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史上牛人那些事儿/煮酒论史明得失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福振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们励精图治,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商鞅相秦19年,辅佐秦孝公变法。他主张废除世袭特权,按军功大小授爵,罢黜井田制,按男丁征税……他锐意革新,将原本落后的秦国打造成了国富民强的大国,为后来的一统天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牛人牛事是我们沉淀自我、优化人生的最佳范本。但我们也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帝王将相身上同样存在着人性的弱点、性格的缺陷。比如,吴王阖闾为了偿还亏欠女儿的父爱,不惜用百姓的生命换取内心的安慰……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王福振著的《史上牛人那些事儿》里这些曾经用力量和才智谱写历史的牛人们的人生哲学,可以令我们受益终生;读懂这些牛人用血汗甚至血肉换来的经验和教训,足以使我们规避人生坎坷,克服人性弱点,顺遂阔达一世。

内容推荐

王福振的《史上牛人那些事儿》选取了中国历史上自先秦至清代的一些牛人牛事儿,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春秋枭雄吴王阖闾、变法先驱商鞅、以三寸舌为王者师的苏秦。学习这些牛人们的人生哲学,可以令我们受益终生;读懂这些牛人用血汗甚至血肉换来的经验和教训,足以使我们规避人生的坎坷,克服人性的弱点。

目录

前 言 以“牛人”为鉴的大智慧

第一章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春秋五霸”之首齐恒公管鲍之交

 “三牛集团”

 信义卓著,不背曹沫之盟

 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晚节不保,善始未善终

第二章 勇谋王位,志在天下:嗜血枭雄吴王阖闾

 韬光养晦,绵里藏针

 专诸刺王僚,嗜血登位

 知人善任,以民为本

 运筹帷幄,大破楚军

 舐犊情深,遗恨千古

第三章 徙木立信,弃命为法:变法先驱者商鞅

 良禽择木,为理想四说秦孝公

 徙木立信,得民意

 商鞅变法:严厉治国,令政必行

 车裂殉志,身虽死,法未败

第四章 胡服骑射,威震天下:第一雄主赵武灵王

 纵横捭阖,不战而屈人之兵

 举朝实行胡服,得地改为骑邑

 巧扮随从,刺探敌情

 饿死沙丘:生得伟大,死得窝囊

第五章 舌绽莲花,六国封相:以三寸舌为王者师的苏秦

 实力才是硬道理:混得差,父母都不拿他当亲儿子

 六国封相:苏秦一跺脚,各诸侯国跟着乱颤

 苏秦有意激张仪投秦

 死了还能替自己报仇,怎一个“牛”字了得

第六章 以弱胜强,建功立业:杰出军事家乐毅

 出仕于赵,出将于燕

 政智明察,统帅五国联军

 巧施恩惠,一举破齐

 遭疑奔赵,著作表忠心

第七章 投机于人,志在谋国:经国巨贾吕不韦

 极具经商头脑的吕不韦

 李代桃僵

 无法摆脱自杀的命运

第八章 横空出世,一扫六合:千古一帝秦始皇

 谁敢夺我的权就干掉谁

 轻而易举灭六国0

 光统一不行,还得让天下人害怕

第九章 出身微贱,创立西汉:史上最牛混混刘邦

 一个逍遥的小混混

 真龙天子的传说

 乱世出英雄

 先入关者王

 能屈能伸的刘邦

 扭转局势,大败霸王

第十章 大漠雄鹰,一统匈奴:让刘邦畏惧的冒顿单于

 出逃月氏,练骑兵,杀父自立

 事不过三,征伐灭东胡

 统一匈奴,缔造草原帝国

第十一章 雄才大略,八面威风:文治武功的汉武帝

 这个少年天子不寻常

 要打就将战争进行到底

 临死悔过,开帝王正式向天下“罪己”先例

第十二章 逐鹿中原,一展雄风:最牛的乱世枭雄曹操

 逐鹿中原

 挟天子以令诸侯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第十三章 不拘小节,关中良相:扪虱谈天下的王猛

 扪虱谈天下,腹中有真知

 出山辅英主,展文韬武略

 执政兴邦国,统兵灭群雄

 临终遗至言,证非凡远见

第十四章 文武双全,善于纳谏:一代圣君唐太宗

 天纵之圣,少年成名

 谋断玄武,争夺皇位

 平定天下,抗击外敌

 用人唯贤不避亲

 虚心诚恳,敢于纳谏

第十五章 牝鸡司晨,亦正亦邪:一代女皇武则天

 进宫也许更是好事一件

 王皇后不安好心也没得好报

 管你是谁,挡我路就只有死路一条

 离更上一层楼只差一步了

 当女皇才是她的最终目的

第十六章 杯酒释兵,宽厚长者:历代皇帝中武功第一的宋太祖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

 重文抑武,大兴儒学

 先易后难,雪夜定策

 北征契丹,暴死途中

第十七章 金戈铁马,征伐天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少年多灾磨炼出了顽强的个性

 找棵大树好乘凉

 自立门户,当上了成吉思汗

 报父仇杀鸡给猴看,建立蒙古帝国

第十八章 附会汉法,文治天下:征战一生忽必烈

 兄弟阋墙,争夺汗位

 入主中原,建立多民族统一政权

 附会汉法,实行一系列改制措施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第十九章 少年登基,在位最长: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

