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版年选,一年一度的文学盛宴!源自十四年如一日的品质守护!
文学走进大学校园,打造高校文学历史。
黄宇、苏笑嫣、李雨澈、南继军、桑轶群、邵玥、陈丹、苏明、张宇飞……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10000余所高校的10000多位大学生参赛,数百位获奖作者,有代表性、有影响力。
著名作家贾平凹、阿来、肖复兴、韩作荣、李敬泽、冯秋子、商震、林莽等担任评委。
冰峰主编的《2011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散文卷》中的作品,或关注现实人生,或关注内生命体验,展现了莘莘学子的真情实感。
《2011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散文卷》由冰峰主编。
《2011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散文卷》内容如下:
黄宇、苏笑嫣、李雨澈、南继军、桑轶群、邵玥、陈丹、苏明、张宇飞……从全国近10000所高校的近10000名的参赛者中脱颖而出的近百位优秀作者,来自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全国各地高校。这些散文作品,有对故乡的眷恋,有对亲人的思念,有对生活的体验,有对生命的感悟,文字流畅,感情丰沛,是当代大学生散文创作的优秀代表。
由作家网、《人民文学》、包商银行、漓江出版社、微型小说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集、评奖活动,旨在关注高校,关注发展,关注新人,关注优秀作品,检阅当年度大学生散文创作的实绩,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有文史价值的作品,构建“文学走进大学校园”的文化工程。
一个新的文学起点(代序)
老房
我是世界上的又一个你
由药片想到的
老泉
西行散记
复刻回忆
陇中笔记
上海心事
舅老爷的枣树
喊不住的河流
历史回眸间:你依旧璀璨(三章)
晨昏·草木·大院岁月
成长三步曲
酒祭
江月初照人
那些视听聚合的瞬间
平原向西,高原向东——记述地理,记述自己
桐花万里
淇格诺尔的玛瑙石
外婆桥
苇叶裹起的岁月
消失的清晨
孤树魂
当时只道是寻常——莼羹鲈脍篇
在角落里患着伤风的那些人
千古风流柳如是
失落的村庄
深度抹茶饼干的后香
消失
颤抖
一水之重
对望
诗人:一个在诗歌中永远失败的人
历史最美的残留——记一次审美体验
消逝的老泥路——写给陪我在路上的亲人
望秦岭
文字恋情
踏歌行
另一种唯美
当诗意遭遇生活
轮回中的等待
细碎时光
白光
我的奶奶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千年花雨听风落,一梦敦煌独我痴——敦煌游记莫高窟
收队
当时明月在
品茶明心
提起一壶月
苦雨终风也解晴
书斋随笔
江南乡村
雨中有所思
劣骏
回生茶
不可复制的美丽与哀愁
月亮是一碗糖
我弥留之际
旅途者
一曲老屋
老屋与老树
老街·溪水·诗
烟斗里的尊严
故乡的背影
老屋子
爱上音乐
带我去远方
一封写给维纳斯的情书
彼时少年家
河西札记
堪看三山清
雪葬
满身花雨又归来
斯路花不语
回归
一人花开
车过高原
一张黑白照片
金黄的温暖
假想敌
听听那夜雨
别了,大学城
花开江南
拂不尽洛水之阳
清醒纪
庐山情思
我不在地坛
再生活
老家门口
远行腾格里
一城一韵
登泰山记
蒙着眼睛独步旅行
生命那一抹微蓝
地下铁
流云自有妙语
夏夜不眠
附录:第二届“包商银行杯”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集、评奖、出版活动·获奖名单
