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小说?怎样读诗歌?读书有何价值?书里有两种女人?有没有女性莎士比亚?女性写作生来有何局限?从书里能看到怎样的人生?托尔斯泰的小说究竟好在哪里?《简·爱》和《呼啸山庄》有何缺陷?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那就听听弗吉尼亚·伍尔夫著刘文荣译的《伍尔夫读书随想录》中弗吉尼亚·伍尔夫——“20世纪最佳女作家”如何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伍尔夫读书随想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怎样读小说?怎样读诗歌?读书有何价值?书里有两种女人?有没有女性莎士比亚?女性写作生来有何局限?从书里能看到怎样的人生?托尔斯泰的小说究竟好在哪里?《简·爱》和《呼啸山庄》有何缺陷?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那就听听弗吉尼亚·伍尔夫著刘文荣译的《伍尔夫读书随想录》中弗吉尼亚·伍尔夫——“20世纪最佳女作家”如何说。 内容推荐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刘文荣译的《伍尔夫读书随想录》主要选自弗吉尼亚·伍尔夫的8部散文集,即《普通读者》《普通读者二集》《飞蛾之死》《瞬间集》《船长临终时》《花岗岩与彩虹》和《书与画像》,多为伍尔夫的读书心得和感想,而且写得比较随意,不拘一格,故称为“读书随想录”。本书主要内容有:怎样读书?怎样评估书的好坏?书和女性生活有何关系?书和人生有何关系?如何看待名家名作?以及,如何评价当代文学? 目录 前言 I 怎样读书 读书的自由与限制 怎样读小说 怎样读传记和回忆录 怎样读诗歌 怎样评判书的优劣 读书的价值与目的 Ⅱ 读书札记 读旧书与读新书 关于作家的“个性” 关于诗意小说和小说中的诗意 关于“小说的前途” 传记是不是艺术? Ⅲ 书与女性 关于女人的书 书里的两种女人 女性莎士比亚 女性与小说 女性写作的局限 文学与性别 Ⅳ 书与人生 这就是生活 金钱与爱情 生病与读书 生活与小说家 人生的冒险 V 名家与名作 读《蒙田随笔》 读《鲁滨孙漂流记》 斯特恩的《感伤的旅行》 简·奥斯丁的《沃森一家》 《简·爱》与《呼啸山庄》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 契诃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再谈陀思妥耶夫斯基 托尔斯泰的小说 康拉德的小说 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E.M.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 Ⅵ 博览与印象 英国当代文学印象 美国当代小说漫谈 现代诗剧观感 读英国现代随笔 试读章节 以自己的感受力尽可能多地从书中获取印象——这是读书时首先要做的,但这样只完成了一半。如果想获得读书的全部乐趣,就必须完成读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对自己从书中获取的各种印象作出判断,必须使那些闪闪烁烁的印象凝固,形成持久的形象。这不能着急,要等尘埃落定、疑问平息之后才行。这期间不妨去散散步,聊聊天,或者撕撕玫瑰花干枯的花瓣;要不然,干脆去睡一觉也可以。这之后,可能你自己也不会想到——自然的变化往往就是这样——你读过的那本书又突然回来了,但完全变了样:它完整地浮现在你的脑海里,和当初从分散的词句中所获取的那些零星印象已大不一样。书里的种种细节都有了固定的、适当的位置;书的整体形象,从头到尾都显露得一清二楚,就如我们看到一间谷仓、一个猪圈或者一座大教堂那样。 现在,就像可以把建筑和建筑加以比较,我们也可以把书和书加以比较了。不过,这种比较将意味着我们对书的态度已经改变:我们不再是作者的同伙,而成了他的审判官。作为同伙,我们对作者的态度应该是宽容的——无论怎样宽容也不会过分;作为审判官,我们对作者的态度应该是严厉的,而且无论怎样严厉,也同样不会过分。有些书,既浪费我们的时间,又滥用我们的好意——难道不能说,这不是一种罪过吗?有些作者,尽写些华而不实的书、谎话连篇的书、陈腐不堪的书,甚至有毒有害的书——难道不能说,他们不是社会公敌、民族败类和害人虫吗?所以,我们应该对书严加审判,应该把每一本书都和历史上最好的好书加以比较。 好在有些书早有定评,我们人人心里明白,它们是书的楷模,如《鲁滨孙漂流记》《爱玛》①和《还乡》②等。因此,我们理应把自己正在读的小说和它们比较一下——即便是最近出版的、最微不足道的小说,也应该和最出色的小说一起受到审判。诗歌也一样——当我们从美妙的诗韵中平静下来、从华丽的辞藻中解脱出来之后,一首诗的完整形象就会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理应把它和《李尔王》③《菲德尔》④以及《序曲》⑤加以比较;即便不和这些作品比,也应该和我们自己认为最好的诗篇比一比。至于标准,我们完全可以确信,只要把那些用来评判古代作品的标准稍作修改即可,不必另外制定,因为所谓的“新诗”和“新小说”,其实并无真正的新颖之处,不过是为了掩饰其肤浅罢了。 尽管如此,若认为读书过程的第二步,即判断和比较,和第一步一样容易——认为只要放眼去接受那些纷至沓来的无数印象就行了,那也不免过于愚蠢。