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漳州年画之旅(寻找逝去的年画)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沈泓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国年画最低级形式最原始形态的纸马收藏中,不断有人惊呼“我发现了毕加索”“我发现了凡·高”一样,在民间年画这一最成熟的中国民间美术形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师的完美、灵感的源泉。

本书以田野考察的写作方式,对漳州年画的传承区域、历史溯源、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年画传人以及濒危状况作了详细的记述,并配有百余幅精美年画。让我们顺着圆的轨迹,循着中国古典哲学智慧精髓,终结我们每日的疲于奔命,回归起点,背起行囊,去寻找各地即将逝去的民间年画吧!

内容推荐

这是一次全新的人文之旅

这是一抹深刻的文化记忆

这是一幅多彩的民俗画卷

本书以田野考察的写作方式,对胶南年画的传承区域、历史溯源、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年画传人以及濒危状况作了详纲的记述,并配有百余幅精美年画,融知识性、艺术性和鉴赏性于一体,具有珍藏和存世的价值。

目录

第一章 昔日墨香今不再

第二章 末代掌门颜文华

第三章 古庙石坊通年嘶

第四章 年画传人颜仕国

第五章 年画藏家周铁海

第六章 缘起产生说缘由

第七章 寻根问祖在河南

第八章 雕版印刷源流长

第九章 异彩纷呈题材广

第十章 应有尽有形式多

第十一章 工艺技法绽奇葩

第十二章 古趣盎然特色明

第十三章 璀璨民艺耀年画

第十四章 人文氛围孕年画

第十五章 守着古版待抢救

试读章节

年画制作高手

颜文华是有文化的人,小时候读过书。受到年画世家的熏陶,他小时候就熟练地掌握了木版年画的印刷技术。“我母亲会印年画,我从十二三岁就跟着母亲学印年画,我们家的年画配料也是我母亲配的。”颜文华对我说。

配料是“祖传秘方”,是一个年画家族的“最高机密”,由年画家族最重要的人掌握。因为年画家族事业的需要,颜文华后来就辍学随父母经营木版年画了。

“年画画样是谁画的呢?刻版是你父亲吗?”我向颜文华问道。

颜文华对我说:“画画和刻版是我祖父,我祖父的木版年画技艺样样都会,样样都精。”

这样看来,颜文华的祖父是木版年画的“全能冠军”了。有这样的年画高手指点,颜文华在年画制作技艺上可谓是手艺精通,技术娴熟。娴熟到什么程度呢?周铁海对我介绍说:“纸质优劣,颜文华一摸就知,一捆纸在他手上,抖两下就整整齐齐。漳州木版年画颜料较特殊,用牛皮胶调制,用多了会龟裂,用少了易脱落。他懂得祖宗之法,深谙调制之道,他调制的颜料色彩鲜艳并有质感。”

颜文华介绍说:“漳州年画在印制时,采用五色套印,先印白,然后绿、红、黄,最后用黑色版。套印要准,全凭眼睛和经验配合。”

周铁海对我说:“特别是印祭祀用的功德纸年画,是颜家的绝活,它是用黑色印制所需的各种图案,工序难度大又繁琐,颜文华驾轻就熟,举重若轻。还有用玉扣纸加工成水红色或黑色做年画的底,到现在一般艺人也不会这门手艺,而颜文华最为精通。”

老人老屋皆苍凉

从民国末开始,漳州木版年画市场逐渐走向萧条。谈到颜氏年画当时状况,周铁海对我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前夕,年画业日渐萧条,大不如前。颜氏父子对数代人传承的雕版进行整理清查,已近三百种之多,为警示后人珍惜祖先留下的瑰宝,颜文华取名‘余珍亭社’年画店,经营这些老雕版印刷年画。”

据颜文华解释,“余珍亭社”取之意为:“祖先余传下来的老雕版,是十分珍贵的,到我们这一代却‘停’了。”“亭”是到此为止的意思。

1952年,颜文华的父亲、年已花甲的颜镜明特别挑选出久未印制的古版,择其精华而又有代表性的年画,如“老鼠娶亲”“四兽图”“神荼郁垒”等题材,印制数百份,其中部分赠送给有关文化部门,成为漳州木版年画的珍贵资料。此后,漳州木版年画一度成为“除四旧”的对象。

