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展示教师队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充分彰显优秀教师无私奉献、潜心育人的动人风采,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了这本《红烛颂》。该书对江西省教育系统近几年涌现出的优秀教师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作了生动诠释。这些优秀典型事迹于平凡之中见伟大,简朴之中见激情,细微之中见境界,体现了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相信它的编辑出版,对加强全省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让社会更加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都将起着积极而有益的促进作用。
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了这本《红烛颂》对江西省教育系统近几年涌现出的优秀教师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作了生动诠释。这些优秀典型事迹于平凡之中见伟大,简朴之中见激情,细微之中见境界,体现了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这本《红烛颂》在编写体例上作了一些新的尝试,不是单纯的事迹材料汇编,而是在每个典型材料后撰写了“读后感言”,突出每位先进教师最鲜活、最典型、最感人、最富有启发意义的方面,并结合新时期人民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进行阐释和解读,以期给读者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她总想着帮助别人
——记莲花县城厢小学离休老教师龚全珍
用爱点燃残疾孩子的希望
——记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新建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高美莲
无言师爱谱写华美乐章
——记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黄蕾
爱是无穷大的值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昌三中教师聂水兰
我愿在特教的寂寞土地上守护一生
——记全国模范教师、南昌市启音学校教师张俐
坚守
——记扎根红土地的“上海知青”、进贤县池溪中学教师颜有华
太阳边有朵守望的云
——记全国模范教师、永修县三溪桥镇黄岭村小学太阳山教学点教师邹有云
崇高的生命挑战
——记全国模范教师、都昌县苏山中心小学教师徐斌
让山区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学
——记修水县复原中心小学教师龙茶花
书写幸福的教育人生
——记江西省特级教师、湖口县第四小学教师黄晓萍
呵护心灵的“花园”
——记浮梁县西湖乡合源小学教师汪定国
热血丹心铸师魂
——记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景德镇一中教师史新泉
武功山下谱青春
——记全国中职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萍乡武功山职业中专教师王祖德
辛勤砥砺桃李芬芳
——记萍乡市湘东中学教师王韶萍
大爱无疆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新余市罗坊镇下山桥小学教师蒋国珍
辛勤的耕耘者
——记全国模范教师、贵溪一中教师沈建豪
不羡浮云飘高远 只求百花开满园
——记全国人大代表、赣州市文清路小学校长刘艳琼
无悔的选择执着的追求
——记全国模范教师、南康市隆木乡邹家地小学教师刘光炎
摆渡、摆渡,撑起村娃求知路
——记上犹县东山镇清湖小学教师邹国梁
师德在烈火中闪光
——追忆救火英雄、宜春市袁州区伯塘中学教师王茂华
山村红烛闪余晖
——记“中国十大好人”荣誉获得者、奉新县躁下镇白洋小学教师支月英
传道授业解惑励志育德树人
——记全国优秀教师、丰城中学教师熊金辉
二十年深山育人路
——记全国模范教师、遂川县大汾镇石门岭小学教师陈清华
他是一首畲乡山区教育诗
——记江西省师德标兵、青原区东固畲族乡豪德光彩小学教师古仁谋
我留在山村是要让更多村民放心地走出山村
——记全国优秀教师、余干县黄金埠镇南谷村石峡村小教师张晓玲
有这样的老师真是学生的福气
——记省优秀班主任、鄱阳县油墩街镇港头小学大港边教学点教师陈和芳
坚守大山深处 书写无悔青春
——记省师德标兵、信州区灵溪镇邵坞小学教师官文钱
静心·潜心·痴心
——记广丰县实验小学青年教师李保伟
丹心一片向教育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临川第一中学校长饶祥明
用奉献点亮教育梦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临川二中校长华小明
生如山花之烂漫
——追忆全国模范教师、南昌大学博士生导师石秋杰教授
多发光少发热
——记井冈学者、南昌大学博士生导师江风益教授
三十一年的坚守
——记“活着的石秋杰”、南昌大学医学院李刚教授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记井冈学者、南昌大学博士生导师洪葵教授
医学研究者就要与病毒赛跑
——记井冈学者、南昌大学博士生导师罗时文教授
纳米世界竞风流万丈豪情化纤丝
——记井冈学者、江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侯豪情教授
亦师亦友
——记全国模范教师、江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丁树良教授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
