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默生论生活/人格修养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爱默生论生活》的英文原著名为了The Conduct of Life,直译应为《生活的行为》。共分9章,其中《命运》、《力量》、《幻想》和《随想》的一部分着重探讨了“恶的命运”与“人的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人们应该如何对待命运、成功、理想等等,《财富》、《修养》、《崇拜》、《举止》和《美》则论述了人们应该具有的高雅的价值观念。

内容推荐

《爱默生论生活》是“人格修养文库”系列之一。

关于命运,爱默生说“对命运的最佳利用方式是教导人们具有一种不畏生死的勇气。”

关于力量,爱默生说“生活就是对力量的追求,而力量是一种充满了整个世界的元素——在每一个瞬间,每一条罅隙,它卻无所不在……”

关于财富,爱默生说“人是生来应当富裕的;或者说,只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思想吻合于大自然,人就会不可避免地富裕起来。”

关于修养,爱默生说“当整个世界部住追求力量,追求作为力量标志的财富时,修养却在校正着成功的理论。”

关于崇拜,爱默生说“道德使一印入平等,也使一切人变得富有和坚强。”

关于随想,爱默生说“修养的秘诀,就是要认识到:有一些伟大的东西会不断地再现,既在最偏远的穷乡僻壤里再现、也在五光卜色的都市生活里再现。”

《爱默生论生活》以把关于时代的问题转化成有关生活准则的实际问题为宗旨,力图从不同的方面回答“我将怎样地生活”这个问题。

目录

译序

一 命运

二 力量

三 财富

四 修养

五 崇拜

六 随想

试读章节

我们就是这样追溯着命运:在物质中,在心灵中,在道德中,——在种族中,在阶级的迟滞延缓中,同样也在思想和性格之中。无论在哪里,它都是束缚与局限。然而命运自己也有主人;局限性本身也有局限。从上观察和从下观察,从里观察和从外观察,它们自身不尽相同。这是因为,尽管命运是无穷无尽的,力量——它是这个二元世界中另一方面的事实——也是无穷无尽的。如果说命运紧逼着力量,限制着力量,那么力量也伴随着命运,反抗着命运。我们必须尊崇命运为自然的历史,可是历史绝不仅仅限于自然的历史。那么是谁是什么在探究和评判着这个物质世界呢?人并不属于自然的体系,并不像铺位连接着铺位,或者像肚子连接着身体上的各部器官那样是自然这一链条上的一环;人也不是什么卑鄙可耻的荡妇,而是一位了不起的对抗者,是宇宙极限的硬性聚合。他暴露出了他与低劣于他的事物的关系——粗笨愚蠢、小头小脑、形似鱼类、四足皆可当手用。这种四足兽的外貌不扬,尚未完全演化成二足动物,而且他要获得新的能力就必须付出损失某些原有能力的代价。但是,在他的身上有着使行星爆炸使行星成形的电光;在他的身上可以发现行星与恒星的创造者。在他的一边是自然的系列,沙岩与花岗岩、岩礁、泥炭沼、森林、大海和海滨;在他的另一边,是构成和溶解自然的思想与精神;——在这里它们是并肩并立的上帝与恶魔、心灵与物质、国王与阴谋家、束缚与发作;它们一起在每个人的眼睛和大脑里平静地向前行进。

人也不能无视自由意志。不妨冒一次自相矛盾的风险吧:自由就是必然。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站在命运的一边,说:命运就是一切;然后我们要说:人们的自由就是命运的一部分。灵魂中选择与行动的冲动永远在喷涌。才智抵消命运。只要一个人在思考,他就是自由的。虽说没有什么能够比奴隶——大多数人就是奴隶——得意洋洋地叫喊自由更加令人讨厌;虽说没有什么能够比那些从来就不敢于思考或行动的家伙非常轻率地就把某些《独立宣言》之类的纸上论道或者法定的选举权错当成自由更加令人憎恶;但是,人们能够两眼避开命运,而瞩目于另外一个方向——着眼于现实就是另一种观点,这是一件十分有益于人们身心的事情。人与那些现实事物的正常关系是使用和支配,而不是在它们面前卑躬曲膝。神谕道:“莫要注视自然,因为她的名字叫宿命。”过多地考虑那些局限性会导致自卑。那些大谈天数和命星之类的人处在一个更为低下的和危险的水平上,他们是在自己招惹他们所害怕的厄运。

