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年来最成功的一把手奋斗笔记!十年困顿?没钱没人?照样能当一把手!沿用千年的领导力法则,总裁、CEO、一把手必读!
百家讲坛最受关注主讲人,启功弟子,国学大家李山为您讲述:大乱局下最绝顶的生存智慧……
如何成功上位?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进行财务、人才、团队、攻防战略等方面必胜的博弈?深入解读春秋五霸成败要点,全景式、多维化展现春秋争霸的历史图景。
《李山讲春秋五霸》带你走进风起云涌的乱世春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山讲春秋五霸(附光盘)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李山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700年来最成功的一把手奋斗笔记!十年困顿?没钱没人?照样能当一把手!沿用千年的领导力法则,总裁、CEO、一把手必读! 百家讲坛最受关注主讲人,启功弟子,国学大家李山为您讲述:大乱局下最绝顶的生存智慧…… 如何成功上位?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进行财务、人才、团队、攻防战略等方面必胜的博弈?深入解读春秋五霸成败要点,全景式、多维化展现春秋争霸的历史图景。 《李山讲春秋五霸》带你走进风起云涌的乱世春秋! 内容推荐 启功先生嫡传弟子,国学大家李山教授,为您讲述激情四射的春秋争霸史,揭秘“春秋五霸”作为一国集团的一把手如何成功上位,如何成为一把手?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进行财务、人才、团队、攻防战略等方面必胜的博弈?如何面对环境的内忧外患,依然能够调动和利用身边一切积极有利因素为自己的目标服务,把不利于个人发展的因素转变为前进路上的推动力? 《李山讲春秋五霸》以李山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春秋五霸》的讲稿为基础,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补充,以广大读者关心的一个个历史疑案为线索,在《左转》《史记》《公羊传》《诗经》权威史料的基础上,融入民间传说、乡间野史等内容,抽丝剥茧为读者揭开重重历史谜团,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对春秋历史进行了重新演绎,全方位、多角度,深入解读春秋五霸乱世称雄的历史真相,全书具备专家功力、通人见识、文士笔法三大特点,《李山讲春秋五霸》史料翔实,分析严谨缜密,以问题引出故事,以故事讲解人物,以人物解读历史,以历史启迪智慧,发掘历史中的细节,还原了历史的人性,讲史生动有趣,分析问题独到深刻,评价人物客观公正,令人信服,逻辑清晰严谨,人物形象真实、立体、丰满、可爱。 目录 第一章 天下无主 第二章 桓公继位 第三章 管仲相齐 第四章 存邢救卫 第五章 遏楚尊王 第六章 葵丘之会 第七章 襄公图霸 第八章 祸起萧墙 第九章 流亡之路 第十章 重耳返国 第十一章 晋楚争锋 第十二章 城濮大战 第十三章 穆公求贤 第十四章 偷鸡蚀米 第十五章 秦国雪耻 第十六章 一鸣惊人 第十七章 任贤图治 第十八章 夏姬之乱 第十九章 战和不定 第二十章 两军阵前 第二十一章 人性插曲 第二十二章 情义浪花 第二十三章 一笑而战 第二十四章 赵氏孤儿 第二十五章 水火不容 第二十六章 鄢陵战火 第二十七章 权臣弑君 第二十八章 霸主弭兵 第二十九章 风流时代 试读章节 第六章 葵丘之会 公元前655年,齐桓公在首止举办盟会,准备继续实施他“尊王攘夷大一统”的计划,而作为这个计划的最大受益者,周惠王却跟齐桓公玩儿起了猫儿腻,破坏了这场盟会。