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著的《浮生六记》为自传散文体小说,书中记闺房之乐,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山水名胜、奇闻趣观。是一部流传极广影响极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俞平伯一生尤其钟爱《浮生六记》,赞其:“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林语堂则视之为知己:“读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著名主持人汪涵曾多次在节目中向观众推荐这本书:“我们要学会用美的眼光,去发现周遭的一切。”
《浮生六记全鉴(典藏版)》是《浮生六记》一书的注译本,由杨增良注译。
《浮生六记》是清朝文人沈复的一部自传体散文集。书中,沈复以优美、缠绵的笔调向读者展现了自己与妻子陈芸之间的日常琐事、感情生活、游历趣闻等。内容细腻真实,情感充沛饱满,笔下人物栩栩如生。作者将真实有趣的居家生活大胆直接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得以一窥当时士人的生活风貌和婚姻家庭状况,了解明清时期文人雅趣和生活品位。
《浮生六记全鉴(典藏版)》是《浮生六记》一书的注译本,由杨增良注译。
【原文】
余启堂弟妇,王虚舟先生孙女也。催妆时偶缺珠花,芸出其纳采所受者呈吾母。婢妪旁惜之,芸曰:“凡为妇人,已属纯阴,珠乃纯阴之精,用为首饰,阳气全克矣,何贵焉?”而于破书残画反极珍惜。书之残缺不全者,必搜集分门,汇订成帙,统名之曰“继简残编”;字画之破损者,必觅故纸粘补成幅,有破缺处,倩予全好而卷之,名门“弃余集赏”。于女红中馈之暇,终日琐琐,不惮烦倦。芸于破笥烂卷中,偶获片纸可观者,如得异宝。旧邻冯妪每收乱卷卖之。
其癖好与余同,且能察眼意,懂眉语,一举一动,示之以色,无不头头是道。
余尝曰:“惜卿雌而伏,苟能化女为男,相与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亦快哉!”
芸曰:“此何难,俟妾鬃斑之后,虽不能远游五岳,而近地之虎阜、灵岩,南至西湖,北至平山,尽可偕游。”
余曰:“恐卿鬓斑之日,步履已艰。”
芸曰,“今世不能,期以来世。”
余曰:“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
芸曰:“必得不昧今生,方觉有情趣。”
余笑曰:“幼时一粥犹谈不了,若来世不昧今生,合卺之夕,细谈隔世,更无合眼时矣。”
芸曰:“世传月下老人专司人间婚姻事,今生夫妇已承牵合,来世姻缘亦须仰借神力,盍绘一像祀之?”
【译文】
我的弟弟启堂的妻子是王虚舟先生的孙女,她在成亲那天梳妆的时候发现首饰中独独缺少了珍珠花饰,芸便赶忙将自己结婚时的聘礼珍珠花交给我的母亲,让她代为转交,芸的贴身丫头见了很是心疼,替她惋惜。芸见了便劝导她:“女人本来就属阴,而这珍珠更是纯阴的精华所在,女人将它用作首饰把身上的阳气都克尽了,有什么可珍贵舍不得的?”别看芸对珠宝首饰很不在意,但她对一些破卷残画却是极为珍爱的。她看到书籍残缺不全的,一定会先将它们搜集,分门别类,然后再汇集成册,统一为“继简残编”;对于破损的字画,她则必须要找到旧纸进行粘补或有难以补好的也都收藏起来,叫“弃余集赏”。每天,芸都在忙女红和一些零零碎碎的生活琐事,不厌其烦。芸对于书画是发自肺腑地喜爱,即便在箱底发现一些残破的书卷也都如获至宝,曾经的老邻居冯老太每次收到旧纸烂书都会拿来卖给芸。
芸的爱书的这个癖好和我真是如出一辙,见识得多了,她也逐渐能从一些着笔用墨的细节其中看出许多门道来,而且问起她来还说得头头是道,让人信服。
我曾不无惋惜地对芸说:“可惜你终究是个女子,只能藏于闺阁,如果你能化身男子,就可以与我同游名山大川,访遍名胜古迹,你我二人遨游于天下之间该是何等的美事。”
芸说:“这有何难?等到我老了头发斑白,没有了世俗顾忌的时候便陪着你去游玩,虽然那时我们不能再远行游玩三山五岳,但这附近的虎丘、灵岩山,南到杭州的西湖,北到扬州的平山,我们都可以携手而游啊。”
