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衡管理是陈扬菊先生在带领清溢公司员工推行零缺陷管理、卓越绩效模式和TQM的基础上,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西方管理的精确睿智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中华优秀文化——中庸之道——整合西方管理精髓,是清溢公司融合中魂西智的管理成果,探索企业续健康发展的实践结晶。它通过“人和”、“事中”、“制衡”、“活源”四大要素,把经营和管理有机地统一于企业生存和发展质量的各个方面,它是一个以文化造就的人和为根基、以恰如其分地对正目标做对事而获得最大利益、以机制平衡各种关系矛盾、还以活源实现企业增值的有效经营方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和衡管理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陈扬菊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和衡管理是陈扬菊先生在带领清溢公司员工推行零缺陷管理、卓越绩效模式和TQM的基础上,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西方管理的精确睿智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中华优秀文化——中庸之道——整合西方管理精髓,是清溢公司融合中魂西智的管理成果,探索企业续健康发展的实践结晶。它通过“人和”、“事中”、“制衡”、“活源”四大要素,把经营和管理有机地统一于企业生存和发展质量的各个方面,它是一个以文化造就的人和为根基、以恰如其分地对正目标做对事而获得最大利益、以机制平衡各种关系矛盾、还以活源实现企业增值的有效经营方法。 内容推荐 和衡管理是清溢和衡在总结了零缺陷管理、卓越绩效模式和TQM全面质量管理等西方管理思想精髓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和不断反思,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西方管理的精确睿智有机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综合性管理方略。它可以用人和、事中、制衡、活源八个字来概括,以全新的大质量概念、中魂西智的运行方略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改善经营质量,激活成长基因,提升竞争优势,促进组织提高整体绩效和经营能力,为顾客和社会创造价值,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目标。通过阅读本书,你可以领略中华文化与西方管理的融合之道;解读本土化组织生存与竞争的基本管理方略;探索当前中国企业的管理困惑,破解企业三大基本矛盾——质量目标、赢利能力、健康水准;提高企业凝聚力,实现多赢局面;改善经营管理质量,提高整体经营绩效,持续健康发展。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卷一 求索篇 一、谁主沉浮 二、总经理的苦衷 三、八仙过海 四、挑战劣根性 五、长寿的奥秘 六、企业以何为本? 七、学而优则发 卷二 磨合篇 一、中西合璧 二、形神一体 三、魂智融合 (一)零缺陷管理 (二)中庸精要 (三)零缺陷与中庸之道的关系 四、道法相成 (一)《卓越绩效模式》 (二)《易经》简介 (三)道法对比 五、古今传承 (一)关于TQM (二)《孙子兵法》与TQM (三)《孙子兵法》与TQM的深度比较 六、见素抱朴 七、和中衡源 八、思正行卓 卷三 人和篇 和乃天职 上篇:人和机理 一、互育 (一)互育天伦 (二)互育天职 二、并行 (一)“并”在平等 (二)“并”旨在和 三、节度 (一)节才有和 (二)节在德智 四、阔容 (一)海为胸范 (二)至诚无边 五、反成 (一)相反相成 (二)不同是末 六、和发 (一)执端取中 (二)根和才发 中篇:人和要领 一、心和 (一)守诚贵真 (二)扬善抑恶 (三)人和玄同 二、智和 (一)智和志治 (二)智和哲理 (三)智成“三径” 三、行和 (一)三正为中 (二)中和致上 (三)中最有力 四、上下和 (一)上下一致 (二)上下同意 五、左右和 (一)争斗两伤 (二)互补成强 (三)团队建设 六、内外和 (一)内诚外和 (二)和义营销 (三)内外和功 下篇:人和方略 一、和的核心——领导 (一)领导之道 (二)领导今论 (三)和范领导 二、和的引力——愿景 (一)士志于道 (二)愿景导法 三、和的根基——诚信 (一)至善存诚 (二)诚自为明 (三)组织诚信 四、和的架构——组织 (一)心和为魂 (二)形和归心 (三)形和比较 五、和的磁场——文化 (一)和化万物 (二)长青之源 (三)和聚万方 六、和的保障——机制 (一)制和之理 (二)和制之功 (三)制和“三基” 卷四 事中篇 中庸之辩 上篇:事中机理 一、客观 (一)中“无我” (二)中为智 (三)申为德 二、通性 (一)心物通 (二)理道通 (三)通之法 三、预立 (一)预才能立 (二)预才能中 (三)思正则预 四、循道 (一)中道之解 (二)中道之行 (三)中道之魂 五、用中 (一)用中之义 (二)用中之秘 (三)用中之法 六、合度 (一)度为中形 (二)度之中性 (三)度之和性 七、察修 (一)维中必察修 (二)察修护中法 八、至善 (一)至善之境 (二)至善修为 中篇:事中要领 一、主客一致 二、远近一致 三、因果一致 (一)中制因果 (二)因果里寻中 (三)因果归中法 四、动静一致 (一)动静交互 (二)动静相合 五、知行一致 (一)知易行难 (二)德技双修 (三)知行归中 六、内外一致 (一)内外本文 (二)内外通道 (三)内外归心 下篇:事中方略 一、战略定位中 (一)先胜后战 (二)胜在中和 (三)和则完胜 (四)防过归中 二、战略执行中 (一)方向导调 (二)选准着力点 (三)系统功力 三、运营:内外中 四、运营:出入中 (一)最小化投入 (二)最大化升值 (三)最高价卖出 五、员工中行管理 (一)中态出中行 (二)群行优化法 (三)诚、信、利、律 六、系统中行管理 (一)系统设置 (二)外圆内方 (三)系统聚中 卷五 制衡篇 制衡之制 上篇:制衡机理 一、本然 (一)和道需衡 (二)中道律衡 (三)上智求衡 二、关联 (一)互并守则 (二)互育互制 (三)中外对比 三、中度 (一)度为衡点 (二)梅开二度 (三)中度为纲 四、心衡 (一)心和衡根 (二)心衡四诀 (三)心偏之因 (四)纠偏四则 五、察省 (一)察省识根 (二)察心之法 (三)以西补中 六、平顺 (一)天道公平 (二)八平在心 (三)平为大治 七、衡健 (一)中和健本 (二)神健为重 (三)智健学道 八、均长 (一)均衡方长 (二)心长路长 (三)领高路远 中篇:制衡要领 一、自审为贵 (一)自审要领 (二)战略自审 (三)运营自审 (四)基础自审 二、自制入规 (一)观念入轨 (二)机制成规 (三)系统自制 (四)分类自制 三、外识为镜 (一)立体观测 (二)客眼最贵 (三)多照有益 四、得道多助 (一)引外入内 (二)外制七方 五、各方利益平衡 (一)玄德制衡 (二)员工至上 六、员工心行平衡 (一)群心衡要 (二)和而不同 七、内外运作平衡 (一)三环相通 (二)四步循环 (三)平在基础 八、生存与发展平衡 (一)中度投入 (二)中度运行 (三)中法营销 下篇:制衡方略 一、自知才能自制 (一)人贵自知 (二)自知之法 (三)自制如金 (四)自制之法 二、知人和异 (一)以行观德 (二)识能务本 三、知众和力 (一)自高害己 (二)比高得高 (三)争先成先 (四)发展贵稳 (五)上观精神 四、治干同梁 (一)大治无形 (二)众践识人 (三)对长用人 (四)理调情染 五、组织制散 (一)心和为强 (二)制散在纲 六、立信止毁 (一)信在责任 (二)信在利人 (三)信为赢道 七、贯标纠偏 八、宏微节本 (一)成本双形 (二)抓本控源 (三)节控机制 (四)专业掌握 九、早防去危 (一)从源识微 (二)全息析危 (三)机制防范 卷六 活源篇 袭明要妙 上篇:活源机理 一、根本 (一)根有两性 (二)人为企本 (三)道为根本 二、多态 (一)态生哲象 (二)神正形优 三、多性 (一)利害相随 (二)趋利避害 四、盘活 (一)不动不活 (二)动才升值 (三)调和生财 (四)激活超强 五、更新 (一)无新不生 (二)新旧共存 (三)新过反旧 (四)更新方新 (五)创新在人 (六)创新有源 (七)创新有方 六、归属 (一)富贵无身 (二)运作有巧 (三)优化有方 中篇:活源的要领 一、活用能放大 (一)双活用博 (二)活性思维 二、精算能用足 (一)蓄精养高 (二)精明在比 (三)精贵在高 三、整合能优化 (一)整合聚核 (二)双层通合 四、充实能延续 (一)充实有道 (二)充实才赢 (三)内圣为王 下篇:活源的基本方略 一、识别 (一)慧眼识宝 (二)心暗失才 二、开拓 (一)才高财广 (二)德才拓财 三、调配 (一)调在巧合 (二)配在对应 四、激活 (一)激可跃升 (二)点化激物 (三)以志激人 (四)激功在德 五、检析 (一)心中有谱 (二)以静观动 (三)评“资”论“知” (四)检析为改 六、循环 (一)升值循环 (二)善的循环 卷七 守约篇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推行零缺陷管理六年多了,经历了对零缺陷由怀疑、推进、落实到深化受阻、逐步融会的过程。