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萝丹和席梦娜真的是一对,她们是一个整体的另一半。席梦娜很安静,终日沉默不语,她的表情永远令人猜不透。她经常会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看,即使我不看她时,她的目光也从不离开我。每当出现这种情形时,总让人难以想象她只是个五岁大的小女孩,因为她的眼神中完全不见童稚的天真。
吉萝丹正好相反,她执着、多话而且爱闹小孩子脾气。从一开始,她便坚持随时跟在我身边。我坐着,她便立刻爬到我腿上,搂着我的脖子,摸我的头发和我的脸。我站着,她便走过来紧挨在我身边。我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她亲吻和抚摸的目标:我的头发、我的手、我的皮带……有时甚至出其不意地亲吻我的鞋子。
虽然我一向也喜欢和小朋友做身体接触,但她的这些举止却令我不悦。她把我的身体看成她的财产。
除了无法替席梦娜上厕所外,吉萝丹会主动为妹妹做任何事情。不论是一支笔、一张纸或一杯水,她都会起身张罗。下课时,会帮妹妹披上外套后才出去玩。午餐时,她会先把妹妹的食物切碎。我从未看过她离开妹妹身边超过三英尺范围。她紧紧地守护着妹妹,随时随地注意她,替她发言。吉萝丹照顾妹妹的效率无人能及。对于一切事物,席梦娜只是接受,而非被吸引。感觉上,她像个小皇后,而吉萝丹是个佞臣。
当然,最令人无法忽略的是席梦娜的无言,我想不出解决之道。若是以前,在有完整设备的环境下,我可以一对一地辅导她。然而在目前没有助理的窘境下,我无法不受干扰地专心指导她。更有甚者,我无法将她带离吉萝丹身边,只要两个女孩在一起,席梦娜就不可能开口讲话。几个星期就这样过去了,我一事无成。
三个星期后,我约伦何夫妇于放学后到学校来。为了能够更有效地辅导这对姐妹,我觉得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她们的居家生活状况。
伦何夫妇有四个年纪和这对姐妹相近的孩子,很乐意谈这对姐妹的问题。
“我是在贝尔法斯特见到她们的,”伦何太太说,“每隔几年我就会回去探亲,我的家人大多还在那里,我要我的孩子们知道他们的根。”
“你最后一次在贝尔法斯特见到这两个女孩时,她们都还好吗?”我问。
她点点头:“她们很正常,和其他孩子没有两样。”
“席梦娜一直都比较安静。”伦何先生附言。
伦何太太再点点头,“没错。她是个非常自我的小东西,就是独立,你知道吗?我们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她不过三岁多,她在椅子上用一条毯子给自己造了个小家。你不需要陪她玩。当时我还觉得这个小孩真乖,我们自己的四个可就没那么好性情了,总是麻烦不断。” “那吉萝丹呢?”我问。
“那时候她已经在上学了,所以并不常见到她。可是她放学后倒是很喜欢和我们的孩子玩。不过,我觉得她们都只是再平凡不过的孩子。当那些不幸的事情发生,而我们幸运地找到她们两姐妹时,抚养她们自然是我们的责任。你当然可以预期她们情绪绝对不可能太好,不过我们想她们会适应过来的。带她们来这里,给她们充分的爱,她们一定可以适应过来的。我们倒是没想到会是今天这样的结果。”
P34-36
《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教师撰写的卓越的回忆录,离示我们一个道理帮助和成就他人,人生的意义才能充分实现。”
自从那个多风的午后野餐后,时间已匆匆过了五年。利德布洛克和我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每次回美国时,她都会拨出很多时间到我父母的农场上陪我和我家人。
那个学年结束后,利德布洛克真的回到西部做她真正想做的工作。大约八个月后,她和汤姆离婚,接着又结了婚。她目前这位丈夫为人谦和、低调又有幽默感,是位物理学家,他所从事的工作和利德布洛克的研究有紧密的关联性。两年前,利德布洛克生了一个健康的女孩。六个星期后,我也生了个健康的女孩。
利德布洛克偶尔还是会受困于过去的阴影,导致她的新婚姻关系和新母女关系都受到严重的挑战,不过绝大多数时候她都处理得非常好。在最近的一次聚会中我们相谈甚欢,对各自的成就都感到满意。她目前最得意的两件事是,有办法为家人煮三餐,不是罐头食物哦;还有,自从几年前的那个晚上后,她真的没有再碰过一滴酒。离婚后第一年,利德布洛克和汤姆共同拥有莉丝莱的监护权。那一年之后,莉丝莱便由汤姆全心照顾,偶尔才去探望利德布洛克。莉丝莱在她有限的能力下进步得很好,长大后不会有无法自立的问题。
德基还是没有什么改变,依然和他的养父母住在一起,目前加入青少年及成年重度障碍特殊研习营,而且可能还要在那里待上好几年。他们会训练他学习技艺,提升他自立的能力。
那年秋季,玛莉安娜进入三年级,而且读得很顺利。三年级结束后,他们举家他迁,从此便失去联络。
夏米长高了,也变得很英俊,再加上他那迷人的风度,简直成了少女迷恋的对象。虽然他对念书没有什么兴趣,但却在运动领域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还以全额运动奖学金的方式就读大学。此外,他热心公益,自从青少年时期便加入小区的义工队。虽然他选择留在美国和阿姨、姨夫住一起,但每年都会回贝尔法斯特探望他的家人。他觉得现在他的国家已和平很多,并打算大学毕业后回国。
席梦娜,现在已是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几乎完全美国化,对于她的生身父母、弟弟和位于贝尔法斯特的那个家的记忆,逐渐淡漠。
