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阿玛尼,当今世界最具传奇色彩的时装设计师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具平常心和爱心的商界巨富之一。人们在倾心于他所设计的服装和饰品的同时,更加由衷地敬慕他本人。一个普通的橱窗设计员是如何将诞生于一间14平方米工作室的手工样品,经营成为长久不衰的世界顶级品牌的呢?所有的奇迹让乔治·阿玛尼成为众人顶礼膜拜的偶像。但是,乔治·阿玛尼功成名就背后的艰辛又有多少人知晓?在勒娜特·莫尔霍所著的这本《阿玛尼传奇》里,我们一同分享着他的成功与失败,一同回味了他来时路上的沧桑和精彩……我们看到了智慧、坚忍、勤勉、朴素,以及那份荣辱不惊、从容淡定的气度……
阿玛尼的故事让人难以抗拒,是因为他的一生始终充满了一个又一个的意外和惊喜。
一名来自意大利偏远省份的中产阶级家庭青年,带着羞涩,勇敢地走出了医学院的大门,孤身一人,去寻找自己的道路。告别了军旅梦的他,怀揣着给妹妹拍的时装照片,在一家大型百货商店找到了一个橱窗陈列员的工作。四十岁以前,他同时兼任多家时装品牌的时装设计师。
两年之后,他设计的时装成为整个时尚界男士争相炫耀的时尚。从纽约到洛杉矶,当然,还有世界上其他所有最时尚的地方,人们都学会了一个词:品味。好的品味等同于乔治·阿玛尼。好的人生就是衣橱里放满乔冶·阿玛尼的时装。
《阿玛尼传奇》是由乔治·阿玛尼本人授权的第一本乔治·阿玛尼传记,所有的资料都是一手信息,让我们了解一位真实的——乔治·阿玛尼。
《阿玛尼传奇》由勒娜特·莫尔霍所著。
乔治·阿玛尼品牌的时装征服了世界。创始人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为服装业倾注了自己一生,同时,他本人也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今天看来,他选择服装行业完全是命运的安排,或者说,是一个巧合。
1934年7月11日早上7点20,乔治·阿玛尼降临人间。他的家乡是以法西斯母狼雕像而闻名的意大利北部城市——皮亚琴察(Piacenza),他出生于这座城市的科伦坡街。乔治的降生抚慰了父母莫大的悲伤,因为在16个月前,乔治的姐姐西尔瓦娜(Silvana)不幸天折了。这一年,在意大利,以残暴闻名的总理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也以独裁统治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巅峰。第二年,意大利出兵入侵了埃塞俄比亚,与二战中的纳粹德国结成了盟友。在无形之中,这次战争对阿玛尼一家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乔治·阿玛尼的太阳星座是巨蟹座,月亮星座是狮子座。这似乎是个好兆头。他与哥哥和妹妹的太阳星座相距很近。哥哥赛尔吉奥(Sexgio)和妹妹罗萨娜(Rosanna)分别出生于1929年6月29日和1939年6月27日。谈到兄妹之间的情感,乔治总有讲不完的话。他们既亲密无间,又各自独立。尽管三人有着不小的年龄差距,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朋友圈子,但兄妹三人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是在一起度过的。他们既充分尊重彼此的个性和私人空间,又保持着密不可分的骨肉亲情。
乔治·阿玛尼的父亲乌戈·阿玛尼(Ugo Armani)是意大利法西斯联邦政府的一各公务员。母亲玛莉亚·雷蒙迪(Maria Raimondi)是一位典型的家庭主妇。夫妻二人都喜爱运动,对参与社会活动也很热衷。玛莉亚有时会帮助管理当地的少儿夏令营,偶尔也收容照看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罗萨娜·阿玛尼常常回忆起那段美好的时光——当时的罗萨娜还很年幼:“那些孩子显然是从穷人家里出走的,我妈妈毫不嫌弃地为他们擦拭身体。”深受母亲耳濡目染,乔治一生都极富爱心。
