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卫·科波菲尔(精)/林汉达精品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查尔斯·狄更斯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卫·科波菲尔(精)》是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小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本书在艺术上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且还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丰满逼真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

内容推荐

《大卫·科波菲尔(精)》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一八四九到一八五○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主人公科波菲尔是个遗腹子,继父对他和母亲横加虐待。母亲不久去世,科波菲尔沦为孤儿,他找到了姨婆,在她的监护下开始新的生活。世事变迁,亲情友爱令人欢欣,风波和伤痛予人磨练,科波菲尔最终成为一名成功作家,并与至亲爱人幸福地结合。作品言语诙谐,爱憎分明,情节曲折,画卷宏大,体现了狄更斯一贯的风格。是狄更斯爱好者们的必读杰作。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把本书和《圣经》并列,誉为“一切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的确如他所说,《大卫·科波菲尔》是世界文学经典中的经典,值得我们欣赏、品味。我甚至认为,谁若有幸在少年时代就阅读这本书,必将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无论C.D.或是D.C.都是谈不尽的,让我们就此打住,一起来欣赏这部能净化我们灵魂的经典吧!

目录

巨匠与先驱

陆志韦先生序

让翻译这本书的人说几句话

一 我是怎么生下来的

二 我懂事了

三 我换了一个地方

四 我现了眼

五 他们送我出去

六 我交朋友

七 我在撒冷公学的头一个学期

八 放了假,我乐了半天

九 多咱也忘不了的一个生日

一○ 家里没有人照应我

一一 我自个儿过日子

一二 我下了一个顶大的决心

一三 姑姑的主意

一四 我又开了个头

一五 来了一个人

一六 回想起我做学生的时候

一七 我去见见世面

一八 我挑个行业;我浪荡

一九 天使跟恶魔

二○ 我当了俘虏

二一 屈来达

二二 两个灾害

二三 魂灵飞上天

二四 一个跟斗栽到地

二五 拼命干

二六 朵若——一朵小花儿

二七 成了亲的那些日子

二八 娃娃夫人

二九 到外国去

三○ 爱格尼丝——我的明灯

试读章节

二 我懂事了

我从小就记得顶清楚的是我的妈,年轻、漂亮、头发又密实又好看,还有那位脸蛋跟胳膊肘红得跟苹果似的看妈排高第。我老想着,干吗小鸟儿不像喯苹果那样儿地去喯排高第呢?还有呢?等我想想。

还有我们的房子、厨房、后园……对了,后园里有一只公鸡,老站在高地方打鸣儿。我一看见它,它好像老是盯着瞧我,真叫我害怕,吓得我直打哆嗦。还有几只鹅老伸着脖子追我,吓得我连做梦也瞧见尖嘴、长脖子的玩艺儿。

礼拜天晚上,妈念圣经给排高第跟我听。有那么一回,念的是拉撒路还阳的故事。你想,死了的人又爬起来了,够多吓人哪。我吓得睡不着觉。她们弄得没法儿,就把我打床上抱起来,把卧房窗户外头的坟地指给我瞧,让我放心吧,死人全都老老实实在月儿底下的坟头里躺着呐。

礼拜天我们上教堂里去做礼拜。教堂里的椅子背多高哇!座儿旁边就是窗户,打窗户里瞧得见我们家。做礼拜的工夫,排高第老爱回头瞧我们的房子。她打算知道到底有小偷进去了没有,着了火没有。排高第兴。随便瞧,我可不能那么随便。我要是东瞅西瞅的,她就冲我皱眉头,翻白眼了。我得规规矩矩地站在座儿上,眼睛瞅着牧师。老瞅着他多难呐。要是他看见我这么盯着他,问起我来呢?张着嘴,瞪着眼睛看人,真不易。我得换换花样。我就瞧瞧妈,妈假装没瞧见我。真没劲儿。我瞧瞧站在过道上的一个小孩儿,他冲着我做了个鬼脸。我只好看太阳光。太阳光是打门外头走廊那边照进来的。我就顺着太阳光瞧过去,瞧门,瞧走廊——哈,走廊里头有一只羊,站在门外头,想进来,又不敢进来,好像还没拿定主意。我不敢再瞧了。我自个儿知道,要是再瞧下去,我准得跟它打招呼,大声说话,那还成了!我赶紧把脑袋扭过来,瞧瞧墙上的纪念碑,就想起死了的牧师:他得病的时候,不知道请过戚大夫没有,戚大夫也许没法子。一想到戚大夫,不由得不瞧他。他戴着一条挺干净的硬领。我又且硬领瞧到讲台。啊,那座讲台好像一座炮楼,在这儿玩多够味呀!我能把守炮楼,要是再有一个孩子上台阶来攻,那可多好哇。我瞧瞧这个,想想那个,慢慢儿不知不觉地眼皮就合上了,只听见牧师模模糊糊地跟哄孩子似的②,又好像什么也没听见。抽冷子“扑通”一声,有人摔在地下,甭说,那准是我。大概其是排高第把我抱出去了。

