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适合年龄段6-12岁)》是为孩子健康成长而读书!系列工具书第六部。
给孩子定的规矩要简单、具体,只需一个动作就可以完成,比如“把床铺好”“地面无垃圾”“衣服都放在衣柜里”等,而不是“把房间收拾好”。
和孩子说话时,不要用问句,而要以尊重的态度、坚定的口吻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如“请马上把玩具收起来”,而不是“可以把玩具收起来吗?”,否则孩子会从字面意思理解成“玩具可收可不收”,并用一个“不”字一口拒绝你。
在孩子面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你越冷静,孩子就越服帖、越乐意遵守规矩。
只要掌握跟孩子定规矩的法则,孩子就完全照着你说的去做!
懂得听从他人的正确指导,是塑造孩子完美性格的重要基础,也是使孩子迈上成功之路的关键!
《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适合年龄段6-12岁)》是乔治·M.卡帕卡所著的一部家教经典。
《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适合年龄段6-12岁)》讲述:规矩要简单、明确、具体,孩子才乐意照着做!
说好了不买零食,一进商店他就攥着糖果、玩具不松手;讲好了只玩10分钟就回家,到时间后他偏闹着再玩一会儿;定好了写作业的时间,可他总要拖到临睡时才哭着说作业还没做……跟孩子定的规矩,总被孩子轻易推翻!
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对规矩有抵触情绪!聪明妈妈懂得用正确的方法跟孩子定规矩,让孩子快快乐乐照着做:
1. 给孩子定的规矩要简单、具体,只需一个动作就可以完成,比如“把床铺好”“地面无垃圾”“衣服都放在衣柜里”等,而不是“把房间收拾好”。
2. 和孩子说话时,不要用问句,而要以尊重的态度、坚定的口吻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如“请马上把玩具收起来”,而不是“可以把玩具收起来吗?”,否则孩子会从字面意思理解成“玩具可收可不收”,并用一个“不”字一口拒绝你。
3. 在孩子面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你越冷静,孩子就越服帖、越乐意遵守规矩。
……
只要掌握跟孩子定规矩的法则,孩子就完全照着你说的去做!懂得听从他人的正确指导,是塑造孩子完美性格的重要基础,也是使孩子迈上成功之路的关键!
前言 说了五六遍,孩子就是听不进去
第1章 跟孩子定规矩时,孩子为什么这么抵触?
第2章 了解情绪反应的过程,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抵触行为
第3章 定规矩法则1:面对面说话,小家伙才听你的
第4章 定规矩法则2:给予恰当后果,孩子就会乖乖听话
第5章 定规矩法则3:小家伙越闹越凶?就让他独自冷静几分钟
第6章 定规矩法则4:列个任务单,轻松培养孩子的自觉力
第7章 定规矩法则5:7个学习小妙招,小家伙做作业又快又好
第8章 定规矩法则6:给任务单添点新花样,才经得住孩子的软磨硬泡
第9章 定规矩法则7:孩子外出时爱撒泼,一定要事先"约法三章"
第10章 定规矩法则8:孩子喜欢在你忙时捣乱,就拿打电话做实验
第11章 定规矩法则9:先提醒后执行,叫孩子放下玩具很省心
第12章 全家齐心协力教孩子,定规矩变得很容易
第1章 跟孩子定规矩时,孩子为什么这么抵触?
明明跟孩子定好了规矩,为什么孩子总是不遵守?前言的例子中,史蒂夫先是答应妈妈说马上收拾玩具,但后来却和妈妈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其中牵扯了众多因素,部分是史蒂夫自身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是妈妈的原因。孩子为什么会冲动?
