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倾听远古回声(散文卷艺林悟谈篇)/赵丽宏文学作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丽宏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倾听远古回声(散文卷艺林悟谈篇)》是赵丽宏的艺术之旅,他笔下的艺术图卷,正是哲思无他,清朗博雅。

从沙漠深处苦行而出的树根“骆驼”,到玛雅故国远飞而来的智慧女神,艺术家与品鉴者的蹇涩探索握于掌中;由鸣盘里涌出的微响,枯叶中飘闪的晶莹,折射出艺术家创作瞬息的灵感……

辗转幽思间,失路入烟村。疑无出路时,却有归途处——正如作家所言:“时光的流逝,自然的沧桑,人世的变迁,都没有将它们湮没。”这就是赵丽宏隽永的笔下艺术。

内容推荐

《倾听远古回声(散文卷艺林悟谈篇)》主要收录了赵丽宏艺术悟谈的散文。赵丽宏的艺术随笔清朗博雅,趣意盎然:写意的树根造型,执着的幽暗舞步,简洁的断臂雕像,精致的书刊装帧……宏与微、续与断、幻与静、举与止,都系于文字的真与美。作家目光所及,艺术缤纷,门类遍及:篆刻合书印,食古而吐秀;木雕之面具,深藏朴与狞;手卷与尺牍,沛然漾古风;申窑绘彩釉,火中呈异彩。大到园林巨厦的个性设计,小至玲珑古玉的意蕴独具,艺术品与艺术家,在作家妙趣横生的文字中,亲切而不失深沉。一篇篇隽永的艺术随笔,文理细腻,脉络明晰,随笔尽处,余韵不绝。

目录

树根的歌

我和杜甫

舞忆

诗,在他镜头中流淌

雕塑门外谈

鸣盘

面对崔灏的挑战

石壶施

智慧女神

古瓷四品

陶痴

戏台下的杂想

墙的碎片

殊途同归——谈两幅插图

古陶

巴拿马鸟

石鹦鹉

晶莹的枯叶

白桦树上的教堂

纯朴和狰狞

个性第一

麦秸秆和小洋楼

茶壶的联想

风景和人

胡同和国画

走出石库门

为石头流泪

电视的魔力

《杜巽国画选》序

古人的枕头

玛雅人

书想衣裳

彩色的书

书为心画

神游卢浮宫

纸上宝石

春不凋,诗不老——新年致“诗歌角”

高跷

说服装

石壶上的《清明上河图》

铜镜篇

城市之美

少女和雄狮

青铜的遐想

智慧之花

远去的马蹄声

家之美

食古而吐秀一刘一闻其人其作

手卷和尺牍

“过桥去看文明戏”

艺术是什么——《唯美之舞》自序

《黑白的魅力》序

激情与梦想——序《王明龙雕塑》

申窑异彩

失路入烟村

汉陶马头

上海美在何处——序画册《上海美》

瞬间的追求——序丹娘摄影作品集《追求瞬间》

秋荷之美

玉色晶莹汉气象

昆曲之魅

诗意的居住

倾听远古回声

不该湮没的丹青——读邵洛羊《丹青百家》

上海需要什么样的城市雕塑

无穷的黑白

让城市的天空飞扬美妙诗篇

电脑前的古玉

月光和古瓷

永远的玉卿嫂

融古铄金见精神

梦想的好莱坞

古玉崧泽

诗意的摄影——序何肇娅人物摄影展

走进历史的画廊——序大型画册《广富林》

天地汇胸臆——读张雷平的国画近作

金石学问——序《施元亮篆刻选》

茶禅的魅力——序《禅壶清韵》

灵动静美的世界——万芾和她的绘画

天地氤氲融襟杯一读徐茂平的油画

当代诗歌的文化生命力——赵丽宏和法国诗人的对话

诗·梦·金钥匙

文学之美

试读章节

树根的歌

在一次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中,我看到了一些与众不同的展品。介绍栏的品名一栏里写的是“树根造型”。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也是第一次听见在雕塑中还有一种叫“树根造型”的东西哩!细细地看去,我不禁在它们面前停住不走了。

