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艺术哲学读本/大众哲学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俞武松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艺术的长河里,跳跃着无数美丽的浪花;在哲学的星空中,闪耀着许多璀璨的巨星。当我们凝神静气,观赏着星光下摇曳的浪花,遥望着浪花里点点的星光,心灵会变得更加澄明清澈,人生会变得更加透彻明了。这是浪花的魅力还是星光的魔法?伴随着这样的疑问,艺术在自己的绚烂中追寻着永恒,哲学在自己的永恒中绽放着绚烂,人们在艺术之梦为哲学和哲学之梦为艺术的交织中探索。

俞武松编写的《艺术哲学读本》回顾了中、西方艺术哲学和艺术发展的历史,分析了中、西方艺术哲学不同的内在特点和艺术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介绍了艺术的本质、类别和作用。

内容推荐

俞武松编写的《艺术哲学读本》回顾了中、西方艺术哲学和艺术发展的历史,分析了中、西方艺术哲学不同的内在特点和艺术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介绍了艺术的本质、类别和作用。通过对艺术创造、艺术品和艺术欣赏的理论分析,以人的生活为基础,勾勒出了艺术活动与艺术存在方式的主要轮廓;并结合书法、电影、流行音乐、服饰和网络艺术等几种常见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探讨了中西艺术汇通、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批判人本主义原则等问题。

目录

第一章 艺术哲学概述

 第一节 艺术哲学的前世今生

一、中国艺术哲学发展的“三教合流”趋势

二、西方艺术哲学发展的“两希源头”特点

 第二节 艺术哲学的全貌真身

一、艺术哲学的浴火涅槃

二、艺术哲学的内容范围

第二章 艺术概述

 第一节 艺术的起源

一、劳动的呐喊

二、巫术的迷狂

 第二节 艺术的本质

一、再现的镜子

二、表现的明灯

 第三节 艺术的类别

一、艺术分类的不同标准

二、空问艺术和时间艺术

 第四节 艺术的作用

一、认识作用

二、审美作用

三、教化作用

第三章 艺术创造

 第一节 艺术创造的起点

一、情感

二、生活

 第二节 是什么让艺术家成为艺术家?

一、艺术敏感

二、艺术想象力

三、艺术技巧

 第三节 从“无”到“有”的艺术创造过程

一、眼中之竹

二、胸中之竹

三、手中之竹

 第四节 艺术再创造

一、什么是艺术再创造

二、表演者的艺术再创造

第四章 艺术品

 第一节 艺术品的结构

一、物质结构

二、技巧结构

三、意义结构

 第二节 艺术品如何沟通现实与心灵

一、艺术品的时代性

二、艺术的民族J陛

三、艺术的地域性

四、现实与心灵沟通的实现

第五章 艺术欣赏

 第一节 哪些人可以成为艺术欣赏者

一、艺术欣赏者是谁

二、艺术欣赏者要具备的条件

 第二节 艺术欣赏的过程

一、接触

二、进入

三、延留

四、评判

 第三节 艺术欣赏的标准

 第四节 艺术欣赏的视角

第六章 几种常见艺术的分析

 第一节 书法:灵动的线条

一、汉字的发展简介

二、汉字书写工具的演变

三、书法艺术的“自觉”

四、书法艺术的分析

 第二节 电影:光影的魔力

一、电影发展简介

二、电影的分类和评价

三、电影魅力的分析

四、电影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流行音乐:流淌的情韵

一、音乐发展简介

二、如何理解流行音乐

三、流行音乐的分析

四、从流行音乐看艺术的俗雅之辨

 第四节 服饰:炫美的翎羽

一、从无到有的服装和从有到无的时装

二、时装的时尚内涵

三、时装与身体

 第五节 网络艺术:虚实的交响

一、计算机网络的诞生和发展

二、网络艺术的粗线条描绘

三、如何理解网络艺术

四、网络艺术改变了什么

第七章 艺术和艺术哲学的展望

 第一节 艺术终结的“魔咒”

一、艺术终结论及其引起的讨论

二、中国艺术的“通变”观

三、艺术之路在哪里

 第二节 艺术与第一生产力

一、技术与艺术的亲密接触

二、机械复制的是艺术还是艺术品

三、艺术的魅力还是技术的炫耀

四、技术进步还是进攻

 第三节 艺术与经济基础

一、资本对艺术的作用

二、艺术产业

三、政府投资——种特殊的资本

四、艺术面对资本的选择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先秦儒家以孔子、孟子、苟子为代表,他们有关艺术的讨论主要围绕着对艺术的认识、艺术对人(社会)的作用、艺术的创作欣赏、艺术的评判标准(尺度)等问题展开的。