乔治的父母都很喜欢戏剧。事实上,夫妻二人的第一次相遇就是在舞台上,当时,他们都在皮亚琴察一个业余剧团里演出。戏剧是这个家庭永恒的话题。阿玛尼的祖父洛多维科(Lodovico)(巧合的是,身为家具制造商的阿玛尼外公与阿玛尼祖父同名)负责为城市剧院制作具有19世纪都市风格的假发。洛多维科喜欢带孩子们到后台去参观,自然而然地,乔治对剧院的氛围和色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乔治曾回忆:“在我的记忆中,皮亚琴察剧院是一个历史悠久、神圣庄严的市立剧院,与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有点儿相像,只是规模要小一些。那时,我只有七、八岁,我喜欢那里,喜欢剧院舞台的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乔治·阿玛尼至今仍然记得,他对祖父制作的那些丑陋的假发充满了莫名的厌恶,在他看来,那些假发既做作,又透露着虚假,让人一看就知道不是真发。或许,正是这种早期的审美观预示了他日后的艺术之路,也注定了他必将开创自己的艺术风格——反映现实,反映人们真实生活的时尚理念,这显然与他从小厌恶谎言和矫作风格不无关系。事实上,乔治·阿玛尼一直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创作理念。他曾表示,他的主要灵感来自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因为他总是在努力改变着这些不喜欢的事物,力图在改变他们的过程中找到新的和谐。当然,真正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很久之后的事了。童年的记忆对阿玛尼来说,并不如此美好。阿玛尼回忆说:“那时候,我们总是很努力地赚钱,以便能得到足够的食物填饱肚子;我们兄妹三人都用最便宜的课本,努力攒钱,盼着能在周日去看场电影。除此之外,在我们的生活中,实在没有别的可以期待了。”童年的电影院
在阿玛尼的童年生活中,电影是用来解闷、娱乐的重要方式。电影为他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一个乌托邦式的世界。同时,电影也为正处于成长期的乔治提供了最初的美学教育,其中涵盖了现实主义、拍摄技巧和审美观点。他回忆道:“我仍然记得,每个周末早上,当我们听说下午有电影可看的时候,我们三个孩童甭提有多么激动了。”
乔治还记得,他看的第一部电影是意大利著名导演亚历山德罗·布拉塞蒂的《钢盔》。在1941年威尼斯电影节上,这部带有和平主义幻想色彩的电影被提名为最佳影片。“电影场面宏伟,包括‘狮子谷’在内的各种场景都被展现出来。著名影星吉诺·瑟维扮演剧中残酷的暴君塞德蒙多,美丽的女演员埃莉萨·切加尼和路易莎·弗瑞达也在电影中出演重要角色。电影中绚丽的灯光效果和精彩绝伦的辉煌场面,都令我深深折服。这给8岁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我梦中的场景。”
另外,阿玛尼对《终极天将》这部德国电影也记忆深刻,这是他看过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他说:“那天是周日,当我正陶醉于荧屏上即将结束的战争时,头顶忽然响起了空袭警报。观众们立即被疏散到距离皮亚琴察约20英里外的一个小镇。到达后,我们飞快地跳下车,以最快的速度钻进防空洞。我的第一场彩色电影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战争结束后,意大利的剧院开始上映美国影片。11岁的阿玛尼第一次知道了世界上还有“牛仔”的存在,虽然牛仔和音乐剧并不能使他产生兴趣。
“我也不喜欢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表现形式单调乏味、令人压抑。它呈现给观众的,是残酷的现实和废墟,与我经历过且仍在经历着的生活如出一辙。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理解了这些电影的重要性和革新力,它们与那时在银幕上映的其它影片截然不同。”
虽然阿玛尼不喜欢这类题材的影片,但是维托里奥·德·西卡导演的《偷自行车的贼》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看到剧中的那个小男孩向父亲要冰激凌吃,当我看到小男孩因偷自行车而被人们捉住痛打、痛苦地伸出手的时候,我的心几乎要碎了。”
P3-6
当医学遇到时装,会产生什么?理性的优雅,诞生于这个奇特的组合!是的,这就是乔治·阿玛尼。
