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追寻高远(光明日报人物版佳作)/光明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邓凯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知识农民袁隆平、站在数学之巅、事业比天大、与光同行、长征中走出的医学博士、冷门做出热学问、童话大王郑渊洁、寻找张华鑫、鼓曲人生关学曾、草原灵魂的歌者……总有些人让我们感动,总有些事让我们沉思。人生,短,不过一瞬;长,不过永远。本书以“记录历史,承载荣光”为使命,浓墨重彩地抒写知识界人物风采。关注名家,力推新锐,介绍其学术生涯,撷取其人生感悟,解读其重要成果。

内容推荐

《光明日报》人物版2006年1月8日创办以来,至今已出版110期,近百万字。

人物版以“记录历史,承载荣光”为使命,浓墨重彩地抒写知识界人物风采。

关注名家,力推新锐,介绍其学术生涯,撷取其人生感悟,解读其重要成果。

因其真诚而收获感动;因其准确而确立价值;因其睿智而启迪人生;因其人物本身的重量和文章的可读性强而被《新华文摘》《新华月报》《作家文摘》等海内外报刊转载。

目录

科学家

 知识农民袁隆平

 丘成桐:站在数学之巅

 徐光宪:事业比天大

 李振声:小麦人生

 “朱熹平猜想”

 马伟明:决胜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叶培大:与光同行

 张鲁新:一个人与一条路

 刘克锋:另类数学家

 朱良春:医乃仁术

 涂通今:长征中走出的医学博士

 黎秀芳:中国“南丁格尔”

 卢光绣:儿女最多的“妈妈”

人文学者

 季羡林:大儒无声

 任继愈:无风海浪自悠悠

 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周有光:百岁星辰文华灿然

 李济:中国现代科学考古“第一锄”

 方汉奇:冷门做出热学问

 陈桥驿:寻山问津治郦学

 郑成思:国宝级知识产权卫士

 王钟翰:酒史一生

 吴建民:魅力外交家

 廖静文:守护悲鸿

 于丹:沐浴经典传承经典

 张颂:种德者必养其心

 段文杰:大梦敦煌六十年

 黄全愈:教育的“修桶匠”

 樊云芳:生命之歌

文学艺术家

 林斤澜:永葆童真之心

 李国文:文坛一棵常青树

 童话大王郑渊洁

 夏征农:战士、书生、辞海主编

 钱世明:大隐隐于市

 陈映真:做祖国忠诚的儿子

 艺术赤子吴冠中

 罗哲文:木石情缘

 吴为山:文心铸魂

 徐启雄: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寻找张华鑫

 庞薰采:激情与理智的探索。

 赵元任:成就卓著的“业余爱好”

 才旦卓玛:从农奴到人民艺术家。

 袁雪芬:此心只为越剧有

 李默然:一出演不完的剧

 《立秋》之后忆陈颙

 鼓曲人生关学曾

 薛范:漫步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何仿:好一朵《茉莉花》

 齐·宝力高:草原灵魂的歌者

试读章节

我要做农民

没有谁比袁隆平更像农民。

黑、瘦、背微驼。剪着小平头,硬茬茬的头发已经花白。光亮开阔的额头布满道道抬头纹,颧骨高耸,脸颊有不少老年斑。

一双大手伸过来。粗糙而有力。咧嘴笑得慈眉善目。

因为要见客人,他打了领带,身后的工作人员表扬他今天很“有型”,他摸了摸后脑勺哈哈直乐:“我再怎么打扮,都是个农民。”

“农民”这个标记。深深烙在他身上已经半个多世纪。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郊游,一个森林园艺场,到处是花花草草,红红的桃子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好美啊!我一下就被迷住了。”

7岁时的袁隆平自然不会想到,后来坚持做了一辈子农民,不是因为田园风光的美好,而是因为被农村生活的苦难震撼。“如果老师带我们去的是当时真正的农村,又穷又脏又苦的地方,恐怕我就不会学农了。但后来既然学了农,看到了、经历了农民的苦,就坚持下来了。”

祖籍江西德安的袁隆平出生在北京,父亲袁兴列做过县高等小学校长、督学,后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母亲是教师。1948年,袁隆平随全家迁往南京,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附中。高中毕业,父亲要他报考南京的名牌大学。袁隆平坚定地摇了摇头。

他的童年在20世纪抗日战争的炮火中度过,跟随父母迁徙逃难的路上,中国大地尸横街巷的惨景狠狠地撞击着他幼小的心灵。和那个年代许多热血青年一样,他选择以学农来“曲线报国”。1949年,他考入重庆湘辉农学院(今西南农学院),主修遗传育种学专业。

1953年,袁隆平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被分配到偏远的湘西安江农校教书,一呆就是19年。

湖南人称“三年困难时期”为“过苦日子”——“那真叫过苦日子,我带学生到农村去实习,每人每天吃二两米。身上的皮肤一按就是一个窝,下去了半天不起来,水肿病,饿的。我亲眼见过五个‘饿殍’,就倒在路边上,倒在田坎上。”