某些性格因素(尤其是“易冲动”)很可能引发孩子的问题行为。孩子如果反应过快、做事不经思考,那么他就更容易和家人产生冲突。事情的发展不如己愿时,人们心中就会滋生逆反情绪。有些人善于进行思考、分析,进而选择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而易冲动的人则很少去思考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就快速作出决定。这通常会产生负面影响,引发沮丧、生气等消极反应。
易冲动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由于大脑额叶不够活跃。这种不足最显著的表现是导致心理混乱,如注意力不足或多动症。不过,并不是易冲动的孩子就一定会心理混乱。
冲动会阻碍人们汲取经验。那些能控制情绪、三思而后行的人,在特定情况下面临选择时,会用足够的时间回忆以前类似的情形,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再次面临类似的问题时,他们就会选择以前最令人满意的方案,或者说,至少不会选择那些通常会导致消极后果的行为。
然而,易冲动的人,则不会深入思考每一个情形,不会回想先前的经历,因而更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出错误的选择。请记住重要的一点:易冲动的孩子需要不断在不同的后果中锤炼,最终才能学会控制情绪。
事先做好准备,应对孩子才不费劲
要弄懂史蒂夫的行为,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妈妈正赶时间。在妈妈看来,史蒂夫已占了上风,因为不管史蒂夫听不听话,她都得出门。这就使她自己感到力不从心,无法控制局面。
面对艰难的任务,我们应事先做好心理准备,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我们可以事先思考多种可能的方案,这样我们才能灵活应对不同的结果,不至于惊慌失措。久而久之,我们就能习惯成自然,灵活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与“麻烦人”打交道前,我们也要做好准备。例如,即将面试时,绝大多数人会事先在心里演练几次,特别是当这个面试非常重要、难度非常高的情况下。
仔细分析情况就能使我们保持冷静,这是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做好准备,事情就不会那么猝不及防。如果准备不充分,我们就会乱了阵脚。例如,当有人在你毫无防备时刁难你,那你内心的消极情绪就会波涛澎湃,顿时变得紧张、躁动。
那么,面对一个对你说的话总有抵触心理的孩子,你如何变得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呢?答案就在于,你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结果,明白孩子为什么有这种反应,并为所有可能会发生的结果做好准备,这样你就不会被孩子弄得措手不及。
学会尊重孩子的个性
别人经常问我,育儿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最快最好地实现这个目标?答案显然有很多种。但在我看来,教育孩子的目标就是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并为孩子以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其中,“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是指,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满足孩子物质、情感及教育方面的需求。通过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定的环境,关注孩子的健康与营养,鼓励并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为孩子提供一些认知方面的挑战与激励,促进孩子的成长,这样,孩子在物质和教育方面的需求才会被满足。至于情感上的需求,它虽然难以捉摸,却非常重要,它包括给孩子提供自由舒适的环境,给予关爱、理解与尊重,以及家长应给予的自由空间,这样,孩子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即使与家长的个性不一样,或与家长所期盼的那种个性不太相同,家长也不应遏制这种发展。
合理引导孩子,倔劲儿也能换来成功。
例1
玛茜是个年仅2 0岁的少妇,时不时就来进行心理咨询。她说丈夫专横无礼,常常虐待、压制她,并将她使唤得团团转。丈夫的朋友们到家里来玩时,她不得不伺候他们,还要忍受他们的粗俗无礼。等他们吃饱喝足拍拍屁股走人后,她就得收拾家里的烂摊子。而玛茜的老板也欺压她,隔三差五就要她加班,还克扣加班费,分派一些根本不是她分内事的工作。咨询师帮助玛茜认识到,并不是别人说什么她就得做什么,她是一个独立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也可以对别人加以管制。
有几次,玛茜的妈妈也在场。当听到玛茜讲述她的一些经历时,妈妈却说道:“她脾气非常倔,以前我们老得打着她她才听话。为什么在别人面前,她就不像在我们面前时那么倔呢?”一天,在咨询期间,玛茜小声地对妈妈说:“妈,是不是你把我所有的倔劲儿都打没了?”