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乔治·阿玛尼引领着世界时尚的潮流和风向,从中学时代的科学课程,到大学的医学专业、服兵役时期的助理医官生涯,乔治·阿玛尼的人生轨迹,似乎从来没有脱离过这几个关键词:黑色、白色、理性、优雅、中性。在成名后接受的诸多媒体采访中,乔治·阿玛尼不止一次地用“极简主义”这个词来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或许,这一理念的形成,与他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经历不无关系。
童年的乔治·阿玛尼在战火纷飞的意大利北部城市皮亚琴察度过,战争阴霾下的童年生活,让年幼的乔治·阿玛尼更加渴望惊心动魄之后哪怕是很短暂的片刻宁静。宁静而内敛的性格使他更习惯用美的视角来审视身边的世界。不管是进入医学院学习还是参军入伍,乔治·阿玛尼都毫无例外地抱着同一个初衷——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情结让他对一切职业充满着想入非非的美好期望。内科医生和军旅梦的接连破灭,最终却把他推向时装设计师的宝座。
作为世界一线时装品牌,阿玛尼的正装一律采用白底黑字的logo,休闲系列则采用黑底白字,而在阿玛尼时装众多的副线系列中,老鹰标志则成了独一无二的识别符号。阿玛尼,就是这么单纯,又如此魅力独具。
与其他时装设计师不同的是,阿玛尼的拥护者不仅跨职业,更是跨年龄,既有世界高管,又有好莱坞明星。好莱坞甚至还盛行一句话:“当你不知道要穿什么的时候,穿阿玛尼就没错了!”从这一点上来说,阿玛尼时装与大众而言,早已已经超出其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事业有成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
可是,尽管头顶着“时装界的路易十四”、“时尚设计师之王”、“时尚风向标”、“毫不妥协的完美主义者”等一顶顶眩目耀眼的桂冠,面对着喷涌而来的溢美之词,乔治·阿玛尼却从未迷失。从母亲用军装和旧降落伞为他改做的第一件“制服”开始,阿玛尼的血液里,便流淌着“优雅”这个词汇。他从不循规蹈矩,即便被冠以“华丽之风”的美名,他仍然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他拒绝被神化,即便不得不面对狂风暴雨般的批判;他喜欢性感,却对坦胸露乳的着装毫不迟疑地予以痛击;他是“时尚风向标”,却对“奢侈”一词深恶痛绝……他用自由诠释着阿玛尼风格,用极简主义装饰着时装,用革新诠释优雅,用“力与美”妆点着他眼中那永远的“完美生活”。
作为一名世界级时装设计大师,乔治·阿玛尼也像影视明星一样受到追捧,他的审美观、生活方式以及果敢、锲而不舍的性格都被公众津津乐道,可是,即便在狗仔队已无孔不入的今天,他的私生活却依然仿佛罩着一层层神秘的面纱。初入而立之年,他邂逅了“一见钟情的骨肉亲情之爱”,在此后整整二十年的人生岁月里,他与“忘年之恋”赛尔吉奥·加莱奥蒂开始了超凡默契的合作,他们毫不犹豫地把命运交给了对方,直到死亡让他们彻底阴阳两隔。忠诚而严谨的同性恋情伴随着阿玛尼王国的成长而日益密切,与众不同的恋情造就了事业上完美的组合,默契的团队如日中天。
可是,当真爱悄然离场,当美妙生活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孤独的乔治·阿玛尼走上了一个人的创业旅途。在挑战的面前,乔治·阿玛尼顺利地度过了一个接一个的难关:急剧的震荡、惊心动魄的年代、狂风暴雨般的批评、分道扬镳的伙伴……
终于,圆满呈现,阿玛尼在考验中继续前行……
——走在成功路上的他
时代照录生活,生活孕育成功,成功皆有定数。历史中人如是,现实中人亦如是。芸芸众生都渴望成功,成功的奥妙却因成功者的殊途而难以一言蔽之。于是,人们会本能地从历史上、从世界范围内寻找成功道路上的各类楷模和典范,求索成功所必备的关键要素与精神实质,以此勉励和振奋自己。明·李贽《续焚书·李善长》曰:“其不私亲,以为天下榜样,亦大昭揭明白矣。”由古达今,对于年轻人追逐梦想、通达成功来说,榜样一直投射出至伟力量,散发出无尽魅力。机缘巧合,中国经济出版社慧眼选题,引进《阿玛尼传奇》的中文翻译版权,我们又一次找到了一位能够激励年轻人、为成功指明方向的良友。尽管乔治·阿玛尼所从事的服装设计行业与大多数人的职业相去甚远,但是通过阅读此书,出身贫寒、当下平凡的年轻人或可以潜移默化地赋予自己的明天以使命。
