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科普丛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科普系列读物,共100本,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物理科学、现代科技4个系列。与其他科普类图书相比,该套丛书最大的特点是其全面性,几乎囊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阅读这套丛书,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次这套丛书的丛书名也很有特色,“探究式科普丛书”从题目上就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注重探究性,让读者带着问题去了解科学、学习科学,从而真正让阅读融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当中,让人们通过阅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本书为其中一册《滋润大地的雨》,由林静编著。
雨打芭蕉的韵致,雨落水面的喜悦,雨中漫步的浪漫,以及雨后彩虹的壮丽,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冷酷疯狂的暴雨,阴郁沉闷的梅雨,还有空中死神的酸雨,又让人对雨敬而远之,避之犹恐不及。
姿态万千,变幻莫测,时而轻柔细腻,时而又暴虐无比,给人百变女神般的神秘感和亲切的陌生感,这是雨独享的殊荣。想更真实、更全面地了解雨以及雨的相关知识吗?翻开林静编著的《滋润大地的雨》,会让你对雨有个全新的认识。
《滋润大地的雨》从雨的基本知识,雨的分类开始,逐步介绍了雨的作用、雨的危害、雨的各种形态以及雨的种种趣闻等,让青少年朋友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尽享雨带来的无穷乐趣。
◎第二节润物无声——雨的作用
雨的作用可不容小觑哦!
最常见的作用有:滋润万物,灌溉农作物;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降低气温;促进地球水循环;是几乎所有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来源;是干旱地区人畜饮用水的主要来源;有利于水库蓄水,补充地下水,补充河流水量;有利于发电和航运等等。
当然,雨还能隔绝嘈杂的世界,营造安宁的环境;可以催眠;可以渲染气氛等。影视作品中雨景常常和人死之时相连,鬼怪恐怖镜头也经常有雨的出现,使整个场面显得或庄严、肃穆,或阴森、恐怖。
然而,最朴实的描述雨的作用的话还是庄稼人口中的“这下好了,不用浇地了”。短短的一句话就说出了雨对庄稼、对农业的重要性。
1.雨与农业
我国地域宽广,南北地区降雨量差距很大。南方雨水充沛、北方雨水稀少,这是我国气候的基本状况。一些降水量充足的地区,几乎无需人工灌溉,就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那些少雨的北方地区就需要人工灌溉来弥补雨水不足的缺陷。在地下水充足的地方,这种方法固然行得通;但是,那些一年四季少雨、地下水稀缺的地方,就只能指望着天空降雨了。可见,雨水对这些少雨地区的重要性:它给干旱的土壤及庄稼带来了雨露,让缺水地区的人们看到收获的希望。此外,雨水还是少雨地区淡水的唯一来源。
实际上,农作物和人类一样,除了离不开水以外,少量的矿物质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农民们在田里施肥的情景,那是为了给庄稼增加“营养”,例如氮肥、磷肥、尿素等等,不同的农作物需要施加不同的肥料。除了这些人工补给的肥料之外,雨水中所含有的矿物质也是补给源之一。例如一些钙镁元素,对庄稼的生长非常重要。在那些缺水严重、土地贫瘠、人民生活困难的地区,雨水不光给植物带来了生长所需的水分,还是增加矿物质元素的重要来源。
另外,雨水还可以冲刷土地,下渗到地里还可以防止土壤结块,有利于植物根部的生长。
2.水库蓄水
雨不是天天都下,有时候植物急需水的灌溉,可是天公偏偏不下雨,这是让老百姓最头痛的事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地区,尤其是缺水严重地区的人们想了各种办法来留住雨水,以备后用。
在西北和华北山区的人们早就有打窖蓄水供家庭用水之需的传统,南方山区也有修建山塘解决缺水困难的实践。现在,人们又想方设法地修建水库来达到蓄水灌溉、防洪等目的。这样,不仅能给人们提供饮用水,还能对作物、树草进行补充灌溉,大大提高农作物产量,使雨水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也得到大大地提高。
水库,通常是指在山沟或河流的狭口处建造拦河坝所形成的人工湖泊。水库建成后,除了可以供水、发电、养鱼之外,还可以起到蓄水灌溉、防洪等作用。
降落在流域地面上的雨水(部分渗至地下),由地面及地下按不同途径流入河槽后的水流,称为河川径流。由于河川径流具有多变性和不重复性,不同的年份、季节以及地区之间的流量都不同,且变化很大,而大多数用水部门,例如灌溉、发电、供水、航运等部门都要求比较固定的用水数量和时间,天然雨水往往不能适应他们的要求。人们为了解决径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重新分配问题,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使之适应用水部门的要求,往往会在江河上修建一些水库工程。水库的作用就是进行径流调节、蓄洪补枯,使雨水能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更好地满足用水部门的要求。
过多的雨水会淹没庄稼、村庄,让劳作了一年的农民颗粒无收。因此,如何防治洪水一直都是人类努力解决的难题。水库是我国防洪所广泛采用的工程措施之一,即在防洪区上游河道的适当位置兴建能调蓄洪水的水库,利用水库库容量拦洪蓄水,削减进入下游河道的洪峰流量,达到减免洪水灾害的目的。水库对洪水的调节作用有两种,一种是滞洪作用,另一种是蓄洪作用。
滞洪就是让洪水在水库中暂时停留。当水库的溢洪道上没有闸门控制,而且水库的蓄水位与溢洪道堰顶一样高时,水库只能起到暂时滞留洪水的作用;如果能在汛期前用水,将水库中的水位降到水库限制水位,且水库限制水位低于溢洪道堰顶,那么两者之间的巨大空间,就能起到蓄洪作用。蓄在水库的一部分洪水可在枯水期有计划地利用。
当溢洪道设有闸门时,水库就能在更大程度上起到蓄洪作用。水库可以通过改变闸门开启度来调节下泄流量的大小。由于有闸门控制。所以这类水库防洪限制水位可以高出溢洪道堰顶,并在泄洪过程中随时调节闸门开启度来控制下泄流量,具有滞洪和蓄洪双重作用。P8-15