我曾谈到过那些富于直觉和英雄的民族,把它们作为自豪的命运信仰者。他们和命运一起同心协力;每遇事变都能忠实地听天由命。但是,当这一信条为弱者和懒惰者所持有时,它就给人以另一种不同的印象。正是懦弱和恶毒的人们才把过错归咎于命运。若要正确地利用命运,就应该把我们的行为提高到崇高的自然状态。自然力是粗犷的,是非它们自己就无法战胜的。那么就让人也是如此。让他从胸中清除掉虚幻的自以为是,以达到自然水准的风度和作为去显示他的主宰地位。让他意志坚定,仿佛他的意志是用地球引力的绳索加以固定。没有任何力量,没有任何劝辞,没有任何贿赂能够使他放弃自己的目的。一个人应该在与江河、橡树或者高山相比时占有优势地位。他应该更加擅于流动和伸展,更加擅于抵制这一切。

对命运的最佳利用方式是教导人们具有一种不畏生死的勇气。当你明白你是在命运天使的指引下,你就毅然而然地去直面大海上的烈火,或者是你朋友家里的霍乱病,或者是你自己家里的夜盗,或者是你职责道路上的一切危险。如果你相信命运于你有害,那么起码为了你自己的利益,去相信它吧。

因为,假如命运是这样地盛行,那么人也就是它的一部分,因而可以用命运去对付命运。假如宇宙有这么一些凶残的不测,那么我们的分子在抵抗时也同样凶残。倘若不是我们体内空气的反作用力,我们就会被空气压扁。一支用薄薄的玻璃片制成的玻璃管若是同样装满了海水,就能够抵挡海洋的震荡。如果在打击中有着无限的威力,那么在反冲击力中也会同样有着无限的威力。

1.不过,用命运对付命运只是回避和防御;而同时也应有高贵的创造力。思想的启示把人们引出了奴役状态,进入了自由的天地。关于我们自己,我们恰当地说道:我们出生,随后我们再生,并且多次再生。我们有一连串的经历,它们是那样的重要,因而新的经历忘却了旧的经历,由此也忘却了关于七重天或九重天的神话。生命的节日是伟大的一天,是最重要的一天;在那一天,心灵的眼睛将会睁开,看到万物的统一性,看到法则的无所不在——它会看到存在的事物就是必然存在的事物,就是应该存在的事物,就是现存的最好的事物。这种达到极致的幸福从上天降临大地,将我们浸染,我们便能洞悉一切。它存在于我们的身上,可我们更是存在于它的体内。如果空气能够到达我们的肺部,我们就能呼吸和生存;否则,我们就会死亡。如果光明照亮了我们的眼睛,我们就能看见;否则,我们就会失明。而如果真理进入了我们的心灵,我们就会忽然间膨胀扩充,达到同真理一致的尺寸,仿佛我们长大成同天地一样大小。我们就像法则的创立者;我们为自然代言;我们推测,我们先知。

这种洞察力使得我们突然转变为宇宙精神这种精神与天地万物相对,也像与其他一切相对一样与我们自己相对——的同类,与它享有共同的利益。一个凭借着洞察力发言的人断定心灵所认为真实的东西就是真实的:由于心灵是不朽的,他就说:我是不朽的;由于心灵不可战胜,他就说:我强壮有力。心灵不在我们之中,但是我们在心灵之中。它属于创造者,而不属于被创造者。一切事物都为心灵所触摸和改变。它使用万物,却不为任何外力所使用。它超越那些分享着它的人们,又远离那些无法分享它的人们。而那些没有分享它的人们就是牛羊一般的家畜。它起始于自身;而非起始于前人或者更高尚的人,也不是起始于福音书、宪法、学院或是习俗。无论它在哪里闪耀,自然都不再是侵入者;相反,所有的事物都留下一种如音乐如绘画的印象。人们的世界显得像一出没有笑声的喜剧:全体的人类、利益、政府、历史,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家玩具店里的玩具造型。心灵并不过高估计个别的真理。当一位智者的话语被引用时,我们热切地聆听着他的每一种思想和每一个字词。但是,就在他的面前,我们自己的心灵也会激发起活力;我们很快就会忘记他的话语,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所起到的新的作用要比对他的任何思想更感兴趣。猛然间我们已经登高进入一种威严的境界,正是这种境界,这种无我的状态,这种对自我主义的鄙夷,这种法则的领域,在使我们聚精会神。过去,我们曾朝着这边迈出一小步,又朝着那边迈出一小步;现在,我们仿佛置身于气球之中,我们并不过多地考虑我们的出发点和我们的目的地,而是思考着这条道路的自由与荣光。

