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体育馆后面
个阴沉的秋日,吉尔·波尔在体育馆后面哭。
她哭,是因为他们总是欺负她。由于本书写的不是校园故事,因此我打算尽可能地少说吉尔学校的事,何况那也不是个愉快的话题。这所学校“男女兼收”,这样的学校通常被称为“男女混合”学校;有人说,这所学校的混合程度不及学校管理者的脑子“混”。这些管理者认为,男生和女生完全应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是不幸的是,在这群年龄最大的孩子当中就有那么十到十五名最喜欢干的就是欺负别的同学。各种各样的事情——各种可怕的事情在这所学校里上演着,要是在一所普通学校,这样的事情不出半个学期一定会被查出来,而且会被严加制止;但是,这所学校却没有这么做。事实上,即使真的被查出来了,那些肇事的学生也不会被开除或者受处分。校长会说,这些学生是有趣的心理学的实例,她会叫他们过来,和他们谈上几个小时。只要知道如何说些校长爱听的话,那么,最后不但不会受到惩罚,反倒会成为校长最喜欢的学生。
这就是为什么在那个阴沉的秋日,吉尔·波尔会在体育馆后墙和灌木林之间那条潮湿的小路上哭的原因。她还没有哭完,一个男孩双手插兜、吹着口哨从体育馆的墙角处拐了过来,差点撞到了她。
“你不能看着点路吗?”吉尔·波尔说。
“好啦,”男孩说,“你就别……”这时,他注意到了她的脸。“嗨,波尔,”他说,“你怎么了?”
吉尔只做了个鬼脸:通常在你打算说点什么,却又发现如果说出口,你又会哭起来时,才会做出这样的鬼脸。
“我猜,老样子——还是他们,”男孩冷冷地说,双手往口袋里插得更深了。
吉尔点点头。即使她说得出口,也不需要再多说什么,因为他俩都明白。
“行了,听我说,”男孩说道,“这样对我们没有任何用……”
他是一片好意,但是确实还是一副讲大道理的样子。吉尔突然发起脾气来(其实,如果你哭的时候被打断,你可能也会如此)。
“哎,走开,少管闲事,”她说,“没人请你来掺和吧?你真是个大好人,居然开口教我们大家怎么做了?我想,你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像你一样,成天去讨好他们,去拍他们的马屁,去奉承他们。”
“我的老天啊,”男孩一边说,一边坐在了灌木林边的草坡上,不过很快他又站了起来,因为,草地透湿透湿的。他人倒是不坏,可不幸的是,他的名字偏偏就叫尤斯塔斯·斯克罗布’。
“波尔,你这样说公平吗?这学期我做过那样的事情没有?兔子的事上我不是和卡特尔对抗了吗?而且我不是替斯皮文斯保密了吗?——为此还受到了折磨呢!而且我不也……”
“我不——不知道,我也不关心。”吉尔又开始抽泣起来。
斯克罗布发现,她还是没有平静下来,于是他十分乖巧地给了她一块薄荷糖。他自己也吃了一块。不一会儿,吉尔就开始更加清楚地看待事情了。
“对不起,斯克罗布,”不一会儿她就说道,“我的话是不太公平。这学期——你确实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儿。”
“如果可以,忘掉上学期的事情吧,”尤斯塔斯说,“那时候的我和现在真是不一样。我是——唉!那时候的我真是一个讨厌鬼啊。”
“嗯,说实话,当时你确实很讨厌。”吉尔说。
“那么说,你也觉得我变了?”尤斯塔斯问道。
“不光是我,”吉尔说,“大家都这么说。他们都注意到了。昨天,埃莉诺·布莱基斯顿在更衣室里还听到阿德拉·彭妮法瑟说起这事儿呢。她说,‘一定有什么人在指使斯克罗布那小子。这学期他相当难缠。以后我们得关照关照他了。”
尤斯塔斯打了一个战栗。实验学校里的每个人都知道,被他们“关照”会是什么的下场。
两个孩子同时沉默了一会儿。一些水珠从月桂树树叶上滴了下来。
“为什么你和上学期那么不一样了呢?”过了一会儿,吉尔问道。
“假期里我碰到了许多奇怪的事情。”尤斯塔斯神秘兮兮地说。
“都是些什么样的事情啊?”吉尔问。
尤斯塔斯没有吭声。过了许久才开口说道:
“听着,波尔,你和我都痛恨这个地方,要多恨有多恨,对吧?”
