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身心的安住(广学)/星云法语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星云大师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星云法语》是星云大师经年累月云水行脚,在各地的佛光会弘法、讲说,断断续续撰写《星云法语》,偶有重复,已不复完全记忆。此套书共有十集,分别为:精进、正信、广学、智慧、自学、正见、真理、禅心、利他、慈悲。这套书在《人间福报》发表的时候,每篇以四点、六点,甚至八点阐述各种意见,便于记忆,也便于讲说,有学校取之作为教材。尤其是星云大师的弟子、学子在各处弘法,用它作为讲义,都说是得心应手。

本册《身心的安住(广学)》分为佛教的理念、心的管理、如何日日增上三卷。

内容推荐

星云大师所著的《身心的安住(广学)》分为佛教的理念、心的管理、如何日日增上等三卷,讲述佛学的普及性知识,如人间佛教与其他佛教的异同,宗教人的共识等,虽然编辑有条理和系统,但每篇文章依然保持短小精悍的风格,又结合社会、人生的种种问题谈身心的修养,可以寓佛教文化于励志中。

目录

卷一 佛教的理念

 佛教的理念

 佛教的特质

 如何解脱自在

 合掌的意义

 正信之美

 无常

 佛教现代化

 不净观

 平等法

 如何去除污垢

 人间佛教

 布施的层次

 布施功德

 欲的认知

 求法之要

 感应的真义

 朝山功德

 敲打木鱼的意义

 寺院的功用

 宗教人的共识

 信仰

 对治的方法

 对治之方

 学佛的正见

 何谓善知识?

 随喜的功德

 不净之因

 嗔恚的过患

 何谓禅?

 处事禅心

 何谓禅心?

 禅的譬喻

 禅机

 禅观的世界

 禅的真理

 禅的修行

 禅者的风范

卷二 心的管理

 心的管理(一)

 心的管理(二)

 发心

 运心

 驭心

 疗心

 看心

 平常心

 用心

 如何用心

 用心学习

 用心不同

 修养身心

 再谈平常心

 发心难

 宗教徒的心胸

 静坐的功效

 如何改心

 心的应用

 唯心所造

 身心的安住

 转心的重要

 调心

 万事由心

 修心学佛

 心的秘密

 平常心

 心的妙用

 治心

 济世之心

 点亮心灵的灯光(一)

 点亮心灵的灯光(二)

 恒心的力量

 如何调心?

 心的调整

 涵养身心之妙

 心灵净化

 人心的疾病

 心的造业

 空静心悟

卷三 如何日日增上

 忏悔的力量

 因缘果报

 察言应对

 净土世界

 如何清净

 因果

 何谓净土

 菩萨的作为

 菩萨的精神

 持戒之诫

 平等法

 何谓法会?

 如何日日增上

 妙因妙果

 如何做功德

 如何佛光普照

 苦行的次第

 修行的境界

 境界来临时

 如何超脱

 何谓威仪

 佛魔之别

 成果与因缘

 了解缘起

 福报哪里来?

 菩萨的行为

 戒的利益

 如何解脱生老病死

 去除无明

 生死的意义

 了生脱死

试读章节

佛教的理念

常有人问,佛教义理浩瀚广大,若简而言之,什么是佛教的理念?过去,佛教注重深居山林的出世形式,现在,佛教从山林走入社会,从寺院扩及家庭,将佛法落实于人间,使每个入生活美满、家庭幸福,群我之间和睦友善。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从过去到现在,有着不变的理念,即:

第一,佛教的主旨是造福人类

佛陀降诞于世问,就是为了“示教利喜”,以利他为本怀,开示众生解脱之道,引导众生人佛知见,而减少烦恼,增福修慧,让众人能见证法喜安乐,永断烦恼,远离无明。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希望带给人间和平富足,让众生得到现世的幸福安乐。

第二,佛教的准则是慈悲平等

佛教提倡慈悲,这种慈悲是无偏私的关爱,无对待的包容,是平等的慈悲。虽然社会上常呼吁要发挥爱心,但是在实施时,难免会有偏颇,而成为有条件、有拣择、有对等交易的付出。真正的慈悲应该具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也就是予人快乐,拔人痛苦时,不一定彼此问要有关系,即使素昧平生,对方有了困难,就应无条件地帮忙,这就是平等对待的慈悲。

第三,佛教的目标是融和欢喜

人与人相处,常因为意见分歧,或个性、习惯的差异,造成彼此互相排挤,族群之间的摩擦,国家之间的对立也是如此。佛教主张“同中存异,异中求同”,不同同之谓之大,此“大”便是一种融和、包容的雅量。国家能够融和各族群、各团体、各党派,必定能祥和富强,世界上每个国家能够融和,必定能和平无争,皆大欢喜。