你能增加多少智慧,你就能获得多大的有机体的力量。能够洞穿意图的人就能够操纵这种意图,而且必然要立志实现那些必须实现的事情。我们尽可以坐下来统治一切。尽管我们会睡觉,我们的梦思就会起而代之。虽说我们的思想不过只有一个小时的历史,然而它证明了一种最古老的必然性,即神灵与思想不可分割;与意志不可分割,它们肯定一直是共同存在。它使我们知道了它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与神性,而这些至高无上的权力与神性都拒绝与它分离。它并非是我的思想或你的思想;它是所有心灵的意志。它被倾注于所有人的灵魂之中,并作为灵魂本身使人们成为人。我不清楚在我们大气层的上层是否真有如同有些人所宣称的那样一种永远向西的气流,它承载着一切能够飘升到那一高度的原子。但是我能看见:当人们的灵魂达到一定程度的清晰的感觉时,他们能够获得一种超越自私的知识和动机。意志的一口气息能够吹遍灵魂的宇宙,能够终古不息地朝着正确的和必然的方向吹去。它是所有的智慧所吸入和呼出的空气;它是那股把天地万物吹入它们的顺序和轨道的风。

思想通过把心灵提高到一个万物皆可塑造的领域而溶解物质的宇宙。在两个人之中,每一个人都遵循着他自己的思想;思想最深刻的那一位就会具有最强有力的性格。情形永远是这样:一个人会比另一个人更能在一段时期里代表神圣天道神意的意志。

P17-22

序言

两岁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年)曾被父亲戏称为“迟钝的学者”。然而,正是这位“迟钝的学者”却以他哲学家的思想、演讲家的口才和文学家的文笔,深刻而又广泛地影响了19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学者乃至世界各国的学者。他的超验主义思想直接引发了19世纪美国哲学、宗教、文学和社会文化生活领域里的一场变革,推动了美国社会改革大潮(包括废奴运动和早期女权运动)以及美国文艺复兴文学的发展。由他作为精神领袖的“超验主义俱乐部”及其一小批文人实质上是发动了一场美国文化的独立战争,借此向世人宣告了美国精神要彻底地摆脱欧陆传统束缚的强烈意愿。虽然他的同代人和后代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却没有人能够不为他的个人主义的思想、自立自强的说教、乐观向上的理想以及视权威如草芥的勇气所感染。如果说此前的美国文化是由乔纳森·爱德华兹、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佛逊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赴后继地从宗教体验、世俗经济和政治理想等多个方面加以精心设计和初创的话,那么这一文化的最鲜明的美国特色却是由爱默生依据东西方文化思想最早集成的。他把自己潜心的思悟和天成的直觉统统化入美国的精神,好似“美国的孔夫子”一般企图通过“游说”(四处演讲)和“论语”(各种随笔、日记、书信、诗篇和文章)来实现自己塑造新的美国人和美国社会的梦想。