——记井冈学者、江西农业大学校长黄路生院士
采得百花酿成蜜不辞辛苦尽为甜
——记全国优秀教师、江西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志将教授
千行万里鲲鹏正举
——记井冈学者、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昕竹教授
乐在园中育桃李三尺讲台新天地
——记全国模范教师、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许统生教授
积极作为是一种人格力量
——记国家级教学名师、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蕊
“善其身”与“济天下”的完美统一
——记井冈学者、华东交通大学校长雷晓燕教授
登高望远
——记井冈学者、南昌航空大学博士生导师柯黎明教授一
争当江西绿色崛起的排头兵
——记南昌航空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罗胜联教授
做全国中药制剂领域的领跑人
——记井冈学者、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杨明教授
大医之德奉献之美
——记全国优秀教师、江西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日新教授
志坚为国做贡献终生无悔冶钨情
——记井冈学者、江西理工大学万林生教授
大爱爱人
——记江西理工大学罗仙平教授
愿做春蚕吐丝尽甘为蜡烛泪燃干
——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龚家林教授
扎根红土地的质谱科学家
——记质谱学研究专家、东华理工大学陈焕文教授
实验室里的快乐晚年
——记东华理工大学退休老教授宋金如
心系江西情牵客家剑胆琴心育桃李
——记赣南师范学院周建新博士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记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井冈山大学副教授黄玉珊
素位而行止于至善
——记全国教育技术学科领军人、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钟志贤教授
打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记九江学院殷嫦嫦教授
锲而不舍求学问 脚踏实地育新人
——记宜春学院潘华凌教授
用心成就事业
——记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刘端勇博士
做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记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郭文星
后记
2008年,学校被省残联列为聋人奥林匹克运动训练基地。为了发展体育运动,多少个不眠之夜,选定苗子,制订训练计划,确定训练方案,记录训练过程,整理训练结果,她都全程参与。几番寒暑、几度春秋,风雨中、烈日下总见她忙碌奔波的身影。2008年。在首届南昌市残疾人运动会上,学校共获6金6银3铜的好成绩。2009年,学校选派队员参加全国聋人运动会。20lO年5月,在“威纳邦杯”全国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上。毛玉兰同学获女双第二名,毛玉兰、付飘同学代表江西省队获女子团体第二名,雷正春同学获男双第五名,杨杰同学在2010年全国残疾人羽毛球锦标赛上,获男双第四名。
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没有热水器洗澡。她总是带着一群学生到自己家里,让学生轮流洗澡,她在厨房为他们做“营养快餐”,之后还要帮他们洗衣服。2010年,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学校添置了空气能热水器。
特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为了不让孩子辍学,她向政府及社会各界呼吁。近年来,学校免费为学生提供衣被、校服。从2009年起,免除学生的生活费,在全省率先实施全免费教育,此举得到教育部基教司和江西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肯定。
高美莲孜孜不倦地探索适应聋哑学生的教育方式,使学校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得到社会各界和新建县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她的带领下,学校先后获得勤丁俭学、绿色校园、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等先进单位称号,新建县还被评为全省特殊教育工作先进县,她所带的学生在各类文艺活动、书画大赛、体育比赛中屡获金奖。学校开设木雕职业教育课程,并先后与江西远健药业、江西奇丽印刷公司、黄山碧阳仿古工艺品厂等多家单位建立毕业生就业绿色通道,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在抗震救灾学生绘画作品义卖活动中,学校将义卖所得6000余元全部捐赠给灾区。
学校的办公经费一直非常紧张,她从不舍得浪费。为了办好学校,她给班主任发职务工资,可她担任校长这么多年,却从未给自己发过职务_T资,在T作中付出的最多,得到的却是最少。她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带领全校教师爱校敬业,为新建特教事业默默耕耘。 由于高美莲一心扑在工作上,她内心深感愧对丈夫和女儿。当难得有空在家休息时,她总是忙着买菜、下厨做好公婆、丈夫和女儿爱吃的菜,忙着打扫卫生,把家整理得干干净净。丈夫心疼她,说:“你在学校够忙了,在家就多休息一会儿吧。”她笑着说:“你平时辛苦了,就让我多做一会儿,就算你给我一个当贤妻良母的机会吧!”
