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间喜剧”丛书收录了我国老一代漫画家的部分随笔散文、杂文及漫画代表作品,如华君武《漫画记事》、方成《方成讲幽默》等。
本书是《我的人间喜剧》系列之一《漫画记事》、包括往事琐记、人物回忆、我的漫画、漫画点评几个部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漫画记事/我的人间喜剧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华君武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的人间喜剧”丛书收录了我国老一代漫画家的部分随笔散文、杂文及漫画代表作品,如华君武《漫画记事》、方成《方成讲幽默》等。 本书是《我的人间喜剧》系列之一《漫画记事》、包括往事琐记、人物回忆、我的漫画、漫画点评几个部分。 内容推荐 本书是《我的人间喜剧》系列之一《漫画记事》、包括往事琐记、人物回忆、我的漫画、漫画点评几个部分,内中具体收录了:《近代上海是我正反两方面的教员》、《说老不老,说小不小》、《石鲁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中国漫画家的荣耀》、《回忆关山月》等作品。 目录 序言 往事琐记 近代上海是我正反两方面的教员 延安岁月 “鲁艺”漫忆 忆抗战时期的一些漫画家 奥野诚亮遗臭万年 一幅小画 追忆漫画《抢面条》 快乐的回忆 茶事杂忆 我爱足球 六十小弟弟 音乐与我 烧鸟华 说老不老,说小不小 从写信说起 说殡仪 拍照出丑记 八十感怀(代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我和动物 人物回忆 石鲁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悼黄胄 子恺先生 ——《丰子恺》序 中国漫画家的荣耀 小事忆作人 怀念刘开渠同志 为小丁作藏书票 可敬可爱的李可染 周扬同志 ——回忆数事 纪念齐白石 回忆关山月 漫谈漫画 漫画的形和神 我如何构思和构图的 ——《华君武漫画1985》序 谈漫画大赛 人和鸟的厌食症 为《张天翼寓言》作插图 画外功夫 议论“一稿多投” 小谈插图 谈漫画 让病人出一身汗 漫画诀窍 专题系列漫画 漫画应反伪劣 放眼世界 漫画是批评的艺术 ——《华君武漫画选》序 漫画要有感而画 《华君武漫画1984-1985》序 后来居上 民间风格的漫画 国际时事漫画少了 和一些报刊编辑、漫画初学者聊天 ——《华君武漫画1987》序 说包装 ——保护真善美批评假恶丑 被捏歪了的面人儿 我为浙报画漫画 “华君武漫画展”(大连)前言 我的漫画 我的漫画 漫谈《磨好刀再杀》 《死猪不怕开水烫》 《猫虎同宗》 《老鼠吹牛》 关于《杜甫检讨》 两个王羲之 《大“小家庭”》 两幅讽刺画 《看医书》 《愚公宣誓》和《废物利用》 《宋诗今注》、《井底蛙》 名片和《肩周炎》 《人留名、狗留尿》 从《三吃一》谈起 《半个月饼爬上来》 《克隆一个孔乙己》 《十里山河图》 《一二·九》学生运动 《决心》 十二生肖入漫画 漫画肖像 《寂寞无聊》 《对影成四人》、《月落西山》 《美国月光曲》 《总统的新衣》及其他 《艾森豪威尔看病》 《独木桥上卖鸡蛋》 《误人青春》 《疲劳过度症》、《仓颉认字》 《视力测验》、《我的书架》、《听相声?》 蘑菇公厕到泡蘑菇 《漫画猪八戒》序 《兔年婚纱照》 画兔小记 不是序 ——为《百年漫画》而作 谈联想 几方闲章 漫画点评 吕鸿群的人像漫画 妙趣横生的自画像 一张贺卡 军旅幽默 小鸟精神 幽默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有趣的《再来一个》 漫画要有“看头” 只是一个圈圈 ——评方成的漫画近作 毛主席的对比法 ——谈王迪漫画《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漫画用色 ——看苏朗漫画《迷彩》有感 忍俊不禁 ——青年农民漫画作者张爱学的一张漫画 观棋不语 ——看常进同志一幅漫画 中国幽默 ——读吕士民作《乡村趣事》 形似和神似 ——论武建军的肖像漫画 割下马尾巴 ——看于世铎《下马图》 漫画的想象力 ——徐鹏飞漫画《牧区来客》 方唐的新闻漫画 ——读他的《市井百态》 看不懂的书 ——读金建楚的漫画有感 再谈画思想 ——读周喜悦《进口痒痒搔》漫画 以情动人 ——白音特力格尔作《母与子》漫画 人约黄昏后到遥控器 ——谈候红旗漫画《约会》 艺术刻创 ——看康林同志漫画《某公醉酒记》 漫画杂碎 试读章节 六十三年前,我带着铺盖,穿了一身蓝布长衫到了上海大同大学附属高中。