秋风把夏天吹走,一忽搂儿冬天到了。晚半晌儿,我跟妈在客厅里玩着跳着。妈跳得上气不接下气,倒在靠手椅上歇一会。我定神瞅她不是拿手指头卷着明亮的头发,就是伸一伸细溜溜的腰。我比什么人都懂得她:她爱漂亮,还为长得这么漂亮觉乎着挺得。

有一天晚上,排高第跟我坐在炉子旁边。我念着鳄鱼的故事给她听。她准听傻了,也许是我念拧了,她听了之后还当鳄鱼是能做菜吃的鲜鱼呢。我念累了,真想睡,可是妈上介壁儿去的晚上我得晚点儿睡。我宁可在炉子旁边累死,也不愿意自个儿去睡。我准得等妈回来。我真累得慌,再一瞧排高第的身子变大了,越来越涨,涨得挺大挺大。我拿手指头撑开眼皮,留神一瞧,她还是手指头上戴着顶针做活呢。我连眼都不敢眨巴一下。我知道,要是一马虎,不看她,甭多,一秒钟就得连我自个儿都没了。

我抽个冷子问她,“排高第,你嫁过人吗?”

排高第说,“啊哟,大卫少爷!你怎么兴问起嫁人来了?”她挺纳闷地反问了一句,这倒把我吓醒了。她搁下了针线,看着我,连线且针眼里脱落了都不知道。

“我是说你嫁过人没有?排高第,你长得挺好看,对不?”

“我长得好看?”排高第说,“啊,宝贝大卫,我不好看。怎么你的脑袋里会有这个念头呢?”

“我也不知道。排高第,你一下子不能嫁两人,对不?”

“那甭说啦。”排高第说得挺干脆。

“要是你嫁了人,他死了,你兴不兴再嫁一回呀?”

“这得看各人的心气儿。”

“你呢?”

“我呀?我没嫁过人,我也不想嫁人,我就爱这么呆着。”

我待了一会儿,又说,“我这么问你,你不能生气吧,排高第?”

她搁下了针线笸篮,伸胳臂,把我抱过去,紧紧地一搂。这一搂,搂得挺有劲儿。她的身子怪胖的,缀在衣裳背后的纽扣时不常儿要掉下来,这回她把我这么一搂,两颗钮子硼到客厅的那一头……

P7-9

序言

陆志韦先生序

翻译一本名家小说,要费这么老大劲儿,干什么呢?因为翻译的人特别卖力气,想叫读者一方面能欣赏这部小说,一方面也在文句上,修辞上,得到点儿好处。念惯了翻译文字的人老是像“走马看花”似的,迷迷糊糊地瞧看一点儿粗枝大叶罢了。那粗枝大叶只传给我们好些“暗示”。我们在那“暗示”的基础上,凭自个儿的幻想,另造一个文字的世界,就以为我们了解了原文了,以为翻译的人尽了本分了。未必然,未必然。在粗浅的文字上,这样做翻译工作满可以教给人一点儿知识,传给人一点儿感情。因为平常说话,我们也只能传达意思到那种程度。好听话,不求甚解。等到碰了钉子,才发现把话听错了,把翻译文字念错了,那后悔可就晚了。

世界上有两种文字最会叫人碰钉子。一种是科学,又一种是文学。说话是难事,说科学的话,文学的话,是难乎其难。翻译科学、文学,更是难上加难。这末了的一重难关,很少有人理会到。人家画了一幅画儿,我给描一个样子,还不容易么?可惜翻译不是描样子。人家的文字是跟人家的说话缝在一块儿的,一边是里儿,一边是面儿。咱们有咱们的里儿,就是汉语的基本结构,语词的次序,表示时、空、动的巧法等等,都是不容许咱们随意挪动的,除非是胡说,除非是不把翻译文字跟说话缝在一块儿。那样的自作主张另有他的独霸的世界,咱们也不必惹他。林先生翻译的这本小说,用的是口语,差不多全是地道的北京话,他一定会体贴翻译的难处了。

