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希腊史(迄至公元前322年)(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英)哈蒙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哈蒙德著的《希腊史》充分利用考古研究材料和古典文献,较为详尽了勾勒了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历程。引证资料翔实确凿,论述详略得当,既有对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的描绘,又有对政治形势,历史人物细致入微的分析。被公认为20世纪古希腊史研究的杰作,是研究古希腊史及世界古代史的必备参考书。

内容推荐

哈蒙德著的《希腊史》充分运用考古研究教材和古典文献,叙述了从希腊远古时期至公元前322年亚历山大去世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分析了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的起源和消失原因,希腊城邦制国家的形成和特点,用较大篇幅叙述了希腊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战争——波斯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和亚历山大的远征,对它们的起因和影响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并对古希腊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多有涉及,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从而较为详尽的勾勒了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历程。是20世纪公认的一部希腊史杰作。

目录

再版前言

导论 希腊地理概况

 一、一般特征

 二、州区和岛屿

 三、古今变迁

第一卷

 希腊远古诸文明和大移民运动(约公元前6000一前850年)

 史料来源

 第一章 爱琴诸岛的居民点与米诺斯文明

第一节 米诺斯文明的起源

第二节 米诺斯文明

第三节 公元前1450一前14。0年的克诺索斯

 第二章 希腊大陆和迈锡尼文明

第一节 大陆的各族居民

第二节 迈锡尼文明的兴起

第三节 公元前1400一前1200年的迈锡尼世界

第四节 迈锡尼世界的语言和传说

第五节 荷马史诗和迈锡尼的背案

 第三章 大移民运动

第一节 对大陆地区的入侵

第二节 入侵者的特点

第三节 埃奥利亚和爱奥尼亚的移民

第四节 爱奥尼亚人和荷马史诗

第二卷

 希腊的复兴(约公元前850一前546年)

 史料来源

 第一章 文化和政治的复苏时期(约公元前850一前730年)

第一节 东方的影响和赫西奥德的宗教思想

第二节 城邦的兴起

第三节 斯巴达的扩张

第四节 其他多利亚城邦

 第二章 希腊城邦的殖民扩张

第一节 希腊的资源

第二节 殖民的性质

第三节 东北方的殖民城邦

第四节 西方和南方的殖民城邦

第五节 殖民运动的目的、原因和后果

 第三章 公元前"750一前550年希腊城邦的商业发展

第一节 东方贸易

第二节 居间诸岛

第三节 地峡地区的市场

第四节 交易的中心

第五节 铸币的发明和散布

 第四章 公元前750一前550年的战争

第一节 边境战争和争霸战争

第二节 中部希腊的军事强国

第三节 早期战事的特点

 第五章 雅典以外各城邦的宪制发展

第一节 王制的衰落

第二节 贵族

第三节 大陆的僭主政治

第四节 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僭主

 第六章 雅典的宪制发展和斯巴达同盟

第一节 公元前600年以前的雅典国家

第二节 梭伦的立法和经济改革

第三节 梭伦的宪制改革

第四节 梭伦的原则和庇西特拉图的崛起

第五节 斯巴达同盟

 第七章 公元前850一前546年的宗教与文化

第三卷

 希腊的凯旋(公元前546一前466年)

