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洪祎编著的这本《记住乡愁--山东乡情展馆》结合山东建筑大学的山东乡情博物馆,介绍了山东地域内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传统及其精神面貌,为读者呈现了山东范围内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具体内容涉及家园——山东传统村落与民居、农具——山东传统农具及民俗、节日——山东传统岁时节日、手艺——山东民间工艺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记住乡愁--山东乡情展馆/山东建筑大学博物馆系列文化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曲洪祎编著的这本《记住乡愁--山东乡情展馆》结合山东建筑大学的山东乡情博物馆,介绍了山东地域内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传统及其精神面貌,为读者呈现了山东范围内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具体内容涉及家园——山东传统村落与民居、农具——山东传统农具及民俗、节日——山东传统岁时节日、手艺——山东民间工艺等。 内容推荐 曲洪祎编著的这本《记住乡愁--山东乡情展馆》是《山东建筑大学博物馆系列文化丛书》之一种。本书以山东建筑大学的山东乡情展馆为切入点,依据其中的展陈设章立节,分山东乡情展馆、家园、农具、节日、手艺等五部分,介绍了山东地区独特的乡情乡风,展现了山东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人们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美丽乡愁!并以此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村落、传承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 目录 总序 代序 感受乡村的文化给养 一、山东乡情展馆 (一)山东乡情展馆的由来 (二)山东乡情展馆的展陈内容 二、家园——山东传统村落与民居 (一)村落 1.山东村落类型 2.村落选址 3.村落命名 4.村落布局 5.村史——祠堂与家谱 (二)民居 1.门户 2.院落布局 3.建房 4.居室布局及陈设 5.上梁习俗 6.建房工匠及用工 三、农具——山东传统农具及民俗 (一)整地农具——镢、犁、耙 1.镢 2.犁 3.耙 (二)播种农具—耧车 (三)中耕农具——锄 (四)收获农具——镰刀 (五)脱粒农具——碌碡、连枷 1.碌碡 2.连枷 (六)清选农具——木锨、簸箕、扇车 1.木锨 2.簸箕 3.扇车 (七)粮食加工工具——杵臼、碾、磨 1.杵臼 2.碾 3.(石转)磨 (八)农用运输工具——扁担、独轮车、大车 1.扁担 2.独轮车 3.大车 (九)农业灌溉工具——辘轳和井 (十)计量农具——杆秤 四、节日——山东传统岁时节日 (一)春节 1.放爆竹 2.吃水饺 3.去拜年 4.走亲戚 (二)元宵节 1.占卜农事 2.元宵赏灯 3.放烟火 4.闹元宵 5.祭拜紫姑 6.应节食品——元宵 (三)二月二 1.引龙 2.打囤 3.饮食避害 4.击粱驱虫 5.炒蝎豆 6.龙抬头的风俗 7.禁忌 (四)寒食清明 1.扫墓 2.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插柳 3.清明食俗 (五)端午节 1.端午节食俗 2.端午节佩饰 3.端午节挂饰 4.其他节俗 (六)中秋节 1.玩月拜月赏月 2.中秋食俗——吃月饼 3.其他节俗 (七)小年 1.祭灶辞灶 2.其他节俗 (八)除夕 1.贴春联、门笺、年画、窗花 2.守岁 3.祭神祀祖 五、手艺——山东民间工艺 (一)胶东花饽饽 1.岁时节日面塑 2.礼仪面塑 (二)高密扑灰年画 (三)高密聂家庄泥塑 (四)鲁锦 (五)杨家埠木版年画 (六)潍坊风筝 (七)鄄城砖塑 (八)山东剪纸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早在宋代,踏青之风就已盛行。宋元之际的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载:“清明前三日为寒食……寻芳访胜,极意纵游,随处各有买卖赶趁等人,野果花山,别有幽趣。”([南宋]周密撰,傅林祥注:《武林旧事》,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第49页)清代《光绪增修登州府志》载:“清明……男女簪柳枝,士人……出郊踏青为乐。女子有秋千之戏。”(《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48》,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7l页)《民国临淄县志》记载,清明节改称植树节,“植树节前二日,谓之百五。至日晨起,添筑祖先墓,夕乃祭之。妇女早起踏青,小儿放风筝,各处设秋千多种,以供村人游戏。