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人本主义治疗》中,科克·施奈德博士和奥拉·克鲁格博士演示了存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如何在当代的心理学实践中提供有效的治疗。施奈德博士和克鲁格博士在书中论述了许多案例,帮助读者理解这种根植于哲学的方法,也是非常具有实践性的,全书分为理论;治疗过程;未来发展等几部分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存在-人本主义治疗/心理治疗译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
作者 | (美)柯克·施奈德//奥拉·克鲁格 |
出版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存在-人本主义治疗》中,科克·施奈德博士和奥拉·克鲁格博士演示了存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如何在当代的心理学实践中提供有效的治疗。施奈德博士和克鲁格博士在书中论述了许多案例,帮助读者理解这种根植于哲学的方法,也是非常具有实践性的,全书分为理论;治疗过程;未来发展等几部分内容。 内容推荐 《存在-人本主义治疗》中,科克·施奈德博士和奥拉·克鲁格博士演示了存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如何在当代的心理学实践中提供有效的治疗。施奈德博士和克鲁格博士在书中论述了许多案例,帮助读者理解这种根植于哲学的方法,也是非常具有实践性的。作者强调了存在的斗争如何通常成为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存在-人本主义治疗》两位作者运用他们丰富的经验,为存在-人本主义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清晰和简明的描绘。存在-人本主义治疗不仅整合了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理论,也吸纳了其他当代治疗方法中的策略和技术。随着案例研究的展开,施奈德博士和克鲁格博士将帮助读者再次熟悉这种理论,它在实践里是什么样子的,以及整合是如何发生的。 目录 译丛序言 丛书序言 如何使用本书配套的APA心理治疗录像 1.导言 2.历史 3.理论 4.治疗过程 5.评价 6.未来发展 7.总结 附录A 短程案例2:汉密尔顿 附录B 存在-整合模式的经验状态总结 附录C “典型”长程存在治疗中的改变阶段 附录D 长程案例2:克劳迪娅 关键术语表 推荐阅读/网站资源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简介 试读章节 来访者的斗争——事实上每一个来访者都有——在治疗的早期阶段会比较明显。对某些来访者而言,这个斗争可能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冲突;对另一些来访者而言,则可能表现为心灵内部的分离。举个例子,这些斗争可能包括了个人厌食与暴食的斗争,自己与老板的冲突,或者是潜能压抑与开展抱负的斗争。然而,不管来访者斗争的内容是什么,它们的形式都可以理解为两个基本成分——他们努力去显现的部分和努力阻抗、反对、阻碍显现的部分(Schneider,1998b)。如亚隆(1980)所说,参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功能之动力模型对“冲突力量”(forces in conflict)的理解,人们可以依据存在主义对阻抗和防御的描述,把它也看做是一种动力治疗。再回到詹姆斯的案例,我们便能够解释这一观点。詹姆斯的斗争表现为一种人际关系的冲突。尽管在这个简短的案例中,詹姆斯潜在的相关问题没有透露出来,但是,当詹姆斯对他周围的人看待、对待他的方式表现出愤怒时,我们能够看到那些问题的轮廓。 然而,治疗性的倾听就是让来访者熟悉、有时是沉浸在他们的斗争中,而治疗性的引导则是强化这种联系。治疗性的引导可以进一步阐释为,鼓励来访者个人化(Personalize)他们的话题——举个例子,用具体的例子说明他们的困难,以第一人称述说,去“承认”或承担他们对别人的言辞。引导也可被阐释为,邀请来访者扩展和润饰一些拟定话题,比如这样提示,“你能说更多一些吗?”或“说了这些你感觉如何?”或“你所说的哪一点才是真正重要的?”最后,引导还可以被阐释为,对内容/过程之间不一致的注释,比如“你发泄对他的愤怒时却在笑”或“注意你此刻的呼吸是多么急促”(BLlgental,1987;schneider,2008)。再回到詹姆斯的案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引导所起的作用.施奈德博士通过询问詹姆斯”你怎样看待你自己”,直接要求他把自己与他人平等对待,詹姆斯的回答他感到“像个笨蛋”与他前面的叹息“我不知所措”,暗示着詹姆斯开始面对自己人际关系中的难题。旌奈德博士进一步引导詹姆斯,超越他对一直被别人压制而感到的愤怒,去承认愤怒之下隐藏的痛苦。在这种方式下,治疗师协助詹姆斯去体验他反应的复杂性,从而抛弃他以前的僵化模式。 旌奈德(1998b,2008)阐释过一种引导模式,他称之为引导冥想或具身冥想(embodied naeditataton)。这种方法被证明对许多来访者都很有效,特别是对那些斗争过分理智化的来访者。具身冥想开始时是一个简单的基础性练习,比如有意识的呼吸或渐进式放松(通常需要闭上眼睛)。