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全部小说收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张秀枫主编的这本《鲁迅小说精选》选取了三个集子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目,部分地方作了删节,供大家欣赏。
其中,《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十四篇,作品生动地再现了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生活,深刻地剖析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矛盾,彻底否定了中国旧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作者欲用呐喊唤醒沉睡的民众及为革命者助威。
《彷徨》是鲁迅1924年至1925年间“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时期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十一篇。面对当时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青年队伍四分五裂,作者感到“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作者对重重压力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的同情和关怀及对中国现状的深度思考。
《故事新编》是鲁迅发表于1931年的短篇历史小说集,共收小说十四篇,是作者对神话、传说及史实的重新演义,内容充满瑰丽想象和奇异色彩。
鲁迅,原名周树人,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同年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一生有800多万字的著译,包括杂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小说精选》选收了鲁迅先生经典的短篇小说32篇,中篇小说1篇。
为了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现代文学经典名著,编选者张秀枫对原著作了必要的注释,并在每篇作品后附有导读。相信读者朋友翻阅《鲁迅小说精选》时,一定会体验到高效畅达的阅读快感。
孔乙己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孑L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孑L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问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
P23-26
鲁迅的小说创作,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他的同时代人胡适在1924年所写的《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说:“至于这五年以来白话文学的成绩,因为时间过近,我们不便一一的下评判。……但成绩最大的却是鲁迅。他的短篇小说,从四年前的《狂人日记》到最近的《阿Q正传》虽然不多,差不多没有不好的。”另外一位同时代的文学史论家郑振铎则在1926年《论<呐喊>》中说鲁迅的小说“那是一个新辟的天地,那是他独自创出的国土,如果他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不朽的作品,那么,他的这一方面的成绩,至少是不朽的”。
鲁迅的小说创作结集出版的有3本集子。《呐喊》写于1918年至1922年,收有14篇作品,其中除《阿Q正传》为中篇外,其他都是短篇小说。鲁迅之所以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是为了给革命“也来喊几声助助威”(《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呐喊·自序》)《呐喊》反映了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直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现实,作品以丰满的艺术形象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对中国革命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严肃的探索,显示了彻底的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彷徨》写于1924年至1925年,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当时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新文化阵营内部发生了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然在沙漠里走来走去”(《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他在《彷徨·题辞》中引用屈原的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真实地反映了他绝不消沉而要继续探索、努力前行的决心。在继承《呐喊》的传统,继续向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挑战的过程中,《祝福》中的祥林嫂“出逃”、《离婚》中泼辣的爱姑进行了“不惜拼出一条命,大家家败人亡”的抗争,使这种“挑战”较《呐喊》显然是有了进步。此外,《彷徨》也以丰满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不幸命运,批判了他们革命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与此同时,对封建社会的维护者也进行了彻底的揭露和无情的嘲讽。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第三本小说集,写于1922年至1935年,时间跨度很长,却只有8篇作品,然而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历史小说集。这些作品,无论是取材于史实,还是取材于神话或传说,都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故事新编·序言》)的。在“故事”中,作者不但有崭新的发现或深刻的洞见,而且具有尖锐的现实针对性,赋“新编”以独特的含义,因而同《呐喊》和《彷徨》一样,也充满了战斗的锋芒。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鲁迅,称鲁迅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小说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在其同时代作家里无人可以比肩,即使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鲜有望其项背者。《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塑造了一个封建制度的叛逆者“狂人”的形象。作品通过“狂人”的感受和自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而坚定地指出,封建社会的本质就是吃人。吃人者即满口“仁义道德”的封建统治者的特征是,“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正如鲁迅写给好友许寿裳的信中所说:“……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吃人的民族,因此成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无论是认识的深度,还是在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并与之战斗的坚定和彻底,在那个时代,鲁迅都是第一人。