就在齐桓公的霸业岌岌可危的时候,灵魂人物管仲出场了,面对诸侯纷争、战祸不断的混乱局面,管仲再次为齐桓公提出了一系列成就霸业的宏伟思想,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强大的齐国最终召开了被载入史册的“葵丘之会”,齐桓公的霸业从此达到了荣耀的巅峰。那么,在齐桓公成就霸业的艰难岁月里,管仲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管仲去世后,齐桓公又将迎来怎样的晚年悲剧呢? 齐桓公的霸业在召陵之盟之后,就转入了一个更加艰难的阶段。这是因为他们要处理的问题不同了。细看管仲、齐桓公霸业的整个过程,他们最终目的不是抗御外患,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外患来了,就得消除它。他们最终的目标,还是想解决王朝内部、诸侯之间的问题。简单地说,是要匡正那个已经倾斜的文明世界。 这就难了!王阳明讲过一句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齐桓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转换了,阻力也就大了。阻力首先来自哪儿呢?来自周王!可是,齐桓公“尊王攘夷大一统”,“大一统”就是尊王,“尊王”就得攘除夷狄,夷狄的事情消停点儿了,就该解决内部问题,促进大一统了,怎么阻力反而来自周王呢? 召陵之盟之后,齐桓公就组织诸侯在首止进行了一次会盟。这次会盟,宋国、陈国、郑国的国君悉数到会。大家商量条款,会议进行得很顺利。可是,等到要盟誓了,却发现少了个人,这个人就是郑国的国君郑文公,他居然中途丢下随从自己跑了。会都可以参加,条款什么的也可以商议,但要歃血盟誓了,他却开小差溜了,这不是因为脑子一热,像小学生翘课一样,实际上是有人在背后挑唆他,这个挑唆他的人就是当时的周惠王。 周惠王听说要举行首止之盟,心里就老大的不快,就派他的执政,宰周公宰孔的去郑国。这个人是从周初贤臣周公旦的后代,哩哩啦啦不知多少代的孙子,还在做执政,这就是周代的世禄制。 派周公到郑国干什么呢?把郑文公召过来,好言好语,说:听说你要去参加首止之盟?郑文公说:是啊,齐桓公现在准备组织诸侯,搞新的盟约。周公转达周惠王的话,说:你干脆别去了,我通过一些途径,让楚国保护你。你跟那个齐桓公离远点儿吧,你大老远的就别再去参加什么首止盟会了! 这郑文公一听,心里咯噔一家伙!这种话出自周王嘴里,他听着很诧异。心里盘算开了:到底听不听周王的呢?论辈分周王最大,是大家长,王朝的最高权威。可这个齐桓公也不是好惹的。所以,前面是狼,后面是虎。郑文公很犹豫,于是就跟大臣商量对策。贤臣孔叔就说:你不能这样做,这样做就得罪了齐国,首先不占理。最后郑文公决定,先去开会。原先他内心的指南针还铁定向北方的,可是周王这样一搅合,指针已经严重地发生了偏离。开会的过程中又感到不得劲儿,看着条款,越看越不对劲儿。到真要盟誓时,他可不敢在神灵和众诸侯面前赌咒发誓,因为他知道条款上那些约束,他很难遵行不违。于是他三十六计走为上,溜掉了。这表现出郑文公在性格上是个机会主义者。 这也难怪,在春秋整个的历史中,郑国因为所处位置,不南不北,又可南可北,沟通南北,很麻烦。北边就是强大的齐,他就往齐国这儿摆,可是南方有个强大的楚国,还得瞅准机会,适当往南摆一下。他要不“机会”,不见风使舵就没法活。所以郑国很现实,这是郑国在整个春秋时期大致的情形。 可是,这个周惠王是吃饱了撑的,还是脑子进水了?怎么就挑拨齐桓公与其他诸侯关系,破坏他的霸业,这到底因为什么呢? 这还得说这次首止之盟。首止,在今天河南省睢县。为什么要进行一次首止之盟?这就与周王有关系了。周惠王先娶了一房太太,生了儿子,就是他的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襄王。不幸的是,后来这位正夫人死了,又从陈国娶了个陈太太,这是第二任夫人,而且这个夫人也生了个儿子。 男人爱后妇,这就要在王室内部发生夺嫡占权的事情,周王的长子的地位岌岌可危。王室这样做事,齐桓公是坚决反对的,态度也很明确。 