 第一章 波斯的扩张和雅典的成长

第一节 波斯的霸权

第二节 雅典的僭主政治

第三节 克利斯提尼的改革

第四节 雅典的成功

 第二章 斯巴达同盟和希腊城邦的动乱

第一节 斯巴达的政策

第二节 城邦联盟的开始

第三节 爱琴诸岛和波斯

第四节 西部的战争

第五节 军事力量的发展

 第三章 爱奥尼亚起义和波斯对雅典和厄律特利亚的远征

第一节 爱奥尼亚起义

第二节 起义的余波

第三节 希腊的形势

第四节 对厄律特利亚和雅典的远征

 第四章 薛西斯对希腊的人侵

第一节 雅典在海军和政治方面的准备

第二节 斯巴达和希腊会议

第三节 波斯军力逼温泉关

第四节 萨拉密斯之战

第五节 希腊人在普拉提亚和麦卡利的胜利

 第五章 雅典同盟的发展

第一节 雅典与斯巴达的关系

第二节 雅典同盟的组织及其成就

第三节 斯巴达的烦恼

第四节 公元前479一前466年的雅典政治

 第六章 公元前490一前466年的西部希腊人

第一节 迦太基的入侵和希墨拉之战

第二节 西西里僭主政治的后果

第三节 意大利的希腊城邦

 第七章 文学、思想与艺术(公元前546一前466年)

第一节 品达与色诺芬尼之间的对比

第二节 埃斯库罗斯、毕达哥拉斯和爱奥尼亚哲学家

第三节 历史、地理、医学与喜剧

第四卷

 雅典与斯巴达的大战(公元前466一前404年)

 第一章 雅典对波斯和斯巴达之战

第一节 民主改革和雅典与斯巴达之决裂

第二节 雅典在两条战线上的攻势

第三节 伯里克利的领导与雅典帝国

 第二章 十五年和平

第一节 帝国的加强

第二节 雅典和若干斯巴达盟邦的争端

第三节 导致战争的各项谈判

第四节 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及其帝国

 第三章 艺术、文学与思想(公元前466一前431年)

 第四章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第一阶段

 (公元前431一前421年)

第一节 雅典在公元前431一前429年的灾厄

第二节 雅典胜利在望(公元前428~前424年)

第三节 雅典的失败和尼西亚斯和约

 (公元前424一前421年)

第四节 公元前466一前421年间的西部希腊世界

 以及雅典的干涉

 第五章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第二阶段

 (公元前421一前404年)

第一节 不稳定的和平(公元前421一前416年)

第二节 西西里远征

第三节 波斯参战

第四节 雅典的寡头政府

第五节 争取海上优势的斗争

 第六章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文化危机

第五卷

 霸权转移时期(公元前404一前354年)

 第一章 斯巴达的霸权(公元前404一前386年)

第一节 这时期的种种政治问题

第二节 斯巴达的问题与资源

第三节 阿提卡的寡头政治和内战

第四节 斯巴达与波斯交战

第五节 科林斯战争与大王和约

 第二章 狄奥尼修斯和斯巴达的专制措施

 (公元前386一前368年)

第一节 斯巴达帝国的鼎盛

第二节 狄奥尼修斯一世的业绩

第三节 公元前379一前374年的解放战争

第四节 斯巴达的倒台

 第三章 主要大国的瓦解

第一节 鼎盛时期的彼奥提亚

第二节 彼奥提亚联盟和雅典同盟的衰落

第三节 走向混乱的西西里

 第四章 希腊动乱的社会与经济背景

第六卷

 马其顿的兴起与扩张

 第一章 马其顿进入希腊强国之林(公元前359一前346年)

第一节 马其顿大国的重建

第二节 腓力普在帖撒利和色雷斯

第三节 马其顿和雅典在卡尔西狄斯的冲突

第四节 腓力普结束神圣战争

 第二章 马其顿控制希腊各邦(公元前346前336年)

第一节 外交斗争

第二节 入侵希腊

第三节 希腊的安置和腓力普被刺死

第四节 公元前345一前322年的西部希腊

 第三章 公元前4世纪的文化背景

 第四章 亚历山大和希腊人击败波斯

 (公元前336前330年)

第一节 亚历山大在欧洲建立霸权

第二节 小亚细亚的战役

第三节 叙利亚和埃及的征服

第四节 波斯的战败

 第五章 亚历山大征服东方(公元前330一前323年)

第一节 东部各省的平定

第二节 入侵印度

第三节 回师及亚历山大之死

第四节 亚历山大的成就

 第六章 帝国的分裂与安提帕特占领希腊

 (公元前323一前321年)