然后,接着邀请来访者去感觉他或她的身体。治疗师可能会问来访者,身体的什么地方感到紧张(如果有的话)?如果来访者确认了一个经常紧张的地方,治疗师会要求来访者尽可毹丰富地、具体地描述,紧张的地方在哪里々那里感觉是如何々接下来,如果来访者能够继续沉浸其中,治疗师会邀请他或她把手放在那个不自然的部位。(尽管这不是必须的,但躯体接触在体验上还是经常被认为很重要)。下一步,治疗师会鼓励来访者经验性地联结这个部位。一些提示性的语言可能非常有治疗价值,如“当你去接触身体的这个部位时,有什么感觉、感受或形象浮现(如果有的话)?”施奈德博士说,通过这样的工作,他不仅看到来访者打开了情绪的闸门,而且还发现有些来访者感到情绪像泄洪一样。对治疗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应用这种方法以及其他意识密集的(awareness—Intensive)模式时,敏锐地让自己与来访者保持协调一致。施奈德博士在詹姆斯的案例里说明了这种技术——他要求来访者去定位他身体里的伤痛,然后聚焦于胸口的伤痛处,检查有什么感觉和联结会出现。 在存在一人本主义治疗中,还有许多不同的经验方式用来阐释引导。这些方式包括角色扮演、预演(rellearsal)、视觉化(vlSU—alization)和体验扮演(experlerltial enactment)(如击打枕头[pil—low—hittmg],动觉练习),它们可以使出现的材料变得有生气,活跃或加深来访者对这些材料的理解(Mahrer,1996:schneider,2008;Selin,1996)。有句话说“真理仅当它在行动中产生时才存在”(梅引用克尔凯郭尔的话,1958,P.12)在此显得非常有道理。当来访者能够践行(酌情的)其焦虑之事,实现其心中抱负,效仿其相遇时刻,他们就能把斗争带进心理治疗室——带进在“活色生香”的生活里——进行亲密的和个人的检视。 虽然治疗情境中的实验(experimentation)非常有价值,但是情境外的实验也一样,甚至更有价值。毕竟,治疗之外的生活对来访者更有意义,正是基于这种益处治疗才得以进行下去。因此,治疗外的试验有两个基本目标:(1)强化治疗内的工作效果;(2)在最可能相关的环境(生活经历)中,使治疗工作发挥作用。因此,存在一人本主义治疗师鼓励来访者在他们治疗之外的生活中,通过练习变得敏感、在场。他们会友好地要求来访者反映或写下问题事件,或者可能会建议来访者参加一项活动或许下治疗承诺(比如AA或指定阅读)。不过,治疗师也会向来访者提出挑战,要求他们脱离原来的活动或模式去行动。举个例子,亚隆(1980)要求他的一位滥交的来访者布鲁斯,去尝试过一段长期没有性伴侣的生活。对布鲁斯来说,这是一个要求很高的练习,因为他的性强迫是难以克服、无法停止的。但在这个练习之后,布鲁斯报告了丰富的治疗体会,比如他感觉到了他生命中的空虚,以及他填补空虚所采取的盲目的、强迫的措施。亚隆(1980)说道,空虚,因此变成了下一个有用的关注点。P51-54 序言 毋庸置疑,进入21世纪后,人类迅速地坠身于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之中,那种在海德格尔眼中“诗意栖居”的生活看似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只剩下一个令人憧憬的朦胧魅影。因此,现代人在所谓变得更加现实的假象中丧失了对现实的把握。他们一方面追求享受,主张及时享乐,并且能精明地计算利害得失:另一方面却在真正具有意义的事情上显示出惊人的无知与冷漠。这些重要的事情包括:生与死、理想与现实、幸福与疾苦、存在与价值、尊严与耻辱,等等。例如,2010年10月,轰动全国的“药家鑫事件”再一次将当代社会中人类心理的冷酷与阴暗面赤裸裸地曝晒在大众的视线之中。与此同时,当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沸沸扬扬的时尚热潮、不计其数的社会问题正在不断侵蚀着我们的生活乐趣,扰乱着我们的生活节奏。例如,日益激烈的职业与生存竞争导致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淡薄与疏远,失业、职业倦怠与枯竭、人际焦虑、沟通障碍等一连串的问题催化了“人”与“办公室”的矛盾;家庭关系也因受到社会变革的;十击而被蒙上了巨大的阴霆,代沟、婚变、购房压力、赡养义务、子女入学等一系列的困难严重地激化了“人”与“家庭”的矛盾。诸如此类的矛盾导致人们的心灵愈来愈难以寻觅到一个哪怕只是稍作休憩、调适的时间与空间。这最终引发了各种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咨询与治疗已然成为了公众的普遍需要之一,其意义、形式与价值也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例如,在2008年面对自我国唐山地震后最为严重自然灾难之一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时,心理治疗与干预就有效地减轻了受灾群众的创伤性体验,并在灾后心理重建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值得欣喜的是,我国的心理治疗与咨询事业也在这种大背景下绽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纳入(国家职业大典>,从而正式成为了一门新的职业。2003年,国家开始组织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心理咨询师甚至被誉为“21世纪的金领行业”。