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演义》是《历朝通俗演义》的民国部分,由蔡东藩、许廑父编著。该书前一百二十章由蔡东藩原著,后四十章由许廑父续写,共一百六十章。该书内容翔实,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华民国的历史,问世后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
鉴于原著语言带有文言文成分,不利于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阅读,本版特对原著的语言进行了翻译、整理、加工,推出了这本现代白话版民国通俗演义。与目前市场上各版本相比,本版更适合青少年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演义(现代白话版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清)蔡东藩//许廑父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国演义》是《历朝通俗演义》的民国部分,由蔡东藩、许廑父编著。该书前一百二十章由蔡东藩原著,后四十章由许廑父续写,共一百六十章。该书内容翔实,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华民国的历史,问世后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 鉴于原著语言带有文言文成分,不利于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阅读,本版特对原著的语言进行了翻译、整理、加工,推出了这本现代白话版民国通俗演义。与目前市场上各版本相比,本版更适合青少年阅读。 内容推荐 蔡东藩崇尚“文不尚虚,语惟从俗”,他编写的《历朝通俗演义》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再加上治学态度严谨,旁征博引,文史详备,真实可靠,使得这套《历朝通俗演义》深受读者喜爱,历史性与趣味性同在,可谓通俗史著的经典之作。 《民国演义(现代白话版上下)》是《历朝通俗演义》之一,是民国时期精挑细选的学生课外读物,是系统学习中国历史的入门级读本。柴德赓、顾颉刚等众多著名史学家联袂推荐!被誉为“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 目录 上册: 第一章 武昌起义爆发 第二章 军统吴禄贞被刺 第三章 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第四章 组建南京临时政府 第五章 彭家珍刺杀良弼 第六章 民国建立,优待清廷 第七章 迎袁世凯南下 第八章 袁世凯兵变就职 第九章 袁世凯宣布约法 第十章 民国借款碰壁 第十一章 熊希龄受辱辞职 第十二章 政党嘲笑新总理 第十三章 中华民国修订法规 第十四章 张振武被正法 第十五章 拉拢孙中山、黄兴 第十六章 民国第一个“国庆节” 第十七章 俄蒙协约吓走梁如浩 第十八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第十九章 宋教仁惹来杀身之祸 第二十章 宋教仁之死 第二十一章 背后的真凶 第二十二章 曲折的真相 第二十三章 国会与大借款 第二十四章 袁世凯的决定 第二十五章 土匪白狼军 第二十六章 革命初露端倪 第二十七章 南军和北军 第二十八章 首领们的潜逃 第二十九章 四攻制造局 第三十章 革命大势已去 第三十一章 江宁惨遭淫虐 第三十二章 捷报频传 第三十三章 大总统选举法 第三十四章 袁世凯上任大总统 第三十五章 国民党的失败 第三十六章 黎元洪被迫辞职 第三十七章 袁世凯赐大婚 第三十八章 熊希龄的失策 第三十九章 赵秉钧暴毙 第四十章 白狼死在狼窝里 第四十一章 总统想要变皇帝 第四十二章 艰难的谈判 第四十三章 