老房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黄宇
一座老房悄无声息地隐藏在岁月平缓行进的脚印里。在这低密度的楼群中,它究竟俯首过多少年月,有多少外来的怀揣梦想者在繁华的流光溢彩的城市打拼时曾与它有过或亲密接触,或萍水相逢。它的肩背已显斑驳,调皮的尘埃依附在明媚与阴暗的角落里,无人问津,遗落在日子无关痛痒的记忆中,任凭老去枯萎。
事实上,在民房密布的楼群中,它仅仅是个低微的廉价物品,在同一房东与无数房客间做着频繁的居住交易。也许这并非房子的心甘情愿,但命运从碎砖片瓦那刻起便注定它不得不安静地成为陌生人员的流动居住地。想到“北漂族”与这房子的命运竟也有几分相似。怀揣梦想,从遥远的异乡来到此地,让火车、船只承载着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不吭不怨地寄人篱下,将不同身价的自己卖给城市的繁华,只为求得填饱肚腹的纸张。
梅雨飘絮时节,大概由于雨水长期浸泡的缘故,老房的最顶层总会漫着一层厚厚的青苔,它们生长在墙角,伴着雨水,伴着岁月,大片大片的雨滴落在天台,沿着墙根慢慢爬行。老房外墙是裸露的红砖,雨水沿着楼壁很快便淌进砖缝中,一点一点却源源不断。它们似乎想以最温柔的方式渗进老房苍老的心,窥视它染了斑斑点点的岁月之痕。
虽是梅雨时节,那雨却也有倾盆之大时,哗啦啦地下着,声势浩大地冲刷着天台被烈日暴晒得燥热的地板,泥尘、雨水纠缠在一起,聚集成大小不一的水洼,上面还融进了同样斑斑点点的水痕与霉迹子。
外面下着倾盆暴雨,老房的内墙慢慢被雨渗透,大片大片的,零零散散的,似中世纪浪漫与印象派主义画家在那里挥笔而就的涂鸦之作,一点点地成形,却也有典藏之美。水痕似万马奔腾,妇人洗衣,小孩嬉戏,复杂地形,对望星空的恋人。原来在它斑驳粗糙的墙面里竟然还遗留下如此之多人文的心情絮语。
我是住在老房里的人,看着它斑驳的墙面,嗅闻到一股潮湿沉心的气息。
记得有一次,外出忘记关窗,雨点直接打进屋内,那天正好下了一天的雨,回来一开门,一屋的风声雨味,却透着一种湿漉漉宁静的可爱。放眼望去,外面是一片烟雨朦胧的世界,每层楼房的窗户都是紧闭的,除了我的窗,窗台上那盆仙人球此时每根刺都泛着闪闪银光,饱满的身躯,似乎很享受这场及时雨。
老房所处区域是郊区,白天的上午时分每层楼道都显得格外安静,像被废弃在岁月中的建筑,似乎再过不久它庞大的身躯便会化作风中的残檐断瓦,会有新房代替它原先的位置。它哭泣,结果还一样。我在恍惚中庆幸这是一场梦。
下午时分,偶尔会听到一楼的电视声响,那是房东的父亲开的电视,他是一位年逾八十的老人,平时多数时间会半躺在微微散发着腐朽霉味的长椅上,电视则放在长椅边的高柜上。开关打开后,老人一躺便是半天,无论外界如何嘈杂似乎都不能打扰到他看电视的闲情。虽不是孤寡老人,有儿子还有儿媳妇,以及其他亲友,那些亲友一年到头却很少来到老房这边看望老人,除了收取房租那几日儿子与儿媳会露面,能时刻陪伴老人的也只有那静静守着空房的电视。经过楼道的房客总会不经意地望向老人的房门,眼光中充满陌生的好奇。好奇如此一位老人为何常与电视做伴,他的儿子、儿媳呢?
我只见过老人的儿子几面,他是开轿车出人的,那时大约猜出老人的儿子住在市区,有特别事情才偶尔过来一趟,忙完便匆匆钻进轿车里扬长而去了。有时居住于此的房客交租时寻不到他儿子,便将租金给老人。印象中每次老人在收取租金时总是眉开眼笑,银白的短发整齐地根根竖起,满脸皱纹在那瞬似乎都展开了。
不知是因长期近距离面对电视受辐射影响,还是终日蜷居在不足十平方的房里,光线昏暗的缘故,老人的脸上总有一丝憔悴的痕迹。每次走下楼道遇到他时,我总是亲切地向他打招呼,相互微笑的瞬间,有一种他是我爷爷的错觉。
擦肩而过会错过意象中的许多美好相遇,终日打照面的经过会让我发现更多之前不被了解的隐藏在陈旧岁月中的故事。
距离老房不足百米处是终日车辆呼啸而过的高速路,那种大型货车经过我身前不远处的路面时,有一种撼心力量在弥漫着,刚强巨大,似一曲激昂的行进曲,与老房静谧安好的岁月截然相反。我不青睐亦不反感这两种个性,只想知道居住在那里的孤寡老人会喜欢哪种呢?