例2
乔,32岁,离异,无业。有过两次婚姻,每一次离婚都是妻子先提出来的,说是再也无法与他相处。乔有个6岁的儿子,不过他很少与儿子联系,因为他这个前妻将他告上法庭,要求增加抚养费。乔气得再也不想与他们有任何瓜葛。
乔的朋友很少,他常与身边的人发生争吵,当他无法“为所欲为”时,他就会跟别人起冲突。他总被打得鼻青脸肿。乔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从没待够过一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老板要是开始使唤我,我就对他毫不客气,然后走人。”乔也承认自己不知被炒过多少次鱿鱼了。
乔与家人的联系也非常少。因为一些矛盾,他的亲兄弟也跟他断了来往。乔自己也不与父母联系,他说:“从小,他们就使唤我做这做那,想支配我的生活,这都让我无法容忍。”
P7-10
说了五六遍,孩子就是听不进去
史蒂夫,6岁,活泼好动。每当妈妈要他收拾好玩具,或关掉电视,或告诉他饭前要洗手时,他总是跟没听到一样。“战争”就这样上演了:先是不听不做,接着是又哭又闹,最后则是哇哇大叫。今天下午三点半,妈妈要赶在银行四点关门之前去处理一些事务。时间很紧,可是史蒂夫还在房间地板上玩积木呢。妈妈感到事情可能不太顺利。她走进史蒂夫的房间,催促道:“史蒂夫,把积木收起来,我们得出门了!”
“一会儿就好,妈妈!”
妈妈见儿子答应了,就离开房间,穿好鞋子。过了两三分钟,她又回到了房间里,看见史蒂夫还在玩积木。她又催道:“乖!别玩啦,妈妈正赶时间呢!”
“我还想把这个塔盖好嘛!”
没等儿子应声,妈妈又离开了他的房间。她拿上钱包、购物单,隔着房间冲儿子喊道:“史蒂夫,你弄好了没?”
史蒂夫没有回应。妈妈继续收拾着出门要带的东西。她回自己的卧室拿了车钥匙,又喊道:“史蒂夫,听见妈妈的话没?”
他仍没有任何动静。妈妈可真是耐不住性子了,她最清楚这个了——接下来他会反抗,尖叫、哭闹,或许还会使用“武力”。妈妈又在卧室里叫道:“史蒂夫,好了没?”
“就好了!”
妈妈再也压不住心中的怒火了。她知道,如果不把积木收起来,他们前脚出门,狗狗后脚就会把积木弄得乱七八糟,甚至可能啃积木。而如果她现在与史蒂夫展开“斗争”,又会误了去银行的事。想着想着,妈妈心里憋不住气了:“这孩子,怎么老是不听话?就知道惹我生气!”这回她猛地冲进房间,怒吼道:“没听见我说话吗?快点收拾你那些破玩意,马上!”
“不,我才不要!”
妈妈怒火冲天,忍不住想:“竟然连亲骨肉都不听我的话!如果我这样跟我爸妈顶嘴,我早就找个缝儿钻进去了!”已经三点四十五分了,妈妈觉得束手无策了,于是她恐吓道:“史蒂夫,你再玩的话,我就把它们统统扔进垃圾筒!我说到做到!快点收起来!”
史蒂夫还在堆着积木。妈妈跑出去拿了件外套,她一边穿外套,一边冲进了房间,看到史蒂夫还在玩,这下她气得脸都绿了,大声尖叫:“真是见鬼了!没听见我说要把它们都扔出去吗?我说到做到!快点收起来!”
“我才不管呢!”
妈妈冲了过来,猛地拽住史蒂夫的手,把他从积木堆中拉出来。史蒂夫手上来不及放下的积木呼呼地飞了出去,哐哐当当撒了一地。史蒂夫哭了起来,开始大叫:“别管我!”“我讨厌你!”妈妈在他背上狠狠地掴了一巴掌,让他赶紧去穿衣服。史蒂夫坐在地上,边哭边朝妈妈扔积木。妈妈只好蹲下身子,自己拾起积木来,还嘟囔着:“真是气死人了,以后你小孩也这样对你,让你尝尝这滋味!”