要举行首止之盟,齐桓公邀请了王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襄王参加,这是明确向周惠王表态,在诸侯面前让他盟约,明确昭告天下,这位王长子(周襄王)才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齐桓公捍卫周襄王的地位,应该是有他们的考虑的,天下大乱,就是君不君,臣不臣。你周王因为小老婆的关系,就擅自废长立幼,是给天下树立坏榜样。管仲辅佐下的齐桓公,就要从这个地方来匡扶天下。 这个考虑当然没错。可是,却得罪了周惠王。其实,这个时候,这件事情上的周惠王,一点儿也不像天下的王,就是一个一夫多妻制下的平庸男人,喜欢小老婆,就虐待前妻的儿子,爱屋及乌,以至坏大事。说到底,堂堂周王,也不过一个死猫烂狗的老朽贵族滥爷们,天下苍生,王朝大计,他早就不知为何物了,所以甘当齐桓公霸业的绊脚石。 结果郑国君主逃了盟约。一马勺坏了一锅汤,郑君的溜掉,使会盟到了最后,无果而散。 首止之会原本是齐桓公“尊王攘夷”大一统计划的一个契机,然而由于周惠王的从中作梗和郑文公的意外溜走而夭折,这让齐桓公非常恼火,齐桓公清楚,要想避免诸侯之间的旷日持久的纷争,建立稳定的社会局面,必须对这种不顾大局的行为实施惩戒,那么,对于郑文公半途溜走破坏盟会一事,齐桓公究竟会怎样处理呢? 郑文公居然敢逃会,齐桓公当然要征讨他。《左传》中写了这样一件细节,说要攻打郑国,就从新密这个地方入手。因为这个城邑的建立本身就是不合法的,也就是说,古代建城、搞建筑必须在农闲季节,老百姓春种秋收做完了,才搞公共工程,这是规矩。郑国就没有按这个规矩调集民力修城,齐桓公说,要打就打这个城池,因为它不得民心,这种做法虽然很注意细节,但是不奏效。 第二年,齐桓公又去打郑国。楚国也参与进来,并且如法炮制,你打郑国,你就是打我的手下,那我就打许国。许国一被楚国打,就投降了。谁是许国投降的引线人呢?蔡国。 《左传》对许国君主投降的过程记载得比较详细,说许国君主嘴里面叼一块壁,把自己绑起来,让手下抬着棺材,向楚国投城。楚王没有见过这阵势,很疑惑:你想干什么?你叼着块石头干什么? 后来一个大臣告诉他,当年周武王伐商的时候,微子启,就是后来宋国的老祖,他向周王投诚的就是那样做的,表示我把国家的重器叼在嘴里,绑上自己,棺材也抬来了,要杀要剐都随你。那么,周武王当年怎么办呢?他把那块石头拿下来,还给微子启,把绳子给他解开,另外给他搞一个消除不吉利的仪式,再把棺材烧了,就圆满了。 许国在蔡国引导下的降楚,总让人怀疑,也跟周王有关系。他能挑拨郑国,他就能够挑唆蔡国和许国。果然如此,这对齐国的霸业就太危险了。周王在那儿给你捣乱,以他的身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另外,齐、楚的这种平衡稍微一咳嗽就打破了。 这个时候,管仲的作用又显示出来了,他认为,处理这样复杂的关系,要较内功,要在凝聚人心上着力。管仲看到形势的危险,这样下去,前面的作为都要付之东流。于是他就向齐桓公提了八个大字——“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左传·僖公七年》)携,这里指离心离德的人们,我们要把他们召过来,我们要合乎礼法,要以德行来怀柔这些远去的人们。 《史记》里边记载,说齐桓公争霸的时候,有丰富的物质财富,诸侯国的使臣们来的时候都是空着口袋,回去以后却是满满的。给东西,这其实就是管仲“招携”“怀远”的表现。管仲的思想,因为材料少,知道的不多,但是仔细体会现有的记载,可以发觉管仲政治家的大智慧,他能及时而又非常敏锐地把握现实。卫国要灭亡了,邢国要灭了,“四夷交亲,中国不觉如线”,于是他提出“诸夏亲暱”,存邢救卫。召陵之盟后,楚国方面的危难稍微平静了,楚国改变策略,所谓拿枪的敌人没了,明面上敌人没有了,但是暗地的,内部的对手又来了。怎么办?这样的时候,他总能及时提出办法来。首止之盟的不成,使管仲觉得,要改变手法,就用柔性的德行协调大家,这个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以郑国而言,管仲采取新的方针以后,郑国就觉得,还是投靠齐国好,“招携以礼,怀远以德”。于是,郑拨回了方向,跟齐国交好。于是,诸侯又进行了一次盟会——宁母之会。 这次郑文公没有亲自来,上次跑了,这次索性不亲自去了。只是派了太子华去,可持续发展嘛!