我先说说翻译科学的难处,它比文学还简单一点儿。科学的文章,不一定得用口语来翻译,因为原文也不一定那样。一本几何学满可以用文言来翻。“因为”简写成“因”,“所以”简成“故”,“那末”简成“则”等等,满不在乎。那些字就用得像符号逻辑里的符号似的。那样的文言文也不难学。然而科学的文章不全是数学类的。物理学比数学难翻,生物学比物理难,社会科学更比生物科学来得复杂。

为什么越弄越为难呢?不外乎原文更接近作者的口语。外国人写了一本科学书,要是朗诵起来不能让人家一听就明白的,那样的人有疯人院开着大家等着他,除非像爱因斯坦似的,据他说他的话世界上只有半打的人能懂他,不论说的是哪一种语言。中国人可不然,科学跟说话到现在还好像是两回事。

然而科学究竟还比文学容易对付一点儿。为什么呐?翻译的难处,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外乎两点。一是一个词所代表的内容在两种语言里不一样。二是一句句子里各个词的次序在两种语言里不一样。越是日常生活里常用的词越会受到民族习惯的限制。比如“黑,白,轻,重,猫,狗,牛,羊”在汉语跟别的语言好像代表同一回事,其实不然。这不比在科学的范围里说话。中国生物学里的牛就是外国生物学里的牛,甚至于用同一个拉丁名词也是可以的。老乡们用来耕地的牛可绝不是外国产牛奶的牛,也不是产牛肉的牛。科学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多半是容易翻译的,可以由同行公议来决定的,可以随时创造,管它叫什么都可以的。文学呐,不单是翻译给科学家念的。表面上看来,极平凡的一个词,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得照顾它在说汉语的民族会引起怎样的反映。就这一点看来,文学已经比科学麻烦多了。

至于翻译文字里,词的次序、地位,那一类的问题,我真不敢去谈它。就怕捅了马蜂窝而对于任何人没有一点儿好处。我是赞成必不能免的欧化句子或是和化句子的,可也是竭力反对不需要的,单是为装腔作势的洋化。“战斗在饥饿线上的人们”不就是“在饥饿线上战斗的人”么?头一句是十足的洋话,第二句是勉强可以算是汉语。汉语不能表达意思的时候,我们不妨说洋话,翻译文字也不妨采用洋式,那是万不得已的。先问一问:我们对于文字的内容,对于汉语,对于说汉语的读者,尽了责任没有?这是得仔细考虑的,得集体研究的,得有点儿民族的自尊心的。这应当是有计划的试验工作。我老是盼望着大家先用几本简单的科学书来试一试,比如欧格列特几何学之类。用汉语来写现代科学会写成个怎么样子,我们还没有把握。我准知道中国人是会做科学工作的,应当是会说科学的。也许我们会比西洋人说得更好一点儿。前些年,我留意过所谓“科学文法”的批评,就是Carnap先生等人的见解。后来觉着咱们中国人还没有研究那一类问题的资格。他们嫌科学的话说得不好,咱们还没学说话呐。不会翻译科学书呐,我看决没希望把文学书翻译成功了。这至少是我各个儿的偏见。不愿意用口语译书的,他根本不信学问得跟生活联在一块儿,跟说话联在一块儿。他哪儿会知道翻译的甜酸苦辣呢?所以我对于林先生的工作抱有极大的希望,并且他的成功已经是很可观的了。这工作是十分辛苦的,至少比翻译科学要难得多。他的努力是值得感谢的。

我还愿意介绍一下他的“素译”的法子。我在学英文的时候,念过好些本Dickens的小说,到现在还留下一个迷糊的印象,就是细腻。说得不好听一点儿,就是腻烦。林先生说他的译本不是节译,更不是意译。古人说,“有话便长,无话便短”。照林先生的法子呐,该译就译,中国人不耐烦听的,就免了。能念书的中国人,现在都是忙人,忙在建设工作。不忙的人,可不念书。林先生倒是为忙人着想的。

一九五0年十二月 陆志韦作的序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3: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