我还是有些介怀,说:“只怕到了那时,你我都已经老态龙钟,走不动路了。”
芸宽慰我说:“就算今生你我不能同游,还有来世啊。”
我笑着说:“若有来世,你来做男子,我为女人与你相随。”
芸点头笑说:“真是如此,来世一定不要把今生忘记才有情趣。”
我笑着说:“小时候吃粥的事情到了如今都说不完,如果真的来世能不忘今生,那么到时我们新婚的当晚,一定好好地聊聊这前世的点滴,想必那一夜是无暇睡眠了。”
芸说:“世人都说,这月下老人是专管人世间婚姻大事的,他已经将你我今生的姻缘牵合,来世还需他老人家帮忙安排,不如我们画一幅他的神像,这样就可以每天上香乞求他能让你我来世如愿结为夫妻。”
P32-35
《浮生六记》一书,拿入手中,书名便颇为惊人,看似虚幻不实,如梦如烟:浮生很长,流年易逝,要如何记得,如何留住?翻开书,才知道字字写实,句句真挚,原来,浮生可记。
沈复,清朝的一个有些落魄的文人,经济困顿,仕途不顺,偏偏是这样的一个人,写出了《浮生六记》这本中国文学史上的奇书。
在《浮生六记》中,最为夺目的便是沈复的妻子——芸。她是一个极为聪慧、可爱的女人,和以往的艺术形象不同,她有血有肉,优缺点并存。她的容貌并没有倾国倾城,只是清秀纤弱,甚至有些小小的瑕疵:她爱吃有怪味道的臭乳腐和虾卤瓜;她有些胆小拘谨,可是这些成为沈复爱芸的理由。她充满灵性,为沈复的生活带来最快乐最明莹的点缀,让本应困苦的日子,变得美好而雅致。芸不仅仅在生活中是沈复的好伴侣,在精神世界中,更是沈复的知音。他们曾一起游玩山水,也曾一起为躲避城市的喧嚣而入住农家,芸更会女扮男装偷跑出去玩……难怪林语堂先生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可惜的是,一个如此可爱的女人,却终难逃脱命运的安排。芸所生活的年代注定不会让她拥有幸福美好的一生,来自家庭的排挤,来自生活的压迫,让芸身心俱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书中,沈复用极为优美凝练的文字,旖旎缠绵的笔调记录自己和芸之间的感情生活,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伉俪情深、温柔缱绻,更感受到他们别离时的痛彻心扉。对于芸的情感和赞美,沈复毫无遮掩,抒发得大胆而直接,用最平实的事,抒最真挚的情,这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除了对妻子的感情,《浮生六记》还为我们展现了清代文人的生活风貌。才华横溢的沈复非常善于在平凡甚至困顿的生活中营造高雅的情调,他的一生可谓经历坎坷,却终能保持着一颗乐观的心态,他和芸努力地让人生成为艺术,并用自己的眼睛不断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妙之处。寻常可见的花草瓜果,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高雅且有意趣,于常人来说普普通通的路途、经历,也都被描述得妙趣横生。
可惜的是,由于当时沈复的地位和经济原因,这本《浮生六记》并没有在他生前刊印发行,只是通过抄本的形式流传,而且传播有限。等到人们发现这部书的精妙之处,想要印发之时,六记已经丢失了二记,因此我们现今所看到的第五记《中山记历》和第六记《养生记道》并不是沈复的手笔,而是后人伪作。其中,《中山记历》中描写了关于琉球居民的风土人情和风光物产;《养生记道》则多为收录的是关于养生方面的文献材料,如此方勉强凑得六记齐全。因其伪作难有沈复文笔之美妙、内容之意境,且浅显易懂,故本书未作翻译与注释。
时间仓促,故而书中翻译与注释难免有所遗漏不妥之处,还望读者见谅。本书的翻译尽可能保持原书的笔调,浪漫的气息,在贴近原著的基础上,做到“信、达、雅”,希望大家能在此书中领略到作者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文笔、浪漫的气息、乐观的态度以及祖国的大好山河!
注译者
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