从未来的关系看,派太子去,好像更有诚意,反正我不去了,再跑了怎么办呢? 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次会议过程中,郑国的太子华竟然节外生枝。会间他悄悄地跟齐桓公说:您知道我们郑国为什么老是给您捣乱吗?我们有三个大的家族,一个是泄氏,一个是孔氏,还有就是子人氏。这三个家族,他们老是有想法,您现在听我的,用兵马把这三个家族干掉,以后我们郑国就变成你们齐国的内臣,就像你们齐国本国的大臣一样了,言听计从,服服帖帖。齐桓公一听,说:行,差不多,这是个办法! 管仲知道这事后,马上对齐桓公说:您千万不能听这种人的话。我们会盟诸侯,得讲究准则,一个人要做事,讲点礼仪,讲点信用,什么叫礼?儿子替父亲出去办事,忠于父亲的想法,这就是礼。讲信,在外边办事,为国家利益随机应变,作一点权变也可以。可是太子华现在行径,不是权变,实际上是想早上台!为什么?他所说的那三家,是他父亲的政治基础,把他们干掉,他不就顺利上台了吗?这是奸人想法。齐桓公说:我们两次打郑国都不奏效啊!搞点内部政变,挑个有缝的鸡蛋钻一钻空子,不行吗?管仲说:那不是长久之道。 管仲说:第一,我们协调诸侯,用的是德,用的是礼,用的是信,总而言之我们得堂堂正正。现在,信从这样一个奸人的计策,诸侯们就会离心离德。你今天这样搞郑国,明天你就有可能搞宋国,后来可能搞卫国,谁不会想到这一点? 第二,每次诸侯会盟,提倡什么样的德,提倡什么样的行,什么样的礼,什么样的义,列国都记载在史册上,昭示后代,子孙会看。把缺德冒烟的事情让人家写在史册上,不丢人吗? 第三,太子华这个人,他的品质,他办事的这种浅薄的劲儿,急于上台这个劲儿,能成吗?郑文公这个人,别看他朝三暮四的,这个人智数并不短。另外他所依靠的那几个大臣,都是贤人,不会让太子华得逞的。跟太子华这样的搅在一起干颠覆郑国的事,是盲人骑瞎马,等于太子华给您摆了一个有窟窿的桥让您走。 管仲这样一说,齐桓公才恍然大悟。管仲阻止齐桓公与太子华合作的消息,马上就传到了郑国。列国那么多诸侯在那儿盟会,什么事情不知道啊?什么消息不传播呀?所以消息马上传到郑国,郑文公就对太子华就起了反感。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件事情,也让郑文公觉得,齐国做事体面,所以郑文公下一年就主动找齐桓公,要求会盟。我还是跟着你们吧,你们讲道理,这就是力量! 郑国主动来找齐国会盟,这一表现可是个晴雨表,郑国的对齐的亲近,表现出的是诸侯们的心聚在一起了。 在管仲怀柔政策的指导下,齐桓公的霸业再次呈现出勃勃生机,周边的诸侯国纷纷依附强大的齐国,齐桓公的威信急剧上升,他也迎来了成就霸业理想的最佳时刻。接下来齐桓公开始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诸侯国中制定一个统一的行为标准,如果大家都按这个标准行事,战乱频发、民不聊生的混乱局面将会一去不返。那么,为了实现这个宏伟计划,齐桓公究竟会怎么做呢?管仲的治国思想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齐桓公的霸业达到最荣耀的时刻,是在公元前651年举行的葵丘大会上,也正是这次大会,和盘托出了管仲的思想。他要辅佐齐桓公争霸,目的是什么?当年齐桓公任用管仲的时候,管仲就说:你要称霸,不称霸我不辅佐你。说这个话得有个着落啊,葵丘之会把这个着落托出来了。 这次大会,来的诸侯很多,宋国、卫国、邢国等等都来了。这时周惠王死了,新的王上台了,就是周襄王。襄王的上台,还是由齐桓公首止之盟给他确立的地位,因此他是很赞成齐桓公称霸的。 这个时候,齐桓公没有了周王的掣肘。不过周王也没有亲自来,他要主持祭祀文、武两位祖宗。另外,王也不轻易出来参加诸侯会盟,这是身份决定的。他派谁来了呢?宰周公宰孔。 葵丘大会,诸侯来了,来了以后要盟誓,要筑高台子。会开了有两个多月,从夏天一直开到秋天。其中最热烈的场面是什么?是宰周公代表周王,向齐桓公赏赐胙肉,就是周王把祭祀神剩下来的肉食赏赐给齐桓公。齐桓公则要从高台上下来,接受赏赐。那个时候虽然不至于三叩九拜,可也得拜手稽首,这些礼节是必须要有的。