屈辱的外交条约 第四十四章 最后二十一条 第四十五章 创立筹安会 第四十六章 红颜知己 第四十七章 袁克定的本事 第四十八章 请愿团笔战梁启超 第四十九章 梁士诒的安排 第五十章 袁世凯内定选举 第五十一章 段祺瑞深夜遇刺 第五十二章 蔡锷夫妻演双簧 第五十三章 郑汝成之死 第五十四章 蔡凤津门之别 第五十五章 袁世凯的推戴书 第五十六章 两块宫廷香饽饽 第五十七章 云南省独立 第五十八章 袁家女人的把戏 第五十九章 唐继尧的讨袁檄文 第六十章 卖国密谋泄露 第六十一章 云、贵联合讨袁 第六十二章 众姨太争宠 第六十三章 陆荣廷的忍耐 第六十四章 曹锟和蔡锷交手 第六十五章 龙觐光受困 第六十六章 北军的连败 第六十七章 帝制的撤销 第六十八章 袁世凯的尴尬 第六十九章 龙济光的假独立 第七十章 南京会议的召开 第七十一章 陈其美中计被刺杀 第七十二章 陈宦的背叛 第七十三章 袁世凯的临终遗言 第七十四章 帝制派摊牌 第七十五章 袁世凯的葬礼 第七十六章 内阁的重组 第七十七章 共和再造 第七十八章 副总统的人选 第七十九章 蔡锷的逝世 第八十章 总统和总理的矛盾 下册: 第八十一章 跟德国绝交 第八十二章 众议院的骚乱 第八十三章 国会的撤销 第八十四章 张勋的复辟 第八十五章 黎总统的逃亡 第八十六章 讨逆军和张勋的较量 第八十七章 张勋的溃败 第八十八章 对德宣战 第八十九章 借债平定南方的决策 第九十章 段祺瑞卸职 第九十一章 冯总统秘密离京 第九十二章 徐树铮的阴谋 第九十三章 北军的连胜 第九十四章 龙济光的窘境 第九十五章 俄国的局势 第九十六章 无休止的借日债 第九十七章 徐树铮诱杀陆建章 第九十八章 冯国璋下台,徐世昌继任 第九十九章 徐世昌的劝告 第一百章 协约国的胜利 第一百零一章 巴黎和会 第一百零二章 李纯推行和平政策 第一百零三章 胶澳之争 第一百零四章 中外学生的抗争 第一百零五章 五四运动 第一百零六章 学生救援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会议中止 第一百零八章 各地罢市 第一百零九章 拒签对德和约 第一百一十章 自治外蒙的回归 第一百一十一章 靳云鹏出任总理 第一百一十二章 呼伦贝尔回归 第一百一十三章 中日交涉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方政府分裂 第一百一十五章 湖南战争爆发 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纯让步 第一百一十七章 直皖开战 第一百一十八章 段派战败 第一百一十九章 日使馆收留战犯 第一百二十章 李纯之死 第一百二十一章 自杀还是他杀 第一百二十二章 谁来当广州督军 第一百二十三章 陈炯明忘恩负义 第一百二十四章 督军自杀 第一百二十五章 援助湖北 第一百二十六章 陆曹争艳 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员吃醋,小吏出头 第一百二十八章 厨子也能当县官 第一百二十九章 内阁之争 第一百三十章 兄弟翻脸 第一百三十一章 直奉开战 第一百三十二章 总统为难 第一百三十三章 战祸平息,政潮又起 第一百三十四章 徐世昌被逼下台 第一百三十五章 黎元洪复职 第一百三十六章 陈炯明叛变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三军舰背义离黄浦 第一百三十八章 孙中山离开广东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四川又出事了 第一百四十章 许崇智苦战福建 第一百四十一章 孙中山回广东 第一百四十二章 厦门被困 第一百四十三章 范小泉建功 第一百四十四章 浦车遭劫 第一百四十五章 官匪议和 第一百四十六章 熊攻大足 第一百四十七章 杨春芳身陷泸州 第一百四十八章 朱耀华偷袭长沙 第一百四十九章 衡山失守 第一百五十章 改组国民党 第一百五十一章 车站劫印 第一百五十二章 总理争夺战 第一百五十三章 孙美瑶、老洋人被杀 第一百五十四章 巧言挽回将心 第一百五十五章 刘湘告捷 第一百五十六章 厦门失守 第一百五十七章 夏超受贿 第一百五十八章 卢督下台 第一百五十九章 孙中山宣布北伐 第一百六十章 恢复捐官法 试读章节 湖北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号召起无数兵民,要成立一个中华民国。