《药》的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刻,它不仅满怀深情地礼赞了民主主义的革命者秋瑾,而且通过“人血馒头”这一生动的艺术细节,描写了人民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他们对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行者冷漠甚至嘲笑,还以为掺着烈士鲜血的馒头可以治病而吃掉了,令人痛心的现象既揭示了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因而必然失败的惨痛教训,同时也反映了启发和教育群众特别是农民,是何等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
《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流浪雇农的典型形象,挖掘了以阿Q“精神胜利法”为代表的民族性格痼疾。对民族劣根性的发现、暴露和批评,几乎贯穿鲁迅小说创作的始终,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时代和社会认识的深度,也可以感受到他对民族命运和前景的真知灼见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同时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两三千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农业社会的国家,农民始终都是社会的主体。然而真正以农民为描写对象、以平等的姿态来观察感受农民并反映他们的生活和诉求,在文学史上鲁迅可为第一人。在鲁迅的全部小说创作中,以农民为题材的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些作品以其真实的描写、强烈的抗议力量和沉郁顿挫的风格而震撼人心,永葆艺术魅力。
在《故乡》中,鲁迅像亲兄弟一样讲述了闰土的故事。那个带着银项圈在月光下的瓜地里刺猹的闰土,那个活泼、结实、可爱的少年,在“故乡”的时光雕刻下,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拘谨、麻木、呆滞的老人,“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闰土的悲惨命运不是哪一个坏人强加给他的,而是“兵,匪,官,绅”的盘剥和累积造成的,是“多子,饥荒,苛税”这些天灾人祸对他无情摧残的结果。对于童年伙伴的遭遇,鲁迅心灵的痛苦和不安以及深深的同情弥漫在作品的字里行间。《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比闰土还要悲惨。她本是一个勤劳、善良、本分的农村妇女,然而生活对她的打击一次比一次残酷,终于使她无路可走,在祝福的鞭炮声和烟雾中悲惨地死去。作品的深刻性在于,参与祥林嫂命运中的一些人,柳妈、她的婆婆甚至鲁四老爷都不是彻头彻尾的坏人,也不是他们之中的某一个人把她推向了命运的深渊。作品令人信服地指出,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和吃人的社会扼杀了她的人生。作品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这四座大山对妇女的压迫。这样的描写,使祥林嫂的悲剧负载了丰富的社会蕴涵。《阿Q正传》正面描写了农民与压迫他们的地主阶级的尖锐对立和不可调和的矛盾,鞭挞了地主对农民的无情盘剥和政治打压,再现了农民没有尊严的地位和悲惨的生活,挖掘了农民内心深处的革命要求和反抗的愿望。
在直面农民悲惨生活并探究其原因的同时,鲁迅通过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和令人战栗的艺术细节,真实地描写了农民的精神世界。闰土在呆滞和麻木表情下,还有深入其骨髓的等级观念;对于痛苦的现实和非人的生活,他也逆来顺受,毫无怨言,没有任何反抗意识。他把未来完全寄托在香炉、烛台所代表的迷信之中。祥林嫂在反抗遭到失败后彻底地“认命”了,与闰土一样,在饱尝了人间的种种不幸和苦楚之后,把自己积攒了多年的血汗钱捐了一个千人踏、万人踩的“门槛”。闰土和祥林嫂的奴性、迷信和对生活重压的感知麻木,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他们的阶级属性,而是强大的、无孔不入的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毒害的结果。至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仅是阿Q自身的思想或品质,而是我们整个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顽症了。毛泽东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提出,重要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这是对中国前途和民族命运最睿智的洞见,这也是鲁迅多年来通过文学孜孜以求的根本原因。不改变人民群众的精神蒙昧和民族性格,任何努力和革命都是没有希望的。
鲁迅在展示广阔的农村生活画卷时,充满了强烈而复杂的情感。对农民的悲惨境遇,他是感同身受,十分同情。他所说的“哀其不幸”,饱含着人道主义的情怀。鲁迅的伟大在于,他的情感和思考没有止于良知,而是上升到了另外一个层面,那就是“怒其不争”。鲁迅对农民身上种种弱点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怒”,这种怒,实际上是一种博大深沉的爱,是敢于正视而决不回避、粉饰的勇气和担当,体现了高尚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都不是最终的诉求,而“引起疗救者的注意”才是他始终如一的目的。
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又一重要题材,鲁迅从不同的侧面描摹了他们的精神状态和性格命运,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同属于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孔乙己醉心功名却沦落一生,在成亨酒店里是唯一“穿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虚伪本性体现在诸多精彩的细节里,因为偷书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却狡辩说不是“偷”而是“窃”;陈士成的灵魂被锈蚀得更为严重,为了当官发财、荣华富贵,居然连续考了16年,在第十六次名落孙山后,他的精神也同时坍塌,出现幻听幻觉后他终于疯掉了。这两个人物的身世经历虽各不相同,其结局是同样悲惨的。科举制度在扭曲了他们的灵魂和性格的同时,也吞噬了他们的生命。
《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等是另一种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充满了人生的理想,对封建礼教和封建社会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并能勇敢地与之抗争。结果呢,10年后的吕纬甫变得锐气全无、精神颓唐,“敷敷衍衍,模模糊糊”,安心于教“子日诗云”以此了却残生;魏连殳的变化更加令人惊诧,在他屡受挫折、走投无路时,竟然采取报复手段,当了统治者的爪牙和帮凶。封建势力的过于强大是他们争斗失败的重要原因。其自身的软弱、动摇和妥协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致命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们的命运说明了脱离人民群众的反抗,必然导致悲剧的结局。