目前,我国通过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资格证书考试的人数有30万左右。据调查,截止到2009年6月,在苏州持有劳动部颁发的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者已达到2000多人:截止到2010年1月,在大连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者有3000多人,这一数字意味着在当地每2000人中即拥有一名心理咨询师。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心理治疗与咨询事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譬如,整个心理治疗与咨询行业管理混乱,人员鱼龙混杂,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从而成为阻碍这一行业发展的瓶颈o“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尽管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乃是中国大陆心理咨询师行业未能专业化使然。”④因此,提高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的专业素养已经成为推动这一行业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了解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基本知识可以有效地预防自身的心身疾病,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而对于心理治疗与咨询行业的从业人员而言,则更有必要夯实与拓展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这意味着专业的心理治疗与咨询行业工作者除了掌握部分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实践技巧与方法之外,更需要熟悉相应治疗与咨询方案的理念渊源及其核心思想。心理学家吉仁泽(G.Gigerenzer)指出:“没有理论的数据就像没有爹娘的孤儿,它们的预期寿命也因此而缩短。”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形容心理治疗技术与其理论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任何一种成功的心理治疗方案都有着独特的、丰厚的思想渊源与理论积淀,而相应的技术与方法不过是这些观念的自然延伸与操作实践而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奠基于治疗理论之上的治疗方法才不至于沦为无源之水。 尽管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历史不过百年左右,但在这之后,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便如雨后春笋,相互较劲似地一个个冒出了新鲜的泥土。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心理学有100多种心理治疗理论,到90年代这个数字就翻了一番,出现了200多种心理治疗理论,而如今心理治疗理论已接近500种。这些治疗理论或方法的发展顺随时代的潮流,有些一出现便淹没在大潮中,而有些则始终走在潮流的最前沿,如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多元文化论、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就拿精神分析学与行为主义来说,它们伴随心理学研究的深化与社会的发展而时刻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衍生出更多的分支派别。例如,精神分析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便出现了心理分析学、个体心理学、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学派、自体心理学、社会文化学派、关系学派、存在分析学、解释精神分析、拉康学派、后现代精神分析、神经精神分析等:又如,行为主义思潮也飞进出各式各样的浪花:系统脱敏疗法、满灌疗法、暴露疗法、厌恶疗法、代币制疗法、社会学习疗法、认知一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一时间,各种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如繁星般以“你方唱罢我登场”方式在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天空中竞相斗艳,让人眼花缭乱。 那么,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如此琳琅满目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呢?