“我是很恨这里。”吉尔说。
“那么,我想我真的可以完全信任你了。”
“你真是个好人。”吉尔说。
“是吧,但这真的是一个天大的秘密。波尔,你会轻易相信一些事情吗?我指的是这里的人都会取笑的那种事情。”
“我从来没试过,”吉尔说,“但是我想我会相信的。”
“如果我说,上一个假期,我曾经离开过这个世界——到了这个世界之外——你会相信吗?”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那好,那就不说世界不世界的这事儿了。假定一下,我告诉你,我去了一个地方,那里的动物会说话,那里——那里有魔法,有龙——嗯,有所有你在童话故事里看到过的东西。”说起这个,斯克罗布立刻变得笨嘴拙舌的,连脸都憋红了。
“你是怎么去那儿的呀?”吉尔问。她也因好奇而变得不好意思起来。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魔法,”尤斯塔斯像是在说悄悄话,“当时我和我的两个表兄妹在一起。我们就那么——突然被带走了。他们以前曾经去过那里。”
P1-4
“他的童话是真的”——童心与救赎
《纳尼亚传奇》(The Cihronicles,of Narnia)是英国作家和学者C·S·刘易斯(C.S.Lewis,1898—1963,也有译作路易斯,或鲁益师,后者多用于神学方面的著作)最受全世界读者喜爱的代表作。这套书一共七册,刘易斯在1939年就开始构思,完成于1949—1954年,相继于1950一1956年出版,出版后先后翻译成近50种文字,销量过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出版后曾改编成广播剧、舞台剧,从2005年起,前三部书又陆续拍成了电影,所以这套书的影响越发深远。2012年英国的一次调查表明,《狮子、女巫和魔衣橱》在英国成年人童年时最喜爱的童话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爱丽丝梦游仙境》。而且,在儿童文学和奇幻文学等创作领域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比如风靡世界的《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童年时期就很喜欢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有评论家发现她笔下的顽童达力(哈利·波特的表哥)就有很多尤斯塔斯的影子。
笔者作为译者之一,受托为整套中译本作序。本文与其说是“中译本序”,倒不如说是笔者的一篇读后感和学习笔记。作为译者,首先是个读者。而且早有理论家说过,其实一切的阅读都是“误读”,也都是一定程度上在心脑之际的“翻译”。根据维基百科的统计,从上世纪60年代,香港、台湾和大陆陆续推出不同的节译或是全译,已经将近有十个译本了。此次是全书的重译,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误读”和“翻译”。其实,随着阅读和翻译的深入,在文化和学术上真的感觉“钻之弥深,仰之弥坚”。作者刘易斯是罕见的全才,身兼小说家、诗人、学者、中古文史研究家、文学批评家、散文家、业余神学家和基督教护教家等多种身份,相继担任牛津和剑桥教职几十年,学养极其广博深湛,一生著作丰硕。仅就《纳尼亚传奇》一套书而言,不但充满了《圣经》的隐喻和意象,而且也折射出作者学识和兴趣所及的很多其他领域:希腊罗马神话、英国和爱尔兰的神话和童话,等等。而我们无论是阅读还是翻译,都是和作者的一次跨越文字、文化、历史和时空的对话。仅仅从年龄来说,刘易斯写作《纳尼亚传奇》的时候已经是52岁了(在这个年龄上,莎士比亚刚好去世,鲁迅也只剩下三年的生命)。所以无论从学术的修养和准备,还是从人生的阅历来说,以我们出生和成长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化土壤,还未必能真正地走近或是理解他。仅仅拈举书中的一个例子:在《狮子、女巫和魔衣橱》中,第15章“时间开始前更为高深的魔法”,分明是刘易斯在重写《新约》中耶稣受难复活那人类历史中开天辟地惊心动魄的一幕,而阿斯兰是唯一一个贯穿《纳尼亚传奇》所有书的线索和人物。“复活”后的阿斯兰说:
“尽管女巫晓得高深魔法,可她不知道还有更为高深的魔法。她的学问只到时间开始时为止。但如果她能向过去看得更远一点,看到时间开始前的寂静和黑暗,她就会看到还有一条不同的咒语。她就会知道,如果一个自愿牺牲的受难者,虽然自己没干过叛逆的事,却替一个叛徒去受死,石桌就会崩裂,而死神自己就会开始逆转。”
但是,在我们所成长的时代背景中,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此中的意蕴呢?