什么叫“民国”呢?“民国”是相对“帝国”而言的。从前的中国是皇帝主政,全中国都是皇帝一人说了算,国事就跟自己的家事一样,而且实行世袭制,一代传一代。从古代的夏禹到满人的清朝,期间虽说也是几经革命,屡次改朝换代,但始终没有改变这种皇帝一人说了算的制度。我生在清朝,还记得十年以前,无论中外,统称我国为大清帝国。革命以后,因为国体变了,于是将“帝”字废掉,换成了“民”字。“帝”是一个人的尊号,而“民”则是百姓的统称。 一个人主政,没有人敢说不,要是这个皇帝贤明公正,所有政令都深得民心,自然会国泰民安,但这样的皇帝又能找出几个呢?开国的皇帝里面或许还有几个贤明公正的,但是当江山传到子孙手里,不出几代,君主多半不是昏庸就是暴虐,百姓苦不堪言。痛苦日积月累后,平民百姓也会铤而走险,聚到一起造反。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朝代更迭、兴亡交替的原因。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帝王家也不例外,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真理。近百年来,中外潜心研究政治的人士都说皇帝制度弊端太多,只有推翻帝制,改为民主制,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把皇帝专制改为民主制,总统是民选的,政府是民组的,总统和民组的政府都要受人民监督,这样那些昏庸无能的人自然不会被民众选中。同时,国家的立法权归人民,总统与政府只有一部分行政权,不能超出法律界限自作主张,不然便是背叛人民,人民有权利弹劾他们,让他们下台。这便是民主制,也叫共和制,是再好不过的国体了。只是这样好的政策只能纸上谈兵,不能实现,真是可惜啊!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每当回忆起辛亥年间的事情,我都记得一声霹雳——武昌起义爆发,全国人士奔走呼应,如痴如狂。当时我正住在上海,每天和社会各界人士接触,无论是乡绅、知识分子,还是工商界,听到这样的消息都是喜上眉梢。起义军获胜的消息传来,人人拍手叫好,起义军受挫的消息传来,大家都皱着眉头,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 当时的人们面对建立新的体制,可谓是一腔热血,为了能够早日推翻当时的政府,乡绅们筹集钱物,学生们搞募捐,做生意和做工的人恨不得停了手中的活计,参军到前线去,非把大清打垮不可。就连那些娇滴滴的姑娘们,也想化身花木兰、梁红玉,纷纷组织起练习团、竞进社、后援会、北伐队,称呼彼此为女同胞,好不热闹。还有一群名伶和时髦歌妓,也都借着这件事大出风头,用自己的美色和才艺搞募捐。 要是单看当时那些宣言,或者听那些爱国演说,肯定会觉得大家的爱国心都要达到沸点了,要是能坚持下去,不要说当时已经呈凋零之态的大清,就是东洋和西洋的列强们也会被吓破胆,让着我们哩!但可惜,中国人做事只有五分钟热度,所以外国人没什么好怕的,再说当时主持募捐的那些人,不过是借着这件事捞好处罢了,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过,老天有成人之美,在这个关键时刻,安排了孙中山、黎元洪和袁世凯三人出来主事,把清朝两百六七十年的江山一下子夺了过来,四千六百多年的皇帝制度也一股脑儿地扫清了。我国 四万万同胞,趁着民国兴起,总算是能过上安享太平的好日子了。那时候我也是这样妄想的。 谁知这样的美好愿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到了民国二年,各种集会、社团各自为政,相互排挤,都已经把“共和”两个字抛在了脑后。