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尼玛次仁师傅的心愿
大昭寺是位于西藏拉萨市中心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座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鼎盛时期的寺院,现在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是藏传佛教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藏族人民中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之说。
一千多年来,大昭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记录着朝圣者永不止息的足迹,也留下了岁月的永恒。一千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年的香火,延续了一个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故事。
我们在这座寺院采访时,遇到了一位用流利英语向游客讲述大昭寺历史的僧人叫尼玛次仁。他身披绛红色的袈裟,黄色稍黑的皮肤,瘦削精干的身板儿……已经43岁的尼玛次仁师傅在僧人中很受人尊重。他形象精练的语言、周密独到的见解加上情不自禁的手势,给他言简意赅的讲解增添了色彩。独具个性的讲解渗透着他对大昭寺、对藏传佛教的殷殷衷情,也让信教群众和五湖四海的宾客在他深邃和富含哲理的解说中了解到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尼玛次仁的老家林周县和拉萨市仅一山之隔。1985年,这位普通的农民子弟怀揣梦想来到拉萨大昭寺,成了一名虔诚的僧人。为了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更好地服务游客,他还专门到外地补习了一年英语,国内来的讲汉语,国外来的讲英语,受到中外游客的好评。
1989年,尼玛次仁考入北京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获得了一生中最珍贵的学习机会。造诣高深的老师、安静的学习环境,念经、辩经、打坐、修行,一年的学习进修和与各地高僧的交流使尼玛次仁师傅在佛学理论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毕业后,他回到了大昭寺。
站在大昭寺的院子里,午后的阳光照在尼玛次仁绛红色的袈裟上。他那双神采飞扬的眼睛和讲解中抑扬顿挫的语调,吸引着朝圣者和游客们用心感悟大昭寺的发展变化历程。他介绍说,解放以后,大昭寺由国家拨专款进行的第一次大维修是在1991年到1994年间。2000年,大昭寺又被顺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后来随着大昭寺的保护完善,国家旅游局又将其列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9年又被列入“西藏十大古建筑保护工程”,国家还将投入更多的资金对大昭寺进行保护维修。
大昭寺的变化只不过是西藏寺庙变化的一个缩影。近二十年来,国家6亿多元的专款投资让西藏1700多座寺庙修缮一新、香火连连。“十一五”期间,国家即将投入的5.7亿投资,将使西藏的古老文物得以传承,同时也让宗教信徒们在心灵的乐园里自由地呼吸。尼玛次仁深有感触地说,有些人听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东西,百闻不如一见。如果每个人都能亲自到拉萨来看看,情况是非常明了的。他的感觉是国家政府很重视西藏寺院保护工作,对大昭寺、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等很多文化遗产陆续进行投资维修。这对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来说都是非常自豪和高兴的事情。
几乎每一个到拉萨来的信徒、游客和对西藏文化感兴趣的专家学者都会到大昭寺来。尼玛次仁和大昭寺的一百多名僧人每天都在用真诚的微笑迎来送往。
尽管有着“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拉萨市佛协副会长”等许多头衔,但是,尼玛次仁还是最愿意听别人称他为“师傅”。因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保护和管理好大昭寺的同时,把西藏的宗教文化和先祖文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传扬下去……
尼玛次仁自豪地对我们说:“因为祖先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遗产,我们自豪的同时,介绍给热爱和想了解这个文化的人,这也是功德。最后我们的目的是让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他说,他的人生目标是努力成为一个传播文化的使者。 我们离开大昭寺的时候,尼玛次仁和其他僧人合声祈祷和平的诵经声从身后传来,徘徊耳际,余音袅袅……
(明慧)
第二篇 从孤儿到藏学专家
推开格桑益西在西藏社会科学院主楼一层最东边的办公室的门,一张摆满了各式各样藏文书籍和证书的大桌子,无声地述说着他工作的忙碌。主人告诉记者,这些书都是他们整理出版的九世纪、十世纪的书籍,价值很高,有很多是珍本、孤本。
格桑益西是西藏著名的藏学专家。在他身后的书架上,摆放着他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中国民族文化大观——藏族卷》、《夏格巴的(西藏政治史)与西藏历史的本来面目》、《西藏通史·松石宝串》等等。文弱、清瘦的格桑益西把近三十年的心血都倾注到了对西藏文化历史、宗教典籍的整理、审定、翻译以及考古等过程中。在追溯西藏文化前世今生的同时,也滋养着他探索藏文化历史传承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他编撰出版的这些历史书,讲的是汉藏历史,价值很高,不仅在国内相关研究机构的图书馆都有,像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知名图书馆也都藏有这些书。
