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夏到夏/少年文艺金榜名家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小河丁丁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夏到夏》收录了作者小河丁丁一系列平实感人的小说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找到失落已久的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宝贵的信任、关怀,这些信任与关怀,因为种种隔阂变得稀薄和变质,而读者在作者的文集中,却可以建立起对人相信的勇气。无论是那个倔老头,还是小鹤王,亦或是书中的种种角色,都令人回味。本书中的《爱喝糊酿酒的倔老头》曾获得“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特等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内容推荐

这本《从夏到夏》,注定会敲击你的灵魂,并发出生命的回响。无论是《从夏到夏》唱响的童年的挽歌.还是《永远在耳边》韧如蒲苇的友情,抑或是《岩洞里的稻草人》那富有冲击的课堂场景,都会带给你无限的思索。本书囊括了小河丁丁近年来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品,其中《爱喝糊粮酒的倔老头》获得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单篇作品奖。

目录

从夏到夏

永远在耳边

爱喝糊粮酒的倔老头

土鸭公

田螺手链

岩洞里的稻草人

红线

姑娘山的秘密

哨歌

牛魔王

小鹤王

小照相师

后记

试读章节

从夏到夏

故事开始的那个夏天,轻轻的,就像春天的一朵柳絮。

那天上午,镇上一帮少年要去大江洗澡,我跟在后面。那条河号称大江,水才没到膝盖,唯有五拱桥上游砌着拦河坝,水深齐腰,我们自然就往拦河坝去。

走到马路上,一个人说:“到三岔口去吧,三岔口水深,可以跳水。”

我问:“三岔口在哪里?”

那人翻着白眼,没有回答。

到了目的地才知道,三岔口离镇中学不远,是一条无名小河跟大江交汇之处,成“Y”字形,有三四米深,的确是跳水的好地方。扑通扑通,大家争相跳水,水面热闹得像是开了锅。而我呢,像往常一样,玩着玩着就跟人群疏远了,独自待在浅水区,变得尴尬起来。

我把目光投向小河。

小河水浅,只能齐到小腿肚,无人光顾,但是清澈明净,与大江汇合时形成明显的界线,而且两岸树木成荫,鸟儿啼鸣,河中又有芦苇茂密的沙洲,美丽、幽静,如同仙境。

我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引到小河,溯流而上。岸树和芦苇将三岔口隔在另一个世界,笑嚷声和跳水声变得隐隐约约。小河在脚下轻快流淌,水晶一样透明。水底细沙金子似的闪亮,这儿那儿长着连片的水草,绿绿的,静静的,小鱼成群结队游来游去,悠然自乐。

拐一个弯,三岔口的喧嚣完全听不到了。岸边一株合抱粗的大柳树在水中露出又密又长的根须,弯弯曲曲,随波摇摆。树根周围形成小小的水潭,潭底没有泥土,全是细沙,正适合一个人洗澡。我仰面浮在潭中,只露出眼睛鼻子,水流在耳边奏着奇异的音乐,极似无数珍珠在滚动、碰撞,夹杂着风声、雨声,还有古筝和琵琶的合鸣。长长的柳条拂着水面,形成绿色的帷幕,将我笼罩其中。一只白鹭落在树梢,好一会儿才发现下方有人,拍翅飞走。无穷的喜悦在心中洋溢,因为我又拥有了一个秘密地点,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我的另一个秘密地点在镇中学后面的小石山上。那是一个凹坑,鹰巢一样镶在朝西的悬崖上,坐在其中可以俯瞰山脚的校园、彩窗似的田野和蜿蜒南流的大江。只要我不出声,别人从近在咫尺的山脊爬过也难以发现。

我泡得身体冰凉,爬到树上,四下观察。对岸有人放牛、打猪草,我能从柳条缝隙看见他们,他们却很难发现我。这边岸上是一大片沙地,长满杂树和矮草,中间还有一块空地。要是在空地上砌一幢房子居住,有飞鸟游鱼为伴,却没有人来打扰,多么自在啊。而且这儿离镇上不远,需要什么就去买,方便得很。等我长大了就住到这里来,这样的地方最适合我。噢,我还要养一匹马,要么自得像雪,要么红得像火……

不经意一抬头,叶缝里射下成千上万的金针,令人目眩——太阳已经到了天顶,回家要挨骂了。

我赤身裸体回到三岔口,不见一个人,只有我的衣服孤单单地遗落在岸上。

他们早就回去了,明明看到我的衣服还在,没有一个人去找我,恐怕我失踪了也没有谁在意……那一刻我难过极了,灼热的日光一下子变得冰冰的,如同雪光。“我不抱怨任何人。”我无声地对自己说,“我不合群,我喜欢一个人玩,全天下都知道。”

那个阳光灿烂似乎连黑夜都没有的暑假,我一有机会就来到小河,在绿柳垂拂的小水潭里泡澡。我管小水潭叫“王子的澡盆”。就算是真正的王子,也没有这样巨大阴凉并且铺着洁净金沙的澡盆,更没有这样无穷无尽的能演奏美妙音乐的洗澡水吧。

P7-9

序言

小河丁丁是怎么个人?

