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乡和青少年时代
孔寒冰:北京大学1949年后不仅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中国学生,还培养了很多很多非常优秀的外国留学生。所以,前几年我去了罗马尼亚,在布加勒斯特采访了罗明先生一家。1950年,罗明先生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萨安娜以及另外三名罗马尼亚青年来华留学。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他们在中国和罗马尼亚的关系上,在国际事务中,在罗马尼亚的社会发展方面,在汉语传播领域都做了很多工作。根据对他们的访谈,我写了一系列文章并出版了《寒冰访罗明》一书。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的领导和学校的有关领导看了这本书之后,都认为这个创意特别好,希望将访谈对象进一步扩大,做成一个国际校友访谈系列,因为这是北大独有的资源。为了迎接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访谈国际校友已经被列为学校的规划项目。对您的访谈就是这个项目的一部分。
在国际校友中,您可能是离我最近的。我之所以这样说,第一是因为您在北京工作,咱们的空间距离很近。第二是因为您是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而我是国际共运专业第一位答辩的博士研究生。您答辩是在1990年,当时我们学院还叫国际政治系,只有国际政治和国际共运两个专业。在国际政治专业,您是第一个进行博士论文答辩的,第一个中国博士生是1991年答辩的。在国际共运专业,我是第一个答辩的,时间是1992年。我旁听了您的博士论文答辩会,对当时的情景还有比较深的印象。所以,从理论上讲,咱们还算是师兄弟呢,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亲近感。
我们做的这套国际校友访谈将以系列丛书的形式出版。受访的都是北京大学的国际校友,而且都是非常优秀的校友。但是,他们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各有各的特点。就您而言,我想请您谈的除了您在北大的经历之外,还有您在发展中国和巴勒斯坦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您在巴勒斯坦内政外交中所作出的贡献,并用您个人经历过的许多细节来说明这些。当然,在后期整理我们的访谈的时候,我也会参照您以前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著作。它们可以进一步丰富我们的访谈,也可以作为重要的补充。当然,如果您觉得哪些内容会对您造成影响,或者出于政治或国际关系方面的原因不方便说,您省略不讲也没关系。
我想先请您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您出生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候离开家乡的?
萨法日尼:我是海法人,海法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由于1948年第一次阿以战争,我和一些家人被迫移民到了约旦河西岸的土克里木市,并在那儿度过了我的童年,一直到小学毕业。现在仍生活在海法的亲戚和150多万生活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一样,拿的都是以色列身份证。从中您可以看出我们巴勒斯坦人的处境是多么困难,多么艰苦,巴勒斯坦问题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还没有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这两张照片,一张是我少年时拍的,另一张是我与父母的合影。
孔寒冰:约旦河西岸就是现在巴勒斯坦的一个地区,而海法是以色列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您说您的家在海法,但成长于约旦河西岸,这是怎么回事?
萨法日尼:孔教授,中国朋友常说以史为鉴,没有任何人可以扭曲历史,但我必须要说明几点,您也完全可以根据希腊和罗马的历史、地理文献来证实如下事实。
P5-7
引言
在所有访谈对象中,本书的主人公穆斯塔法。萨法日尼大使是我认识最早的。我们不仅是院友,而且还差不多是同门师兄弟。1989年,我进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博士学位。大概是次年的5月或6月间,穆斯塔法的博士论文答辩会在北大二院二楼会议室举行。虽然过去了25年多,但是我还依稀记得当时的一些情景。比如,答辩委员坐在主席台的位置,其中有赵宝煦、梁守德等知名教授。老穆坐在一张小桌子前面,用带有浓重阿拉伯腔调的中文和英文进行陈述和回答提问。他是国际政治系第一个进行论文答辩的博士研究生,也是第一个国际政治专业的博士。当时,我们这些旁听的在读博士生都很羡慕他,也很敬佩他。不过,那时我与老穆并无交往,甚至没有打过招呼。老穆毕业后,我只是知道他出任了巴勒斯坦国驻华大使,在中国名气还是挺大的。
无论如何,有了这层渊源,在策划这套国际校友访谈丛书时,我首先想到的人就是穆斯塔法。经过国际合作部的沟通,老穆兄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25年之后,我们再一次见面是在阿拉伯信息中心他的办公室。办公室的装饰是阿拉伯特色的,最显眼的地方挂着一幅阿拉法特的半身像。我们一见如故,热情拥抱,一起回忆当年他博士论文答辩时的情景。谈及师长和同学,我们还是有许多共同的经历和感受。临别时,老穆还特意穿上了阿拉伯民族服装,头上戴着阿拉法特的方格头巾和我合影。
我和老穆的几次访谈是在临湖轩东北厅进行的,都是在他给外院阿拉伯语系的学生上完课之后。我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听老穆讲述他曲折的人生经历,讲述他在北大学习语言、历史和国际政治,讲述他和爱人在未名湖畔的浪漫事儿,讲述他经历过的中国“文化大革命”,讲述他和阿拉法特的故事,讲述巴勒斯坦和中国的关系……老穆善谈,说起这些往事滔滔不绝,几乎没有我插嘴的机会,只是时不时地问我:“你明白吗?”在这个过程中,我不禁被老穆讲的故事内容所吸引,更为他的一片真情所感动。在倾听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老穆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感谢中国,时时刻刻都表露着对中国几十年如一日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谢意,这几乎是讲述的一条主线,中国就是他的第二故乡。老穆感谢北大,反复说是燕园这方水土和这里的“园丁”把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毛头小伙培养成为职业的外交官。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北大的培养,就没有今天的老穆。
或许是以一个外交官的身份长期活动在国际政治舞台的缘故,老穆的讲述视野宽,有高度,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更有他独到的见解。所以,汇集本书的是老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对于理解东南亚、中东、巴以冲突、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复杂的国际政治问题在他的讲述中都变得鲜活起来。 《中国,我的第二故乡:巴勒斯坦前驻华大使穆斯塔法.萨法日尼口述》是“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孔寒冰教授采访原巴勒斯坦驻华大使穆斯塔法·萨法日尼,并最终辑录成书。该书详细记述了穆斯塔法大使从上世纪70年代起入读北京大学以来的人生经历、事业成就,以及与北大之间难以割舍的情缘。
孔寒冰编著的《中国我的第二故乡--巴勒斯坦前驻华大使穆斯塔法·萨法日尼口述(精)/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由作者采访原巴勒斯坦驻华大使穆斯塔法·萨法日尼,并最终辑录成书。该书详细记述了穆斯塔法大使从上世纪70年代起入读北京大学以来的人生经历、事业成就,以及与北大之间难以割舍的情缘。
孔寒冰编著的《中国我的第二故乡--巴勒斯坦前驻华大使穆斯塔法·萨法日尼口述(精)/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属于“北京大学国际校友口述实录”之一。本系列图书记录北京大学国际人才培养的历史,提升北京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声誉。一百多年来,北京大学始终追求“为五洲万国所共观瞻”的国际地位,一直致力于为世界培养优秀的人才。在国家发展各个阶段,北京大学完成了不同的使命和任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1952年9月,“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的14名外国留学生成建制调整到北京大学,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来华留学工作的开始。60多年来共有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名留学生在北京大学完成学业。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了解国家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演变,记述北京大学留学生教育的历史,总结北京大学留学生教育的成就。所有这些也从一个重要侧面印证了北京大学对世界、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为以后做好国际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