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给予孩子的是无条件但有原则的爱。这个原则就是必须让孩子懂得基本的规矩和礼貌,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
爱孩子和管教孩子并不是对立的,管教是爱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规则指引,没有例外。
父母相爱,是给孩子好的爱的教育,他会知道和睦的家庭是什么样的,知道怎么去爱人,有了矛盾如何去沟通。
父母如果能去提升自己和配偶的沟通技巧,增进彼此的感情,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那么给孩子带来的积极影响是长远和巨大的。
幸福家庭出来的孩子通常都比较阳光和快乐,这样的孩子不让他好好学习都不行。
蔡真妮著的《用爱成就孩子的一生》阐述了父母怎样无条件地爱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自我肯定,怎样做能有效地帮助孩子达到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认为:儿童在心理上有两个最基本的需求,一个是从他人那里得到积极赞赏,一个是自我肯定。
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自我肯定的程度对于他的心理健康以及能否实现自我、实现人生抱负都至关重要。人的自我肯定,是在幼年时与父母的互动中形成的。孩子需要从父母那儿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被尊重的,被爱着的。
这种爱,又分为有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爱两种。
有条件的爱是只有孩子达到了父母的要求,他才能得到正面的肯定和鼓励。比如:你必须做到A,我们才给你B;或者:你只有不做A,我们才给你B。
A是父母对孩子提出的种种“合情合理的”“正确的”要求,B是表扬肯定或者物质鼓励等正面回馈。在这样长期的训练和强化下,孩子会逐渐忽略和压抑自己内心的需求与感觉,只去关注外界怎么评价自己,会一直去寻求外在的肯定和别人的认可。
父母这种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在用大人的意志去压制和取代孩子的意志,是逼迫孩子服从父母,长此以往孩子的自我意志会变得越来越弱,他的自我价值会趋向于靠外在来衡量,而不是自我肯定。
罗杰斯认为:现代人绝大多数的心理问题都和个人的真实自我被扭和压抑有关。
如果孩子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他会羞愧,自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更严重些,会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孩子的心理和行会因此出现各种问题。即使孩子达到了父母的期望,取得了好成绩,进了好学校,找到了好工作,他的内心还是会时时处于焦虑之中,因为总人比他更好。
2012年,麻省理工学院发生了一起中国籍女研究生自杀事件。这个等生从国内重点高中毕业后留学美国,青春靓丽,活泼大方,能力出众。学毕业时她完成了一门主修、两门副修专业,被评选为最佳毕业生。毕后在华尔街投资银行工作,几年后又考上了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院的生,读研期间自己还创立了一个公司。她曾经是无数中国学子仰视的杆,人们提起她,前面总是要冠上“才女”二字,她的事迹被收进家教中当作教育成功的典范。
这样的天之骄子为什么会失去活下去的力量?
她在博客中写道:“跟世界的高级人才比,我唯一的优势就是一口利的中文。我的同学们不光工作认真勤奋,并且十分高效和考虑周到。光学业和工作的专业程度让我无法胜出,而且我发现他们很会说话和人,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知道如何不动声色地达到目的。”她说:“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面对比自己各方面都优秀的同学,白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和能够立足的东西。”
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姑娘虽然看似活泼外向,内心却缺乏自我肯定她一直在和外界的比较中证明自己的优秀和价值,一旦发现自己可能赢了别人,就觉得没有生存的意义了。P3-4
每个孩子终其一生都在问父母一个问题:“你爱我吗?”孩子通常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行为来问的,“你爱我吗?”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重要,它会决定孩而父母也是用行动来回答的。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子一生的命运和走向。 重要,它会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和走向。
天下的父母都觉得自己深深地爱着孩子,可是孩子有没有感受到这份爱呢?或者说,我们是不是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爱呢?
在我们的爱里,又有多少是附加了条件的呢?
孩子刚生下来时,我们爱他皱巴巴的小脸,爱他打哈欠的丑样,爱他臭烘烘的小屁股,爱他细小却精致的脚丫..那时,孩子是天底下最可爱的宝宝,是老天赐予的最美的礼物。那时,我们接纳他的一切,我们的爱是无条件的。
随着孩子的成长,对他的感觉却在不知不觉地变化着:你怎么还记不住这几个字?昨天背的唐诗今天怎么又忘了?对门的小丫都会背好几十首了..更有甚者:你怎么这么笨?我就没见过像你这么笨的孩子!我怎么生下来你这么个孩子?
这个时候我们的爱变得有条件了:如果孩子能多认识些字,如果孩子能聪明些,如果孩子能把琴弹好,如果孩子能努力学习..我们不再觉得孩子完美无缺,我们希望他能变得更好、更完美些。
孩子接受这样有条件的爱,他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会自暴自弃,更严重的,他会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爸爸妈妈真的爱我吗?
父母的爱是孩子生命的根基,如果这个根基不稳,那么孩子生命的大厦就会出现裂痕,甚至崩溃。美国的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各种行为问题,包括厌学、暴力、迷恋游戏等,表达的都是对无条件的爱的渴望,都是在向父母呼喊:你爱我吧!你爱我吧!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说过:如果你的父母无条件地爱你,你是不会叛逆的。父母只有用无条件的爱才会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充满上进心的、阳光快乐的孩子。
本书用很多故事和美国心理学研究的结论阐述了父母怎样无条件地爱孩子,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自我肯定,父母怎样做能有效地帮助孩子达到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
我之前写的两本育儿书,重点介绍了美国的育儿理念和我自己在养育三个孩子时的观察所得,这本书在介绍理念之余,侧重介绍了很多具体实用的育儿操作方法,比如对孩子表达爱的方法,建立规则的方法,培养专注力的方法,让孩子自立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治疗孩子游戏瘾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操作起来简单却效果显著,因为它们是用最本质的育儿理念来支撑的,为父母捅破了所纠结的问题的窗户纸。父母们明白其道理,了解其方法,棘手的育儿困惑自会迎刃而解。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育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些理念和方法是第一次介绍到国内来。
阅读本书还能开拓思路和眼界,感受到育儿本是个很享受的过程,有一种育儿方式既能让孩子内心充满爱和快乐,又能够帮助孩子实现自己最大的可能性。
想让孩子拥有美好的品格,人生幸福,事业成功,父母一定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孩子们会凭着父母的爱,发展出自己的天分和特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爱和接纳是一切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