每日清晨,当东方的第一道灿阳斜射在我窗口外那面楼墙上时,楼下总会响起摩托引擎的发动声,那是一户工人阶级家庭。面带微笑不忘嘱咐的妻子站在门槛上,一手扶着墙壁,另一手做着再见的姿势,偶尔会看到从内屋冒出一小孩,静静靠在母亲身边,看着骑摩托的父亲逐渐远去的身影,待那身影完全消失在视线里时,便一蹦一跳地去到门前一片沙地上玩耍起来。
摩托发动时的轰鸣声便也成了我起床的闹铃,并非刻意,却在无形中习惯了这样的机械低微咆哮于每日清晨在我窗口下方的那片空地里响起。就像在夜深人静时,总习惯聆听着距离老房不远处的织布厂里的忙碌赶工声才能人睡,这些声音始终伴着老房,伴着我。
也许是习惯性依靠,人却是不能没有依靠的。想到老人的儿子在年幼时曾无限依靠他的父亲,如今的父亲却不能时刻依靠已迈人成年的儿子。
居住在老房里的大都是打工一族,他们从遥远的故乡不远千里来到繁华的大城市,也许是为梦想,为生计,为家室,更重要的是为找到新归宿。他们之中大都是年轻小伙,属于居无定所的漂移一族,默默甘愿被淹没在拥挤喧闹的厂区,干着最低微工作,满身刺鼻漆味还没来得及清洗,已难掩肠肚饥饿。于是,在老房附近的一些小餐馆时常能看到他们匆忙却津津有味地扒饭。饥饿,亦能逼死一位天才,更何况是为生计奔波的打工人。
他们的饭菜如同他们的梦想,充满似火的激情,青红的炒椒,美味的回锅肉,香喷的水煮鱼构成这群年轻人奋斗的全部动力。异乡人总是充满无限热情。尽管这城市中会有人向其投去不屑目光,他们却无思想负担,也许已习惯高阶层种种鄙夷目光与神情。老房亦是他们自舔伤口的最理想境地。
于是在一座繁华的大都市里,处于边缘郊区的老房便是这群满腔热情,与梦想为伍的年轻人的暂居地。即便还未来得及了解陌生之房的脾性:租金是否昂贵,房东待客是否热情,周边环境是否良好。这些对于来自远乡的他们来说却是微不足道之事,只要是容身之所,只要能成为他们在苦作之余安心歇息之地便足矣。起码这里没有鄙夷目光。因工作忙碌,他们的房间时常落满灰尘,无人打扫,直到尘土影响到简单的居家生活才来一次大扫除,没有佣人也是人生一快。
那些在家政公司待着的佣人也许会向居住在老房里的房客投去不屑目光,即便打工一族腰包鼓鼓。他们向往的是大户人家华丽干净的厅堂,佣人生长在如今的大环境里已渐渐懂得为自己着想。 老房的第二层住着一户外来务工人家,与在我窗口楼下那户人家不同的是,他们几乎一家子都挤在这两房一厅。孩子的父母在附近的织布厂打工,平日只有一位年迈老人照看孩子。一次,我走下楼道时看到那位老人蹲在自己门口旁,一手抓着烟筒,另一手上两根枯瘦的指头捏上几丝烟卷,小心翼翼地放到烟筒口,再抓起放在一旁的打火机。“咔——”一声,小小火机上燃起一方火苗,烟丝逐渐被点燃直至透心。老人的嘴慢慢凑到烟筒口,却也来不及搬一张板凳便一直蹲在那里津津有味地抽了起来。
每次路过时,我也会同她打招呼。老人以为我是附近某厂区的打工小伙,一边微笑,一边用属于她那个年代的粤语向我回应着,只是那有些含糊的话语让我始终听不懂。有一次遇到老人,她有意无意地和我唠叨起自己的儿子与儿媳的事,由于老人的粤语实难听懂,模糊中大约是说她儿子与儿媳性格不合,吵吵闹闹时有发生,有时甚至还会大打出手,老人与孩子却只能干看着。
他们究竟怎么了,想到一日傍晚时分我在窗口听到的吵架声莫非就是老人的儿子跟儿媳?而老人却处在一个尴尬的角色中,进退两难。恨么?生了个如此不懂父母心的儿子;怨么?儿子找了个如此不懂妇道的媳妇。也许此时的她应该记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心心念念盼望有一天能告老还乡,养畜种菜,安享田园生活般的晚年清福,如今却被夹在后代之中,进退两难。
晚年最痛苦的事不是无法安享天伦之乐,而是沦为年幼一代的中间人。其实一家子愉快的性质并非那般复杂,往往最简单的幸福却被忽略了。
老房的附近时常能看到陌生孩子们的嬉戏身影,也不知是哪家孩子,在楼道、小巷间追逐着。楼梯的铁扶手被孩子们的小手拍打得发出清脆的金属声,轻盈而闷重,似老房的喃喃自语,那些短的、长的声音便也构成人生磨难的全部。于我以及老房的人们需做的仅仅是默默接受并行进着。
老房里住着一些人,容纳着道不尽的故事。
P1-4
一个新的文学起点(代序)
冰峰