我问颜文华当时木版年画主要销到哪些地方,颜文华对我说:“新中国成立前木版年画销路大,销到很多地方,除了销福建本省,你们广东也有很大销量,饶平、陆丰、潮州、汕头等地都到我们这里来批年画,其他省也有。”由于颜氏家族年画经营有方,业务销售量很可观,除在本地、闽西、广东等地销售外,还通过月港、厦门洪通账簿店包销出口,每次成交量单一品种都在数百刀或数千对以上,那是颜氏家族年画业的鼎盛时期。

谈到当时颜氏年画的规模,颜文华对我说:“在我的记忆中,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家还请了8个人印年画,每年从八月开始印年画,一直印到年底。”

巧妙保护老雕版

周铁海多次对我讲述过,在批判封资修时代,颜文华因年画受到不公正待遇,很多年画雕版被砸烂、烧毁,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谈到这些,颜文华说他确实因年画而受了不少苦,但他似乎不太愿意谈这些痛苦的经历,只是淡然地笑着,淡淡地说:

“‘文革’前我们家有二百七十多套版,现在只有五十多套了。”

二百七十多套版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我问他这些版是从哪里来的。颜文华对我说: “我的祖先刻了流传下来的。我爷爷刻的版也有很多,我母亲娘家也做年画,主要是家族流传下来的版,也有一些是收购过来的版。”

因为颜氏家族年画技艺精湛,又善于经营,清代就成为漳州木版年画大户。颜文华对我介绍说:“抗战以后,很多年画店和年画作坊倒闭,我们家族把他们的年画版集中收购过来,这样就达到二百七十多套版。”

从颜镜明颜文华对我的描述中,可以看到,颜氏家族年画能在漳州做到第一,是因为他们把年画当成一项事业在做,无论是在兴旺时期,还是在艰难的时候,他们始终都在积极进取,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始终都没有放弃年画。但在“文革”中,眼看这些老雕版难逃厄运,颜镜明和颜文华父子将278套雕版封存祖祠地洞中,从此与世隔绝,难见天日。在到处一片“砸烂”声中,颜镜明颜文华父子担心这些民间艺术“活化石”遭到焚化,挖开地洞一看,久藏在潮湿的地洞内的雕版很多已被白蚁蛀食,有的已经开始腐烂。

于是,颜镜明颜文华父子将尚未被白蚁蛀食的古老雕版精心挑选出来,连夜转移到漳州城郊南乡农村亲戚家中。

在颜文华父子的悉心保护下,这批老版幸存下来了。‘十年动乱’之后,颜文华将寄存在乡下的那些雕版取出来,发现保存基本完好,为漳州年画留下了一线命脉。

1986年,尘封了近三十年的六十多套年画古版和一千多块清民国文字版,以及清代道光年间的“文华堂”老招牌重见天日。

周铁海对我赞叹地说:“颜文华虽然从1957年以来与印制年画一直没有打过交道,手艺却一点也不生疏。1986年那一年,他自行调制颜料,裁切纸张,利用行医的闲暇时问,抓紧印制,耗费近半年时间,终将六十多套漳州木版年画印成精品二十多份,参加了福建省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受到专家学者赞誉。随后又赴英国展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胡平,选出数幅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了英国政府。”

祖宗手艺不能消失

因为不时有一些艺术家和政府官员来索要和购买木版年画,颜文华一度把雕版搬到离家约500米的文庙印刷年画。

显然,这不是长久之计。我采访之时,参观过文庙,只见空荡荡的文庙里面,已经看不到一点年画作坊的踪迹,所有的年画雕版都已经搬回到颜家破旧拥挤的住宅里了。

几年前,颜文华还印过一次年画,数量不多,除了赠送外,主要卖给日本人和东南亚华侨。

“这些年来,您印过多少次年画呢?”我向他问道。

颜文华对我回答说:“上世纪80年代印过3次,后来又印了2次,到现在一共印了5次。”