第一节 第一次继承人之战

第二节 拉米亚战争

第三节 不同的自由观念

附录1 有关本书第一卷的考古资料的简略参考书目

附录2 公元前13世纪一前12世纪的纪年

附录3 公元前8世纪一前6世纪的殖民表

附录4 最早铸币之定年

附录5 公元前431年进攻普拉提亚的定期

附录6 公元前4世纪斯巴达、彼奥提亚及雅典的军事力量

附录7 公元前370一前362年年表

附录8 伊苏斯、高加米拉之战与波斯军中的希腊雇佣兵

译名对照及索引

试读章节

导论希腊地理概况

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图式使得迈锡尼文化的传播以及其后的腓尼基人和希腊人的殖民活动多半导向和局限在地中海沿岸,而不大深人马其顿和叙利亚的内陆。因为,在所有这些沿岸地带都能推行同样的生活方式。在冬季的雨水和阳光之后,干热的夏季带来了为橄榄、葡萄和无花果成熟所需的漫长的萌芽和生长季节,也有利于谷物的种植。充足的阳光、温和的冬日和干暖的夏季,都激励了居民的精力,有利于户外生活。习惯于这些条件的克里特、希腊和腓尼基平原上的居民,当他们被迫外迁寻求新居时,自然会选取那些具有地中海气候特征的地方。

希腊大陆的地表有一大半是多山的丘陵地带。其中较高的部分,一直往南延伸到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阿尔卡狄亚高原,都属于大陆性气候带。这些地区人烟稀少,通常覆盖着森林和灌木,或因水土流失而成为石灰岩和大理石的秃山荒岭,但它们在希腊经济中仍有重要作用。最重要的是,在漫长而干热的夏季中,它们提供了低地平原所没有的放牧草地。每年四五月间,大群绵羊从低地来到高地放牧,秋天从高地返回低地。这些山地也牧养了牛、猪和山羊。因此,由山地提供的肉乳产品,加上平原出产的谷物、橄榄、水果、菽粟、蔬菜等,就使希腊人的食品种类极为齐备。山区还提供木材作为燃料和建筑材料,其中如松、柏、杉木可供造船,栎橡可制作染料、猪饲料和鞣皮料(甘宁)。生活在分散的村落和茅舍中的山地居民,保有强韧的体质和坚定的气质,这是他们那些过惯温和气候和安逸生活的平原同胞难以保持的。

平原地区居住着大部分人口,组成市镇和大村庄,以农业、渔业和贸易为生。肥沃的平原为数众多,但大多数面积很小,直到今天希腊的可耕地也只占全部土地面积的18%,在远古时期当然会更少。因_此,可耕地始终是被热切需求的,因为它生长着至关重要的粮食。希腊的平原地区较之山区在物产和人口方面都要富庶和众多,并且气候温和,出海方便。当山区居民还处于闭塞落后状态时,平原地区已是人文昌盛了,然而,每当平原居民处于衰败之际,阿尔卡狄亚、亚该亚、埃托利亚和北希腊的山民就会在精力和勇气上显出优越性。

在整个希腊历史上,山地居民始终对平原居民施加压力。山区的过剩人口不停地流向平原以求生计。贫苦的北方人为南方的温暖气候和平原上的丰富农产品所吸引,不断地涌向南方。然而,面积微小的平原地区本身就为人口众多所苦,它的过剩人口因为习惯于地中海的气候和生活条件,纷纷迁居海外具有类似条件的地方。这种迁移运动总是经常地(虽然不是连续地)出现于各个历史时期,今天仍和古代情况一样。