 智擒鳌拜,显少年天子威力

 开博学鸿儒科,平三藩叛乱

 收台湾,打败沙俄,平定噶尔丹

试读章节

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争霸天下、为诸侯国立个规矩是齐国君臣的共同心愿,齐桓公对此更是急不可耐。但管仲认为齐国还缺乏一个参与中原逐鹿的口号。有了口号再出师就显得名正言顺,也会得到天下诸侯的响应。齐国君臣审慎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最后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尊王”就是尊崇周天子,是对内而言的;“攘夷”就是抵御、驱逐戎、狄、夷等少数民族的军事骚扰。

作为齐国君臣深思熟虑的结果,“尊王攘夷”适应了春秋早期的政治局面。第一,周王室虽然日益衰微,但西周400年的统治在人们心中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传统思想。如今尽管王室衰微,周天子在政治上依然具有相当的号召力。想称霸的诸侯国不少,但谁也不敢骤然将周天子取而代之。第二,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乘着中原诸侯纷争、政局动荡的局面,向一些诸侯国发动进攻,威胁着华夏地区的安全。因此,制止少数民族的军事骚扰进攻就成为了多数诸侯国的心愿。这是一个集道德与现实利益于一身的口号,也是号召诸侯、令人难以拒绝的绝好借口。

齐桓公的过人之处,不但在于他这么说了,更在于他这么做了。下面让我们看看齐桓公是如何尊王,又如何攘夷的。

先说尊王。公元前681年,宋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御说被拥立为新君。按照周朝制度,诸侯国君的更替需要天子的肯定和册立,如果出现纠纷,周天子有最终的决策权。到春秋中期,这一制度名存实亡,早已没有诸侯让天子来决定本国的最高权力更替了。齐桓公认为宋国内乱是他“尊王”的绝好契机,于是派使者去朝见周天子,请周王来干涉宋国的君位。齐桓公为一个诸侯邻国的君位纠纷主动请示天子,周天子当然感动,但事实上王室已经无力干涉诸侯国的君位更替了,即使干涉了宋国也不会听。一方面,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因为王室衰微,又实在无力干涉宋国内政。苦无良策的周天子灵机一动:既然齐国关心宋国纠纷,那就让齐桓公去管吧。于是,周天子授权齐桓公代表周王室插手宋国的政治纠纷。自此开始,齐桓公代表周天子征伐对王室“不礼貌”的诸侯国,一步一步地成为公认的霸主。

再说攘夷。齐桓公的“攘夷”就是帮助一些小诸侯国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公元前664年,山戎进攻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齐桓公亲率大军北征山戎,大破山戎军队。这一次胜利是华夏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的首次重大胜利,不仅保全了燕国,还遏制了山戎南下的趋势,捍卫了中原地区的安全。

攘夷的另一大动作就是使楚国臣服。当时南方崛起的楚国欺凌中原小国,是齐桓公建立霸权的主要障碍。相对于中原诸侯国来说,楚国是“南蛮”,与夷、狄等少数民族没有什么区别。于是,在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召集了鲁、宋、陈、卫、曹、许等八国,以楚国不向王室进贡为名,对楚国兴师问罪。八国联军一直打到楚国境内,楚国求和,答应认错,按时向周王室进贡,与中原诸侯国和睦相处,并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在“尊王攘夷”这面大旗下,天下诸侯紧紧团结在齐桓公的周围,齐桓公先后通过九次诸侯国问的“会盟”,确立并巩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公元前651年夏天,齐桓公邀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在葵丘(今河南民权)召开了一场大会。这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中最盛大的一次,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并极力表彰了齐桓公的丰功伟绩。这次大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与诸侯订立盟约。管仲建议由齐桓公牵头,同盟国的各位国君都要发誓“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此时,齐国已经称霸于诸侯,各国国君唯齐桓公马首是瞻,因此,大会召开得十分顺利。想这场面,如此霸气的齐桓公怎一个“牛”字了得!

晚节不保,善始未善终

中国有句老话,“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到了公元前645年,为齐桓公创立霸业呕心沥血的管仲患了重病。临终前,管仲一再强调,齐桓公身边有三个包藏祸心的小人,一定要将他们驱逐出宫。一个是易牙,此人本是厨子,齐桓公一次开玩笑似的说起没有吃过人肉,易牙就将自己的儿子杀死做成菜肴给齐桓公吃,桓公认为这是易牙爱戴他,就封了他做大官。但管仲认为,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另一个是竖刁,他为了接近齐桓公并得到宠信,挥刀自宫成为太监,此人通人性、好谗言,很快受到桓公信任。还有一个叫开方,他本是卫侯的长子,却自愿放弃王位继承人的资格去追随桓公,连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齐桓公感动之下便封开方做了大夫。但管仲认为此人放弃千乘之封地,俯就国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封。

