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无疑是20世纪最为争议的人物之一。
他出身草根,却从列伍小兵,一跃成为帝国统帅,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纵使往日君临天下的帝王也无法比拟。如果从励志的角度,希特勒堪称“草鸡变凤凰”的典范。
他平易近人,极为柔弱、敏感,却对“臣下”颐指气使,唯我独尊,同时又草菅人命,以致整个欧洲流血千里。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绝世”演讲天赋,居然能“忽悠”千百万的德国民众狂热不已,将其看成帝国振兴的唯一人选。
他一生未婚,甚至对女人颇为不屑,但却对性充满了渴望,对女性的温柔垂涎欲滴。一个拒绝爱,同时又无限地渴望爱的“奇异变种”,让其如同迷雾,令人不解。
希特勒是什么样的人,希特勒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从亨利·A.穆雷编著的《中情局绝密档案之希特勒性格分析报告》这份中情局专门提交给美国决策高层的秘密报告中,读者将能获得彻底的了解。
亨利·A.穆雷编著的《中情局绝密档案之希特勒性格分析报告》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前身美国战略服务局(OSS)针对轴心国主要领导人希特勒所做一次心理分析和性格分析。在战时,本文件属于绝密资料,专属盟军最高决策层阅读。
此次心理分析由哈佛大学心理诊所承担,由心理学教授亨利·穆雷主持。
全书所做的深入细致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希特勒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第一章 分析报告择要概览
一、希特勒性格的简要分析
1.动力模式——反抗型
2.自我、社会、思想意识中心——致力于铸造理想化的强大德国
3.情感
4.正式结构——歇斯底里症,精神分裂症
5.希特勒的能力特征与行动原则
二、对希特勒行为的预测
三、关于如何对待希特勒的建议
四、关于如何对待德国人的建议
第二章 希特勒其人——案例史笔记
一、希特勒的出身和早年生活
二、希特勒的外貌和举止
三、希特勒的态度、特质和需要特征
四、希特勒适应不良的来源
五、一种可能的心理学解释
第三章 希特勒性格详细分析报告
报告前言
一、要解决的问题
二、希特勒的体质特性
三、希特勒的外表和外显的态度
四、希特勒简史
1.童年和青少年期(1889–1907)
2.维也纳岁月(1908–1913)
3.希特勒的战争经历(1914–1918)
4.一战后的希特勒(1919–)
五、人格结构
1.自我、超我和本我
2.外显驱力和情感的主要结构
3.需求和情感的次要结构
4.人格结构类型:对抗型自恋
六、主要人格结构的动力解释
反抗自恋受到的侮辱而产生的报复性支配
七、希特勒的能力和行动的原则
八、对希特勒未来的几点预测
(1)崇尚强力,蔑视弱者。希特勒一向尊崇强悍的体力、军事的征服、无情的统治,他始终敬畏、觊觎着权力,随时乐于在自己的手中练习运用权力,即使是仇敌所展现的力量也强烈地吸引着他。他自始至终表现出对弱者的蔑视,厌恶人们表现出的任何优柔寡断、精力不足和良心不安。
然而——
希特勒有很多弱点,他的体质颇为女性化。小时候他体弱多病,感情上十分依赖母亲。他从未做过体力活,从不参加体育运动。当奥地利陆军征兵时,他被评价为“永远不适合征募”。他畏惧父亲,表面上总是非常顺从,后来他对自己的上级也卑躬屈膝得令人生厌。在从军四年的生涯之中,他从未被提拔到下士以上的级别。最后他在战争压力之下患上了精神疾病——一种癔病性的失明。即使到了后来他享尽尊荣的时候,希特勒也还是经常发生情感崩溃,大喊大叫或是垂泪不已。他因为负罪的良知而做噩梦,会有大段大段的消沉时期,其间他精力减退,自信不足,失去决断力。另外,在性行为方面,他还是一个十足的受虐狂。
(2)崇拜纯正的德国贵族血统,蔑视犹太、斯拉夫和其他血统。希特勒始终赞美未经混合与腐化的纯德国血统,认为其具有优越的品质。他尊崇贵族政治,同时,他不间断地表示他蔑视社会阶层较低者,且厌恶掺杂其他种族血统的人,尤其是犹太血统。
然而——
希特勒自己的血统既不高贵,也绝非无可指责的纯正。希特勒出身于文盲农民家庭,家族的血统是多个种族的混血,祖先没有纯血统的德国人。他的父亲是个私生子,结过三次婚,而且据说有明显的性滥交行为,希特勒的母亲是一个家庭女佣。据说希特勒的祖父是一名犹太人,而他的教父则很确定是犹太人;他的一位姐姐在维也纳经营一家面向犹太学生的餐馆,另一位则一度是一个犹太人的情妇。在他流浪于维也纳时,希特勒留着长长的胡子,据说当时他的外表看上去非常像犹太人,他明显对这些事实感到非常羞耻。与拿破仑相反,他拒绝承认自己所有的亲戚。