在地中海地区内,爱琴海区域是气候最佳、位置最优越的。暖和的夏季在这里持续时间最长,冬季也最温和,海中鱼类品种众多,尤以金枪鱼最为可贵。爱琴海周围都有陆地环绕,只是在南面以一连串岛屿和浩淼的利比亚海相接。在夏天,它的海域对航海者是特别有利的,那时每天早晨有风吹向海中,傍晚又有风吹回海岸,而在海上则经常刮着从东北方吹来的厄特西安风,岛屿星罗棋布,处处总可以看到陆地。白天能见度良好,晚上则群星闪烁;众5多的岛屿和港汊提供了躲避风暴的场所,潮汐不大,海流罕见,小船可以在岸边浅滩完全靠岸。因此,夏天的爱琴海变成了原始航海业的天然摇篮。但是,希腊人也正确地把大海看成一个三心二意的女人,因为在一个被大陆环绕的海域,有时会出人意料地猛然刮起狂风,而背风的海岸也可能尽是巉岩绝壁。在冬季则经常有风暴,航行是极危险的。即使是一艘现代快艇,航海设备齐全并能在一般风速中逆风而行,也极少在冬季出航。

在希腊半岛西岸的爱奥尼亚海,也具有一些和爱琴海相似的优点。在大陆上有科林斯湾、安布拉西亚湾和奥里空湾作为避风停泊之所,和海岸平行的一连串岛屿也是富有港湾的。在这里,夏天的向海风和向岸风,同样有利于沿岸航行,一直到亚得里亚海口为止。但是,若深入亚得里亚海,或者从科尔西拉岛和奥里空湾横渡而达意大利半岛的南端,则常常是危险的,因为从东北方来的厄特西安风向狭长的亚得里亚海域刮去,就会形成大浪。然而,古代航海者认为,从科林斯湾直接航达西西里或意大利是更为危险的。至于南面的大海,由于海中没有岛屿,无论遇上风暴或无风都不利于航行。古代海船很少横渡这片海域以达非洲。它们宁可沿着一串岛屿东航亚洲,并沿叙利亚、巴勒斯坦海岸抵达埃及。P3-5

序言

对于有五千年文明传统的中国人民说来,西方的希腊文明始终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参照对象。希腊开创了西方文明的传统,虽然它在两千年前就已衰亡,可是它树立的古典楷模却延续至今,所以西方有识之士仍然总是“言必称希腊”。如果说在从古到今的东方文明中我们中国不愧为擎天巨柱,那么古典希腊在西方文明中可被公认为一条辉煌夺目的红线。正因为如此,当国人初次接触西方之时,古希腊始终是我们注意的一个“热点”,无怪乎第一本由中国学者翻译的西方学术名著,便是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它于1604—1608年由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为中文,受到中国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徐光启对这部古希腊著作中包含的科学性光彩很是佩服。他一方面肯定“此书为用至广,在此时尤所急须”,一方面又展望未来说:“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①可以说,他在明末之际已模糊地预感到希腊开创的西方文明中的某些科学性的精华(我国“五四”时代热烈欢迎的“赛先生”),正是中国未来之所必需。这个第一例也形象地表明,在我们东方人看来,希腊文明最杰出之处,就是它在那么遥远的古代便为未来的近代西方孕育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这也可说是最为吸引我们的“希腊文明之谜”吧!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局看,这个“希腊文明之谜”却不难解开,因为它无论如何神奇,终归是人类文明发展总过程的一部分。随着历史科学(包括考古学)的进展,我们逐渐对希腊历史的远古部分有了较清楚的认识,而这一部分正是过去人们了解得很不够,从而加深了希腊之谜的浓雾的部分;另一方面,同样也是通过历史研究和考古发掘,我们逐渐对包括希腊在内的古代世界和古代社会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也了解了希腊和走在它之前的各个古代东方文明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异同;与此同时,本来比较丰富(当然只是相比于其他古国而言,若用现代要求看则仍很不够)的希腊古代文献,于今也可用新的科学和史学眼光加以诠释、比较、订正和分析。总而言之,对希腊历史与文明的比较全面、比较科学的新的了解和综合,现在已有可能了。如果说20世纪初的口号主要是“重新改写希腊史”,那么到20世纪中叶这一改写已落实到一些杰出的著述中,本书——哈蒙德的《希腊史:迄至公元前322年》便可被以为是其中之一。