当时我还天真地以为,大家虽然表面上不和,各有各的意见,但实际上都是为了大局。大家各抒己见,再选出好的政策真心去做,形势自然会越来越好。但是争来争去,议员们只学会了骂人的手段,天天吵闹,也没有个结果,还把笔、墨、纸、砚作为武器飞来飞去,哪里像是政客在商量国事,简直就是小孩打架,一时之间成为笑谈。 袁世凯看到议会这样胡闹,只当他们粗鄙,索性置之不理,依旧我行我素。后来袁世凯直接赶走了议员,取消了国会。袁世凯心高气傲,把人民苦心得来的中华民国据为己有。人们都开始对袁世凯俯首称臣,以前口口声声说要共和的人,现在都改口要恢复帝制,真是可笑至极!他们不这样的话怎么能当上官呢?接着洪宪年号就被抬出来了,中华民国几乎又变成了袁氏帝国。 袁世凯的所作所为,让那些一直盼望着实现“共和”的人们寒了心,于是酝酿了很久的西南军终于出来造反了。一时间,大江南北都飘着五色旗,向袁世凯宣战,甚至袁世凯的心腹都出来反抗他,新华宫里除了他的娇妾和儿子,再没人奉承他了。看官们,您想这袁世凯能成事吗?皇帝做不成,总统也没人承认了。他终于气得两眼翻白,一命呜呼。真是咎由自取! 走了袁世凯,又来了副总统黎元洪,黎元洪表面上打着共和的旗号,实际上只是敷衍度日,能在总统的位置上混一天是一天。再加上黎元洪本来就优柔寡断,那些开国元勋根本不服从他的命令,竟闹出了复辟的荒唐事。这时,段祺瑞又起来兴兵讨伐,事情闹得一团糟。终,宣统帝让位,黎元洪也辞去大总统职务。 这以后由冯国璋暂任总统,段祺瑞也官居要职。西南各军队都不甘心,连连挑衅段祺瑞,双方于是决裂了。段祺瑞是主战派,冯国璋则主和,自家庭院里闹矛盾,和也不是,战也不是。战争虽然解决不了问题,但是却不可避免,于是中国中部地区成了南北战争的主战场,今天归北方,明天归南方。打了几年后,冯国璋和段祺瑞都耐不住各界的压力,双双落马。 之后民国由徐世昌主持。徐世昌是个大才子,曾担任过军机大臣,还算有点脑子,因此一直很受袁世凯器重,但他却没有居高自傲,始终与袁世凯保持着距离,进退有度。只是,他始终只是个拿笔杆子的,势力也远不及段祺瑞和冯国璋。冯国璋死后,北洋派推举段祺瑞为领袖,一个“书生总统”哪里敌得过四方豪强?段党要什么,徐总统就依他什么。勉强挨过几年,南北矛盾还是没有消停,两方代表非但没有议和,反而各自结盟,各地都在上演党派纷争。 好端端的一个中国变得四分五裂了,还谈什么共和,谈什么民主!反倒让无知的百姓觉得前清的统治都没这么闹腾,从而暗生后悔之意。我虽不敢这么想,但从民国建立至今这十年,白云苍狗,变化很大,我只感到惭愧,不能妙笔生花写尽这些年的事情,晚上坐下的时候看着还有些笔墨,便潦草地写下了这些,一页页下来竟也写了这么多。我唠唠叨叨,总算把民国十年都讲了个大概,算个好楔子。看官先不要笑,之后的事情我会细细说来。 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也就是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总督衙门里,总督大人慌慌张张地从外面冲进来,说:“民军打过来了!”接着就一溜烟地跑了。这边清军总督叫嚷着逃命,那边民军都督指挥着厮杀。 统领民军的大都督名叫黎元洪,湖北黄陂人,曾担任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第1次出兵把汉阳攻破了之后声势大振,于是大呼“民主”。这喊声吓得清廷的皇室高官魂飞魄散,急忙派出陆军大臣荫昌统领陆军从北京出发,同时又命令海军加派舰队开赴湖北战地。几天后,清室又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所有军队都归袁世凯调遣。 袁世凯是清朝摄政王载沣的死对头,宣统帝继位后,载沣摄政,别的事不管,先把慈禧太后宠信的袁世凯给罢黜了。这载沣与袁世凯积怨已久,作为皇帝的兄长,从出生起就没有出头的机会,因为袁世凯一直压在他的头上,这让他十分不痛快,所以一旦有权在手,自然要先将自己的眼中钉拔掉。袁世凯被罢黜后,深知自己不再是载沣的对手,便先退居到河南项城,日日钓鱼游玩,休养生息,安分得很。 直到武昌起义,清廷无计可施,这时又想起了还算有点本事的袁世凯,于是又恭敬地请袁世凯出山。