靠田吃饭的农民饿死在田间,同样挨着饿的袁隆平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做个离经叛道的傻农民

最初,在学校外面的一块试验田里,袁隆平研究“无性杂交”的红薯,把一种“月光花”嫁接到红薯苗上,希望上面结籽,下面长红薯。那一年挖红薯的时候,呼啦啦一兜红薯拔出来,足足13.5公斤!可第二年他把嫁接的“月光花”种子种下去,地里根本不长红薯。

当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袁隆平继续做了许多试验,依然没有任何头绪。

他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 “最震惊我的是1958年西方遗传学进入分子水平,DNA螺旋结构出来了,得了诺贝尔奖。我还在研究什么无性杂交,真是糟糕。我是迷途的羔羊啊!”

袁隆平决定改变方向,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在当时,作为白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别人都讲我是‘鬼五十七’(长沙方言,意为不务正业),我也不理。”

1960年盛夏的一天,像往常一样,袁隆平下课后,挽起裤腿到稻田溜达。突然,他在稻浪里发现了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他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做好标记。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结果。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  “当时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上。哎,灵感来了,水稻是白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这一定是个天然杂交种!”

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就能得到有杂交优势的种子了!但单凭人力,不可能大量生产这样的种子。

专门培育一种雄花退化的水稻,将其和其他的品种混种在一起,用竹竿一赶,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稻种了!

做个禾下乘凉的幸福农民

袁隆平欣喜若狂。接下来几年的夏天,水稻扬花吐穗的时候,他拿着放大镜,顶着烈日在田间苦苦寻觅。1964年6月20日,袁隆平终于发现了三株水稻雄性不育株1 1965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这是他关于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直击禁区。

正当他打算大干一场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袭来。造反派为“自由散漫,典型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袁隆平准备了“牛棚”,把他的试验田搅和得一片狼藉。

袁隆平郑重地告诉妻子邓哲要做好分手的准备,但妻子的话给了他最大的安慰:“大不了,我和你一起当农民。”

从1968年起,每年冬天,袁隆平就和助手一起,像候鸟一样赶到海南三亚搞水稻育种,在路上,他们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孩子出生、父亲病故,他也没有时间回去看一眼。可做了三千多个实验。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焦灼和苦闷中,袁隆平步入了不惑之年。他做梦都梦见水稻长成高粱一样,农民们坐在水稻田里乘凉。

1971年11月23日,海南岛晴空万里,在茫茫野生稻丛里,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的天然野生稻!

袁隆平当即把它命名为“野败”。他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还把“野败”材料贡献出来,组织全国性的攻关。两年后。43岁的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每亩500公斤以上。

10年,从1964年发现第一株雄性不育株起,到三系配套成功,袁隆平整整熬了10年。

湖南郴州一位农民,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近5万元钱,请人雕刻了一尊和真人一样大小的袁隆平汉白玉雕像,当做“米菩萨”膜拜。西方世界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认为杂交水稻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袁隆平则是“杂交水稻之父”。P2-4

序言

党的十七大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要求。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正在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生动实践;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在这种形势下,《光明书系》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主管、主办,中央宣传部代管,立足知识界、面向全社会的中央党报,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知识界的桥梁和纽带。光明日报出版社作为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综合性出版社,建社二十多年来,围绕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出版了一大批优秀图书。

近年来,光明日报在坚持正确导向前提下,进一步突出文化特色。各要闻版、新闻版努力提升文化品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专刊、周刊进一步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同时,我们创办了《国学》《光明讲坛》《人物》《作品》等新版面,开办了《百城赋》《母校礼赞》《走近大家》等新栏目。这些版面、栏目的文章和报道,都注重突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向心力。《国学》版注重反映国学动态,报道国学成果,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学者交流与展现国学新成果的重要平台;《光明讲坛》注重昭示优秀传统文化汇入时代洪流所产生的无穷魅力,彰显文明与进步;《人物》版注重讴歌知识界代表人物的爱国情怀、高尚精神、优良学风,展现美好心灵,弘扬高尚精神。这些版面所刊登的文章普遍受到读者欢迎。

为什么叫《光明书系》?“光明”,不仅仅因为书的内容源自《光明日报》所刊载的文章;更由于,我们的时代是火红的时代,“光明”,代表了知识,蕴含了智慧;代表了力量,伸张了正义;代表了进步,寄托了未来。《光明书系》既是报纸报道内容的延伸,也是时代精神的一种积淀;还由于,文化事业是不断创新的事业,出版《光明书系》,也是为了进一步繁荣出版事业,为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中,增添一朵小花、一抹新绿。出于这个原因,光明日报出版社这次先将《国学》《光明讲坛》和《人物》三个版开办以来的佳作结集出版。

我们深知,我们的时代呈现的文化园地十分广阔丰富,绚丽多彩,广大读者精神需求、阅读品位越来越高,对书稿的要求、对图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将以此为动力,精心办报,精心出书,为读者服务,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9: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