对此,我们想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一个故事来表明自己的立场爱丽丝与一群小动物身上弄湿了,为了弄干身上的水,渡渡乌(Dod0 bird)提议进行一场比赛,他们围着一个圈跑,跑了大概半个小时停下来时,他们的身上都干了。可是,没有人注意各自跑了多远,跑了多久,身上是什么时候干的。最后,渡渡鸟说:“每个人都获胜了,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奖励。”心理学家罗森茨韦格(M.Rosenzweig)将之称为“渡渡鸟效应”,即心理治疗有可能是一些共同因素在发挥作用,而不是哪一种特定的技术在治愈来访者。这些共同的因素包括来访者的期望、治疗师的人格、咨访关系的亲密程度等。而且,已有实证研究证实,共同因素对治疗效果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技术因素。然而,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各种不同治疗取向的存在还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疾病来说,可能很多“药物”(技术)都能起作用,但是对于人来说,每个人喜欢的“药”的味道却不一样。因此,每一对治疗师与来访者若能选择其喜爱的治疗方法,来共同度过一段时光,岂不美哉?!而且,事实上,经验表明,在治疗某种特定的心理疾病时,也确实存在某些方法使用起来会比另外一些方法更加有效的现象。 因此,在这个越来越多元化发展的世界中,我们当然有理由保持各种心理疗法的存在并促进其发展。美国心理学会(APA)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APA对学校开设的课程、受读者欢迎的著作、广泛参与的会议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确定了当今心理治疗领域最为重要的、最受欢迎的、最具时代精神的24种理论取向,并且选取了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来撰写这套《心理治疗丛书》。这些领军人物不但是相关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也是相关领域的杰出实践者;他们在每本书中对每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取向的历史作了简要回顾,对其理论进行了概括性阐述,对其治疗过程进行了翔实的展示,对其理论和疗效做出了恰当的评价,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展望。 这套书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整套书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短、新、全、权、用。“短”是短小精悍,本丛书每册均200页左右,却将每种取向描述得淋漓尽致。“新”是这套丛书的英文版均是2009年及其以后出版的,书中的心理治疗取向都是时下最受欢迎与公认的治疗方法。“全”是指这套丛书几乎涵盖了当今心理治疗领域所有重要的取向,这在国内目前引进的心理治疗丛书中还是不多见的。“权”是指权威性,每一本书都由相关心理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撰写。“用“是指实用性,丛书语言生动,内容明了,案例鲜活;尤其可贵的是每本书还有配套DVD可供使用,这些DvD所展现的都是真实的案例,极好地演示了治疗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因此,这套书对于当今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者、心理学专业学生以及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一般读者来说都是不错的专业和普及读本。 这套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社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并提出很多指导性的意见。同时,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领导也表达了深切的关怀,并提供了专项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社的各位编辑、版贸部工作人员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各位译者均是活跃在心理学界的一线工作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与敏锐的专业眼光,他们的努力使得本套书最终能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我们在此一并表达诚挚而衷心的感谢! 后记 存在主义心理学有着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一些人,尤其是那些喜欢反思的人们。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讲,人们的生活就应该是反思性的,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检视的生活不值得过”。