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量化宽松为何无效
作为应对经济衰退的几乎最后一个手段,量化宽松政策正在被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然而,量化宽松对改善经济不会产生任何根本性效果。在量化宽松的道路_£,流动性陷阱将是各国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
一、流动性陷阱真相
所谓流动性陷阱,最早是由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设。简单的说法就是,即使利率降到零(接近零甚至是负利率),也无法激起企业的投资欲望、促使个人增加消费,进一步的宽松货币政策并不能刺激经济活动。
战后典型的流动性陷阱首先出现在日本。1971—1990年,日本银行贷款每年增长超过1O%,比同期名义GDP增长高出2.5个百分点。但1991年以来,纵使利率降到零,也没有创造投资机会,个人与企业反而更积极还钱,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为什么利率降到零,投资与消费也不活跃?对个人来说,利率只是影,响消费的其中一个因素,人们储蓄首先追求的是从储蓄中获得的财富保值效用,其次才是利息收入。对于储蓄者来说,储蓄是储存财富的手段,不管有没有利息都会继续增加。同时,利率变动虽然对消费产生影响,但影响的程度与利率变动的幅度有关。假如利率从10%下降到5%,5个百分点的变动会对刺激消费产生较大作用;如果是从2%下调到1%,则这样的变动影响就很小了。可以看出,利率越低,则能下调的幅度就越小,对消费的刺激作用也就越弱。当利率降到零时,通过利率手段刺激消费的作用就完全失去,但此时消费者出于储存财富的目的,仍然希望维持较大比例的储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扩大投资才能化解储蓄过剩。
然而,实体经济的投资受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存在投资临界点,超过临界点的投资其收益将是负的。利率下降虽然能刺激投资,但与对消费的影响一样,利率越低,则能变动的幅度也越低,对投资的刺激作用也就越弱。当利率降到零之后,利率对投资的刺激作用完全失去,但实体经济的投资受到投资临界点的抑制,无法再增加,这个时候如果投资无法将储蓄完全消化,就会出现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因此,流动性陷阱的实质是储蓄过剩,只不过是在零利率条件下的储蓄过剩。如果储蓄能被投资完全吸收,则不论在什么样的利率水平下,经济都能保持增长。
影响储蓄过剩的关键因素不是利率,而是收人分配政策,具体就是一国的福利水平、收入调节、贫富差距等等。一国的福利水平越高、对财富调节的力度越强,则民众的储蓄效用也越低,:该国的消费者就越乐于消费。另一方面,贫富差距越大的国家;由于收人集中度高,社会的总储蓄额也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要减少储蓄必须要缩小贫富差距。因此,_通过提高税收、增加福利以及缩小贫富差距将会增加社会消费,而消费增加必然带动投资增长,如此一来就能有效化解储蓄过剩问题。也唯有如此才能消除流动性陷阱,使投资与消费活跃起来。
然而,世界各国对于消费低落,投资乏力往往只是想到降低利率一招,其效果自然乏善可陈。日本从1990年泡沫经济破裂起,就不断使用降低利率手段刺激经济,到了1999年更是史无前例的实行零利率。然而,日本经济依然深陷流动性泥潭,投资低迷、消费乏力。欧洲与美国也相继进入零利率时代,但作用都十分有限,。欧盟区2012年仍陷在衰退边沿,而美国不得不更多依靠增加财政赤字与扩大量化宽松规模。
其实不但在零利率下出现流动性陷阱现象,在负利率下照样出现这 现象。2012年以来,_全球货币金融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奇特现象:多国名义利率降低到零以下,成为“负利率”。欧洲出现名义负利率的国家包括瑞士、丹麦、德国、比利时、芬兰、荷兰和法国。
在负利率的条件下,人们依然对投资没有信心,根本原因就在于实体经济的投资已达到临界点,在这种『青况下投资能增加的幅度极为有限。负利率当然能促进投资,但极微弱的利率下降对投资的激励作用几乎可忽略不计。
二、量化宽松为何无效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为了恢复经济;美国、英国、欧元区、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基准利率都相继降至1%以下,并长期徘徊在零附近。但是,在这种传统的宽松货币政策下,各发达经济体的复苏进程却不尽如人意。
随着零利率政策失效,各发达经济体将目光投向了量化宽松政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简单说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国债或企业债券等方式,向市场注入资金、增加货币供给,从而降低市场利率,刺激经济增长。2002年,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其著名的讲话《通货紧缩:确保它不在这里……
P35-37
中国房价为何久调不下?中国经济为何严重依赖投资?《繁荣的真相》提出的财富仓库理论给出了最合理的解释。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是对“日本失去二十年”“欧洲债务危机”以及“中国当前经济困局”的分析,通读此书就会明白全球经济将走向何方,中国经济改革到底该如何推进。
——清华大学MBA、桂林天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 陈字蜂