要放下手里的书而把读书过程持续下去,要把某本书的整体形象和另一本书的整体形象加以比较,不仅需要有相当大的阅读量,还要有足够的判断力,才能做得既生动又富有启发——这已经够难的了,更难的是,你还要进一步指出:“我要求一本书不仅可读,还要有某种价值;因此,这里是失败的,那里是成功的;这里写得好,那里写得不好。”作为读者,要想完成这一部分的读书过程,需要有极高的学识水平、极大的想象力和洞察力,而这样的天赋,恐怕是任何一个普通读者都很难具备的,即便是最自信的读者,也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到一点点类似这种天赋的影子。 那么,干脆把这一部分过程舍去,让给那些批评家,那些穿厚大衣、大礼服的专家权威,让他们替我们评定一本书到底有没有价值——这难道不是聪明的做法吗?可惜,这样不行! 在读书时,我们可能很重视感应的价值,可能会尽量把自己的想法隐藏起来;但是,我们自己也明白,我们不可能对书里的一切都完全抱着同感,不可能把自己完全掩埋起来。因为我们总觉得内心有个捣蛋鬼在悄悄地说“我恨!”“我爱!”——而要他不作声,又不可能。实际上,正因为我们有恨有爱,我们才能和诗人、小说家保持那么亲密的关系。所以,让另外一个不相干的人插在中间,我们会感到无法容忍。即使我们的意见与人不合,即使我们的判断是错误的,我们的趣味仍然是我们读书时的指路明灯,因为唯有趣味才能使我们身心激动不已。我们是凭着感情来读书的;我们不能压制自己的癖好,就是加以限制也不行。 但是,读书的时问久了,我们或许可以培养自己的趣味,也可以接受某些限制。当初,我们的趣味贪婪而杂乱地吞食各种各样的书——诗歌、小说、历史和传记;后来,它停止了吞食,希望回到广阔的现实世界,尝一尝多变而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滋味。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趣味有点变了,变得不再那么贪食了,而是更喜欢思考了。 P18-20 序言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1882—1941)不仅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女作家,也是20世纪西方最杰出的女作家。她和乔伊斯、普鲁斯特、福克纳一起,被称为“四大意识流小说家”。她享誉世界的“意识流”小说,如《戴洛威夫人》(Mrs. Dalloway 1925)、《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和《波浪》(The Waves 1931)等,早已为中国读者所熟悉。但除了是个杰出的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还是个杰出的散文家和评论家。在她的散文和评论文章中,有许多是她的读书心得与感想,通常都写得比较随意,不拘一格,因此也可称为“读书随想录”。我在这里选译了近40篇这样的随想录,并将其分为六个部分:(一)怎样读书;(二)读书札记;(三)书与女性;(四)书与人生;(五)名家与名作;(六)博览与印象。 “关于读书,”弗吉尼亚·伍尔夫明确表示,“一个人可以对别人提出的唯一指导,就是不必听什么指导,你只要凭自己的天性、凭自己的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因此,尽管她谈到了如何读小说、如何读传记和回忆录、如何读诗歌,但谈的都是她自己的体会,决无充当导师的意思(她始终只把自己看作“普通读者”)。然而,一个人的切身体会,恰恰更能使别人从中得到启发。譬如,关于如何对待一本书,她说:我们既是作者的同伙,又是作者的审判官,“作为同伙,我们对作者的态度应该是宽容的——无论怎样宽容也不会过分;作为审判官,我们对作者的态度应该是严厉的,而且无论怎样严厉,也同样不会过分”。既是同伙,又是审判官;这很有启发——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若能先当作者的同伙、然后再当审判官的话,那么我们对作者的评判,在某种程度上不也是对我们自己的评判吗?而一个人若能自我评判,不是说明他已有所长进了吗?我们常说“开卷有益”,也许道理就在这里。 那么,对于读书时遇到的具体问题,又如何评判呢?譬如,有两种书是最值得关注的:一种旧书,即经典名著;一种新书,即当代作品——我们应该读旧书呢,还是读新书?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评判是:“如果说关注当代创作需要对经典名著有足够知识的话,那么反过来说,对当代新作的了解无疑也会使我们对经典名著具有更为敏锐的鉴赏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又譬如,怎样看待作家的个性?她的评判是:理论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确实都具有某种非个人因素”,因为它们表达的是“我们读者的情感世界中的核心部分”,“不代表个人,因而不具有或者几乎不具有个性”;而实际上,对我们读者来说,作家的个性——也就是我们对作家个人生活的了解——不可能不影响我们对其作品的看法。所以,普通读者和批评家之间总是有距离的。