了银白。孔昭德劝孔昭仁:“二哥,咱们回家去吧。”

“家我不能回去了,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她把我的嘴给缝起来。你看见了,咱们奶奶的心有多狠,为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也中,可就是因为两粒葡萄……”孔昭仁从地上抓了好几把泥土糊在嘴巴上面,才把血止住。

“二哥,你不回家,也不能总在野地里待着。”

“要回去你回去吧,你是奶奶心中的好人,你就是把家里下蛋的母鸡给杀了吃了,奶奶也不会缝你的嘴。你也看到了,她也知道咱们一人吃了一粒葡萄,她不追究你,却要缝我的嘴巴。我成了她的眼中钉、肉中刺,我真的不能回去了……”

这时候,山野间的树趟子里传出了窸窸窣窣的响声,哥儿俩惶恐地躲藏了起来。从灌木丛中走出来的不是什么野物,而是他们家的毛驴老铁。孔昭仁激动起来:“我琢磨着你会来的,你也就真的来了。好了,老铁,你来了,我的决心更下定了。老三,二哥得走了……”

“二哥要走?你要往哪里走啊?”

“你忘了二哥以前跟你说过的?咱到关东去,到码头上去。往东北方向,再走个百儿八十里路,就是龙口码头,从那儿上船,咱就能到关东去。你没听村里的张三混子说?关东那个码头,地多人少,只要能弯下腰来,到处都能捡到大金元宝。就张三混子那个鼻涕鬼都能混个人五人六的,况且咱们哥们?虽然咱们没读过大书,但也识文断字。待在咱家那一亩三分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复一年,有什么出息,像咱爹,像咱爷爷?真的,我不想再像他们那样活一辈子。我得走了,我要挣大把大把的银子,挣到了大钱,我要吃尽天下的山珍海味,什么燕窝鱼翅,什么熊掌驼蹄,我要敞开肚皮吃。我还要娶大老婆娶小老婆,而且要挑着模样娶,谁家的闺女俊我就娶谁……二哥走了,你回去吧。我得感谢老奶奶,她不缝我的嘴,我还真下不了决心。”

孔昭仁牵着老铁走了,孔昭德跟在他的身后。他也下了决心,他要跟着二哥走了。

P1-3

后记

我生在金州长在金州,五十岁以后,住进了大连市内。从我懂事的时候起,我的长辈们就给我讲金州的故事,讲码头的故事。我一直想写一部有关大连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我也知道,从俄罗斯的斯捷潘诺夫写《旅顺口》一书开始,就一直有人在写有关大连的文学作品。完全的纪实无法表现,但纯粹的虚构似乎又少了分量。我想起了我听来的那些故事,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就是因为它们具有生命力。所以,我把我听来的所有故事统统写进了我的小说,也可以说我的小说也是在讲故事。

当年,我的祖辈为什么千里迢迢地从山东来到关东呢?说到底,他们就是为了生存。成千上万的山东人来到了关东这块土地上,落脚谋生。记得我的外祖父说过,我们老家是中农,只有六亩地,却要养活十几口人。那地被侍弄得连一块指甲大小的石子也没有。可是,这地就像一个生了太多孩子的女人,贫瘠的她长出的庄稼难以养活一家人。家里喂养的那头毛驴,从来没吃过高粱,它吃的最好的饲料是外祖父挖来的苦菜。闯关东除了谋生之外,他们也挣到了大钱。

后来,我接触到几个码头上的老搬运工人,从他们的言谈当中我能感觉到,在那个时代,在码头这个特定的环境,他们出过大力流过大汗,他们吃过大苦,也有过自己的乐趣。当年流传在码头上的那些段子,生动而鲜活。这些年,在写作的同时,我一直在探究大连人骨子里的本源特质,那句已经流行了许多年的俗语“包米面的肚子,料子裤子”,也是大连人的自我嘲讽。生活在殖民地的人们,不可能不注重面子。大连人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与守家在地的山东人比起来,那些漂洋过海来到大连的山东人似乎更文明一些。一百多年前,山东人来到了关东,日本人来到了关东,俄国人随后也来到了关东。中国人是为了谋生,而到关东的外族人是侵占、侵略。他们通过武力,把我们中国人的财富装进了他们的口袋里。一百年后,当年的侵略者们又来了。他们开着轮船而不是军舰,他们手里握着的不是枪炮,而是领先的科技和贸易协议的单子。当年,那一船船的大豆高粱、煤炭木材被运送到了日本。而如今,眼睛看不到的财富通过电子银行转瞬间也由国外划到了国内。一位朋友无意间的一句话让我震动:“再过二三十年,当我们这一代人消失的时候,恐怕再也没有人知道大连的那些老故事了。”“文革”过后的20世纪80年代,我曾经到港口去过,在局档案室里,我得到了许多有关码头的资料和素材。前不久,为了搜集素材,我又去过一次,港务局也改换了名称。我从他们那里没有得到从前的资料,得到的是未来发展的规划宏图。我心里挺不是滋味,我想,当年住在红房子里的人中,活着的还有那么几个,更早在码头上当过小杠的人恐怕已经不复存在了。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什么故事也没能保留下来,这才是码头的缺失,是我们这个城市的一大缺失。