时间在忙碌中变得飞快,第一届全国高校文学征文评奖似乎还余温未去,第二届的征文评奖活动就又开始了。在忙碌中,我们是充实的,因为我们i在做一件很重要、也很有意义的事情。大学生在忙碌地上课、汲取知识,也在健康成长。忙碌中,我们在聆听大学生弹奏文字的声音,在聆听大学生脉搏的跳动和情感的涌动。因为他们的文字鲜活、浪漫、充满诗意和激情,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冬天,寒冷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在充满温暖的房间里,寒冷似乎并没有让我们感觉到什么。而大学生杨康的诗,却让我们有了悲悯的情怀,想起了那些在寒冷中坚强生活的人们。冬天的风是巨大的,它对钢筋水泥的袭击已经惨败,但对于行走在风中的草屋和透风的窑洞,寒冷是肆无忌惮的,它已经吹进入的身体,甚至骨头的深处。“父亲居住的窑洞是一座/废弃的窑洞。只有这废弃的窑洞/才不收房租。窑洞潮湿,阴暗/墙壁的裂缝里住着老鼠。”
在杨康的《温暖》中,我们被温暖冻得牙齿打战。杨康对父亲的爱是细腻的,深入的。他很平静地告诉我们:
“双膝跪地,低头弯腰。头顶/一盏矿灯发出的光,似乎要吞噬所有/煤层的黑。比朝圣的信徒/还要虔诚,他们在矿井里始终保持/同一种姿势,也有人把这种姿势/保持了一生。”
身体是弯曲的,精神也早已被压弯。父亲承担的是一副扛不动的重担。作者揪心地告诉我们:“父亲身体里的每一个器官/都超负荷地工作着/我不知道父亲体内的这些器官/还能用多久。”作者的这种叙述是残酷的,他让我们在平静中承受一种揪心,一种压力。“我生怕某一天/父亲体内的哪个器官/像矿井里上升的罐车一样/升到一半,又掉下去。”
读杨康的诗,让我想到了开着奔驰、宝马横冲马路的富二代、官二代。同样的人,父亲让这些孩子有了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价值观和情感。富二代、官二代们是冷漠的,他们看到的是光环、奢华与荣耀,而杨康看到的则是沉甸甸的生活。
杨康是第一届高校征文诗歌一等奖获得者。没想到,他今年的参赛诗歌依然具有强大的力量,让众多评委折服。我们祝福他,愿他的诗歌像他诗歌的标题一样“温暖”,温暖那些在穷苦中挣扎的父亲们,温暖读者,温暖社会中闪出光亮的情感与精神。让我们携起手,一起来抗拒寒冷。 在二等奖诗歌作品中,《乡村呻吟》同样给了我们另外一种沉重,《乱坟岗的女人》似乎在为乡村女人唱一首凄厉的挽歌。乱坟岗的女人是没有墓碑的,她们是传统与封建的牺牲品,“她的呜咽/被春风吹来吹去。”悠长的悲哀,未变成蝴蝶,却在男人的背影里淹没。“只有野花/开到了坟头上。”中南大学的谢小青的情感反刍让诗歌变得无比沉重,像错写的历史,压在一个民族的身上。与此相悖的,却是另外一种挣脱与抗拒,《谢春花跳到哪里去了》虽然哀婉,但却蕴含磅礴。谢春花跟一个外地来做生意的男人跑了,她的反叛是彻底的,她堂而皇之地将乡村的伦理进行了篡改。
谢小青的另外几首诗,主题虽显纷乱,但整体呈现还是完整的,这也正好验证了当代大学生复杂的情感与多维的思考方式。《油菜花的秘密》是乡土情怀与大学生活的一种交织与碰撞,朦胧、童趣、纯净、想象……让回忆与现实变得纷乱而复杂。现实中的“小恩小惠”与记忆中的“油菜地里的味道”叠加在一起,使作者在浑浊的思考中变得更加透彻和清明。在另一首诗中,作者塑造的就是一个清澈、透亮的形象,张铁匠是简单的,欲望是现实、朴素的,他跳出了肉体的窠臼,因此他快乐、满足。他唱道:“对面的妹妹你慢点走,我扛把锄头来为你挖土……”
苏明同学的《回到我的陋室》是干净和空灵的。作者在第一首诗中写道:“经过一次长途旅行,我就平静了许多。”在陋室之中,心绪平静的作者回忆说:“生命中总有些事物是荒诞的”,“譬如,一年时光中,总有几天/你要被一只婚庆的酒杯灌倒/你要在一场丧礼上假装悲伤”。好无奈啊!其实谁也不能逃脱。一个民族最伤感的历史包含了虔诚、尊贵、尊严、反叛的复杂。有些事物,大家都知道是多余的、虚假的,但我们依然要尊崇,甚至还要“让这心口的疤,也长在儿子心上。”经历了几千年腥风血雨的历史演变,谁愿意脱掉华丽的外衣露出满是疮疤的肉体呢?