第四,佛教的理想是净化人间

现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充斥贪婪邪见,就是因为佛法未能普及。如果佛教能普遍弘传,则可以补法律之不足,使每一个人心存道德观念,遵守法治规范,不为非作歹,而利己利人,能如此,建设人间净土就不难矣。人间净土人人和善,没有人我是非,没有阶级差别,也没有政治破坏,是一个彼此尊重包容、安和乐利的净土。

佛教的理念,是让每个人能去除痛苦,得到快乐;离开虚妄,回到真实;扫除杂染,重拾清净,这种安身立命的理想境界,就是佛教的理念。

佛教的特质

常有人说,所有的宗教都是劝人为善,都是一样的。其实,宗教虽有共通处,但也有不共通的,这就好比哲学、科学、文学、医学……各种学科,对人类都是有益的,但是这些学科也各有其不同的特质。在各个宗教中,佛教的特质有哪些呢?以下列出四点:

第一,具有因果的理则  因果是一切道理的原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种什么因,得什么结果,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宇宙人生的一切,彼此相依相待而存在,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合又生他果,相依相摄,森罗万象、无穷无尽。

第二,具有缘起的中道

从因到果之问还有个“缘”。好比种子种下去,还要有阳光、空气、水分才能结果。世间上万事万物都是有缘才能生起,彼此关系相依相存,是不能单独存在韵,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也就不复存在了。认识缘起,就会知道人生祸福、好坏皆是自己所造,非有他力可以主宰,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如此必能帮助我们把握人生的方向,认识人生的意义。

第三,具有业感的润生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颗种子收藏在家里,它不会生长,但假如把它放在泥土里,它有了因缘,受到滋润,就会发芽、结果。同样的,一个人的身口意所造作的业,无论是善、恶,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会有果报的。做好事,会有好的业感,做坏事,有恶的业感,一不小心做了坏事,有坏的业感也不要恐惧,受报等于有期徒刑,受报以后还会再回来。因此,认识因果业感,就能为自己负责,创造幸福。

第四,具有空有的一如

《心经》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讲的就是“空有一如”。许多人把“空”和“有”分开,其实“空”和“有”不是两个,而是一个,等于一体的二面。“空、有”好比大海的波浪,风平浪静时候的海,是水,惊涛骇浪时候的海,也是水。波浪没有离开水,动没有离开静,有没有离开空;波水一体,动静一如,空有是不二的。

明白因果缘起,善知业感报应,才能明白人生的真实,懂得空有一如的道理,不再执着束缚,生命就会豁达开朗。

P3-6

序言

宗教情怀满人间

李家同

星云大师的最新著作《星云法语》十册套书,香海文化把部分的文稿寄给我,邀我为序。8月溽暑期间,我自身事务有些忙碌;但读着文稿里星云大师的话,却能感觉到欢喜清凉。

《星云法语》里面有一篇我很兽欢,其中写道:“要有开阔包容的心胸、要有服务度生的悲愿、要有德学兼具的才华、要有涵养谦让的美德。”

多年来我从事教育工作,希望走出狭义的精英校园空间,真正帮忙各阶层弱势学生。看着莘莘学子,我想我和星云大师的想法很接近吧,就是教育一定要在每个角落中落实,要让最弱势的学生,能个个感受到不被忽略、不受到城乡资源差别待遇。

青年教育的目的,不就是教育工作者,希望能教养学生,成为气度恢弘的国民吗?

为勉励青年,星云大师写下“青年有强健的体魄,应该发心多做事,多学习,时时刻刻志在服务大众,念在普度众生,愿在普济社会”。

星云大师的话,让我想起《圣经》里的箴言:

“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圣经·彼得后书》)

宗教情怀,就是超越一切的普济精神。人间的苦难,如果宗教精神无以救济,那么信仰宗教毫无意义。不论是佛陀精神,或是基督精神,以慈爱的心处世,我想原则上没有什么不同。尤其是青年人,更应细细体会助人爱人的真谛,在未来起着社会中坚的作用。这样,我们现在办的教育,才真正能教养出“德学兼具”的青年,让良善能延续,社会上充满不汲汲于名利,助人爱人的和谐气氛。

香海文化出版的《星云法语》,收录了精彩法语共计1080篇,每一篇均意味深长,适合所有人用以省视自己,展望未来。“现代修行风”不分基督、佛陀,亲切的圣人教诲,相信普罗大众都很容易心领神会。

如今出版在即,特为之序。

(本文作者为台湾暨南大学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2: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