她为学校的发展日夜操劳,尽心尽力,党和人民给予她极大的关怀和较高的荣誉。1994年被南昌市教委评为“优秀教师”;1996年被新建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教师”和“残疾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4年被县人民政府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全省特殊教育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获南昌市妇联“巾帼建功标兵”“江西省首届中小学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2007年,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奖章;2008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勤工俭学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9月,被《江西教育》杂志列为封面人物;2009年10月,经中国文明网网民投票,荣登中国好人榜;2011年,又荣获“南昌市第二届道德模范”、第二届全省中小学“师德标兵”光荣称号:2012年被江西电视台少儿频道、今视网评为“感动江西十大教育人物”。
近年来,《江西日报》《南昌日报》等众多报刊及中国文明网、新华网、江西教育网、南昌新闻网等多家网站先后十余次对她进行报道。南昌电视台在《感动南昌》等节目中也进行了专题报道。
荣誉面前,高美莲没有止步,也从不自满。她把荣誉视为鞭策和鼓励,对自己要求反而更严格了。身为一校之长,在教学业务上,她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科研,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她主持了“听障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等市级科研课题,有十余篇论文在《江西教育》发表或在省、市教育学会上交流获奖。全校教师在她的带动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站在特殊教育这一块精神高地上,高美莲三十年如一日坚持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她用爱点燃残疾孩子的希望,她用无悔的青春在无声的世界里谱写了一曲敬业奉献的特教人之歌。在学校迎来良好发展势头之际,高美莲又有了许多新的目标,她将继续在特殊教育这块沃土上努力拼搏,续写她无悔的青春。P10-1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各区域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培育不出高质量的人才。
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近些年来,我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省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省50多万教师弘文励教,培养了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造就了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江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赖和全社会的尊重。同时,涌现出一批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既积极进取又甘当人梯,既严谨笃学又勇于创新的优秀教师。
为充分展示我省教师队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充分彰显优秀教师无私奉献、潜心育人的动人风采,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了这本《红烛颂》。该书对我省教育系统近几年涌现出的优秀教师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作了生动诠释。这些优秀典型事迹于平凡之中见伟大,简朴之中见激情,细微之中见境界,体现了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相信它的编辑出版,对加强全省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让社会更加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都将起着积极而有益的促进作用。
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践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工作。长期以来,我省广大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在艰苦清贫的条件下恪尽职守,默默耕耘,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当年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希望广大教师继续发扬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精神,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培养造就一批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各地各校要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吸引和支持优秀人才投身教育,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投身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五率”阶段性工作要求和“五乐”战略性工作目标,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为推进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近年来,我省教育界涌现出一批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刻苦钻研、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先进教师典型。在他们中问,有的虽身患绝症,仍坚守岗位、忘我工作;有的数十年如一日,与大山为伴,育山乡孩童;有的舍身救人,慷慨赴火:有的潜心研究,成果累累……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大爱乐章,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为了广泛宣传我省教师队伍中的先进典型,弘扬他们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师德情操,凝聚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正能量,我们收集、整理了一批全省先进教师的典型事迹,并汇编出版,供全省教育工作者学习。希望以此激励全省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牢记职责使命,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创新实践,厚德实学,为人师表,潜心育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培育学生,为实现江西教育“五率”阶段性工作要求和“五乐”战略性工作目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而不懈奋斗。
这本《红烛颂》在编写体例上作了一些新的尝试,不是单纯的事迹材料汇编,而是在每个典型材料后撰写了“读后感言”,突出每位先进教师最鲜活、最典型、最感人、最富有启发意义的方面,并结合新时期人民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进行阐释和解读,以期给读者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本书的编写。委厅领导对书稿的编撰出版给予了热情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教育工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处)精心组织编写工作,教育工委组织部(省教育厅人事处)、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高等教育处、师资处等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各设区市教育局和有关学校高度重视、积极配合,使得本书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完成,与读者见面。
本书由叶存洪教授组织有关人员对先进教师的典型事迹进行收集整理,并编撰统稿,做了大量细致而又辛苦的工作。胡小萍、陈美荣、程方生、向晴、郑英、余华、王芸、周正旺、代安荣等参加了“读后感言”的撰写;曹云生、杨联愚、甘国华、罗红卫、邓开明、熊礼淼、彭桂生等同志参与了本书的撰稿或审稿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书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