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上的校长
如果你起得够早,伴着微薄的晨曦,嗅着清新的空气,你会发现,每天在接送教师来校上课的大型早班客车上,总有谢希德校长的身影。她总能与一同上班的同事谈到一块儿,也会在聊到兴起之时跟大家爽朗一笑。每当被问起为何不坐学校安排的小轿车却喜欢挤客车时,她总是笑一笑说:“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发牢骚的,但也不乏具有独到的见解的。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二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于是,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就在客车里得到了交流;学校有些重要决策,又通过谢校长的宣传深入人心。
在研究室忙完事后,谢校长向校长办公室走去。这段路程虽然距离不远,但有时要花去不少时间。物理学上的术语是,路上的“平均自由程”太短,“碰撞频率”太高了,就像高压容器中的分子运动了很短的距离后,就会与另一个分子碰撞。热情的老师和学生总会在路上跟谢校长交谈几句。老师们希望谈谈分配房子的事,或要求关心—下他们的职称评定之事。学生们总会说一声“老师好”,或露出敬佩的微笑。有一次,路上行人特别少,却遇到了一位在新闻系进修的学生,他正在进行摄影实习,谢希德被他选为练习摄影的对象,耽误了好几分钟。
古之大者,非谓衣笏加身,非谓声名远播,必有德,小德则小胜,大德则大胜。谢希德教授留在我们心里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是一个高大的形象。她为复旦崛起、走向国际所作出的一切贡献,已永久载入学校的史册。一段往事的追忆
一个人的价值,从一个侧面来看,在于世人对他有多少追忆,而非他对世俗有多少不舍。一个经常被世人追忆的人,往往是有大贡献的人、一位可爱的人。
谢希德教授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是因为她具有不平凡经历和多方面才华,更在于她的巨大潜能与人格魅力。她在实践中积淀、丰富自己的正确世界观,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作出果敢而英明的决策,并通过自身的修养,磨炼意志,适应社会潮流,从而取得一个个成功。
20世纪50年代,各种政治运动不断,从海外留学归来的谢希德感到有些不自然、不适应,甚至有点不理解。不过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她依然保持学者的纯洁本色,为祖国培育人才不遗余力,奉献自己最大的能量。当年的学生鲍敏杭以自身经历,为读者提供了这个时期谢希德的一些生活和工作情况,这应该是她精神世界的最好注解。
P7-8
谢希德教授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生前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和表面物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本人曾在她身边从事十多年文字秘书工作,对谢先生的人格魅力、领导能力和教育思想的实践,有过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及大学女校长研究》项目组的领导,约我在“中国女校长个案研究”专题中,撰写谢希德先生一书,深感十分荣幸。我退休多年,但各种事务仍缠身不断,只能抓紧节假日时间,投注了大量的精力,终于完成写作任务。对这段近两年的奋斗经历,我很看重,已成为人生的一个亮点,因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我之所以重视此部书稿写作,是谢希德教授对我的影响和关爱的一个回报。我们出版这批中外女校长丛书,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能发挥启示作用。谢希德全身心为复旦大学的崛起奉献了一切,值得我们学习。每逢想起她对我说的话,就会产生激情和力量,不断鞭策自己:“我这个人知足常乐,我想,能够活到60岁我就非常满足了。超过60岁的每分每秒,我都会用来为我们的教育科研事业、为我们的人民、为我们的社会做有益的工作。”这是发自肺腑的流露,其精神力量惊天动地,催人奋进。
作为一位女大学校长,谢先生特别照顾和关心女学生,她曾跟毕业分配办公室特别关照:“男同学怎么样分配的,女同学也应该平等,你们要注意一下,不能因为是女同学就不给分配。”那时物理系的女生少,每次新生入学时,谢希德都会召开座谈会,鼓励她们“女性同样能成为如居里夫人一样杰出的科学家,我们应努力为之。”她的言行深深地感动了女生,这也是女校长研究中值得提示的一笔。
本书严格按照项目组的要求写作。我为谢希德教授写过几本书,当初她教导我的话语,还清晰地留在脑海里:写我的书要注意真实,用心投入,规范参考文献;不要过度修饰,我不喜欢使用很多形容词;多下功夫,反复修改,避免出错。现在想来,这些教导非常重要,一直指引我从事文字工作。尽管写作很苦、很累,但我觉得为谢希德校长写书值得,特别为现在这部丛书写作更有意义。谢校长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对复旦的未来、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永远会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谢先生的风格、事迹等优秀传统,很值得后辈去发扬光大。
谢希德校长的儿子曹惟正先生,对本书写作给予大力支持,审阅文稿,提供新照片,使书稿增色不少。责任编辑张旭先生对本书写作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丛书课题组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精心指导印刷。张福如先生利用业余时间,在文字上帮助推敲润色,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期盼读者对本书给予指教。
王增藩
2012年11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强国梦必须有科教梦做支撑。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处于教育体系的顶端,是联结科技与教育的重要桥梁。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和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平。