不过,好在,好在,虽然要跨越语言、文化和宗教等藩篱,我们都算是有些不泯的尚未被所谓文化和文明遮蔽的童心,都很愿意相信作者和作者所信奉的那些美与真,愿意暂时抛下自己以往积累的知识和偏见。去虚心作他的小学生。也就凭着这一点童心,我们也许还能读懂作者几分,也能够在他的感召和引领下,有幸进人他苦心经营、戛戛独造的“纳尼亚”世界。《纳尼亚传奇》是童话,但贯穿文史哲,熔铸天地人乃至万物,更是诗,是伟大的艺术品。读完这些书,感觉木心先生概括安徒生的一句话用来描摹刘易斯也极其贴切:他的童话是真的(《文学回忆录》下册第673页)。我们一路在这美丽而丰厚的世界中走下来,时而惊奇,时而感叹,时而欣喜,时而悲伤,甚至有时慨然叹息。总之,在阅读和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在想象中幻化成书中的各种人物和角色,借着刘易斯和书里面孩子们单纯的心和眼(尤其是露西这样的孩子,她年龄最小,被所谓的知识和教条污染束缚得最轻,所以是第一个发现纳尼亚而且坚持相信的孩子,也是在大家犹豫彷徨的时候唯一被阿斯兰选中并愿意坚定地跟他走的孩子),仿佛重新擦亮了自己的肉眼,开启了心眼,真的是经历了一次文化和精神上的洗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获得了救赎和重生。
此外,我们有个正在成长的还在孩提时代的女儿。接这个翻译之前,我们就已经给女儿买了市面上的一个译本,朗读给她听。她非常喜欢。所以在重译这套书的时候,我们内心有很多愿望,除了自己对文学和童话的热爱之外,也是想给女儿的成长做一点小事,给她的成长创造或是保留更多真纯和明亮的底色。所以此文也是一对已到中年的父母和一个不到十岁的女儿现在和未来的对话,也是和普天下所有的这个阶段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师长进行的一次对话。
童心是什么?我们说某人童心未泯的时候,也大概都知道这还算是肯定之语。但为什么?
关于童心,也几乎是“前人之述备矣。”就我能读到的,远到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近到鲁迅的《风筝》和“救救孩子”,到丰子恺的“关于儿童教育”(《丰子恺文集·艺术卷二》),再到刘再复的“童心百说”(《万象》杂志2012年5、6月号),都有很多丰富的论说可供借鉴,大家可以去查去看。但我暂时不想过于抽象地论说,就先讲几个身边的故事。
我到现在还记得少年时的一件小事。我家在农村,自己盖的砖房,门前院后都有一排算是高大青葱的杨树。我能记得的童年时为数不多的乐事就是在门前杨树间拴上一条粗大麻绳,荡秋千,虽然很怕树上有种长得黑乎乎的毛虫,叫“天树皮”,脱落的干皮如果落在身上会蛰得皮肤很疼。可我爸总嫌树太高,遮挡得家里烟囱不好通风。可村里又不让私自砍伐。他就偷偷给树做手脚,或是用什么方子“投毒”,让树慢慢死去;或是索性晚上找我老叔偷偷锯掉一棵两棵。一次竟然也拉上我和弟弟去做帮手。我就非常不情愿。最后树被他们锯倒了,我和弟弟帮着拖沉重的树干的时候,我突然愤然凄然地说了一句:我感觉锯这树的时候,就是在给它截肢!弟弟说:我也这样感觉。
还有一件小事:我们小时家里曾养过一条小黄狗,小学时我和弟弟经常晚上去小学校的大操场看露天电影。看完之后,那黄狗就会大老远跑过来,欢喜地甩着尾巴伴着我们回家。可是,后来,不知是哪个恶人,用气枪打瞎了它的一只眼睛。我和我弟见了,就抱着那黄狗大哭。真的是大哭。我现在写到这段时,还忍不住泪流满面。
不知是否是命运的巧合,刘易斯的童年也和一条狗有奇妙的渊源。在四岁时,他的狗“杰克茜”(Jacksie)遇到交通意外死亡,此后他宣布改名为“杰克茜”,开始他拒绝接受其他任何名字,后来也渐渐接受了“杰克”(Jack),此后这个名字成为他在家人及朋友中的昵称。
这些,都是童心。在孩子的心中,树木不止是木柴或是障碍,狗也不止是看家护院的工具,他们都有独立的生命和精神。毫无疑问,刘易斯因为有这样的童心,才能有后来的人生轨迹和所有的研究著述以及信仰;而今天的我们呢,都还能清晰地记得并且怀念甚至越发珍惜往日的那份纯真和傻气,也算是童心未泯了罢。某种程度上,我们之对万物多情,能深爱上《迁徙的鸟》和《天地玄黄》之类的电影,倒是在年少时已见端倪了。而且最为奇妙的是,我们几经辗转,竟然能渐渐走近刘易斯,阅读甚至翻译他不朽的著作了。