贫富不均是当今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如何化解这一难题?对富人征税是否合理?《繁荣的真相》从财富储存角度给出了答案。
——《从钞票到股票的疯狂史》《金融极权》作 者管钢
20世纪大萧条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拯救了世界,本次危机包海松的《繁荣的真相》同样可以起到如凯恩斯著作那样的效果。本书从专业角度阐述了增长与储蓄、福利之间的本源关系,真正找到了打开经济繁荣之门的钥匙。
——知名经济学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世界经济项目研究主管 高连奎
《繁荣的真相》探讨繁荣,更关注危机。只有理解社会为何繁荣,才能明白经济因何出现危机。
当下的中国经济出了什么问题?改革应当如何改?欧洲债务危机与日本失去二十年的根源何在?美国为什么要推出QE?这就是《繁荣的真相》一书所试图探讨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可能只是结果而非原因,如果我们据此认为只要不出现某个结果就能解决某个危机,就很可能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比如,拿当前最牵动国人神经的房地产来说,许多人对中国房价为何久调不下、蒸蒸日上深感困惑。事实上控房价易如反掌,只要控制货币发行量、增加投机税以缩小套利空间就可。那么今天的中国房价为何如此坚挺呢?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早已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稳增长政策有意无意间都已成房价不断上涨的基石。因此,如果不从宏观大局上思考,是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
本书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强调全局观,不是从某一事件或局部孤立地分析,而是将这些问题放在整个经济链条上思考。如果仅从局部考虑,很容易得出偏颇的观点,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比如,在谈到高房价、中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热点问题时,都是置于储蓄过剩的基础上分析。许多人认为中国当务之急是调整结构,降低投资在GDP中的占比。然而,在当前中国经济缺乏自主增长动力的情况下,减少投资必然导致经济下滑,从而对就业造成冲击,这样一来调整结构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改革无疑是当前中国最受关注的焦点,从官员到富豪再到贫民,莫不期待改革红利。今天的改革为何这么难?对此,本书给出了一种新的看法。贫富差距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课题,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缩小贫富差距往往是最关键的改革。
用汗牛充栋来形容研究美国经济大萧条、日本失去二十年、欧洲债务危机的著作之多并不为过。不过从这些著作中几乎看不出这几场危机之间有太多共通之处,这些大师们似乎都更关注个性。《繁荣的真相》也研究了这几大危机,并且得出了包括美国大萧条、日本失去二十年、欧洲债务危机、中国当前的经济困局等在内的危机其根源都是相同的,换言之,世界只有一种经济学。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人十分认同凯恩斯所说的:经济学如果出现错误,一般而言不大可能出现在精心设计建构的上层建筑中,而是出在最根本的假设上。本书认为,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的错误出在储蓄能否自动转化为投资的观点上,这是导致经济学理论无法合理解释危机的根本原因。凯恩斯对古典经济学的挑战由此开始,本书理论阐述也以此为基础。
包海松
2014年3月20日
世界因何繁荣?被繁荣掩盖的危机是什么?欧债危机为何难以解决?当下的中国经济为什么增长乏力?这就是包海松的《繁荣的真相》一书所试图探讨的问题。
本书是一本从全景角度分析世界经济的著作。它以全球化的视角,对经济从繁荣到衰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形成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根源,并且从财富储存的角度,探索如何化解危机、中国经济如何转型等问题。本书语言生动,旁征博引,对当下一些热点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例如,量化宽松为何无效?货币手段为何无法解决各国经济问题?房价为何难调控?……作为一本经济读物,本书对关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读者都是必读之选。
包海松著的《繁荣的真相》对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境进行了深度解析,认为中国的问题根源上是消费不足,而造成消费不足的原因一方面是贫富差距扩大,另一方面是消费效用过低而储蓄效用过高。作者认为政府的刺激政策能维持暂时繁荣,但也使消费不足的趋势进一步扩大,使表面经济与内在经济进一步背离。书中还解释了美国上世纪经济大萧条的原因,解释了日本为何出现二十年的经济停滞,从理论上论述了危机发生的机理,继而认为本轮世界性危机与历次经济危机根源上都是相同的。作者还提出了解决危机的办法:提高社会福利(更高的税收与更好的福利)、缩小贫富差距、减少法定工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