齐桓公的年纪也不小了,正在他要下台时,宰周公就说了:慢着,慢着,天子还有一条附加的命令,说舅父年纪大了,可以不下台了,再多加一个爵位。诸侯再加一个爵位,跟王差不多平等了,不要下台来拜了!天子还追加一条命令,怕舅父您劳累。这个话该是发自周襄王的本心。 对此,齐桓公有点儿不知所以,就问管仲。管仲说:天下大乱的原因是什么?君不像个君,臣不像个臣。齐桓公很聪明,马上就明白了,该下拜还得下拜。于是,就下台来下拜,还说了几句话:“天威不违颜咫尺,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左传·僖公九年》)大致意思是,天子的威严,国家的体统,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心中,就在我面前不过一尺远的地方。假如我这次我不下来,我大模大样地接受了这个赏赐,会给天子蒙羞,恐怕我也得从这个台上翻下去,岂敢不下拜? 这话说得非常体面。可以想象,当时其他诸侯看了什么感觉?从精神的这种脉动上讲,他齐国存邢救卫是一个高潮,这个时候,又是一个高潮。齐桓公接受赏赐,下台、拜手、稽首再上台,做得一丝不苟,诸侯看了心里一定很高兴、很激动。“天威不违颜咫尺”,成为名言流传后代。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为君的像君,为臣的像臣。这就是后来孔子正名思想,干什么吆喝什么。你当老师的遵守教师守则,当学生的遵循学生守则,如果这样的话,天下就不会乱。 但是葵丘之会的重要,主要还不是这个,这只是个插曲,一个很有色彩的插曲。葵丘之会是要公布一些盟约,诸侯生活的准则。从夏天开会,把条款交给大家议论,议论完诸侯们再加修改,条约终于拟定了,诸侯还要登台要盟誓,以后大家都要遵守盟约,这是一种立法,议事立法要注意程序,带有原始的民主特征,规则大家定,开诚布公,不是你齐桓公管仲几个人,捏几条,要大家遵守。上古时期,有这样原始色彩的民主精神是非常好的。 最后,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大家在葵丘要开始盟誓了。按照基本的规定,盟誓要杀一个牲口,把盟书放在牲口上,然后大家喝牲口的血,叫歃血,然后读盟誓,盟誓里面还要加诅咒之词,说谁要不遵循盟誓就要断子绝孙之类的话。而这一次却不同,诸侯当时就提出来,说:不要杀牲口了,保护动物吧,也不要喝血了,多不卫生啊?多野蛮啊。齐桓公您这样做事,管仲您这样对待诸侯,我们相信,我们遵守。最后,宣布了盟约,没有杀牲口,也没有喝血。 那么,葵丘之会的盟约是什么呢?很简单,一共有五条,都包括什么内容呢? 第一条,“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孟子·告子下》)诛杀那些不尊敬父亲的人,那是个父权时代,像太子华这种人,子不子,老想提前上台,这不是坏事吗?“无易树子”,就是不要轻易改变合法确立的继承人;另外,“无以妾为妻”,周惠王不就是因为有了后边的老婆以后,就要废前面的夫人所生的孩子吗?这是个坎儿,是个要害,诸侯内乱经常就从这儿起。 第二条,“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孟子·告子下》)要尊重贤人,要培养有才干的人,彰显这些有德的人。你要治国不用贤人用谁?这是正道。 第三条,“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孟子·告子下》)要敬老人,爱护小孩儿,社会保障,我们人不是动物,不能像动物那样老弱病残就让他自生自灭,我们是人,是人类就要有尊严。另外,列国之间的宾客来往,要好好招待,因为各邦国都是兄弟。 第四条,“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孟子·告子下》)士不要有世官,不要兼职,取士要有标准,不能一个任什么官就老是任什么官职。另外,诸侯不要擅自杀大臣。这还是限制君主的权力,你选拔人才得有标准,大夫们做错点事,君主不能滥耍权威地杀人,这是约束君主的权力。 