回顾大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校长的水平。世界著名大学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都铭刻着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思想,正如艾略特之于哈佛大学,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研究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思想,是管窥一所大学兴衰成败的途径,而专门研究大学女校长,则独辟蹊径,别开生面。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大学校长虽以男性居多,然而成就卓著的女校长也不乏其人。她们推动了大学的变革,丰富了大学的精神内涵,如金陵女子大学老校长吴贻芳,复旦大学前校长谢希德,东南大学前校长韦钰,同济大学前校长吴启迪,等等。女校长人数虽然屈指可数,但其业绩丝毫不逊于男性同行。大学女校长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做出了贡献。大学女校长的治校理念、办学风格乃至传奇的职业生涯,确实值得深入研究和细致品味。
女子大学是高等院校序列中的一种特有形式,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著名的女子大学,如韦尔斯利学院、史密斯学院、淑明女子大学、日本女子大学、御茶之水女子大学,以及中国历史上的金陵女子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华南女子大学等,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是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世界各国女子大学,总结提炼女子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现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形式,对于寻求符合女性特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应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由中国传媒大学承担的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完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中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及大学女校长群体研究”课题,对以上两个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就是这一课题的主要成果。这套丛书分为四个系列:女子高等教育系列,考察全球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呈现其办学传统和教育特色;中外大学女校长个案研究系列,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深度追踪大学女校长的人生经历,剖析她们的成长历程、心智历练、办学理念和治校方略;女校长群体研究系列,群像式描绘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大学女校长群体,彰显女校长个性的同时,探寻她们的共性;“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图文集锦系列,汇集展示了大学女校长在历届论坛上的真知灼见和绚丽风采。四个系列,四十余本,蔚为大观。
“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也是“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历时十三年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及女性培养结出的硕果,是深化论坛主旨、促进女性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学术行动。丛书的写作,依托“论坛”这一平台,深度访谈和研究了参加历届论坛的大学女校长,系统整理了多年积累的学术成果,可以说,“论坛”既是女校长们交流合作的舞台,也是本套丛书得以出版的重要基础。
自1995年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以来,世界妇女运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性别平等的高端主题——女性领导力,也已经是全球关注的议题,与女性学相关的课程在中国高校已经四处开花。今天,有识之士都深刻认识到,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创造力和领导力,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对于提升女性领导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知识女性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大学女校长是高等教育、女性、领导力的集结点,是知识女性的杰出代表,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典型,她们不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更以自己坚韧顽强、宽厚包容、无私奉献的品质与情怀,阐释了女性领导力的独特内涵。对于广大女性来说,她们是教育典范和女性楷模,具有榜样的力量和示范的价值,定能引领青年女性沿着正确的道路勇敢前行。
女性的发展,既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女性自身具备积极进取的意志和宽广博大的胸怀。希望丛书的研究成果能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为女性高等教育提供宝贵借鉴,为精英女性的成长与成功给予智力支持;促进全社会更加重视女性平等的教育接受权和职业发展权;激励正在为打破“玻璃天花板”而奋斗的新一代女性,为女性领导力的培育与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是为序。
王增藩编著的《谢希德(复旦大学校长)/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记录了大学女校长谢希德的成长、任教、治学、办学的个案,通过全球视野关注了大学女校长群体的教育共通性和文化差异,对于研究高等教育领域女性领导力的形成规律颇具理论价值。
王增藩编著的《谢希德(复旦大学校长)/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介绍了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的成长经历、求学之路、事业发展、治校经验以及她对高等教育作出的贡献。本书内容详实,材料丰富,全面展现了谢希德生活和事业的全貌,是研究大学女校长的经典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