61岁的格桑益西出生于西藏堆龙德庆县一个世代为领主服差役的农奴家庭。他的父母去世很早,是靠奶奶养大的。几代祖辈人都要给庄园主租种土地、交租费、服劳役。奶奶去世后,他就成了孤儿。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的热潮使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从此,格桑益西的人生基调也逐渐变得明快起来。九岁多时,他背起书包,走进了学堂。文化的光芒照亮了他前进的道路。格桑益西专门写过一篇《党给予我双羽丰满》的文章,饱蘸深情地记录下了他成长道路上无处不在的关爱。
1963年,在拉萨中学读书的格桑益西是老师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他的班主任是天津支边来的房老师.在知道格桑益西的身世后,每个月都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几块钱,让他买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
20世纪70年代,刚到中央民族学院上大学的格桑益西,由于不适应北京的低海拔环境,天天吃不下饭。汉语老师姚世珍教授焦急地拉着他到积水潭医院,陪着他做了两天的检查。他心怀感激地告诉记者:“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国家提供我所有的学习费用,我还得到了各个民族的老师、同学的各个方面的关爱,所以我幸福地成长起来。”
1981年,格桑益西在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修完古典藏文专业全部课程。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的格桑益西放弃了在北京工作的机会回到西藏,成为当时正在筹建中的西藏社会科学院唯一的一名拥有硕士学位的研究员,致力刚刚起步的藏学研究。不久,国际格萨尔研究大会在拉萨召开,这也是这座雪域古城首次筹办大型国际性藏学研究会议。当时的国际藏学研究领域“西强我弱”,研究院领导决定安排格桑益西在大会上做专题发言。他回忆说,当时他有点胆怯,因为刚毕业从来没有参加过大型会议,而且还要面对很多国际上知名的藏族学者。院长知道后对他说:“你怕什么,这是我们的领域。”
“这是我们的领域”。从此,格桑益西记住了这句话。他执著地学习、钻研。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先后在《中国藏学》、《西藏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许多论文和译文,参与了《西藏通史》、《中国民族文化大观——藏族卷》等书籍的编写和翻译工作。2003年,格桑益西担任了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的社长,系统地对西藏的历史典籍进行整理、出版,直到退休。
在和记者交谈过程中,格桑益西不时抽出这本书翻翻,打开那本书看看,轻拿轻放的那股认真劲儿,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他向我们介绍说,现在他们出的这些书都是面向广大读者开放的,不像过去那样禁锢在寺院和封建农奴主家里。事实证明这不是在毁灭西藏文化,而是西藏民族文化在保护继承基础上得到发展。
从一个孤儿成长为藏学专家,格桑益西感慨良多。他说,现在是藏学研究发展最快、成果最多、学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西藏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现在广大农牧区的小孩都进行义务教育,国家实施“三包”政策,吃、住、学杂费全免,有知识的人越来越多,陆续培养出众多的博士、硕士生,这对西藏民族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雷恺 张克清)
P3-8
作为媒体人,有权选择新闻,但无权选择时间。
2009年2月5日,星期四,农历正月十一,牛年第一个节气——立春的第二天,乍暖还寒。此时,绝大多数中国百姓依然沉浸在欢度春节的喜悦中,而此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雪域高原格桑花”采访团部分成员一行15人,从北京出发,跟随着早春的脚步,踏上了前往西藏采访的行程,开始了难忘之旅、艰苦之旅、使命之旅。
此次采访活动是为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而策划和组织的。临行前,台领导和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为采访团举行了送行仪式,送行仪式简短而隆重,有四位台领导出席了送行仪式,这充分体现了台领导及相关部门对这次采访活动的重视。王求台长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作为国家电台,我们有责任让全国人民、让全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西藏,把一个真实的西藏、美好的西藏树立在广大受众面前。”他一再叮嘱大家,此次采访活动时间长、条件艰苦,对每一个采访团成员都是一次考验,大家要做好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他希望大家牢记使命,努力工作,克服困难,出色、安全、圆满地完成此次采访报道任务。