最后,“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孟子·告子下》)“曲防”就是修堤坝,规定列国之间不能因为修堤而改变河道,让洪水从邻国走,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这叫有整体观,大局观;“无遏籴”就是你那儿闹灾荒了,我这儿就囤积粮食,见死不救,还落井下石,这也是缺乏列国之间应有的情谊;“封而不告”的意思是你有大事,藏着掖着,不让其他诸侯知道,这都是不对的。 这五条盟约,最终归结为下面这一句话,就是“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凡是参加这次盟约的人们,既盟了,我们就遵循它,和和气气地过日子,这是要领。葵丘之会的盟约,把整个的管仲的思想,或者说齐桓公、管仲争霸的最终目的拿了出来。尊王攘夷大一统,要点在大一统,这个大一统,不是说我们非要找个王骑在我们头上,尊王攘夷都是大一统的手段,怎么大一统?我们中国是个大地域的国家,华夏各诸侯不能完全照着自己的利益发展,那的话只有内战,只有你打我,我打你。这是个世界准则,是中国最早的国与国,邦与邦,政权实体与实体之间如何相处的关系准则。从这个角度来讲,管仲是一个思想家,一个深谋远虑的,有忧患意识的思想家。这个人分量很重,他所做的事情,特别是葵丘之会制定的盟约,感觉沉甸甸的。他不光是有才干,不光是善打仗,孔子为什么赞成他?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没有管仲,我们都要变成蛮夷人,我们的文明就没有了。 葵丘之会的几条盟约公布后,齐桓公霸业的整个理想规模就出现了。最终这一下,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一下子把齐桓公霸业这些纷纷扰扰的故事,前前后后这些事情,最终要干什么的要点点出来了。 管仲的理想,就是实现华夏民族的大一统,而通过齐桓公霸业的建立和巩固,他的这一理想终于得到了初步的实现。然而,纷纷扰扰的诸侯矛盾并没有就此消失,那么,在葵丘之盟之后,各诸侯之间又会发生怎么的变故?而造成这种变故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但是壮志难酬,到了这个时候,就意味着悲剧出现了。还是那句话,治“山中贼”容易,治“心中贼”难。你看这几条,不听小老婆的,多难啊!这是人类的弱点,黄鼠狼专咬病鸭子,所有的错误,所有的毛病,专找我们人类的那些弱点起。你看文学作品写爱情,怎么写大家都爱看。可是人类犯错误也总是从“爱情”犯起。另外,要列国之间不能光照顾自己利益,这也难。 春秋早期,天佑华夏,天佑中原,出了个管仲那样大局面的人。但是他要匡扶倾斜的世道,也很难,难点有多方面: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他们都老了。一晃三四十年过去了,齐桓公头上的头发白了,管仲胡子也白了。 到了齐桓公在位的第四十一年时,管仲就死去了。管仲一死,齐国霸业急转直下。葵丘之会后,列国关系未见任何好转。有齐桓公和管仲在,大家都是顾着面子,不去做太邪恶的事情罢了。管仲活着,齐桓公活着,大家的关系也就像猫和老鼠一样,有只狗在那儿,猫就不敢太欺负小老鼠,只要狗一打盹儿,猫就开始欺负那小老鼠,自私自利的这一面就翻上来了。 另外的问题,楚国,夷狄,就是周边这些人群,特别是北狄,又开始闹起来了。这些聪明的敌人最知道对手,“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你齐国什么力道?他最能感觉出来。葵丘之会后,一段时间内齐桓公和管仲就像救火队员一样,一会儿去解决王室的问题,一会儿晋国出了问题,去管晋国的事,东夷有了问题也要弹压,确实是忙得很,但是作用却不大。到了这个时候,也就没有办法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本就不是霸主能解决的。 有一个事情可以说明问题,齐桓公带领宋、陈等诸侯,去帮助一个鄫国修城,该国在淮水岸边,经常受到东夷骚扰。有一天晚上,有人突然喊了一声:“齐国内乱了!”诸侯的人马一听,便惊得撒腿就跑。当时齐桓公还在,可是管仲不在了,这就好像庙里面把神搬走了,空空荡荡的。管仲临死的时候,齐桓公去看管仲。