一个内向的人,一个木讷的人,一个因木讷而出过许多洋相的人……这说得大概不会错。但同时,又是一个静得下来的人,一个不怕孤独且喜欢孤独的人,一个能细心阅读并悄悄吸取的人,一个善思而不知疲倦的人,一个感恩以至多愁善感的人……这样的人弄文学,也许是最合宜的。

从现在用作两本书名的作品——《老街书店的书虫》和《从夏到夏》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个因不合群而受小伙伴们冷落的孩子,他(她)的内心世界却极其丰富。这里肯定有丁丁儿时的影子。避开了外部的热闹,就向内发展,生成许多私密,变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这种被孤立的处境,如缺乏善和美的导引,就会下行,造成孤僻和偏狭;反之,则上行,造成积极、大气、低调、不争一日之短长的特立独行。丁丁幸好是后者。于是,“轻易不出手”和“人不可貌相”,用在他身上,就很合适。在儿童文学史上,这样的人曾经有过,写《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刘易斯.卡洛尔,就是一位很难与成人打交道的天才。张爱玲其实也庶几近之,只是她不写儿童文学。

丁丁的与众不同的内秀,体现在他的文字上。我喜欢他《爱喝糊粮酒的倔老头》开场时对酿酒过程的那如数家珍的白描,看似琐屑,其实有味,对儿时家乡风土人物的幽深情怀尽藏其间,不抒情而情更浓。这让我想到汪曾祺、高晓声等前辈大家,只有他们才敢用这样的笔法。我还喜欢他在童话《花鼓戏之夜》中描写日落的那段文字,那种“通感”的活用,让我想起另一位短篇小说大家林斤澜。因为太喜欢,抄在这里吧:

熊和小狐狸继续赶路。世界变得朦胧起来,涧水却倒映着霞光,格外艳丽。他们仿佛听见“咕咚”一声响,齐齐回头,太阳被山吞下去了……

丁丁作品之奇,之美,并不只在文字,虽然文字正是这奇和美的外部表现。我过去曾写一文评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和佐野洋子,以一句短语作篇名——“极清浅而极深刻”;现在谈丁丁的风格,我想,也可用一句结构相似的短语——“极世俗而极风雅”。

丁丁热爱生活,因从小孤独,所以观察分外细微,琢磨尤为深透,这类心得从小到大在内心翻动,已经成了珍珠,这是他独家的财富。而他又一直不忘对记忆的再发掘,再思考,一直在掂量和探讨。对于老家的“西峒”的本意,他是很后来才悟出的。对于糊粮酒的酿制过程,他是抓紧回乡机会向母亲细细请教,才终于了如指掌。他曾出过一本《我本来可以大侠》的小说集,其中作品多属民间传奇故事,他有意搜集老旧的传闻,写出民间的趣味和色彩,人物既出格又生动,充满世俗气息,又处处融入他自己的生活。书中的作品参考了武侠小说之长,却比武侠小说更真,虽假仍真,假中有真,相当好读。当然此书没有现在这两本新书成熟,但他对民间俗世的浓郁的兴味,从中可见一斑。本来,民俗、怀旧之类,属于老人趣味,与儿童有点隔膜,但作者进行了独到的创造,从儿童视角来看,以儿童心理编织故事,不断寻求最适合儿童兴趣的形式,在写作中进行了悉心的几无穷尽的推敲,这才有了今天的堪称灿烂的文学成果。

有些作品,他用的是童话——幻想小说的形式(现收在《老街书店的书虫》中)。虽然有那么多非现实的内容,却仍有强烈的现实的感染力,让人想到自己的生活,让人潸然泪下。那是因为它们充满真情实感,是作者对俗世的真实体验的变形。如《白公山的刺莓》,父亲和兔子白公下棋,以及后来儿子再来下棋,本来是不会发生的事,但父亲为了孩子宁可自己挨饿却是真实的细节,是作者一想起来就感动不已的真事。《花鼓戏之夜》中狐狸下山看戏的事当然不会发生,但孩子对每年一次看戏的喜爱是真的,小小孩子对孩子出生之谜的探究也是可信的。即使动物看戏,也充满人间的世俗气息。所以不妨说,他的童话也是小说。

而另一些作品,他则出之以写实的形式(现收在《从夏到夏》中)。用童话表现俗世情怀,会更有趣更好玩,会平添一层童年的绚丽色彩;而以写实笔墨写童年乡俗,则会更真切,更细微,把人情世故写得更周到,也才有深刻到出人意表的剖析。如《田螺手链》中那可爱而可怜的小女孩,以及“我”和小女孩间的情义,写得真实迷人,写出了人生的不圆满。《从夏到夏》中学业优异的“黑孩”柳絮的命运,令人深感人间不平——孩子有什么责任呢?这就蕴含了思想的锋芒。《爱喝糊粮酒的倔老头》对父母和老头都倾注了崇敬和爱戴,可说是对古老的传统道德的一次讴歌;但最后,那稀世珍宝玉葫芦竟真的付于丧廾之火,这样的道德合理么?作者没有点破,只是淡淡地叙述,可批判,至少是怀疑,已孕育其中了。作品在感染人的同时也发人以深思,体现了文学的力量。