乔治·阿玛尼,当今世界最具传奇色彩的时装设计师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具平常心和爱心的商界巨富之一。人们在倾心于他所设计的服装和饰品的同时,更加由衷地敬慕他本人。一个普通的橱窗设计员是如何将诞生于一间14平方米工作室的手工样品,经营成为长久不衰的世界顶级品牌的呢?所有的奇迹让乔治·阿玛尼成为众人顶礼膜拜的偶像。但是,乔治·阿玛尼功成名就背后的艰辛又有多少人知晓?年少穷困、背运的他经历着不寻常的动荡人生。弃医从军,又误打误撞进入时装行业,从艰难的打工生涯开始,到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时尚设计师之一,最终担任阿玛尼集团董事长、CEO,主宰着庞大的时尚帝国。在他的传奇经历里,我们一同分享着他的成功与失败,一同回味了他来时路上的沧桑和精彩……我们看到了智慧、坚忍、勤勉、朴素,以及那份荣辱不惊、从容淡定的气度……终点又是新的起点,乔治·阿玛尼总是走在不懈追求的旅途上,他的神奇智慧使人艳羡,纯真情感又让人亲切;他的成就似乎遥不可及,但是他的事迹已然绘就了我们前行的方向!总之,拥有非凡成就的乔治·阿玛尼与其他任何经历风雨终见彩虹的成功者一样,其成功轨迹不仅是年轻人追逐梦想的通天路,更是人类自强奋斗史册中光耀的一页。
对于我们来说,如何把一部名人传记和商业传奇从一种语言转化成为另一种语言,而又使原作的思想、逻辑、感情、风格,甚至行文的节奏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是一项极为艰苦而又极具挑战的工作。本书原著多借助于乔治·阿玛尼周围人的回忆,或引用公众和媒体评论,以此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精彩的景致,所以,在翻译时,叙事习惯和文字风格便难以完全脱离原著的特点。但为了显化上下文结构逻辑,我们不得不归化意群,提炼语境意义,因此对本书的翻译体例似有必要作简要说明。首先是译名。书中很多人名的翻译采用了习惯译法和网络上的通俗译法。但是仍有很多外国人名只能够采取音译的方法。在此,也要感谢帮助翻译的多位意大利语爱好者们。其次是注释。为便于读者了解原著的时代背景和异域风土人情,译稿中对原著中突兀出现的大量人名、地名、品牌和事件等增作了注释,注释内容主要来自于互联网,译者在搜索、编辑、整理中认真作了对比和校对,尽量减少谬误。三是用词。原著虽是时尚名人传记,却遣词造句平实,无时尚类报刊、网文中多用的冶艳华丽的词藻,因此翻译时尊重了原文风格,对人、物、事、境均未作文辞渲染。以上如有不妥、偏差及疏漏之处,特请读者见谅和批评。
当二十几万字的译稿完成之时,译者心中不免惴惴不安,不知是否准确传达出原书作者的本意,是否能给予读者满意。翻译作为妥协与遗憾的艺术,总是力求能趋近原著所表达的信息世界,不同译者和读者因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差异,难免会同文异解。小心翼翼的译者对自己的译文总是怀着歉疚与不安,我们只能说我们已尽力。在此,我们感谢王秋影(第三章、第五章)、牛瑾瑜(第四章)、朱华(第七章)、曾博(第七章)、铁铮(第八章)和邹晨(第九章)等对原著进行的初译工作,同时也要感谢王小帅、王强、田国伟、刘江荣、安久意、张天甲、李乐飚、李勇檀、李茜、李蕾、易清芳、俞理晓、徐姗、莫骄、崔蓓蓓、路珺(按姓名笔画排名,不分先后)等对译文的核校、润色以及对注释内容的查证、修订等工作。这部译作的诞生与上述这些富有学识、激情和真诚的青年朋友给予我们的支持与帮助密不可分。
光阴荏苒,我们不曾也不会放弃少年时的梦想,这梦想只因各位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的理解与支持才得以插上隐形的翅膀。人的一生都在路上,成功与失败都会溶于有限的生命,而生命不容蹉跎。我们不仅坚信光明、正义、和谐是人类社会存续的基础,乐观、旷达、友善是人类的美德,我们更深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人生动力、活力和成功的不竭源泉。
译者
2011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