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暄过后,侯泰将宣宗之意一一道出。话音未落,汉王早已憋不住,用力一拍几案,茶碗立时飞了起来:“靖难之时,没有本王拼死拼活,怎能夺取天下,又何来今日之太平盛世!可恨父皇竟听从奸佞构陷,将我徙封于此。仁宗只知对本王施以小恩小惠,全然不顾及兄弟之情,如今侄皇帝又动用祖制威胁本王,老子早受够了!”言毕,汉王抽出随身携带的宝剑,冰冷的剑锋闪电般在侯泰等人面前划过:“本王凭此一剑,横行天下足矣!回去转告你们的主子,立即将夏原吉等奸佞之臣逮捕下狱,否则本王将举兵北上,以靖国难!”
侯泰早已被汉王的一通胡言乱语吓昏了头,回到京城后犹自眼冒金星,浑身乱颤,不敢以实情相告,随同前往的锦衣卫官员感到事态重大,立即将汉王的举动奏明宣宗。宣宗闻讯大怒,立即召见夏原吉、杨士奇等重臣紧急磋商平叛措施。
宣德元年(1426)八月,汉王朱高煦效仿乃父当年,以“清君侧”为由,宣布起兵“靖难”,再圆一个“叔夺侄位”的美梦。但这一煌煌大梦注定要到另一个世界才能实现了,如今的宣宗帝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优柔寡断的建文帝,而如今的汉王更非当年那个勇武果敢的燕王。就在汉王刚刚举起谋反的旗帜,宣宗立即下令平江伯陈碹及指挥黄谦重兵严守淮安,以防汉王兵败南逃,又令郑、襄二王留守京师,然后统率大军,亲征平叛。
汉王未料及皇上竟然御驾亲征,顿时慌了手脚,原先约定的几支零散武装,闻听朝廷大军将至,立时作鸟兽散。随着大军的越逼越近,汉王自感末日将至,龟缩在乐安城中闭目等死。
大军开赴到乐安城北,宣宗立即下令封锁城中四门,随后将乐安铁桶般围住。宣宗命少师蹇义草就敕令,射人城中,令汉王出城投降。惶栗无计的汉王接到敕令后,自感抵抗下去只有死路一条,无奈只有归降请罪。
宣宗未费一枪一弹而彻底平息了叛乱,面对群臣“大义灭亲”的请求,思虑再三,决定免其一死,废为庶人,囚禁于西安门内逍遥城中。过了几年,宣宗念及亲情,亲自到囚所探望,孰料汉王竟然稳坐不拜。宣宗大怒,厉声痛斥。就在宣宗气呼呼转身欲走时,汉王突然用脚将其勾倒在地。宣宗遭此羞辱,立时恼了性子,当即命卫士抬来一口300斤重的铜缸,结结实实将汉王扣住,犹不解恨,下令在铜缸四周堆积木炭,用火点燃,将汉王活活烫死在铜缸中。朱高煦被炙死后,其他诸子一并伏诛。一场皇家内部的纷争闹剧,终于画上了一个血淋淋的句号。
宣宗在位十年,明帝国曾出现过短暂的中兴,“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史称“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明代16帝中,宣宗几乎以一个完美君主的形象出现在明史中,但其荒唐的废后之举,难免给史家留下一丝遗憾。
宣宗原有皇后胡氏,贵妃孙氏,此外还有贤妃吴氏等12妃嫔。在这为数不多的后妃中间,宣宗最宠爱的莫过于贵妃孙氏。
当年明成祖朱棣为皇太孙朱瞻基筹办婚事时,下诏选济宁人胡善祥为皇太孙妃,选邹平人孙氏为皇太孙嫔。原来胡氏是胡荣的三女,胡荣长女因才色双全被选为朱棣的宫妃,第三女便被选为皇太孙妃。孙氏是永城县主簿孙忠的女儿,生来美丽聪慧,当时仁宗皇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与孙忠家有往来,十分喜爱这个容貌姣好的女孩。后来永乐帝为太孙选妃,彭城伯夫人便推荐了孙氏,永乐帝令当时还是皇太子妃的张氏在宫中抚养年仅十岁的孙氏,七年之后皇太孙结婚时,孙氏被选为皇太孙嫔。孙氏从一个县城主簿的女儿,人宫后成为百里挑一的皇太孙嫔,后来随着朱瞻基即位,胡氏为皇后,孙氏为皇妃,她已经够出人头地的了,但仍不满足,一心想当皇后。这位孙氏不仅姿色迷人,而且工于心计,很讨朱瞻基的喜欢。起初朱瞻基对两位夫人并没有什么偏爱,但随着时间和年龄的增长,朱瞻基对第二夫人孙氏的宠爱逐渐超过了第一夫人胡氏。孙氏与胡氏有贵妃和皇后的区别,不论是名份还是地位,孙氏都比胡氏差一级。孙氏是个不甘屈居人下的女人,很想把排在前边的胡氏赶下去,自己做第一夫人、大明帝国的皇后。但永乐帝和洪熙帝在世时,她不得不暂时收敛自己的野心,否则便会因此被赶走。后来朱棣和高炽相继去世,对她极为宠爱的朱瞻基当了皇帝,孙氏便以她特有的精明,设法挤开胡氏。表面上她对胡氏十分恭顺,做得像心甘情愿地低人一等;暗地里却在积极活动,寻找机会。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