40多年的君臣关系,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这时,二人都是老者相,令人不胜唏嘘!齐桓公就说:我说点不吉利的话吧,你要是起不来了,我怎么办呢? 管仲就说:您不找我,有些话我还得找你跟你说,说了我才能走。他赶紧穿上衣服给齐桓公正正经经地行了个礼。之后就说:我只有一个问题,就是我死了以后,远离四个人,离得越远越好! 管仲说:第一就是易牙。这个人不是个好人,他听说你没有吃过小孩儿肉,就把自己的儿子蒸了给你吃。人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可易牙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他对你的爱也是假的,这种人太危险了,连自己的儿子都敢杀,这种人接近君主,这多可怕!管仲很明白,自己活着易牙不敢造次,但自己也只能管到这儿,他也不能把易牙赶出去。现在自己是人之将死,把这话说了,你爱听不听吧! 第二个人叫常之巫。管仲说,常之巫这个人善治病,各种病都能治,这种人在你身边,你以为有他在,包治百病,生命无忧,你就开始放纵自己了,多吃多喝,多搞一些伤身体的事情。所以这个人,也要离他远远的。 第三个人是竖刁。竖刁这个人为了接近你,给自己做了宫刑手术,多疼啊?人没有不爱身体的,可是他连身体都不爱,太危险了! 最后一个人叫公子开方,是卫国人。这个人倒是也没杀孩子,也没宫刑,只是在你这儿干了15年了,都不回家看看爹娘,我们离卫国有多远?这种人连自己的父亲、母亲都不爱了,也是很危险的啊,所以离他也远点儿好! 说完这些话,管仲就去世了。 公元前645年,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离世,这位“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任霸主,他富国强兵的改革方案,尊王攘夷的大一统思想,成了那个诸侯纷争时代少有的亮色。管仲的去世对于君臣相伴四十余年的齐桓公是个巨大的打击,那么,一代霸主齐桓公在失去管仲之后又将迎来怎样的命运结局呢? 管仲死了,齐桓公当然悲伤。他一开始也听话,就把这四个人远远打发了。这一打发不要紧,没了易牙,饭菜不可口了;没了常之巫,身体有点儿病瞧不好了;没了竖刁,其皇宫家里面乱了;没了公子开方,朝廷的事乱了,当时齐桓公就说:圣贤之人也说错话啊!你看,管仲说让我远离他们,结果远离他们以后都玩儿不转了。 于是,他又把这几个人请了回来。请回来麻烦就大了!齐桓公死,不是因为病死,因为我们看史书,在他病之前的头一年他还跟人家会盟呢,他没有大毛病,要是常年老病,如什么肺痨之类,早就出不了门了,他还能去跟人去盟会,可见,他的身体应该不差。 可是,把这四个人弄回来,齐桓公就要短命,很快就得玩儿完。齐桓公有一个毛病,就是好色。他有三个正夫人,三个正夫人肚子不给力,一个儿子也没生,这事就麻烦。不过,他还有六个“如夫人”,生了一些儿子,这些人身份都平等,都是小老婆生的,都有资格继位。那就选一个吧,管仲活着的时候,帮着齐桓公就选了一个,就是后来的齐孝公,是郑姬所生的。另一个小老婆姬卫姬为了让自己生的儿子继位,就让易牙、竖刁这些人在君主身边吹风,这一下,乱套了!原来,立郑姬的儿子,这没问题,管仲他们选的,谁也不能说什么。结果管仲一死,齐桓公耳朵软,大乱就爆发了,他的五个公子开始争权。易牙、竖刁为了控制齐桓公,修一个墙,整个把宫廷围了。这一下,齐桓公就惨了!人老了总会生病,病了以后躺在屋里没人管,齐桓公实际上是活活饿死的。 齐桓公饿了好几天以后,有一个宫女,悄悄从洞子里钻进来给了他一顿饭吃——最后的晚餐。吃完了有点儿力气,他就问宫女:怎么回事,没人理我啊?宫女就把外面的事情跟他讲了。 齐桓公听罢,很惭愧。说:管仲先生当年嘱咐过我,我没听。结果他就在羞愧、愤怒中死去了。五个公子为了争权,把他的尸体撂了67天,虫子都爬出来了。一代英雄就这么死了!他的死跟他的业绩一样,经常被后人提起。 一代霸主死去了,新的霸主又该出现了,那么这个新的霸主是谁呢? P59-7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