但是,作为普通读者也应该注意:如果一本小说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作者本人凭着他的个性所作的离奇表现,是他个人境遇的异想天开的描述,是他个人好恶取舍的表达”,那么可以肯定,那是“一本毫无价值的小说”。关于作家的个性,她就是这么评判的。还有譬如怎样看待小说中的诗意?小说创作到底有没有前途?她也同样为我们作了示范性的评判。 作为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还是个自觉的女权主义者,所以在她的读书随想录中,有一部分就是有关女性问题的。她一直想从历代学者所写的书里找到有关这些问题的答案,但她最后发现,这是徒劳的——对女性,历代学者不是漠不关心,就是嗤之以鼻。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她问道——为什么男人总是拥有财富、权力、名誉、地位,女人却一无所有?难道女人真的不及男人吗?根本不是。女人不及男人的假象,恰恰是男人一手制造的。其实,只要有可能——她断言说——男人做得到的,女人也能做到;在未来,一定会有女性莎士比亚!那么,现在的女人应该做什么呢?她说:女人应该有自己的空余时间、一小笔由她自己支配的钱,和一个属于她自己的房间——这是最低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由此才有可能进一步谈论女性的其他权利;否则,一切都是空谈。确实如此。只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20世纪初为女性提出的这三种最低要求,如今已到了21世纪,是不是所有的女性都真正得到了满足?如果没有的话,那么弗吉尼亚·伍尔夫这些文章还是值得我们大家都来读一读的——不仅是女人,还有男人!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权主义者,但不是狭隘的女权主义者。作为一个杰出的小说家,她关注的是人生——不仅是女人的生活,还有男人的生活——而作为一个杰出的散文家,她对人生的关注有时也表现为她对传记的关注,因为在她看来,传记就是书里的人生。所以,她读过许多传记,还写过不少评论;譬如《这就是生活》一文,评论18世纪一位乡村牧师的自传;《金钱与爱情》一文,评论金融大亨托马斯·库茨的传记。此外,她还注意到生病(生活中必有的一部分)和读书的关系,写了《生病与读书》一文,以自身的体会探讨生病对人的精神状态、对读书的微妙影响。还有《生活与小说家》一文,旨在说明为什么生活对小说家来说既是可怕的,又是不可躲避的;因为小说家既要以生活为素材,又不可受制于生活。总之,她读书读得很多、很广泛,而她想得更多、更广泛——可谓“多思多虑”。 不过,弗吉尼亚·伍尔夫读得最多的还是文学名著。她不仅研读经典作家如蒙田、笛福、斯特恩、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哈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作品,同时也非常关心和她同时代的一些著名作家如康拉德和D.H.劳伦斯的作品。对于名家名作,她当然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而且往往非常精辟,但即便是对于小说,她其实也不像有些人错误地认为的那样,好像她对一切非“意识流’’小说都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加以诋毁。她有时确实会批评出自名家之手的名作,但这只能说她直言不讳——谁说名家名作就一定是毫无缺点的?再说,她自己也是个名家,而对自己的作品,她也同样直言不讳,曾多次说到她对它们并不满意,有些地方甚至写得有点荒唐可笑,等等。 除了名家名作,弗吉尼亚·伍尔夫还大量阅读当代作品——即使是三流作品,她也读。她不仅读英国当代小说,还读了不少美国当代小说;不仅读当代诗歌,还读当代随笔。这样的广泛阅读,实际上已使她能高屋建瓴地对当代文学作出评价,但她还是很谦虚地把自己写的这类文章称为“印象”“漫谈”,或者“观感”。她的“印象”其实非常深刻,并非真是浮光掠影的印象;她的“漫谈”其实非常中肯,并非真是东拉西扯的漫谈;她的“观感”也并非走马观花似的略略感受一下,而确实是有感而发。所以,她的这类文章同样具有可读性,同样是不可不读的精品。 这里译出的38篇长短不一的随想录,主要选自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前自编的两部散文集《普通读者》(The Comman Reader 1925)和《普通读者二集》(The Common Reader: Second Series 1932)以及身后由他人选编的五部散文集《飞蛾之死》(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 1942)、《瞬间集》(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 1947)、《船长临终时》(The Captain’s Death Bed and Other Essays 1950)、《花岗岩与彩虹))(Granite and Rainbow 1958)和《书与画像》(Books and Portraits 1978)。 译者 2016年9月于上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