N.G.L.哈蒙德(Hammond)是英国著名的希腊史研究家,他在20世纪50、60年代相继担任两部英国最重要的古典史学巨著——《牛津古典辞书》和新版《剑桥古代史》的主编,就充分说明了他在希腊史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与此同时,他还应牛津大学出版社之请,写了这部长达70多万言的《希腊史》。本书初版于1959年、1967年出了第二版,以后多次重印,受到广泛欢迎,被公认为20世纪希腊通史著述的重要成果之一。哈蒙德此书所以成功,除了文笔精练清丽,不失古典风范而外,更重要的是他能综合融汇上述各方面史学考古研究的进展于一炉,既立足于希腊又放眼于整个地中海文明,既充分重视考古研究又全面利用了古代文献,考据精确而又眼界开阔,从而能把希腊历史从远古到公元前322年的长期发展较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史学界出现的新趋势是走向新的综合。各种对立的学派和观点取长补短、互为促进固是一种综合,考古新证与传统史料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也是一种综合,史实校订和规律探索并行不悖、异曲同工更是一种综合……但归根结底,这种新的综合的大势无非是历史科学本身的进展已达到万流归宗的地步,即归结于对历史事实本身的比较全面、比较客观的理解。若说哈蒙德此书反映了较新的史学研究的水平,也是指其具备了这种综合与理解而言。因此他这部书受到各国和各方面史学界的欢迎,也受到东西方学术界的欢迎。由于对希腊古史的实际有较全面的理解,书中不少论点和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希腊历史得出的结论是相近的,有些见解也是很有启发性的。

本书的另一优点,对我们说来也是特别有用的,便是它对有关文献史料的征引相当完备。哈蒙德曾以充分考核史料为本书写作宗旨,他在这方面用功的勤苦、学力的深厚素为国际史学界推崇,而深入之后能浅出、繁博之上见简明,却又是别人难以企及的。因此,凡某一史实于古典文献有征之处,无论多寡他都详予罗列,但这些征引出处又不等于直接引文,只是提供读者做进一步探讨研究之用,因此提到的文献虽与史实有关,却不一定观点一致,多种出处彼此之间也有差异甚至矛盾之处(为了保持行文的简洁,哈蒙德对注释出处一律用简称,我们翻译时为保持原文风格也做了相应处理,这方面问题较多,下面另附专文详加说明)。哈蒙德觉得这样一来可引起读者去检索古籍、接触原始资料的兴趣,他的这个希望对于我们中国读者说来应更富有启发性。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西方古籍的了解仍非常有限,哈蒙德此书比较丰富的古籍出处征引对我们的学习研究就有“按图索骥”的功效,岂不是特别有用么?虽然对古籍旁征博引并非评价史学成就的唯一标准,哈蒙德此书重视古籍的倾向却不失为新史学的综合发展中值得注意的一面,也是我国有关研究亟待加强的一面。

我国世界史学界的老前辈齐思和、周一良、吴于廑、胡钟达先生对本书的翻译工作十分关怀。译文初稿是在“文革”期间抽空完成的,当时依据的英文本是1959年的初版。后来,我们看到了1967年的再版和1977年的重印本,发现第一卷的第一、二章有较大改动,因当时我正在美国讲学,遂请郝际陶同志据新版改译了第一章第一节的前数页和第二章第一节以及附录2—8,并对大部分译稿做了初步校阅。后来,经林志纯先生协助,又请程庆昺同志对全书译稿再校一遍,最后由我定稿。由于我们都忙于其他工作,此书译、校竟拖延20余年之久,深感成事之不易。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对本书的翻译工作自始至终给予大力支持,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译稿将难以完工,在此谨向编辑部有关同志致以深挚的感谢。尽管时间拖了很长,最后定稿仍感仓促,疏漏在所难免,尚祈海内外专家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朱龙华

癸西清明于北大畅春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