我的算术很糟,在小学学算术四则运算,“鸡兔同笼”就卡住了。在旧社会,没钱不能上美术学校;学了美术也不能养家糊口。我早年丧父,家道中落,母亲一定让我学理工。因为远亲关系,进了大同可免学费,没有数理化的脑子进了以数学著称的大同,其后果可想而知。我只记得,数学老师吴在渊上课,因为听不懂,他讲他的,我画我的漫画。吴先生评分特别,成绩不好,别的课最多打零分,他可以给负分,我的总平均分数就被他的负分拉下来了。直到现在,我还是谈“数”色变。但是,我因为到了上海,才走进了漫画世界。 原在杭州上初中,我已经热心于漫画。但杭州没有漫画家,也没有漫画的刊物、没有交流,只是一个人在孤独摸索。此时到了上海,能看到那么多的报纸刊物干0登漫画,真令人目不暇接,欣喜若狂了。我向林语堂的((论语》投稿,首先跨进了他的编辑部,得识实际负责编务的绍兴人陶亢德。林语堂是大作家,在上海几年我只见过两次,但从那里,我得识丰子恺先生,那时他大概也就四十来岁,没有丝毫架子,平易、谦虚。平常看子恺漫画,丰先生如在云端,现在竞在眼前,还和我这刚步入漫画的青年娓娓而谈,使我更加敬重他。 《时代漫画》是鲁少飞主编的,编辑部在四马路(今福州路)。鲁少飞先生貌甚严肃,但对我们这些后学是很关心的,对我们的画稿中的问题常常不厌其烦来指点。我到今天还记得一次对我画稿(好像是((秋之野餐》)的意见,他的话是一口令人难懂的上海南汇官话,又带点理论,加上我当时的水平,实在难懂。但他是一一位老漫画家,我一个后生小子能得到如此的机会,对面而坐,实在是受宠若惊,只能不住点头,不懂装懂了。张光宇先生是一位好人,艺术修养好,待人谦和,他的艺术有极强烈的民间传统,又有现代的风格,作品富有装饰性,他设计的一套具有现代化的民间格调的朱漆家具,好看极了。张光宇先生则对我们的作品常常热情赞扬,我当时的漫画喜画人物多的大场面,他就用惊叹的声调连呼“伟大”,这种鼓励常常使我惊喜交加。叶浅予当时的漫画,在社会上影响和声誉是最大的,他是职业漫画家,社会活动也多,因此见他的机会就不如其他老前辈多了,但在言谈中感到他还是在关心着我们。他们都是我走向漫画的引路人。 在上海还可以看到外国报纸和书刊刊载的漫画,有专门出售这些书刊的外国书店,南京路就有一家别发书店。若照今天商界迷信来说,自称“别发”实在是不可思议了。我当时只能讲点洋泾浜英语,但看漫画有时连猜带蒙也能知其大概。装作买书的样子浏览一番,对我开阔眼界大有帮助。我当时受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的白俄漫画家萨巴乔(原名为萨巴乔诺夫)的作品影响,连签名都学他,现在想来不免脸红,但当时还沾沾自喜呢。 在上海几年,我认识了胡考、张乐平、黄苗子、陆志庠、汪子美、特伟、丁聪(其中特伟、丁聪和我都在上学)。黄嘉音是圣约翰大学学生,他和林语堂是同乡,两家似有世谊,他也帮助林语堂办《西风》杂志,带我上愚园路林家见林语堂的就是他。他的漫画上有一标志,即一只小鸟。1938年,我去延安前曾和他商量,他极表赞成并帮助了我一笔为数不小的路费,并送我上了去香港的轮船。我也请他回去安慰我的母亲,因为我没有告诉她老人家。解放以后,黄嘉音被错划为“右派”,惨死在宁夏固原。 我从小学时起,现实使我受到爱国的教育。我们跟着老师到杭州西湖边的日本领事馆喊“反对‘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口号,曾在大街上张贴抵制日货的标语。“九·一八”事变后,我们浙江省立第一中学自发成立了义勇童子军。到了上海,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统治的认识更具体化了:公共租界巡捕“红头阿三”(头缠红布的印度人)、法租界安南巡捕、虹口地区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和日本浪人,可以随便寻衅、随意“抄靶子”(搜身)、随便打人。但公共租界却有一条可笑的法律:谁在路上倒拎着鸡鸭就犯虐待动物的罪名,大讲其“鸡道主义”。 我在上海上学三年,当银行小职员两年,我还不可能看到社会黑暗的深处,但世态的炎凉、吃施粥的贫民、高等华人的嘴脸、西崽洋奴的卑劣、达官贵人的无耻,已使我这个青年人感到社会之不公、国家之危急、个人前途之渺茫。近代上海对我起了正反两种教员的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使我下决心离开上海,奔赴延安。 延安岁月 我写了以下回忆片断,给有的同志看了,说是还有一点意思。