而植树者,亦于是日开始移种”(《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8》,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133页)。 旧时在潍坊,寒食节的第二天称大寒食,主要活动是放风筝;第三天为清明节,主要活动是踏青游玩、荡秋千。清代郑板桥的《怀潍县二首》云:“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送春归。”说的就是当时放风筝和荡秋千这两种习俗。清末民初梁文灿在《蝶恋花·清明》中写道:“三月清明槐火换,茶肆星罗,席地沙滩畔。风送芦弓声一片,纸鸢赛满南河岸。碧玉小家呼女伴,四面秋千,筛得团团转。九朵红云衣靛茜,鸦雏金碧松钗颤。”这首诗描绘了当地放风筝以及转秋千的习俗。《民国潍县志稿》也记载了这种转秋千,“秋千之在人家庭院者,悉属旧式。惟城外白狼河边沙滩上坎地竖一木柱,上缀横梁,四面绳系画板,谓之转秋千。小家女子多着新衣围坐画板上,柱下围一木栅,内有人推柱使转,节之以锣,当锣声急时推走如飞,画板可筛出丈余,看似危险,而小女子则得意自若也。又于秋千柱顶上悬一小旗,并系以钱,则有多数勇健少年揉升而上,作猴儿坐殿、鸭鸭浮水、童子拜观音种种把戏,谓之打故事。捷足者得拔旗,携钱以归。观者乃夸赞、呵好不绝。此益多年积习,至今未改”(《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40》,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338页)。在淄博沂源也有这种转秋千,往往是因家庭成员有病得愈或生意发财而还愿,架转秋千供人们娱乐。一般一次许愿,架三年转秋千。 在潍坊安丘,清明节天不亮,就到野外折杨柳枝和松柏枝。人们先用树枝在屋里抽打一会儿,以驱赶蝎子,边抽打边念叨“今天是清明节,只许把墙爬不许把人蛰”,然后插到门上,以驱瘟防毒辟邪。孩子们则用树枝编成项圈给狗戴上,据说狗不招苍蝇。早饭后,男女老幼开始游玩活动。男孩儿们大都去放风筝,女孩儿们则在院里荡秋千。秋千的顶端绑上松枝,系上铜铃铛,秋千一动,铃声叮当悦耳。玩够了秋千就去踏青。小女孩儿们或斗草或寻花,或在麦草中捉迷藏。当地俗语说“小厮盼年,闺女盼寒”。 旧时在潍坊青州,清明一早,小脚妇女们结队去踏青,据说清明踏青脚不生疾;老人们牵着牲口踏青,据说牲口四蹄不病。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乡村青年穿上新衣服,在村头空地打秋千,儿童在野外放风筝,还有赶庙会、演大戏的活动,亦有老年妇女上山敬神许愿还愿的。 在枣庄山亭,清明节前一天下午折柳枝插在房檐下;还用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据说一年不生癞;也有做成项圈戴在狗脖子上的,据说不生狗蝇;也有用柳条做哨的,吹起来清亮悦耳。清明插柳,不采坟头柳枝,俗信不吉利。当地还流传踏青歌:“三月里,是清明,姑嫂二人去踏青。打开柜,掀开箱,拿出两件好衣裳,穿在奴身上。出了大门往南走,拐弯抹角下正东。这才来到湖坡中,南走爬到山头上。观看了山头景,叽叽龟、白头翁、鹅兰叫,百鸟声,百花野草朝上生。……” 在临沂、潍坊诸城一些地方,折回柳枝或柏树枝后,抽打屋里墙壁等处,一边抽打一边念叨“一年一个清明节,柳枝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蛰”。 在淄博沂源,寒食节将柳枝或松枝插在房檐、磨眼等处。 P137-139 序言 感受乡村的文化给养 乡村,是随着城市化进程衍生的区域概念。某种程度上讲,乡村,镌刻着人们走过的时代与文化印记,指引着我们心灵的成长与成熟,可谓乡愁的归宿。我们建筑人,不但关注建筑的本体功能,更关心建筑的“温度”,即其本身所承载的历史与人文风情。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使越来越多的人在现代城市生活的愿望成为现实,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乡村的范围正在缩小,一批传承千载、文化厚重、底蕴深沉、特色鲜明的古村落正在变成空心村,在时间的演进中淹没于荒山杂草间。相伴于乡村的那些文化传统、风俗,也正在被所谓全球化、知识化、娱乐化的周遭所吞没,这是很令人痛心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记得住乡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人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习总书记立足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战略高度,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的战略指引。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接近一半的农村将要消失,而农村传统文化是中国基层社会的根,记住乡愁、留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2014年,山东省在全省范围全面开展“乡村记忆工程”,留住齐鲁特色乡愁,传承地方历史文脉。