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一家刊物约我写一篇纪念文章。我看过一份材料,日本现在制造的许多大型商船,如果遇到战争,可以在短时间内改装成轻型航空母舰。我的心情很沉重,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不能没有忧患意识。中国人的过失就在于摈弃了许多不该摈弃的,而拾起了许多本应该抛弃的东.西。我这本小说三十余万言,讲的都是流传下来的故事。我不知道,在东北,哪一个小城有金州城这么悠久的历史。正是因为大连特殊的地域、特殊的文化背景,大连滋生的汉奸也是臭名昭著的。我记得大连的一位地方史专家讲过,在大连,够级别、有影响的汉奸有一百二十多个。在一个小小的金州城,就出现过四个伪“满洲国”的朝廷重臣,那个亲手逮捕和杀害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的汉奸牟传信就是金石滩人。虽然我在书中没有使用那个汉奸的真实姓名,但我相信,几乎所有有历史知识的大连人都应该知道这个汉奸是何许人。当然,金州也涌现出过关向应这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有在当代政界、军界、文化科技界有影响的人物。书中写到的那个名叫乔心田的人,其真实姓名应该叫刘心田,他在历史上的那个壮举其实发生在俄国人开进金州年间。

大连的确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城市,她年轻、包容。俄国人占领大连七年,日本人占领大连四十一年。当年的外来入侵者把大连当成了自己的国土,他们也曾妄想改造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  当年,日本人统治大连时期,就曾经设想过让全体金州人改姓日本的姓氏。这个举措遭到了金州人的强烈反对。我小时候经常能听到大人们念叨,“金复海盖,辽阳在外”。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俗语,多少年来,辽南人一直在传诵这首歌谣,直到今天,依然有人念念不忘,其实就是在告诫自己:别忘了,早年这儿就归了朝廷。“金复海盖”是中国的,自己也是中国人,于是,我就采用了讲故事这种叙事形式来讲述这段沉重的历史。

我喜欢文学许多年了,但我并不是一个视写作为生命的人。我的心境不静也不清,惦记的事情太多。但是,对于我写的这部长篇小说,我的确准备了许多年。阅读时,你能感觉得到,我是用心写的。码头不仅是船的驿站,也是人生的驿站。一百多年来,俄国人来了,到头走了;日本人来了,到头也走了。因为这里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前辈、我们的祖宗在这儿再也不走了,他们在这儿生儿育女了,在这块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着。我们这些建国以后出生的人也年近花甲了。什么都在变,而不变的是海,还有那已经很沧桑的码头。这些年,在寻找山东人到关东来的故事线索时,一些长辈也说过,早年间,坐上帆船,谁也不知道能漂到哪儿,漂到关东,漂到朝鲜,还是漂到日本?那只有看风向了。我在韩国遇见的一个华裔,他的祖先就是这样来到了韩国。山东与关东最近,绝大多数山东人还是漂到关东来了。一位文化学者说过这样一段话,闯关东敢漂洋过海的,都是胆儿大的山东人。下一个百年,这个码头会是个什么样子?当年的殖民者留下的许多老街、房子都被开发商们扒掉了,历史的痕迹留下来的越来越少了。当年码头上的小杠们如今已经找不到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而今也已经成了耄耋老人。历史的记忆也断送得没有多少了,再不留下一点文字的实物,恐怕就是我们写作者的失职了。所以,观照历史,是我们写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至于未来的大连是什么样子,应该属于后来者。潮起潮落,改弦更张,这就是历史。

我不能忘记,我是“海南丢”。谨以此书,献给所有的“海南丢”。

徐铎

一稿完成于2010年10月18日

二稿修改于2010年12月30日  三稿修改于2011年3月1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