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清廷既派出了荫昌,命他督师,此时又请出了袁世凯,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说不定外面的祸乱还未平息,内部的战争就已经挑起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清廷此时已经自乱了阵脚,命令自相矛盾,距离灭亡已经不远了。 清廷重新起用袁世凯的诏令传到了项城,袁世凯却不买账,谎称脚痛不能指挥作战。载沣拗不过袁世凯,只好先派荫昌赶紧南下平乱。袁世凯不来,荫昌倒是可以专心指挥军队了,没过多久他就把部队带到了汉口。 黎元洪闻讯赶紧发兵抵御,双方交战好几次,互有损失。清朝海军上将萨镇冰带兵攻击民军,占据高地的民兵开炮还击,萨镇冰的海军在低地发起攻击十分困难。只听民兵一声炮响,萨氏的江元轮船就被打出了好几个大窟窿,舰队都吓得纷纷逃开。海军被民兵击得七零八落,仓皇逃走。胜负已定,民兵声势大振,趁机占领了黄州、淝阳、宣阳等地方。 到了八月三十号,湖南和陕西也相继独立,清朝巡抚余诚格辞职,钱能训自杀未遂被民兵驱逐出境。又过了五天,山西宣布独立。一时之间,大江南北全是独立的呼声,“民军万岁”的声音到处响起,警报也像雪片一样飞到了清廷,可怜摄政王载沣哭成了个泪人,却没有半点办法。 内阁总理庆亲王奕劻和内阁大臣们原本就极力主张请袁世凯出山,这下更加坚定了,载沣没有办法,只好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统领海陆各军。又命冯国璋指挥第1军、段祺瑞指挥第二军,当然这两军也归袁世凯调遣。没想到,袁世凯接到诏命后却回复说:“脚痛尚未痊愈,不能担此大任。”袁世凯的欲擒故纵可急坏了清廷上下,庆亲王和徐世昌赶忙给袁世凯写了诚挚的专函,命令阮忠枢急忙送到信阳,并且让荫昌亲自送到袁世凯府上。 袁世凯看完信,狡黠地笑了笑:“临时抱佛脚,怕是也来不及了。”荫昌又一番好说歹说,袁世凯才应允了下来。荫昌赶忙给清廷复命,清廷便立刻颁布了命令,正式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湖北围剿。 前线作战的清军听说袁世凯要亲自来指挥作战了,顿时来了士气,摩拳擦掌,要大胜一场长些威风,别让袁世凯看轻了。原来早在光绪年间,袁世凯就曾担任过三军总督,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是袁世凯手下的将领。那时的袁世凯可真是炙手可热,得意一时啊! 几天后,由冯国璋作前锋,段祺瑞掩护,清军带兵跟民军大战了一场。冯国璋率领第1军南下,所向披靡,在湖北滠口与前来拦截的民军拼了个你死我活。萨镇冰则率领舰队,架起大炮连连向民军射击,很快将民军击退了。冯国璋乘胜追击,后攻陷了汉口。 到了汉口,冯军大肆烧杀抢掠,见到有姿色的妇女就去欺辱,几十里地都成了瓦砾灰尘。这样的暴行一直持续到接到袁世凯的禁令才有所收敛,他们赶忙收拾好残局,等着袁世凯过来。 不到一天袁世凯就到了,冯国璋带着军队到车站恭迎,只看到颇有气势的袁世凯慢慢走下车,见到冯国璋嘴角微微一抿。等军队向袁世凯行过军礼后,冯国璋便把袁世凯请到大轿里,然后挨着他坐下。 P1-4 序言 太平盛世里亦有是是非非,更何况乱世当道,必然也是纷乱纠葛、恩恩怨怨,叫人无所适从。为什么乱世多是非呢?原因就是人们把错当成对,把好当成坏,最终导致了好坏颠倒。以前孔夫子写作《春秋》,孟子对杨朱、墨翟进行批判,都是为了辨别是非,通过考证辩论来维护真理,因此,世人才称赞他们为圣人。 等到秦、汉两个朝代,封建专制体制逐渐加强,刑法条文繁密,普通士民偶然有一些批评朝政的议论,稍有不慎就会触犯律法,小命不保。世间如果有圣人,会在这样的体制下冒着生命危险去辩论孰是孰非吗?所以,除非改朝换代,否则就不会有“董狐直笔”这样不畏强权的史学家,让世人能够知晓王朝兴替的真相。即便是愤怒于时事的人也不敢大胆直言,实在忍无可忍,也只能变换方法,或用诗,或用歌来赞美、鞭挞;或是演义为稗官野史,弄些荒诞无稽的表演来嘲弄;或是如屈原那样,用些美人香草诗来抒发内心的忧思。