颜文华说他并不希望祖传的年画失传。他的哥哥颜文庄擅长雕版,哥哥去世后他的5个儿子以及孙子们继承了祖上的雕刻手艺,现有三四个后辈也会刻版,而颜文华的儿子颜仕国也继承了木版印刷技术。但颜文华遗憾地说,由于没有印刷年画的场地,也没有市场的需求,多年来木版年画没有新的雕版问世,会刻版的后代也都改行了。

漳州年画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消息曾唤起了颜文华重操旧业的心思。他说:“祖宗的手艺可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消失,我们要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儿孙。”他希望他花了毕生心血保护下来的漳州年画雕版,能够重现昔时风采。

颜文华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颜氏年画作坊的牌匾重新挂起,让木版年画有“一个温暖的家”,像杨柳青年画那样,销到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去。

然而,面对现代机器印刷术的冲击,颜文华感到很惶惑,他还是认为木版手工印的年画是机器印刷不可代替的。他对我说:“用机器印的年画没有价值,使用传统工艺用木版印的年画才有价值。不过,在国内认识木版年画的人越来越少,反而是国外有很多人跑到我们这里来找年画,在国外认识木版年画的人很多。”

尽管颜文华对木版年画始终情有独钟,痴心不改,然而现实还是让他叹息不己:“在国内印年画不赚钱,生存都成问题,在国外不是这样的……”

聊到这里,夕阳已经从古巷的黑色屋檐上滑落,暮色四合,老人和古巷老屋一样苍凉。

在大门的两边,贴着一副颜文华书写的颜体对联:“求名应求万世名/计利当计天下利”,横批是“四季长春”。这副对联令人动容,这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在我所在的城市里,也有苍生大医,但面对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民间医生,我感到他是真正的苍生大医。

年画作为精神产品,是治心的,而行医是治身的。看到黄昏落日中年画的没落,颜文华感到无限惆怅,但他没有放弃为人类服务的理想,在行医中,他的人生无限充实。只是,假如年画依然红火,他的人生将会更加充实而无憾。

然而,正是在缺憾中,我看到了他作为民间艺人和作为民间医生的完美人生。

颜文华感到欣慰的是:颜氏年画印制、调料手艺有次子颜仕国接掌,雕版手艺有其堂兄之子承传,已后继有人。他期望后人能珍惜祖宗留下的这些宝贝,用心经营,代代相传,臻善至美。

正如他的铁杆知音周铁海对他的理解:“漳州木版年画透露出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是古老的民俗文化,也是质朴的民间艺术。颜文华希望漳州木版年画再度生辉,重现昔日辉煌。”

P16-23

序言

民间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年话”。现今我们过年说的新年贺词、祝福的“年话”,如“新年快乐…‘恭喜发财”“四季平安”“大吉大利”“年年有余”“出门见喜大发财”等,几乎都可以在年画中找到。

年话年复一年地繁衍在新年的见面问候中,在邮递的信函中,在电话短信中,在电子邮件中,然而,另一种古朴生动的形象年话——年画却渐渐消逝。

这些年,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我的收藏兴趣重点转向民间年画。为此,我走访了不少省市地区,寻访中国古代的各大年画产地,行程不亚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个走出了一条中国年画之旅的行程。对于自由行的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条全新的人文之旅。

年画之旅的结果,是一套16开全彩印的《寻找逝去的年画》丛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我寻找各地年画的行程:在穷乡僻壤的田野和深山的跋涉,对各地民间年画艺人的叩访,以及对各地年画濒危告急和生存状况的调查。

在寻找年画的过程中,最令我感到沮丧的是,很多在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年画生产鼎盛一时的产地,现在已经找不到一个年画艺人了!