看来,丁丁童话大都是世俗的,可以当小说读;他的小说大都有童话的色彩和愿景,也可当童话读。作者在《后记》中说:“文字虽然是从俗世学来,作者也生活在俗世之中,但是文学——尤其儿童文学——有一种不可方物的至纯可以追求。”因为能自觉把握这样的出发地和如此高远的追求,所以,他形成了“极世俗而极风雅”的风格特征。我过去曾说,他的《爱喝糊粮酒的倔老头》放入汪曾祺作品中也不会逊色,现在读了这两本集子,我发现,其中有好几篇都是可放入汪著系列而得相应之趣的。对一个年轻作家来说,这不是容易的事。

现在的小河丁丁,正放开眼界,打开思路,大量阅读,从容思考。他读小说童话也读随笔散文,读纯文学也读俗文学,读苏东坡、泰戈尔也读曾卓,读老舍也读杨绛,读鲁迅、周作人也读《山海经》《金刚经》……我觉得,他可能踏上了一条能走得最远的文学大道,当初汪曾祺、林斤澜也是这么走的。我想提醒的是:这样的阅读只关乎素养的提高,却不与具体创作(尤其是儿童文学创作)直接相关。也就是说,提高文学艺术素养,是为人的,而不是为用的。在创作儿童文学时,还是要追求清浅自然,要写得好看,要让具体素材中的美感找到最好、最适合儿童的形式,而决不想怎么才能流露自己的素养和水平。其实,作家总在为自己的作品把关,一个有更高素养的作家所能通过的文字,和一个素养很低的作家所看重者,不会一样。高明的作家的得意之笔,自有高雅趣味在。所以,素养只可自然而然(即不自觉地)流露,断不可人为炫耀。明乎此,读书就会成为创作的“助力”而非“阻力”。以丁丁之聪慧,自不必我如此赘言,那就原谅我的这段蛇足吧。

是为序。

2015年小雪后三日写于沪西香花桥畔

后记

将近20年,我的文学梦像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东飘西荡,无依无着。直到命运之风把它吹回故乡——阳明山麓一个名叫西峒的山间小平原,这才落地生根,开出几朵小小花儿,被有心人弯腰采撷:“呀,蒲公英开了!”如果不曾遇到有心人,就算我的花儿开了,那么寒碜,那么土气,又有谁会在意呢。

西峒是一片文学处女地,在我之前没有人写过它。那里没有出过大人物,没有奇异的风景,也没有值得炫耀的矿产特产。那里的年轻人绝大多数想要离开,出走不是耻辱而是共同的梦想。在外地谈起家乡,他们总是面带羞色:“我们那里有打粑粑、酿豆腐……”“打粑粑”就是糍粑,“酿豆腐”就是将肉末填进油炸豆腐,有什么稀奇呢?可是除了这两样,西峒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在人前提一提的了。

可是我要赞美西峒,借此留下一点乡村的记忆。如果城市代表全球化,乡村就代表个性化。城市和城市何其相似,无论建筑、服装还是语言。乡村和乡村的差异多大呀!就在我们那个巴掌大的小峒,有的地方讲“官话”,发音跟普通话接近,有的地方讲“平话”,据说是唐宋遗音。

文学于我是一条隐秘小径,通向我的童年,我的故乡,我的梦境,曲折而又漫长。

这一路,我总是遇到乡下人,当我凝视他们,礼敬他们,常发现低贱的人儿不失高贵的品质,丑陋的人儿闪发美好的光辉,贫穷的人儿怀揣无价的珍宝,愚夫愚妇拥有智慧精英梦寐以求的幸福。

这一路,得到许多人的关心和帮助。拙著出版之际,特别感谢周晴老师、梁燕老师、谢倩霓老师、刘婧老师。

这一路,真的很孤独,也很快乐。文字虽然是从俗世学来,作者也生活在俗世之中,但是文学——尤其儿童文学——有一种不可方物的至纯可以追求。怀着这样一种追求,便只有在空旷芳菲的山野寂寂独行。行呀行呀,就像绪源老师在序里说的,悄悄“生成许多私密”,那一种快乐只可心会,难与君说。

近日在读陶渊明,读到“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我就想,文学真真就是我的忘忧物。

书评(媒体评论)

走进文学里,我愿意被感染,渴望被震撼,企望被美所俘虏。瞠人丁丁的陌生化叙事——他的草根传奇里,我感到我一下被攫住——我知道,这是一种属于丁丁的文学美抓住了我,征服了我。

——韦苇(作家、翻译家)

我过去曾写一文评日本作家新美南占和佐野洋子,以一句短语作篇名——“极清浅而极深刻”;现在谈小河丁丁的风格,我想,也可用一句结构相似的短语一“极世俗而极风雅”。

——刘绪源(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

小河丁丁的作品有时是一条很大的河,裹挟着人生的秘密不动声色地向前流淌;有时是一条很小的溪流,清澈干净,叮当作响。能同时拥有这两种风格,是一个写作者的福气,更是所有阅读者的福气。

——谢倩霓(儿童文学作家、《少年文艺》执行主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5: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