反思是人类独有的特质之一,反思带来的不一定都是快乐;没有反思性,做一只“皮浪猪”,也未必不能过下去。但是缺少了反思性,人们所过的生活一定是不完整的。而反思带来的好处是。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生活,正如尼采所说“理解为何,承受任何”。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说:“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真正理解了苦难,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于美国,身上带着典型的美国式的自由、乐观与实用主义。人本主义相信人性本善,每个个体身上有着向上的成长力量,一旦移除了周围环境的障碍,个体就可以向前发展和自我实现。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与诞生于欧洲的,讲究反思、斗争和责任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同时,它们结合在一起,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治疗取向——一种矛盾辩证的、充满厚重感和活力感的疗法。这种疗法关注人生在世的生命与死亡、自由与限制、意义与荒谬、关系与孤独。所以说,存在一人本主义治疗是一种讲究辩证的、充满活力的疗法,它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唯有在一种辩证的关系中,敢于直面两极而不畏惧它们,能够控制极端而不陷入其中,才能活出精彩的自我、完整的生命。 我之前虽对存在主义心理学有些许了解,但翻译本书的过程让我再次感悟到了存在主义的精深。本书作者施奈德和克鲁格均是存在主义心理学领域的佼佼者。奈德是罗洛·梅的学生和合作者,克鲁格是布根塔尔和亚隆的学生。施奈德曾在2010年4月来到南京,作为当代存在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最重要的代言人,在“首届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大会”上做了主题发言,题目是“回归以敬畏为基础的心理学”。我与施奈德先生多次会面,并对他提出的“存在一整合心理治疗”“敬畏心理学”、“悖论的自我”等主题深感兴趣。在我看来,施奈德先生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治疗师,而且是一位深邃的思想者。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我十分荣幸能与作者施奈德先生进行沟通,并王学富老师进行交流(施奈德的其他著作由王老师在主持翻译,也将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十分感谢郭本禹教授在本书翻译过程中的辛勤付出,也感谢马明伟老师为翻译所做的工作。此外,还要感谢安徽人民出版社为本书出版工作付出的辛勤劳动,否则这本书的中译本不会呈现在大家面前。希望本书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引起更多的人对存在主义心理学发生兴趣。 余言 2012年2月 书评(媒体评论) 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治疗丛书》是了解当今心理治疗师实践的主要理论模型的集中资源。每一本书均对针对来访者的评估、诊断和治疗的某一特定理论取向之历史、关键概念以及应用进行了集中论述。本丛书强调可靠的理论和循证的实践,以及丰富的案例加以论证。从业者和学生都将这些书视为获得信息和灵感的珍宝。 《心理治疗丛书》之赞誉 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本书,都是由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撰写,简洁明了、见闻广博地介绍了某一个主要的心理治疗模型。如果您教授心理学这门课程,或者想要与这个不断改变的领域并肩同行,那么,你将会发现这套丛书弥足珍贵它是出版界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罗伯特L.莱希 哲学博士,(纽约)美国认知治疗学院院长 这套丛书带领读者对心理治疗的重要理论进行了简明回顾,可读性强。 ——苏·约翰逊 教育博士,渥太华大学教授,(圣地亚哥)阿兰特大学教授,卓越情绪聚焦治疗中心主任 这套丛书潜在价值无限丛书揭示了各种心理治疗之间的异同点,为这个多样化领域的统一、简化和一致提供了基本的素材。 ——亚瑟·斯塔茨 哲学博士,(檀香山)夏威夷大学心理学(荣誉)教授 这套丛书基于合理的理论思维、丰富的临床材料,任何对心理治疗感兴趣的人,都应将之作为必读图书。不管是对于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还是新手治疗师,它都是一个宝藏。 ——利莲·科马斯-迪亚斯 哲学博士,(华盛顿)乔治·华盛顿大学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系临床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