这难道是一些树根?不,分明是一些出自艺术大师之手的雕塑精品!瞧,那阔步奔逐的,是鸵鸟;那引颈呦叫的,是梅花鹿;那羽翼初展的,是苍鹭。一匹乌油油的“奔马”,昂首扬鬃,撒蹄卷风。有趣的是,它的四条腿中,竟有三腿都十分夸张地伸展出来,高高翘起,只有一条后腿稍稍点地,颇有欲腾云驾雾、凌空飞奔的势态。奔马的雕塑,我看到过不少,大概不下上百匹,但构思如此大胆,形态如此独特的作品,却从来没见过。再看一头威武勇猛的“犀牛”,它那个几乎同身体一般大小的头微微低俯着,一只尖锐的独角雄赳赳地挺向前去,仿佛随时都会猛扑过来。最有意思的是“双人舞”,粗粗一瞥,似乎有一点“印象派”雕塑的味道,两根形状怪异的圆木棍扭在一起,还伸出几根枝丫。仔细一辨,原来是一对身材修长的舞伴,只见他们一手相携,一手挥动,一脚踮地,一脚扬起。

看着看着,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到他们好像真的轻快地舞起来,两人配合默契,舞得旋风一般……

面对这一切,我惊叹,我折服,我陶醉,真正的流连忘返了。这时,品名栏里“树根造型”四个字却又跳到我的眼睛里来了,仿佛在提醒我:不要忘记,这是树根!于是,凝视着这些被巧妙地截锯下来,并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的树根,我的心里翻腾起来。无疑的,这些树根都是极有价值的艺术品,它们和那些名贵的牙雕、玉刻、珊瑚、玛瑙之类并肩而立,实在是毫无愧色的。这,该归功于谁呢?归功于大自然的造化吗?是大自然造就了这些千姿百态的树根。记得许多次攀登名山,我也看到过奇形怪状的树根,它们顽强地钻进石缝,有的隆起,有的扭曲,有的成团成球、互相缠绕。当时只是感叹,根本想不到它们的用途,至多在以后记游时,用“盘根错节”之类的话把它们形容一番。呵,把这些被人视作腐木朽枝的东西请进工艺美术的高雅之堂的人,实在是应当被感谢的。记得有人说过,艺术家的一种难能可贵的气质,便是具有发现的才能,发现生活中各种各样有意义的、美好的事物,尤其是那些不易被人认识的事物。创作树根造型的那个人,不愧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我忽然产生了访问他的愿望。看作品的署名,原来是某工厂的一个工人。

认识这位作者,竟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那天我到工人新村看一位朋友,闲聊中谈起了那些有趣的树根造型。不料那朋友一拍大腿,笑道:“哈,巧了,这附近就住着一个‘树根迷’呢,成天在家里琢磨一大堆老树根。你说的,不定就是他哩!”一问姓名和单位,果然,真是他!那朋友告诉我,这个人有点古怪,除了树根,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上班之余,就是找树根、看树根,有时会对着一段老树根呆头呆脑地坐上好久……“总之,这是个不可思议的怪人。”那朋友颇为自信地作了这样的总结。大概,他看到我的神色有点不以为然,便又说:“不信?你见了他就知道的。”

半个小时之后,我们已经坐在一堆树根中间了。真的,这屋里到处是树根,地上堆着树根,桌上摆着树根,窗台上放着树根,甚至连墙上也挂着树根。一进门,便仿佛是突然走进了一片幽谧的原始森林之中。真想不到,在这热闹的大都市中,竟会有这样一个所在!

树根的主人,是一位不修边幅的中年人。我们进屋时,他正一门心思地在一只小酒精炉上烘烤一段树根,竟没有发现我们进门。我那朋友大声招呼了一下,他才抬起头来。他看了我一眼,我发现,那双眼睛似乎受着某种激情的驱使,闪闪发光,但却连一点询问的意思也没有。

“他是专来拜访你的!”我那朋友笑嘻嘻地说。

“嗯,”他心不在焉地哼了一声,挥手指指身后的椅子,说:“请稍坐一会。”说罢,又迫不及待地俯身烘他的树根了。唔,还真有点怪!只见我那位朋友得意地朝我一眨眼,意思是说:怎么样,我没说错吧!