《纳尼亚传奇》一般被称为童话,或是儿童文学,也有称为奇幻文学的。童话既然是文学,本质就是一种言说,是成人作家用儿童的眼和心对这个世界的重新命名或是预言。其实,儿童的这种神思与万物相通的言说方式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有些禀赋迥异的人能有意识地固执地保持,有些经过学习和锻炼后苏醒复活。对一个孩子来说,最开始是可以与世界上一切的东西对话的,而这对话,更多的是大游戏,是大自在,而不是为了权力和奴役。对孩子来说,天地间所有的事物——太阳、月亮、石头、树木、玩偶、铅笔,不论什么——都有生命和灵魂,都值得去交谈,也都能够对话。所以,在孩子的心灵中,存在着世界最为本原的众生的平等。而只要心存了这份众生平等的单纯的心思,人就可以好奇地惊叹,淳朴地低语,诚挚地赞美,自由地表达,博爱地对话,最后,创造性地言说。我们在躯体上都有衰老的一天,但在心灵上我们可以努力去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放眼人类历史,有很多光辉的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追随:就是因为这份赤子的天真和单纯,庄子才有那伟大的“齐物”思想,牛顿才能如孩子在海边拾贝般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曹雪芹才创造了中国的情圣贾宝玉,莫扎特才谱写出那些不朽的乐章,安徒生才写出那些福音书般美丽的童话,鲁迅才能大声疾呼“救救孩子”……这些伟大的先贤和心灵,是人类永恒的良心和良知,都保持着赤子般的童心和童真,是我们生命永远的源泉和明灯,引领我们不断地反思与自新,获得救赎与重生。
丰子恺是童心不泯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他1927年的“关于儿童教育”是我很多年前读过的一篇文字。这次写译者序,又翻出来读,还是感慨,多少透辟的精论啊!因为他自己就是孩子气十足,所以看得格外真切:
……我就学他一学看,我屏去因果理智的一切思虑,张开我的纯粹的眼睛来一看,果然飞驰的汽车,蜿蜒的火车,青青的田野,幢幢的行人,一个灿烂的世界:我得到了孩子们的世界的钥了。
我得了这钥,以后就常常进入他们的世界。才晓得他们的世界原来与“艺术的世界”相交通,与“宗教的世界”相毗连,所以这样地美丽而且幸福。
所以他就高声呼吁:
世间的大人们,你们是由儿童变成的,你们的“童心”不曾完全泯灭。你们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亲身去看看儿童的世界,不要误解他们,虐待他们,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而硬拉他们到大人的世界里来!
认识千古的大谜的宇宙与人生的,便是这个心。得到人生的最高的法悦的,便是这个心。这是儿童本来具有的心,不必父母与先生教他。
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让我们都走近刘易斯,走进《纳尼亚传奇》。救救孩子,也救救我们自己。
当然,作为译者,现在就可以说:阅读和翻译刘易斯和他的《纳尼亚传奇》,于我们自己而言,是个修远的途程,远远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刘劲飞
2013年11月13日星期三中午
《银椅(英汉双语典藏版)》由著名奇幻小说家C·S·刘易斯编著。
《银椅(英汉双语典藏版)》讲述了:
尤斯塔斯和女生吉尔被一群坏学生所追赶,逃进了一扇通往荒野的小门,却意外地发现自己来到了阿斯兰的国土上。两人接受了阿斯兰交付的任务——寻找凯斯宾国王失踪的独子瑞廉王子,与他们同行的还有长相酷似青蛙的沼泽怪。原来在十年前,凯斯宾十世的王后被一条青绿色的毒蛇咬死,为了寻找失散的王子,三人一起踏上了艰难的征程。他们通过巨人盘踞的北方荒原,误入吃人的哈方宫,来到地下的幽深王国……
尤斯塔斯和女生吉尔被一群坏学生所追赶,逃进了一扇通往荒野的小门,意外地发现自己来到了阿斯兰的国土上。他俩接受阿斯兰交付的任务,寻找凯斯宾国王失踪的独子——瑞廉王子。十年前,王后被一条青绿色的毒蛇咬死,不久,王子也被一个绿衣美女诱走。其实,这绿衣美女是蛇精,它用魔法控制了瑞廉王子……
《银椅(英汉双语典藏版)》是C·S·刘易斯于1951年至1956年间创作的七本系列魔幻故事之一。故事中的“纳尼亚王国”是一个神秘奇幻的世界,在这些故事中,小主人公们或凭借一枚魔法戒指,或通过一扇衣柜大门等各种奇妙方法进入奇幻世界纳尼亚王国。他们通过英勇的冒险,与暴君女巫斗智斗勇来拯救纳尼亚的人们。
书里有会说人话的动物:巨人、半人马、巨龙、树精、地精和人鱼等等,有善良的羊怪和小矮人,还有伟大的狮王阿斯兰。在它们的帮助下,小主人公们通过英勇的冒险和战斗,一次次战胜邪恶,保卫了这个神奇而充满欢乐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