……
《纪录片》中的故事或许仅仅是带着一种情绪的虚构。萨达姆死后的伊拉克,经常发生恐怖袭击。工人沙力姆的父亲因受炸弹袭击,下肢瘫痪。养活母亲、妹妹和给父亲治病全靠沙力姆。沙力姆在一家小加工厂上班,终于要发工资了,取钱的经理和会计却在银行遭到炸弹袭击,人被炸死了,取的钱也被炸毁了。沙里姆在回家的时候,碰到一个拍纪录片的美国人,他邀请沙力姆帮忙拍纪录片,之后,沙力姆带着妹妹去采买食材。回来的路上,他看到采买员的摩托车,当沙力姆走近摩托车时,爆炸发生了,沙力姆当场死亡,妹妹扑到他身上痛哭。这样惨痛的一幕,原来是制片方根据剧情精心策划的,沙力姆死于一场谋杀。不久,一部叫《血腥伊拉克》的纪录片在全世界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这部纪录片的制片公司获得放映收入两亿多美元,同时还获了国际大奖。评委会认为:摄制组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真实地反映了伊拉克的现实,激起人们对恐怖主义的极大愤慨,推动了反恐事业的发展,为反对恐怖主义作出了贡献……
制片公司为了获得利益,导演了沙力姆的死。残忍、血腥、暴力……面对这样一幕,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进行谋杀?为什么要发动战争?是谁在导演谋杀?是谁在导演战争?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是平民无辜者的死亡,是贫穷恐惧、血流成河、无家可归……作者用一个血腥的故事回答了这一问题。就作品而言,作者显然是在嘲讽什么,虽然真实性值得怀疑,但人类渴望和平的愿望却不是虚构的。
本届来稿,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就是题材虽显丰富、广泛,但反映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作品特别少。多数作品都是回忆家乡生活,想念亲人,或者记录他人生活的作品,写校园生活、大学生身边生活的作品极少。诚然,大学生离开家乡,千里迢迢求学,写一些思念亲人,怀念家乡,回忆过去生活的作品未尝不可,但对身边的生活也不应该麻木啊。
大学生虽然都在大学里生活,但他们却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和不同的社会层面,他们中有贫穷地区的农家子弟,也有衣食无忧的官二代、富二代,他们所接受的家庭熏陶与社会影响千差万别。然而,在大学里,他们却是同学,一个宿舍里的室友,他们的生活习性、生活方式、世界观等,在狭小的教室和宿舍房间里要进行交汇、融合、碰撞,这一切,应该是有许多故事发生的。遗憾的是,我在大学生的作品中几乎没有看到反映这一生活的作品。由此我想,大学生步入大学生活,然后去追述、回忆过去的生活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同学们是否可以放眼身边,关注一下大学校园和身边的生活呢?
第三届高校征文即将开始,我相信同学们会以全新姿态投入创作,写出内容更加丰富,水平更高的好作品。长江后浪推前浪,让我们共同期待。
2012年2月29日于北京
《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一年四卷,十年就是四十卷,它是厚重的,是存放大学生情感和智慧的仓库,大学生的天真、幼稚、幻想、冒失以及疼痛、激动和快乐的各种心情,也会在这里存放。多少年后,这里的一切将繁殖出许多传说和故事……
十年,就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来书写这本大书——高校文学史。
——冰峰《第二届“包商银行杯”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集、评奖、出版活动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