这是不是很熟悉?那么,妈妈对待史蒂夫的方式有什么不对劲儿吗?史蒂夫为什么不听妈妈的话呢?有什么“妙招”能让史蒂夫更听话呢?简简单单的三个问题其实牵扯了很多因素,包括史蒂夫的基本性格、行为习惯,以及妈妈的行为方式。
很多家长都想当然地认为,长幼有序,所以孩子就应当乖乖遵守家长定的规矩,必须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然而,孩子可不吃这一套。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家长有这种心理,孩子才更不听话、更喜欢跟家长对着干了。上面的例子不就是个明证吗?妈妈越责问,孩子就越抵触,反抗也就越激烈。所以,要想让孩子遵守规矩,家长应该给孩子更明确的理由,而绝非“我是家长,我说了算”式的命令。
孩子每次跟你对着干,都是有原因的。但仅仅明白这些原因,还远远改变不了孩子的行为,你需要有一套完整、有效的策略。
当然,你也应该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这样,你才能更有效、更成功地教育孩子,才会轻松、彻底地解决与孩子的矛盾,孩子才会服服帖帖、遵守规矩。
在学习书中的技巧之前,你得清楚自己想从中学到些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不过你得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让犟小孩瞬间变成乖小孩的“特效药”——让孩子变得懂事不是梦,但需要你的努力与投入。
还有,你千万不能对本书持以观望的态度,不要有“我先试试看吧,看看管不管用再说”的想法,如果这样的话,那非常可惜,你将会收效甚微。书中的方法行之有效,并经过数年的研究与临床实践得以证实。所以,你必须对书中的方法有足够的信心,去切实改变自己的育儿方式,并持之以恒,才能见到效果。在实施书中的方法时,如果你有任何一丝犹豫,都会被孩子察觉,从而影响方法的有效性。
本书将整个过程划分成简单易行的步骤,每条法则只要一两周就能被你熟练运用。只要你肯花时间、心思,孩子一定会有令你惊喜的进步。
临床医师们在教育叛逆的孩子时,总会遵循鲁瑟·巴克利设计的方案。经过实践,我发现这个方案的有些方法很管用,而有些方法却需要根据情况加以修正。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偶尔“没规没距”,那么巴克利的书及其与克莉丝汀·本顿合著的《亲子成长8步法:怎样教育不听话的孩子》(1998)可能就足以让你受用。但如果你觉得孩子总是把你的话当耳旁风,那你就需要更有力的解决方法,即本书的方案。
这个新方案完成之时,我就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以验证其效果。该方案是以科学心理学原理为基础,以大量的实践和科学数据作后盾,它的每一条法则都已得以验证,其研究结果可在专业文献中查询。实验表明,书中的每一条法则都能使孩子的问题行为发生率降低25%~65%。如果你综合运用多条法则,那孩子的行为将会有更大进步。
书中介绍了九条法则,它们彼此独立却又相互联系,每一条法则都是针对孩子经常表现出的某种特定的问题。这九条法则需要你逐步掌握,在进行下一条法则之前,你必须已对前一条法则应用自如。我的建议是,你每一两周只需尝试一条法则。这样,你和孩子才能有足够的时间适应这条法则。
第1~6条法则的顺序是精心设置的,它们能帮助你逐渐熟悉这些育儿方法。所以,请不要随意打乱顺序。打乱顺序或许可以在短时间内见效,但从长远来看还是得不偿失的。如果你依次完成了前6条法则的学习,那第7、8、9条法则的顺序就可以随你安排了。
每条法则后面都附有一张检核单,它能时刻提醒你不偏离该条法则。你可以在尝试一条法则前,先手做一份检核单,并把它贴在显眼的地方,这样可以帮你牢记每一条法则的细节之处。你记住得越多,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那么,这些检核单要贴哪儿呢?如果你的孩子还不会认字,那你可以把它们贴在冰箱门之类的显眼地方。这样,你会经常看见它们,它们也会提醒你这一周内需要注意的事项。而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能读书识字了,那你就要把检核单贴在一个隐蔽点的地方(比方说你卧室门的背后),保证你自己可以经常看见,但孩子看不见。
你可能会问:“我该不该告诉孩子,我正在实行一项新的育儿计划呢?”一般说来,我不大赞成告诉孩子。没有必要向孩子说得太清楚,你自己心知肚明就行了,让行动为你说话。需要你事先向孩子声明时,书中会明确标出。
如果孩子发现了检核单,并问你这是怎么回事,你该怎么办呢?这时,你无需撒谎,实话告诉他就行,但不必告诉孩子过多的细节,你可以这样说:“我正在实行一项计划,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相处。”不要让孩子觉得这项计划是对他的束缚,否则孩子会产生叛逆心理并对这项计划有所抵触。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所以请不要跳过第1、第2章,否则将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两章将帮你了解育儿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打下了这些基础之后,你才能受益最深,你和孩子定的规矩才会更管用。
那么,开始新的征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