《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受过新思想和新思潮的洗礼,具有民主主义思想,敢于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冲破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也曾获得了暂时的快乐。然而,在封建势力强大的物质和精神的重压下,幸福之花转眼之间就凋谢了。涓生和子君的悲剧宣布了个性解放的破产。
《祝福》中的鲁四老爷、《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干亭等虽然也读过书也有些知识,但他们却是封建思想自觉的卫道士。这是由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决定的。小说对他们剥削盘剥劳动群众并同时走向灭亡的阶级属性,对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骨子里却是男盗女娼的虚伪本质,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毫不留情的鞭挞。鲁迅的深刻在于,他没有把这些人都写成十恶不赦的坏人,在刻画他们的特征时富有分寸感,从而把躲在他们身后的吃人的封建制度暴露出来,极大地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故事新编》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在众多的历史人物画廊里,既有鲁迅投入了满腔热情歌颂赞扬的,也有他怀疑、否定和批评的。《奔月》中的羿,用箭射落了天上的9个太阳,杀死了残害生灵的封豕和长蛇,是勇敢、勤劳而朴实的劳动人民的代表。《补天》中的女娲是一位炼五彩石补天的英雄,她的胸怀、境界和精神是广阔、崇高而伟大的。《铸剑》中的宴之敖者,不从个人恩怨出发,代表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向统治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坚毅果敢和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是可歌可泣、激励人心的。《非攻》中刻画了勤劳、机智而勇敢的墨子,他反对非正义战争并且提出了“明战术,重实力”的战略主张,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在《理水》中,作者塑造了一心为公、不辞劳苦为民治水的英雄大禹的形象。他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和富于创新的精神感人肺腑,启人思维,光照后人。这些历史人物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中流砥柱,是民族的脊梁和希望。鲁迅对他们的描写和歌颂,给人以现实的启示和斗争的鼓舞。
与这些英雄形成对比的是另外一些人物。《采薇》塑造了“义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齐,批判了他们脱离实际、虚伪可笑的消极抵抗的思想,他们最后的双双饿死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出关》的老子和《起死》中的庄子都是鲁迅否定的人物。前者逃避现实和斗争的“无为”思想和后者没有是非的虚无主义,鲁迅给予了辛辣的嘲讽,批判了其骗人和虚伪的本质。至于《补天》中那些“古衣冠的小丈夫”之类封建卫道士等,鲁迅的讽刺和抨击更是尖锐而毫不留情的。
鲁迅小说不但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在结构上,鲁迅善于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把人物的经历压缩在极为有限的几个生活场景中,使作品显得简洁而精练。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他不但善于在情节的推进中刻画出人物的性格。而且重视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剖析。苏雪林对此曾有形象的论述:“有人说鲁迅是曾经学过医的,洞悉解剖的原理,所以常将这技术应用到文学上来。不过他解剖的对象不是人类的肉体,而是人类的心灵。他不管我们多么痛楚,如何想躲闪,只冷静地以一个熟练的手势举起他那把锋利无比的解剖刀,对准我们灵魂深处的创痕,和掩藏最深的弱点,直刺进去,掏出血淋淋的病的症结,摆在显微镜下让大众观察。他最恨的是那些以道学先生自命的人,所以他描写脑筋简单的乡下人用笔每比较宽恕,一到写到《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祝福》里的鲁四爷,《高老夫子》里的高尔础,便针针见血,丝毫不肯容情了。……”
鲁迅是一位现实主义大师,然而他不拘泥于传统写法。不断地追求艺术创新,善于学习并且融会贯通外国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一些手法在鲁迅的作品中都有精彩的表现。《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是极其真实的。作者对这一迫害狂患者的性格逻辑和心理轨迹的把握相当到位且有严格的分寸感,在这些描写和刻画中又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抒情。两者水乳交融,难以厘清。强烈的主观抒情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重要特征之一。此外,在《故乡》特别是《故事新编》等作品中,浪漫主义的因素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象征、隐喻、暗示、心理幻觉等现代主义写法在《狂人日记》、《药》、《白光》等作品中都运用得极其自然而传神,以一当十地刻画了人物,深化了主题。
鲁迅对汉语的运用已臻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地,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对白描手法的出色运用,作品显得朴素、简洁、明快。刻画人物时善于运用人物的个性语言,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和“多乎哉,不多也”,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闰土的那一声“老爷……”,阿Q的“儿子打老子”,庄爱姑的开口闭口“小畜生”,都使人物的性格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刘绍棠在《向鲁迅学写小说》一文中指出:“鲁迅先生还善于精选和使用生动活泼的农民口语,吸收和运用富有生命力的古典文学的语言。鲁迅先生通过人物在行动中的动态描写,把形形色色的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他的小说的叙事语言都极为动态,为刻画人物增色,使情节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的小说的对话少而精,句式短而精,这是由于他精通中国语言,对古典文学具有博大精深的造诣。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每写一个场景,都是一个画面,人物活动在情景交融中,给人以立体感。因此,鲁迅先生虽然是在小说创作中吸收外国文学中某些形式和手法的第一人,却又是最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民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