遗憾的是,齐桓公并没有听进管仲的话。虽然在管仲死后他也做了做样子,把这三个人赶了出去,但不久又召回他们加以重用,结果酿成了一场大悲剧。齐桓公病重时,这三个人堵塞宫门,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去。有两名宫女乘人不备,越墙入宫,探望齐桓公。此时桓公正饿得发慌。宫女便把易牙、竖习作乱,堵塞宫门,无法供应饮食的情况告诉了齐桓公。桓公仰天长叹,懊悔地说:“如死者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说罢,用衣袖遮住脸,活活饿死了……

P6-8

序言

他们励精图治,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商鞅相秦19年,辅佐秦孝公变法。他主张废除世袭特权,按军功大小授爵,罢黜井田制,按男丁征税……他锐意革新,将原本落后的秦国打造成了国富民强的大国,为后来的一统天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忽必烈身为蒙古大汗,并没有以本族独尊,相反崇尚汉学,尊崇儒术。在治理中原之时,他亲身学习汉文化,重用汉臣,形成汉族幕僚,以汉制汉,实现大治。汉武帝即位时,汉朝正值“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但他不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而是选择变革以求强盛。他通过立法削弱藩国势力,完善监察制度,推行垄断政策,为了国家的振兴和强盛,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承担责任。

他们以史为鉴,任人唯贤,虚心纳谏:太宗李世民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不拘一格地重用贤臣。同时笼络人才,以魏征为明镜,术断修明政事,开创了初唐盛世。刘邦自知才疏学浅,独自难成大业,所以?非常珍视手下谋臣。他听信樊哙、张良的劝说,攻下咸阳后,废除了秦朝严酷的法律,深得百姓的拥护,却未动城中一兵一卒,拒绝了金银珠宝与美人的诱惑,而且退军灞上。他虽然放弃了一座城池,却赢得整个华夏。  

他们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爱民如子:康熙在位之时,注重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他屡次下令停止圈占土地,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减轻农民负担,解除百姓痛苦,开创大清帝国的康乾盛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没有立即征战,扩大版图,而是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样的重视农业,关注民生,为元朝后期的鼎盛奠定了殷实的基础。

这些牛人牛事是我们沉淀自我、优化人生的最佳范本。但我们也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帝王将相身上同样存在着人性的弱点、性格的缺陷。比如,吴王阖闾为了偿还亏欠女儿的父爱,不惜用百姓的生命换取内心的安慰;曾经的一代圣君唐太宗却晚节不保,为求长生不老而服用丹药,最终毒发身亡;缔造康乾盛世的一代明主康熙大帝因为害怕西方思想影响了自己的统治,不惜采取愚民政策。严禁自己之外的人学习西方科技;一生征战沙场的元世祖忽必烈统治后期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不切实际地两次东征日本,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这些曾经用力量和才智谱写历史的牛人们的人生哲学,可以令我们受益终生;读懂这些牛人用血汗甚至血肉换来的经验和教训,足以使我们规避人生坎坷,克服人性弱点,顺遂阔达一世。

以“牛人”为鉴的大智慧

我们无法否认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历史的重要篇章是由英雄人物谱写的。在历史的天空中,那些闪耀着璀璨光芒的繁星都是睿智英武的“牛人”们所缔造的。正是历代杰出的君王、贤臣们以其人格魅力和超凡的才能,才创造了五彩斑斓的千载历史。品读他们的人生,汲取他们的智慧,能丰富我们的眼界,开拓我们的视野,舒展我们的胸襟,修炼我们的性情。

他们胸怀博大,求贤若渴,惜才如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霸主”,和他礼贤下士,拜管仲为相,排除众议重用宁戚是分不开的;公子光成功夺位,成为争霸春秋的吴王阖闾,离不开奇谋战圣伍子胥的呕心沥血;李世民能够决胜玄武,成为唐太宗,少不了手下的房谋杜断。

他们不甘平庸,目光远大,高瞻远瞩:少年项羽看到秦始皇威风凛凛出巡时,夺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后来他果然取而代之,成为西楚霸王;当时还是小混混的刘邦,看到秦始皇庞大的出巡队伍后,感叹大丈夫活着理当如此,最后他成为了统一华夏的汉高祖。

他们韧劲十足,能屈能伸,绵里藏针:吴王阖闾为了等待夺位良机,收敛锋芒,甘做裨将;刘邦为了明哲保身,鸿门宴上俯身称臣,将亲手夺取的成阳城拱手让人;武则天失宠后,常伴青灯古佛,独守尼姑庵,但她并没有放弃人生,最终成就了一代奇阜。

他们虚怀若谷,包容天下,气吞河山: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分裂的中原大地,代周称帝后发誓绝不伤害周帝后人。对于投降的各国国君给予优厚的待遇,哪怕是对待那些谋反的将士,也只是选择在狱中赐死,而不伤及他人。唐太宗李世民一直坚信“一桩好的婚姻能抵挡十万雄兵”,挑选文成公主出使西域,不仅成就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爱情传奇,更维护了边境稳定,促进了民族融合,最终创造了闻名后惜的贞观之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