希特勒对于不纯正的血统的情结,可能可以用这样一件传言来部分解释:据说希特勒在12岁时,曾被人发现正在尝试与一个小女孩进行性行为;此后不久,他似乎罹患了梅毒恐惧症,并伴有广泛的关于“与女性接触之后血液可能会被污染”的恐惧。几乎可以肯定,他产生这种非理性的畏惧,部分原因在于他在心中将性行为与排泄联系了起来,他把性关系看成是一种极度肮脏的事情。
(3)提倡生育。丰饶的生育能力,繁育战士的家庭,德意志民族的增殖,都是希特勒思想体系的要点。
然而——
希特勒本人性无能。他没有结婚,他的老熟人说他无法以正常的方式完成性行为。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种虚弱也是促使希特勒过度渴求优越感的一个刺激因素。他无法向女人展示男性的力量,这驱使他为了达成补偿而向世间的广大男性展示出无可匹敌的权力。
P4-5
这份备忘录的目的是:(1)提供一份阿道夫·希特勒的性格分析,并阐述他的这种性格可能是如何形成的;(2)根据以上基础,对于希特勒面对盟军的节节胜利会有怎样的行为反应做出一些预测;(3)对于美国政府现在可以如何影响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假定美国政府认为这样的举措合适),以及当德国投降之后,如果希特勒被拘禁,美国政府可以有哪些对待他的措施。
对希特勒的人格做出恰当的解释,对于理解典型的纳粹的心理是一个重要步骤;同时,因为典型的纳粹身上表现出了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于德国人身上的个性特征,理解希特勒的人格也是理解德国人心理的重要步骤。希特勒之所以具有空前的感染力并且上升到半神的地位,只能有一种解释:他的思想几乎准确无误地符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需求、渴望与情绪。
如果在德国投降之后,我们期望把德国人民转变为热爱和平、愿意在整个世界中占据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的民族,得到一份对德国人心理的清晰印象是必不可少的。
本报告的信息来源
众所周知,关于希特勒的早年生活,没有任何一个信息源是完全可靠的,而我们所知的自1918年起的关于希特勒的信息,在许多方面,不是残缺不全,就是自相矛盾。
这份分析报告大部分是以下面的材料为依据的:
1.战略服务办公室(OSS)提供的数据;
2.希特勒的《我的奋斗》(Mein Kampf,纽约雷诺与希区柯克出版公司1939年版);
3.希特勒的《我的新秩序》(MyNew Order,纽约雷诺与希区柯克出版公司1941年版);
4.K.海登的《希特勒传》(Hider,by K.Heiden,1936年伦敦版);
5.H.劳施宁的《毁灭之声》(Voice of Destruction,by H.Rauschning,出版于纽约);
6.H.G.贝恩斯的《疯狂的德国》(Germany Possessed,by H.G.Baynes,1941年伦敦版)。
总体上,人们都认为不能过于依赖《我的奋斗》,并将其作为纪实性的文献看待,但是,正如美国版的译者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这本书“很可能是关于阿道夫·希特勒的性格、心智、精神的最好的文字证据”。一项关于《我的奋斗》中所使用的隐喻的分析,在挖掘希特勒人格中潜藏的各种力量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成果。由鲁西·德·赛尔斯(Roussy de Sales)校订的《我的新秩序》,在本文中也被广泛使用。
《希特勒其人——案例史笔记》(即本书第二章,登载于《异常与社会心理学杂志》1942年第37卷的第295—308页)是由W.H.D.维农(Vet’non)撰写的论文,这篇论文是在我的督导之下完成的,其中包含了到1941年秋为止我和G.W.奥尔波特(A1lport)教授的大多数已成型的想法。在本书中,这篇论文被全文引用,作为对希特勒其人的介绍,以免除我(在随后的详细分析中)把所有的、人们已普遍知晓的事实重述一遍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