对于主人的这种怠慢,我并不介意。环顾了一下四周之后,我饶有兴致地观察起这位树根迷来。此刻,他手捧着一段多枝多丫的树根,在酒精炉上翻过来,翻过去,幽蓝的火苗舔着树根,也映亮了他那聚精会神的脸。我知道,这会儿,他的全部心力,都集中在树根上了。也许,他刚刚受到某种巧妙的启示,正沉浸在那种很不容易得到的创作灵感中……想到这里,我有点忐忑不安了:这样打扰他,该不会影响他的创作情绪吧?

我刚准备告辞,树根迷却说起话来:“好啦,你可以到沙漠里去喽!”

P1-3

序言

自序 我愿意做一块礁石

读书和写作陪伴了我大半辈子。写作对有些人来说也许是一种追求时髦、与时俱进的事业,而我却始终认为,这应该是一件以不变应万变的事。这是我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是我的人生。万变的是世事,是永远花样出新的时尚,不变的应该是一个写作者的心境,是他对人生的态度,即所谓在喧嚣中寻宁静,在烦扰中求纯真。这几十年,我努力让自己保持这样的心境。

岁月和命运如曲折湍急的流水,蜿蜒于原野山林,喧哗,奔流,定无轨迹。在水中,你可以是浮萍游鱼,随波逐流,可以漂得很远,却不知所终;你也可以是一块礁石,任激流冲击,浪花飞溅,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安静和沉着。我愿意做一块礁石。

我最初的写作,其实是在乡村“插队落户”时的日记。在一问狭窄的茅屋中,在一盏飘忽幽暗的油灯下,一颗年轻的心抒写着对自然的迷恋,对人生的憧憬。那时的写作,不为发表,没有想过要把自己写成一个作家,只是感觉文字和我有缘,写作驱赶了我的孤独,使我的精神世界变得充实,使我在困苦的环境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四十多年来,我的人生曲折起伏,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时代和环境,然而文学一直是我亲密友善的旅伴,写作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文学之于我,恰如那盏在黑暗中燃烧的油灯,尽管人世间风向来去不定,时起时伏,只要心里还存着爱,存着对未来的希冀,这灯就不会熄灭。我的文字,便是这灯光在我心里的辐射。这辐射衍化成文字,记下了我所感受到的时代、人性和自然。和文学结缘,是我此生的欣慰。

巴金先生曾在他赠我的书中为我题写过这样两句话:“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这是他对自己一生写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后辈的一种鞭策,我一直铭记在心。说真话,抒真情,这是每一个写作者遵循的原则。离开了真,便无以为美,也无以为善。

编这套文集,源自出版界朋友的一片真挚的热心。将我四十多年写作的文字汇编成十八卷文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我没有勇气和精力做这件事。这套文集的策划编纂者呼延华先生和他的编辑团队不辞辛劳,从选文、编目到编辑出版,历时两年半,为之呕心沥血,辛苦了无数个日夜,将我的各类作品作了精心细致的搜集和梳理。很多连我自己都不记得的文字,也被他们从那些无人注意的角落里找到,收进了文集。读者即将看到的这十八卷文集,汇集了我的大部分作品,是我大半世人生的缩影,也是我跋涉的屐痕、情感的留影,是我的生命以文字形式长出的枝叶,开出的花朵。它们并非天香国色,只是文学大花园中的一个小角落。出版如此规模的一套文集,也许无利可图,我从一开始就有些怀疑,这样的计划,能否付诸实施。如今,面对着堆成小山一般的书稿清样,感慨万千。一个写作者,能遇到这样真诚执着而有气度的出版家,是我的幸运。我深怀感激。

二○一四年夏日

于四步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5: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