现存的年画产地仅十多处,其中部分地区仅一两个老艺人在印制年画,如滩头、凤翔、佛山、漳州、梁平、聊城等地,老艺人一走,年画就会断流。即使是现在宣传较好的绵竹年画、武强年画、朱仙镇年画、平度年画,也只有两三家在做年画,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

各地为数不多的年画艺人都已年老体弱,后继乏人,他们痛心地对我说:“如果不引起社会重视,再过若干年,年画就会在我们这一代的年画艺人或下一代人手中绝迹。”

年画表达了民间美好的愿望。在武强年画产地,一个老艺人对我讲述了“关帝赐画”的故事:明朝永乐年间,武强城南宋家村有个叫宋良的穷书生,一贫如洗,却心地善良,常常助人为乐,获得关帝赐画,治好了老母亲的病。从此,就有了“武强年画一年鼓一张,不知花开落谁家”的传说。如今,武强年画和其他年画一样上了邮票,《鹤鹿同春》《五福临门》《步步吉祥》《吉庆有余》《五路进财》等都是吉利的“年话”。

在杨柳青也有“年画年年鼓,一年鼓一张”的说法,还有“金驹送宝”“黑驴拉磨”“美人就亲”“春牛耕作”等年画传说。如最常见的年画《莲年有鱼》就有一个故事:

清乾隆年间,河北胜芳镇有个叫薛富贵的财主,他从卫里(天津市里)回来,船过杨柳青,他登岸游画乡,买了一幅神笔妙手白俊英的《莲年有鱼》。薛富贵把这张年画往家里一贴,就见那画上的胖小子跳了下来,说:“想吃鱼,您老拿个木盆来。”薛富贵心里一亮,赶忙找来一个大木盆。第二天早上,木盆里果真有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之后天天这样。薛富贵天天卖鱼,赚的钱越多人变得越贪婪,掐着指头盘算整个胜芳镇都要姓薛了。

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可抬头一看,那张画变成了一张纸。他啊的一声,被活活急死了。那画上的大胖小子怕被钱玷污了自己的灵性,张起荷叶帆,划着莲花船,抱起大鲤鱼,沿着大清河,又回到了杨柳青。

“莲年有鱼”的谐音为“年年有余”,年话寓意为生活富裕美好。

民间年画来自民间沃土,充满清新刚健的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具有“从教化、助人伦”“指鉴贤愚,发明治乱”的教育功能。关公、岳飞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成为门神,年画被赋予了惩恶扬善、尊崇忠良、赞美勇武的主题,为底层民众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可以说,在没有电视和报刊的古代,民间年画是传播最广的寓教于乐的媒体,是辅助儿童成长的教材,也是影响最大的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

如今,在现代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民间木版年画成为濒危艺术,抢救民间年画的工程已在各主要年画产地启动。关照和传承民间优秀艺术,就是弘扬传统文化。每当春节将至,在我们和亲朋好友互相拜年说年话的时候,送上一幅民间木版年画,体味传统文化意蕴,最丰富最深情的新年祝福尽在年画中。

自命清高的人是不会喜欢民间年画的,他们会说它匠气和俗气。然而,当我们从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创新中走出来,回首再看民间年画时,它依然俗气,却悦目而安静地存在。

它真的俗气简单吗?在民间年画中,耐人寻味的寓意表象随处可见,每一幅画都蕴涵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和文化意味。有意味的形式、象征、隐喻、谐音寓意这些在西方现代绘画中的核心元素,我们朝圣般虔诚膜拜的元素,我们苦苦跋涉了一圈也只抓到皮毛的东西,我们探寻无路沮丧不已,重新回到中国民间年画,我们发现这些西方现代派元素原来早已存在于距我们最近的年画中,遗憾的是我们却视而不见!

年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来源和故事,每一个物件都有寓意和说法,哪怕是衣服上最细微的花纹都有讲究,这难道不是一个最巨大的隐喻和象征吗?西方人对此感到神奇而神秘,神往不已,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抛弃自己博大的神奇而求索别人表象的神秘呢?