考虑到让采访团的同志有一个适应过程,尽快投入采访工作,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从北京出发的采访团成员先乘坐飞机抵达西宁,然后,再换乘火车前往西藏。
采访团乘坐的南方航空公司Cz6994号航班于当天11:30准时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经过两个半小时的飞行,14:00抵达西宁机场。青海记者站几乎全员出动来迎接采访团的同仁。为了让采访团的同志们能够在西宁短暂的停留时间得到更好的休息,青海站的同志们进行了周密安排,使采访团成员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样。晚上八点,采访团一行乘坐的火车从西宁出发,经过22个小时的运行,从北京出发的采访团成员于2月6日晚22点抵达拉萨,与先期抵达的采访团其他成员会合。
采访团成员来自台里多个部门,年龄最大的58岁,有四位女同志。采访团中只有两位同志有过西藏短暂的生活体验和经历。采访团经过两天的适应和休整之后,于2月9日在拉萨举行了启动仪式。西藏自治区党委和西藏军区的领导亲临启动仪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新华社、中新社、西藏日报、西藏电视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的同行对此次活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对此次采访活动作了充分报道。
冬季是西藏地区气候最为恶劣、条件最为艰苦、最不适宜人类活动的季节。严重的缺氧和高海拔、低气压威胁着所有人的健康。采访团成员抵达西藏后,陆续出现了头痛、呕吐、呼吸困难、无法睡眠等明显的高原反应。面对从未有过的挑战,报道组成员以顽强的毅力,勇往直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奔走在雪域高原,广泛接触西藏各领域、各阶层的普通大众,体现了中央台记者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极高的职业素养。
据不完全统计,在西藏采访期间,采访团累计行程近万公里,有70人次翻越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口,先后深入到拉萨、日喀则、林芝、山南等西藏主要地区,共采访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西藏各界人士70余名,他们中有知识分子,有公务员,有教师,有军人,有文艺工作者,有牧民,有商人,有普通市民,也有宗教界人士。有经历过民主改革前后的老人,也有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青年。有藏族群众,也有部分长期工作生活在西藏的军人和汉族群众。他们的经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们的故事,可以见证一类人群的生活状况和精神追求。丰富的采访素材为后期节目制作提供了充裕的选择空间,为整个系列报道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做到这些,报道组在西藏期间的工作强度和难度也可见一斑。
在采访期间,三个分团每结束一天的采访,晚上都要召开会议,总结一天的采访成果,研究第二天的采访任务。同时,针对每一个选题和采访对象进行讨论,集思广益,研究采访的切入点和写作的主题与思路。往往一讨论就是几个小时,直到凌晨一两点钟还不能休息。大家就是用这样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对待这次采访工作,履行自己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此次采访活动记者总数达到30人,从2月5日进藏到2月20日返回北京,前后共半个月的时间。采访团人员数量、采访持续时间,是中央台历史上赴西藏采访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
天道酬勤。报道播出后,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权威人士从“访普通人,看真实西藏;讲人生故事,折射时代变迁;听当事人自述,知百姓心声”等三个方面对这组系列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权威人士指出:“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唯其真实才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中央电台‘雪域高原格桑花’系列报道的最大魅力恰恰就是它的真实。这组系列报道通过50名普通人的真实故事,反应民主改革50来西藏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以还原真实的手法,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西藏。该报道由于真实而充满吸引力。”
热心听众在听完这组系列报道后致信中央电台说:“作为国家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大型系列报道‘雪域高原格桑花’,通过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的真实故事,向人们展示了西藏50年的发展变迁,感受到了愈来愈近、愈来愈真、愈来愈实的新西藏。”
权威人士的肯定,听众的评价既是对这个大型系列的褒奖,更是对报道组成员的激励。
本次采访活动得到了西藏军区、武警西藏总队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人员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水平所限,本书肯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9年5月
