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屋子里住的都是什么人?”稚童好奇地问父母。
“那里住着一位大老爷。”父母回答道。
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约瑟夫·安格尔居住在这栋宅子里。他的职业之一是建筑设计师,同时他也是装饰雕刻师、绘画教授,甚至,顶顶了不起的是,他拥有一个响亮的头衔——蒙托邦皇家美术学院院士!他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一切。而且,不满足于以上这些五花八门的领域,他还要涉足音乐之神的领域,一个人拥有如此广泛的才华与爱好,别人大概就能够理解他为何要把自己的家里装潢得眼花缭乱了。
艺术是约瑟夫毕生的挚爱,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创作,同时从各处收集让他一见倾心的艺术珍品,统统放进他的豪宅,并乐此不疲。而更令他愉快的是,在这看似普通的日子里,他的家庭迎来了一位新成员——一个身体健康的男孩!
窗帘严严实实地掩住了窗户,防止喜悦的母亲受到惊扰。阵痛渐渐消退,母亲的额头上还残留着汗迹,她喜不自胜地望着刚刚出生的小生命,声音很虚弱,但充满了初为人母的无限慈爱:“约瑟夫,把他抱过来,我要好好看看他。”
父亲紧张地搓着双手,在房间里来来回回地走着,明知道自己什么忙都帮不上,还是忍不住在所有事情中都插上一手。最后,在因为过度激动而颤抖的双手先后打翻了水盆、杯子以及各种各样的物件以后,他终于强忍着,克制住自己的毛手毛脚,连连嘱咐仆人:“轻一点,把他放到夫人的怀里……再轻一点……不要把他的胳膊压住了!”
“他将来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母亲怀着憧憬与自豪说,“你看他的额头多么饱满。你听我的——我要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让他和我一样走上艺术的道路,我可以给他找这个领域最优秀的老师。说真的,只有在艺术领域,我能帮上他的忙。”父亲思索着,一边征询妻子的意见,“你同不同意?”
“我当然不反对,”妻子微笑道,“我太信任你的才能了。他拥有一切——他出生在一堆画布、颜料和刻刀里。他继承你的一切,一定会超越你。”
这个衔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被取名为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小小的安格尔拥有一个大厚纸夹,这是六岁生日那天,父亲非常郑重地交给他的,从此以后,他可以每天一遍遍翻阅艺术大师们的作品。这个稚气未脱的幼童每天和拉斐尔、提香、柯列乔、鲁本斯、泰纳、华托、布歇笔下的人物见面。
“我非常高兴,”父亲抚摸着下巴说,“说实话,我一度担心他会把这些画纸都揉烂,或者用来磨牙齿。”
有时候一时兴起,父亲还会在小安格尔面前拉上一段小提琴,再把琴递给儿子,教导一番。
“我还是希望他学画画。”拉完琴以后,父亲说,“不过多一样爱好也不错!像我一样!”
来访的客人们会说:“这么小的孩子就开始摆弄画笔啦?”
P3-5
来赴一场艺术之约
(代序)
绘画是人类天生的艺术。人们从孩提时代,便懂得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眼中的世界。
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有人却能用画笔将一刹那定格成永恒;平凡的事,平凡的物,有人却能带人们发现它的美好,赋予其新的生命;有形的景,无形的情,有人却能将情感挥洒成动人心魄的色彩,唤起深深的共鸣。
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人,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它们永恒地铭刻在人类文明史上,深植入我们的头脑,构成我们基本的常识。这套书,便是一封跨越世纪的邀请函,翻开它,来赴一场艺术之约。
它讲的是美术家的人生,同时用人生的河流串起每一处绝妙的风景,也就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的生命从哪里开始,他们有怎样的家庭、怎样的童年、怎样的爱情、怎样的病痛,又怎样成长、怎样探索、怎样谋生,那些伟大的作品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你会在这里一一找到答案。
他们其实不是艺术圣坛上那一张张用来膜拜的画像,而是跟我们每个人一样,有血有肉,有哀有乐。米勒有一个温暖快乐的童年;雷诺阿生了一个成为20世纪著名导演的儿子;高更最先是一位从事金融业、收入丰厚的绘画“票友”;梵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才卖出一幅画;毕加索情人无数,80岁时还迎娶了35岁的妻子;蒙克一生在亲人去世、病痛、烟酒、精神癫狂中度过,却活到81岁高龄……每一幅经典画作,不再是展览墙上的木框,而是与鲜活的生命相联系。你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那些线条与色彩是由怎样的双手来勾勒。
当这许多位美术家汇集到一起,又串起了一部美术史,他们是美术史的链条上最璀璨的珍珠。每一本书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呼应,他们是自己的传主,同时又是其他传主的背景。有时,几位名家同时出现或前后承接,你会发现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竟如此相近。你仿佛徜徉在巴黎的卢浮宫,漫步在枫丹白露森林,沉浸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你看到他们在塞纳河畔背着画夹写生,在学院的画室研究着比例与笔法,在街角烟雾缭绕的酒馆进行着思想的争鸣,在为参加各种沙龙而忙着选画、贴标签、装箱、布展……
你的美术素养不再停留在知道几幅画作、几个名字上,你与艺术的联系更加紧密。你会在一场美术展览中关注画作的派别和技巧,你会在子女接受美术教育时找出最经典的画作,你会在某个地方旅行时说出哪位美术家曾与你走过同一段路。
更重要的——你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艺术的美好。面对安格尔的《泉》,你是否为少女洁白自然的胴体而赞叹?面对米勒的《晚钟》,你是否为农民的虔诚、宁静、纯洁而感动?面对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你是否听到阳光在树叶的空隙中欢跃喧闹?面对梵高的《向日葵》,你的双眼是否被那火焰般的明亮点燃?
林锜
2015年6月于北京
这套《艺术之约》,是一封跨越世纪的邀请函,翻开它,来赴一场艺术之约。
音渭、刘晏伶编著的《安格尔》讲的是美术家安格尔的人生,同时用人生的河流串起每一处绝妙的风景,也就是安格尔的作品。他的生命从哪里开始,他有怎样的家庭、怎样的童年、怎样的爱情、怎样的病痛,又怎样成长、怎样探索、怎样谋生,那些伟大的作品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你会在这里一一找到答案。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出生于法国蒙托邦(Montauban),画家。自小父亲就培养他对艺术的兴趣,那时,他非常热衷追求原始主义。由于他用功、认真,17岁的安格尔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画家了。当时,大卫正担任拿破仑的首席画师。1834—1841年,他再度赴罗马,深刻地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古典大师们的作品,尤其推崇拉斐尔·桑西。经过达维特和意大利古典传统的教育,安格尔对古典法则的理解更为深刻,当达维特流亡比利时之后,他便成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旗手,与浪漫主义相抗衡。
音渭、刘晏伶编著的《安格尔》是这位法国画家的一部传记作品,描述了安格尔的成长与艺术创作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