《水浒传》《红楼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借古讽今,引起人们的思索。作者的一番苦心又有多少人能够知晓?说不定还会被世人认为是作者的一己之见,管窥蠡测,一叶障目,所以还是不能让世人明辨是非。 现在中华民国刚刚建立不久,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旧时代未必全是毛病,没有一点值得称赞的地方;新时代也未必全是好的,毫无瑕疵。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朝代的更迭堪比眨眼睛的速度。前朝说是好的东西,今朝却遭到世人耻笑,是是非非依旧纠缠不清,追究起来怕是口水用干了,也辩论不出所以然。没有准绳来规范是非,这样的辩论只能是南辕北辙,不能起到分别是非的作用。 回想辛亥革命,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万众一心,最终推翻满清王朝,除去专制体制,原以为从此可以享受共和体制下的幸福生活,却不想有些蝇营狗苟的鼠辈,勾结串联起来,使共和体制至今没有达成。当时,袁世凯几乎笼络了全国上下所有有才智的人,但他的德行不够,依旧醉心于帝王专制,违背时代大潮,致使自己在悲惨中死去,还导致了军阀干涉国家政治体制,给国家的发展留下巨大的祸患。 继袁世凯后,黎元洪、冯国璋相继接手了这个“烂摊子”,但他们二人依旧是有心无力,只能草草下野。这时的国家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各路的军阀,北洋军阀与南方革命家各执一词,都说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以正义的名义同室操戈,中国人杀中国人,到现在还难求一时的安宁。 幸好在这战乱之中,《临时宪法》能够被保留下来,人民的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尚且能够受到宪法的保护。因此,许多出身平民的贫寒有识之士,依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挥笔抨击时事,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正是共和体制赋予人民的权利。而我们民国之所以能够长存到现在,又何尝不是有赖这一体制? 我自不量力,将民国建立以来的事实,按照时间的先后次序,分出几回来编撰此书,借小说的体裁来说明当代的现状。我写的都是根据事实,不敢在这里捏造,我的文字留给后世,时间会给我一个公论。我认为对的,别人可能以为不对;我以为不对的,别人却以为是对的。没有关系,兼听则明,读者不妨比较后再做出自己的判断。我的话是危言耸听,还是闲谈无聊的论述,现在就拿出来奉献给诸位学识精深的人。 中华民国十年(1921年)一月,古越东临江书舍 书评(媒体评论) 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 我们的民族历史要承,要绪,读蔡先生的书可以导你入门,且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著名作家二月河 如果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历史的丰富和复杂,蔡著确实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 ——北大教授张颐武 毛泽东为何喜爱蔡著?原因很多,但蔡著成功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的统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著名学者杨天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