到过西藏的人,不会忘记那开遍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因为那是属于西藏的花,她盛开在海拔五千米以上的高原地带,不惧严寒,不怕酷暑,漫山遍野,红透雪原,被藏族人民视为幸福之花、吉祥之花。她像祖祖辈辈生长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一样,用生命的怒放,装点着自己的家园。
2009年3月28日,是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五十周年纪念日,在拉萨、在林芝、在日喀则、在山南、在遥远的阿里,在初春的和煦阳光下,西藏人民用自己的方式,用醇美的青稞酒,用洁白的哈达,用高亢的歌声,用奔放的舞蹈,纪念着一个民族走向新生、走向世界、走向现代文明的五十年光辉历程。
2009年的初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出了二十多人的采访队伍,分别走进拉萨、走进山南、走进林芝、走进日喀则,走进城市、走进乡村、走进学校、走进军营,从几百万西藏群众中选择着自己的采访对象。
我们的记者把目光投向那些工作、生活在西藏的普通人,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记忆,走进他们的过去与现在,记录着一个个普通西藏人的真实生活:他是孤儿出生的西藏学者,他是青稞酒酿造世家的传人,他是一个正走向小康的藏族农民,他是一个日日与佛相伴的僧人,他是藏族自己的歌手,他是一个珞巴族的乡村干部,他是一个在西藏默默工作五十多年的老兵,他是一个驻守在高原的军人……
如同走进漫布高原的格桑花丛中,我们的记者被淳朴、善良、勇敢、坚强、多才多艺的藏族同胞的故事包围着,在纪念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年的特殊日子,我们从中精心挑选了五十个人、五十个故事,如同献上五十朵格桑花,奉献给读者、听众、网友。于是,这个春天,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汉语、藏语节目中,在中国广播网的蓝色页面上,五十朵格桑花艳艳地走向世人,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世界一个真实的西藏:
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旧西藏走来,在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下,他们是生活在最低层的失去人身自由的农奴。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等农奴主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买卖、转让、赠送、抵债和交换。是1959年3月28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国务院令》,把他们从奴隶变成了西藏的主人,获得了人身自由和生存权、发展权,于是,他们成了学者、干部、医生、歌唱家、企业家,成了农牧民致富的带头人。
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成长在阳光下的新一代西藏人,他们传承着藏族的传统文化,接受着现代的文明教育,有着现代的思维、世界的眼光。
他们中也有军人,有的把一生献给了西藏建设,有的把青春献给了高原哨所,有的用自己的医术,为藏族群众解除病痛。他们是藏族同胞幸福生活最忠诚的守卫者。
五十年时光匆匆而过,今天的西藏,随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步伐,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日益繁荣,社会祥和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让我们倾听这五十朵格桑花的歌唱,让五十个格桑花的故事为你展示一个真实的西藏!
(作者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
走进本书,如同走进漫布高原的格桑花丛中,被淳朴、善良、勇敢、坚强、多才多艺的藏族同胞的故事包围着,在纪念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年的特殊日子,我们从中精心挑选了五十个人、五十个故事,如同献上五十朵格桑花,奉献给读者、听众、网友。于是,这个春天,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汉语、藏语节目中,在中国广播网的蓝色页面上,五十朵格桑花艳艳地走向世人,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世界一个真实的西藏。
到过西藏的人,不会忘记那开遍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因为那是属于西藏的花,她盛开在海拔五千米以上的高原地带,不惧严寒,不怕酷暑,漫山遍野,红透雪原,被藏族人民视为幸福之花、吉祥之花。她像祖祖辈辈生长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一样,用生命的怒放,装点着自己的家园。
五十年时光匆匆而过,今天的西藏,随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步伐,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日益繁荣,社会祥和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让我们倾听这五十朵格桑花的歌唱,让五十个格桑花的故事为你展示一个真实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