吉萝丹继续留在原来的班级一年,但并没有显著的进步。事实上,她变得越来越自我摧毁,最后被判定要接受强制治疗。她的家人决定,或许让她回到北爱尔兰能够改善这种情况。在她十岁生日之前,她回到家乡。但即便如此,她的情绪依然无法平静下来。一年后,她又来到美国和伦何夫妇同住,可惜问题依然无法改善。然后,她又回到贝尔法斯特,寄宿在某位亲戚家中,此时她已进入青春期,而且完全无法控制。最后她被送到精神中心,目前住在一个国家单位的儿童之家。自从那年我离开学校回到英国后,我们便再没见过面。
我回到英国后,不久便结了婚。现在我和我丈夫及女儿住在一栋小房子里,我将时间分割开来,部分用来写作,部分用来恪尽妻子与母亲的责任。
当我度完蜜月回来时,信箱中已躺了一封利德布洛克寄来的厚厚的信,里面是那个野餐的下午我们的合照,每张脸都那么开心和善地紧靠在一起,利德布洛克看起来很平常,孩子们看起来也都和其他平常孩子没有两样。
这一直就是我想要珍藏的样子。
学习倾听孩子的声音
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世界愈加扁平,各种资讯以及教育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冲击着我们。育儿的话题在当今的中国变得越来越引人关注,也越来越重要。第一代的独生子女如今已经为人父母。在仍然以传授知识、考试测评为教育主线的中国,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反抗也越来越大。家长们一方面渴望孩子快乐成长,另一方面又难以抗拒整个社会的潮流,站在孩子的身后,举着考试的大旗打压着孩子们。
前日参加一个活动,有一个讨论是关于“如何做高效能父母”的话题。家长们七嘴八舌,提出了一大堆的建议。我却在想,也许,我们都需要安静下来,学习倾听孩子的声音。
桃莉·海顿,被美国教育界盛誉为“爱的奇迹天使”,她的这套“桃莉老师疗愈成长之旅”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展开的,让我们这些糊涂的自以为是的大人有机会听到孩子们的声音,帮助我们贴近孩子那颗敏感的心,了解他们的需要和被爱的方式。
我非常感谢自己在芬兰的育儿经历,因为是个“外来母亲”,什么都不懂,所以必须倾听(即使如此,也常常做不到很好的倾听)。在某种程度上,女儿教会了我很多。记得女儿12岁左右的时候,喜欢上了一个西方的摇滚歌星。这个歌星的所有造型,都让我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我非常担心女儿的“喜欢”,试图了解她为什么会以这样一个“不正派”的歌星为偶像。女儿却说,他在台上的打扮和表演只是一种渲泄,是他情绪或生命中的一个部分。她还批评我(和很多中国家长)“以貌取人”。可是,我依然不明白,这个摇滚歌星渲泄的哪一部分引起了一个12岁孩子的共鸣,当时非常担心(现在我越来越理解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扰)。此后,我们也偶尔会为这件事展开讨论,直到她15岁的某一天,我们又谈起这个歌星,她跟我说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有一个青少年持枪伤人,而他恰是这个歌星的粉丝。这件事引起各方媒体的关注,甚至有一种声音置疑他的音乐对青少年的负面引导。有人采访他,问:“如果你有机会对这个孩子说几句话,你会说什么?”他静默片刻,回答道:“我什么也不会说,我会倾听。”女儿说:“妈妈,你不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吗?”
是的,倾听的力量超出你的想象!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声音和各种理念的嘈杂的世界里,“倾听”也许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技能。
无论你是家长还是老师,如果你心里有爱,并愿意用对的方式支持到你所爱的孩子,不妨打开这本书,在桃莉·海顿的帮助下,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开始学会倾听。看看你是否能够听到他渴望长大的声音,听到他的需求和内心的无助,他的自豪和喜悦,体会到他在生命初期学习生存技能的那份努力和不易。 如果我们能够带着深深的爱,细心地倾听,全然地信任,耐心地陪伴,也许,生命就会展现给你一个奇迹!
芬兰富尔曼儿童技能教养法中国推广第一人:李红燕
桃莉·海顿编写的《重新来过》讲述了:
11岁的德基患有童年精神分裂症,8岁的玛丽安娜性情激动且有早熟性行为,7岁的莉丝莱像个“沉默的鬼魅”,没有反应也不会说话。三个深受战乱伤害的爱尔兰表兄妹,他们是13岁的夏米,8岁的吉萝丹和5岁的席梦娜。
还有利德布洛克,问题重重的她成了桃李老师班上第7个“孩子”。不同的是,她是个33岁的漂亮妈妈。童年创伤、酗酒成性、自闭症孩子、婚姻破裂……她走投无路,游戏生活,甚至不惜扭曲自己。
直到遇见桃莉老师,紧闭的心扉开始慢慢打开…
《重新来过》是桃莉·海顿——美国教育界盛誉为“爱的奇迹天使”的一部力作!它带着爱、好奇和永不放弃,以心的能量打开封闭受伤的童心。它将向你验证:心的能量是如何改变一切的!阅读此书,可以体会你的二次重生!
本书由美国图书协会强力推荐,荣获台湾“好书大家读”奖和中小学生推荐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