科技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回眸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不与科技的重大突破紧密相连。三次科技革命,更是使人类文明发生了彻底改变。我们不得不赞叹科技,它犹如魔法师手中的魔杖,使人类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将人类从头到脚都武装起来。望远镜的发明让人类视觉得到了延伸,使“千里眼”不再是神话故事中的虚拟人物;电话是人类听觉的“顺风耳”,它让即使远隔重洋的亲人也能像就在面前一样述说家长里短;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是人类脚步的延伸,日行千里、日行万里不再是人类遥不可及的梦想;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当人的智慧得到延伸的时候,人的创造力被无限放大;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更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科技的发展不但在物质上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在人类的意识形态上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形成新的、更加科学的世界观。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这仅仅是人类世界观的一个变化,诸如此类的认识变化实在太多了。
今天我们在全社会倡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及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是最为基本的出发点。如果没有正确的科学思想来指导行为,就难免会走弯路,所以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根本的环节。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说的科普是指采用读者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这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可以了解一定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科技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来说,在全社会开展科普知识教育是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渠道。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虽然曾经在科技上长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统治,广大民众的科学意识比较单薄。所以在我国民众中开展广泛的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科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建科技馆、自然博物馆,举办各种科技讲座等,但是相对来说,图书出版无疑是所有科普活动中最为重要和易于实施的途径。有关科普教育和科普读物出版发行工作,多年来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和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社会团体的广泛支持。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进入法制化的轨道。为持续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中国科协决定从2005年起,将每年9月第三周的公休日定为全国科普日。2003年以来,为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送书下乡工程。2009年2月,中国科协等单位五年内在全国城乡建千所科普图书室的活动举行了启动仪式。2003年以来,由民政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已经援建城乡社区图书室16.2万个,援建图书5600万册,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科普图书,约3.5亿城乡居民从中受益,对广大社区居民的科技普及起到了一定作用,提升广大社区居民的科技素质。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系统、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中国社会出版社按照国家确定的学生科普知识标准,编辑出版了《探究式科普丛书》。
该套丛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科普系列读物,共100本,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物理科学、现代科技4个系列。与其他科普类图书相比,该套丛书最大的特点是其全面性,几乎囊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阅读这套丛书,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次这套丛书的丛书名也很有特色,“探究式科普丛书”从题目上就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注重探究性,让读者带着问题去了解科学、学习科学,从而真正让阅读融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当中,让人们通过阅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我相信这套科普图书的出版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广大读者对科普知识的全面需求,为读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一定的基础。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