“乡村记忆工程”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乡情”的载体工程。齐鲁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不同地域有着风格迥异、丰富多样的生活传统、劳作民俗、民间习俗、宗教信仰、建筑风格等,乡土传统文化遗产的存量丰富,保护传承意义重大。在这一过程中,山东建筑大学充分依托学校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遗产保护、民俗学等领域的人才集聚优势,积极为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提供决策咨询、方案论证等支持,参与实施了一大批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的规划设计等工作,出版了系列具有技术标准的著作和教材,得到了山东省文化厅、济南市文化局的充分肯定。2016年,山东建筑大学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全国乡土文化遗产重点研究基地。 早在2012年,山东建筑大学就对济南南部泰山山脉的于家盘村濒临消失的原生态石砌民居进行了异地重建,并进行了保护性优化设计,建成的有岱岳一居等。岱岳一居是山东典型的传统石砌民居,以当地木鱼石和黄百草为墙体及屋面的主要材料。经过精心策划,学校决定以岱岳一居为载体,使山东乡村记忆实体化,辟建了山东乡情馆。在山东乡情展馆的筹建布展中,学校既在堂前屋后布置了丰富的乡情记忆元素,又在营造及布展中彰显了建筑元素,既着眼于对山东17市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示,又立足于师生在建筑遗产保护研究领域学术成果的凝练提升,既为社会大众记住乡愁、感受乡情打开了“一扇窗”,更为建大学子的专业成长与文化陶冶开启了“一扇门”。 我们寄希望于山东乡情展馆的建设,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一些“乡村记忆”,让人们发现传统民居所蕴含的文化遗产,关注传统文化和民俗研究,挽回逐渐消失的乡村情怀。 借此体悟,是为序! 后记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转眼间我已经在山东建筑大学工作了12年。曾经在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建大老校区公教楼上课,也曾面对几近荒芜的建大新校区兴叹。而今的建大新校区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校园文化更具历史底蕴,建大新校成为莘莘学子的归属之地。我从初出校门的青年步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建大,人生轨迹亦与建大的发展重合,身心俱打上了建大的烙印。12年来我以建大为家,未来的20多年亦如是。在山东建筑大学60华诞之际,我能承担校庆系列丛书的写作,感到荣幸之至。 本书以山东建筑大学山东乡情展馆为切入点,依据其中的展陈设章立节,并落脚于山东独特的地域文化。其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试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唤起人们对远去生活的记忆。余光中诗云“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那么让我们以本书作为写给过去的一封书信,贴上乡愁这枚小小的“邮票”,寄去我们心中对远去生活的怀念。如果读完本书,能让您心中荡起一点回忆的涟漪,那么本书的写作目的就达到了。 对于本书的出版,要感谢学校党委王崇杰书记、韩锋副书记给予我的信任,王书记于繁忙的事务中反复审阅了本书的初稿,并为本书的修改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感谢宣传部刘运动部长、组织部杨赞部长、宣传部徐少芳副部长,他们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协助。感谢建筑城规学院金文妍老师提供的珍贵的调研资料,还要感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鹏副院长及山东大学刁统菊副教授对我的帮助。感谢我的学生郭晓宁、史天思、姜楠,他们同样为本书做了大量工作。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马洁女士及编辑张卫玲女士的指教与付出。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他们的理解与支持,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完成本书的写作。感谢女儿那么乖巧懂事,感谢儿子呱呱坠地给家里带来了欢乐,一见到他们,写作过程中的疲惫全都抛到九霄云外。 曲洪祎 2016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