爱默生曾经做过牧师和教师,是散文家,是诗人,但他首先是一个“思想者”,一个“思考着的人”。无论是《自然》(1836)、《美国学者》(1837)、《神学院毕业班演说》(1838)这些里程碑式的名篇,还是《随笔》(第一集1841;第二集1844)、《代表人物》(1850)、《英国特色》(1856)、《生活的准则》(1860)、《社交与独处》(1870)、《文学与社会目的》(1875)这样的名著,都闪烁着伟人独立思想的火花。其实,爱默生的梦想归根结蒂就是要将人们都还原成不假历史、不假权威、不假书本、不假惯例的独立思考的人。爱默生从骨子里厌恶一切陈规陋习和霸权偶像,抵制一切因循守旧和卑躬屈膝。生来神圣的他号召同样生来神圣的我们一道融入自然,融入自己的心灵,荡涤浊臭的世俗物欲与卑下的从众情感,恢复我们高尚的灵性和神性,思自己所想,行自己所为。在他看来,人是平等的,又有着天壤之别:那些放弃了自己天然的权利,不相信自己,宁愿摹仿他人把自己禁锢在低俗的物质世界中,依靠拾人涕唾、为人奴仆而谋生的人,只能浑浑噩噩地如行尸走肉般苟延残喘;而只有那些独立地追求自然的精神和道德之真善美的人才可以生活在与“超灵”(或曰上帝、天道、真理等)自由沟通的崇高的境界之中。

是伟人,就难免遭人误读曲解。爱默生的乐观学说、个人主义以及逻辑松散的文风就曾经备受非议。实际上,爱默生并非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人生的苦难、社会的丑恶、命运的多舛,只是他不像钟情于黑暗色调的爱伦坡、霍桑和麦尔维尔那么悲观而沉迷于对人的变态、畸形、罪恶和自然的暴虐的探究。他的理想主义源于他对人性毕竟具有通透的内心光明的肯定,源于他那人类必定能够征服自然恶势力的信念。他对个人的推崇则是由于他谈论的是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而非是人的一己私欲;是由于他对人类毕竟能够通过自立而重获灵魂新生的前景深信不疑。他时而出现的自相矛盾反倒是折射出了他的善恶并存、得失互偿的哲学思想。过去,我们通常注重的是爱默生较早时期(1836—1850)的著作,而对他此后的论述则持“老调重弹”或“创作力减退”的观点,如此便难以克服对他的误解。其实,我们相信,通过阅读类似《生活的准则》这样的爱默生较后时期的名著,我们完全可以避免一些有关爱默生的偏见。应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爱默生在这些著述中变得越来越审慎、周全、温和与宽容,越来越关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他的乐观变得越来越沉稳、厚实,有时甚至透射出悲观。他个人也依然继承着美国人原本就不缺乏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尽管更多了一丝高雅和超凡的气质。当然,从他多数的文章来看,其思想的连贯性还主要是依靠直觉,不大关心结构的严密与完整。他一如既往地喜欢就事论事,忽而围绕着一个主题旁征博引,罗列大量的事例,铺叙大段的文字,似乎理不说透不甘心;忽而又以一串串的隽语或警句亮人眼目,振聋发聩,似乎语不惊人誓不休。

《爱默生论生活》的英文原著名为了The Conduct of Life,直译应为《生活的行为》。考虑到“conduct”这个英文单词也有“引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的含义,窃以为译为《生活的准则》或《生活的操行》可能更为准确、恰当和易于理解。全书共分9章,其中《命运》、《力量》、《幻想》和《随想》的一部分着重探讨了“恶的命运”与“人的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人们应该如何对待命运、成功、理想等等,《财富》、《修养》、《崇拜》、《举止》和《美》则论述了人们应该具有的高雅的价值观念。全书以把关于时代的问题转化成有关生活准则的实际问题为宗旨,力图从不同的方面回答“我将怎样地生活”这个问题。有鉴于此,译者认为翻译和出版这部译著对于生活在当今中国的读者们还是有借鉴和参考意义的。不过,由于本书此次所列入出版发行的译丛每本都有字数限定,为了保证体例的一致,译者不得不忍痛割爱,将原书中第五章《举止》、第八章《美》、第九章《幻想》删去,并重新将其命名为《爱默生论生活》。

本译著主要由任晓晋负责翻译。由于爱默生的思想和文字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译者虽竭尽全力翻译好这本名著,但疏漏和讹误之处恐仍有难免,望读者不吝赐教。

译 者

2010年8月27日于武昌珞珈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7: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