正如在中国年画最低级形式最原始形态的纸马收藏中,不断有人惊呼“我发现了毕加索”“我发现了凡·高”一样,在民间年画这一最成熟的中国民间美术形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师的完美、灵感的源泉。

因为它原本就源自泥土,而任何大师都离不开泥土。

现代人回归自然,就是回归泥土。最简单的,才是最丰富的;最俗气的,或许是最典雅的。同一个圆上,终点就是起点。

那么,让我们顺着圆的轨迹,循着中国古典哲学智慧精髓,终结我们每日的疲于奔命,回归起点,背起行囊,去寻找各地即将逝去的民间年画吧!

后记

年画有几种颜色就有几块版,有几块版就要刷印几次。在民间年画作坊,我深切体会到了古人造词“印刷”的真正含义,其实是先有刷,才有印。而现代印刷厂用德国海德堡轮转机印刷,已经只有印,没有刷了。

尽可能省略,只有省略才有效率,这和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有关。所谓的科技进步,就是省略过程,直奔结果。速度是快了,但体验却没有了。当这一“进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正是生活变得平淡的罪魁祸首,也是人类心灵灾难的开始。

比如现代的旅游。来到名山,乘坐电缆车十分钟就上了山顶,把需要爬一天山的过程省略了,而游山玩水的趣味也省略了,精神体验和心灵乐趣全无。

在食品上也有大量省略过程直接奔向结果的例证,比如快餐、方便面,不仅省略做菜的体验过程,也省略了食文化的丰富内涵。

再比如喝茶。古代人喝茶,不仅茶叶的选用颇费心思,就是茶具的选用也有很多讲究,紫砂壶分为许多种,除了茶壶、喝茶的杯子,还有闻香杯,就连舀茶的勺子用什么材料做都有讲究,更别说古人烹茶的诸多程序和讲究了。

烹茶的讲究从选用的水开始,必须是某地清冽的泉水或雪水,需煮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有讲究,火候的掌握也有很深的学问。现在好了,有了袋装茶叶,和方便面一样,倒开水冲了即喝。更有甚者,瓶装罐装的绿茶冰红茶大量摆在商场超市,连烧开水冲茶的程序都省略了,打开即喝。在超市,很多食品包装上专门针对讲求速度和效率的现代人写着:开袋即食。现代生活中省略过程直奔结果的事例比比皆是。

回到年画制作,现代轮转机印刷的年画只是印刷品,但它的速度快,一天就可以印刷数十万张,而传统的木版水印套色年画,从绘制画样、雕版到刷印,慢工出细活,一张年画要数十天甚至数月才能完成。我所知道的一些年画艺人创作的年画中,佛山年画老艺人冯炳棠创作《佛山秋色》年画,用了几年时间,而仅仅刻版,就用了两个月。潍坊年画大师张殿英,印一张《农家乐》木版年画,用了四个月时间。而这幅年画的整个创作过程,用了八年,才最终造就32米无接缝长卷的“世界年画之最”。

作为收藏鉴赏,印刷品千篇一律毫无价值,只有木版年画才有艺术的韵味,它是原作,每一张都有手工制作的细微差异,是可供人收藏并慢慢鉴赏的艺术品。

在现代化带来便利和快速度的同时,很少有人担忧这样的问题:现代化的弊端带来的到底是人类的进步,还是人类的退化呢?如果是进步,未来人类与其制造出的没有心灵没有情感的冷冰冰的机器人相伴为伍?难道这就是人类的理想?如果是退化,为什么现在我们还要拼命发展高科技呢?难道我们每天匆匆忙忙疲惫不堪地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铺就人类的自毁之路?

每当我看到民间年画艺人印制年画的时候,都会生出这样的感悟。即使有一天木版年画真的灭绝了,但有一种附属它的东西是不会灭绝的,这就是木版年画赋予我们哲学的视角,在快与慢的辩证思考中,让我们鉴古知今,让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慢下来,缓解现代人的焦虑,抚慰我们随着人类的高速“发展和进步”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浮躁的心灵。

在慢下来的生活中,在简单的生活中,在绚丽而喜庆的传统木版年画的映照下,或许我们才能真正品味到生活的真谛,进入人生的另一种别开生面的境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0: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