从这些生活片断一里可以看到,尽管当时延安的物质条件很艰苦,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可也有一些同志说,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的一些变化不大好写吧?我想其他的文章里会写那些大事情的,但是恐怕没有人会写这些小事情,所以还是写出来让一些当年不在延安的同志看看。 宵夜糨糊 延安的生活是比较艰苦的,所谓比较,是说前方的生活比延安还要艰苦,延安三餐起码都有小米饭、萝卜、土豆吃,逢年过节还要改善生活会餐一顿。我们刚到延安,身上都没有钱了,晚上去参加晚会回来,肚子饿了,又没有吃的,刚好白天糊窑洞的纸窗户还剩下半碗糨糊(是白天总务科发的面粉),便拿来吃了。虽然时过四十三年,但是到今天还能回忆起当时那碗糨糊的美味来,要知道,在那时并不是经常有糨糊可做宵夜的。 开荒龙摆尾 1941年,毛主席号召大生产、丰衣足食,“鲁艺”师生,身体弱的纺线织毛衣,身体好的上山开荒,天还不亮扛着锄头上山,收割时背着小米下山。很多从“国统区”来的同志,虽然从没劳动过,可情绪很高,手上都打起了血泡,也没有人叫苦。开荒就是挖地,大家排成一线就叫龙摆尾。大家一齐上,也叫两勤夹一懒,想懒不得懒,你在集体里,也不甘心落后,一会儿就开了一大片。哨声一响,喝水,抽烟,灰服都脱掉了,躺在地边休息。我们有的人还被选为“鲁艺”的生产模范。 游泳和溜冰 “鲁艺”搬到桥儿沟,离延河不远,天气热了,我们就到延河里去游泳。我和戏剧系的李诃同志去游泳,他水性较好,但失诸冒失,未知深浅,就从高处跳下,一头扎在河床上,当时就抬到柳林店的和平医院抢救,结果末梢神经受损,造成了他以后的残废和不幸。 延安是欢乐的,我们当时都是青年人,大家想着办法来玩。冬天,延河结了冰,就想去溜冰,许多从北京来的学生就想法打冰刀。要打冰刀,就去找日本鬼子轰炸延安时留下的碎弹片,然后画了样子交给南关铁匠铺去打。没有冰鞋,就把冰刀钉在一块做成像鞋底一样的木板上,再用绑腿捆在布鞋上。脚痛得要命(可以想象缠脚的痛苦),但还溜得高高兴兴。此中老手是戏剧系的于亚伦,即电影演员于蓝的哥哥,可惜他在“十年浩劫”中被迫害死了。P5-9 序言 我的父亲今年已九十三岁了,因年初不慎摔了一跤,经医院手术后康复,现在坐在轮椅上虽然行走有些不方便,但仍健康地活着。 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他出书,让我写篇东西,因父亲健在而让儿子为他出书写序,倒显得有些古怪,再加上我本身又不是一个善写文章的人,实在有些勉为其难,试试吧!拣出那么一两件事,或许可让读者从中对他多少有一些了解。 他自2005年息笔已两年了,不写也不画,只是偶尔不得已地为一些朋友实在推托不了写一两个字。不画的理由是:漫画要贴近生活才能有内容,而他现在年龄已大,行动又不太方便,和社会没什么接触,连现在街上的人是干什么的都分辨不出来(此指过去工人、农民、干部从衣着上可分出彼此),现在连农民下地干活都穿西装。当然,这也是社会前进的一种表现,对于他这上年纪的人如何在画中表现,确实有点困难了。至于题字,他更振振有词地强调他不是书法家,他的字只不过配他自己的画比较合适罢了,怎么可以随便给人题字,岂不是对书法家的一种不尊重?说他是固执,或照过去的讲法是自己要求严格,各人看了自有各人的说法。 自从我母亲三年前去世后,他按照和我母亲生前商议好的决定,将自己近七十年保存下来的全部作品(包括在延安时期艰苦条件下创作的部分作品)捐给了中国美术馆。讲到这里一定要提到我的母亲宋琦。我父亲的作品至今能保有两千多幅漫画创作,很大一部分都是母亲在工作的百忙之中帮助整理保存的。从父亲个人角度来讲,他比较反对搞什么个人纪念馆,他认为既浪费地方上的有限资源,一又有给自己树碑立传的嫌疑。把这些作品捐给中国美术馆,更主要的是让广大的老百姓更多地了解这些漫画在中国当时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影响和历史的变迁,以达到他多年的创作来自于民、服务于民的最终目的。这也是他作为一个老党员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今天,在编辑王玉梅同志的积极努力和孙燕华同志的精心编排下,人民文学出版社为我父亲出版这本“散文漫画”集,非常欣慰,在这里特别对出版社和她们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谢。 华端端 2007年1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