关于对艺术的认识问题,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即艺术(诗、乐)是成为仁人君子必不可少的条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即艺术在实现人的全面人格理想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里,“道”与“艺”是统一的,“艺”最终是为了实现“道”的。孟子认为艺术具有社会普遍性和共同性。苟子认为艺术既要满足人的欲求,也要符合礼义的约束,应当是个体欲求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和谐统一。后来的《乐记》则认为艺术是人的情感的表现,不同的情感表现为不同的艺术形式。

关于艺术的社会作用问题,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即诗有认识世界和通过情感去感染、陶冶人,从而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作用。孟子认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梁惠王下》),即艺术能够通过情感的交流和共鸣,达到与民同乐,实现社会统治的作用。苟子认为艺术能够约束和规范人的情感欲求,最终把人的情感欲求导向礼义,使人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荀子从这个观点出发,批评了墨子的“非乐”理论)。《乐记》认为“乐和同”,即艺术通过对人的内在情感的作用,实现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协调统一,艺术和政治伦理是紧密联系的。

关于艺术的创作欣赏问题,孔子提出了艺术的评判标准,即艺术要做到美和善的统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要把握好尺度。孔子描述了艺术欣赏的状态(三月不知肉味),但是没有对艺术欣赏做深入的分析。孟子区分了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认为读者在欣赏的时候要做到“以意逆志”,即通过对作品的感受去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且在理解作品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即全面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作者的社会经历。在这一方面,孟子的论述显得深刻而有高度。苟子强调艺术不能脱离礼义,要严格地遵守规矩和法度,显得功利性较强,或许与此相关。他对于艺术本身的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明显不如孔子和孟子。《乐记》分析了主体与作品的关系,认为个人内在的情感状态直接决定着艺术创造的好坏,这样的艺术创造应该根据不同的情感选择不同的艺术形式。

先秦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在艺术的诸问题上有着不同于儒家的观点。他们直接讨论艺术的地方虽然不多,但是很多观点却对后来艺术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关于对艺术的认识问题,老子没有完全否定艺术,他认为艺术立该同生命的自由一致,而不应产生“令人目盲”、“令人耳聋”的后果,更不应成为支配人的东西。庄子力求消除人的异化,达到个体的自由和无限,他对艺术的认识是从这个基本点出发的。

关于艺术的社会作用问题,老子认为那些“令人目盲”、“令人耳聋”的艺术会导致追求欲望的满足而牺牲自己,他要求艺术应当给社会带来素朴自然之美。庄子认为艺术可以通向“道”,成为寻道的途径。

关于艺术的创作欣赏问题,老子认为艺术应当符合“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即艺术创作要顺应艺术的内在规律,并且具有一种超功利的理性直观。庄子谈到了“得意而忘言”。“得意而忘言”讲的是艺术形象问题,因为言不尽意,所以艺术形象有着言外之意,不应被“言”束缚住。《周易》在“言”、“意”“象”,认为“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把言意关系转向了象意关系,并且认为“象”的来源是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即“观物取象”。这成为后来意境说的发端。庄子还谈到了“道”与“技”的关系问题。“道”是本,“技”是末,二者可以相通,艺术创造要符合自然规律.在规律中寻得自由。P3-4

序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动各项工作。”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中国人民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倡导和强调学哲学、用哲学,对于全党工作的重要性,并就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作了深刻论述,是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的。

中华民族富有哲学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的学习和应用。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的历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李达早年曾在多所高校讲授唯物主义哲学,著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经济学大纲》、《社会学大纲》等名著。毛泽东写下《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光辉著作,发出“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的倡议。陈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情有所钟,把“学好哲学,终身受用”作为学习的总则,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15字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以其著述《大众哲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先河。他以学习研究、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己任,被誉为“人民的哲学家”。他撰写的《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和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通俗化的典范。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倡导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等著作,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行了新的成功探求。李瑞环同志强调“不懂哲学的领导者就不可能是一个清醒的领导。”他在总结自己学哲学用哲学的经验时说:“学懂了哲学,脑子就活,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程中,还有一大批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教育和普及中作出了彪柄史册的杰出贡献。

生活是常青之树,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源泉;同时又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头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紧紧围绕世情、国情、党情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突出体现了我们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治国理政能力。在此同时,大力倡导全党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本套“大众哲学丛书”是响应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号召,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由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该套丛书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中选择了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生态、艺术、管理、人生、宗教、道德10个分支学科进行哲学思考,力图在我国广大干部群众中进行哲学常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帮助读者更好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套丛书由老中青相结合的教授、博士为主的写作团队完成。本套丛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工作的初步尝试,欢迎专家、读者批评指导。

李春秋

2014年夏于北京京师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3: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