深感三大障碍严重地妨碍我们追求品质的卓越: 首先是观念上的绝对化。谈到零缺陷,人们总会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它抵制,认为是“天方夜谭”、“不可能做到”。尽管多次宣讲“零缺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基本要求是:满足客户现在的需求水准,而不是绝对没有缺陷的标准。满足客户现在的需求是可以做到的,不断跟进与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也是必须做到的,不然就会被市场淘汰。也就是说在无数的相对满足中去接近绝对满足,使产品服务及质量不断提升,这才是零缺陷的本质意义。但人们对绝对与相对的关系的哲学误解仍阻碍着对卓越质量的追求。 我们不能因“金无足赤”就不去追求高标准,因“人无完人”就不去追求完美。 第二是方法上的简单化。在实际运用中,客户的需求是无限的,一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又是有限的,如何以有限的资源去满足无限的需求,需要摸索一整套可操作的方法。再者,客户的需求总是在变化的,如何与客俱进地满足需求也有许多实际问题要解决。然而,我们的管理者们大多数不愿在此下工夫,喜欢“唱”,不沉于“做”,喜欢“跟”,不善于“引”。 零缺陷理论提出了把握三个环节(输入-过程-输出)和四项原则(满足需求、预防在先、一次做对、科学衡量),具体该怎样去落实,各个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拿出自己的办法。许多管理者还不具备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与组织实施的能力,他们总希望别人把一切都设计好,自己只是做就行了,其实这不应是管理者的心态,它只是执行者的依赖。 第三是改变的表象化。做到零缺陷要由内到外地改变,又要达成由外到内的统一。要从企业文化、机制到技术全方位的调整。做不到这个份上,零缺陷管理就只能是走过场。 人们会问:我们从克劳士比的著作中并没有看到你说的这些要求。克劳士比作为质量管理大师,已经明确地要求要对员工进行“哲学和纪律的训练”,其本质就是要从骨子里改变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正如所有的理论都不是绝对真理一样,克劳士比的理论也有可丰富的地方。我们从它与中华文化的对比中,很容易发现“零缺陷”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的实践指导在理论上的含糊性,由此容易导致行动上的不确定性。许多人学了之后不知道从哪里做起,更不知道能不能做得到。 (二)中庸精要 “中庸之道”则不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它既有代表最高思维的“中道”,又有指导人们言行的“中行”,讲究“无过无不及”的度,把主观与客观高度地、动态地统一起来。主观对客观“过犹不及”,在质量管理上,“过”会造成质量浪费,“不及”就产生缺陷。人们常用“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与时俱进”来描述中庸之道的时空对应性。“中庸之道”是指通过无数相对的正确去接近绝对的正确,把有限的资源精当地运用到实现目标上,从而产生主客观一致的最佳效果。 《中庸》中亦有“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思考和行动准则。 《中庸》明确提出了“发而皆中节”的思想,它把“一次做对”放在“和”的大原则下去理解和执行,并提出了准确的“度”的概念。《中庸》从道的高度而不仅是工具的运用来衡量和考察做事的标准,衡量是为改正,只用工具测量不从道理上弄清原委是不可能达到“改而止”的要求的。 (三)零缺陷与中庸之道的关系 “零缺陷”与“中庸之道”有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将二者理解为互相对应的关系。在实践中,有把事情做得符合要求的同向性;在哲学上,有主观要符合客观的同根性;在方法上,有预防先行的相同要求;在衡量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改进的共同目标。 但是,它们又有极大的不同: “零缺陷”是质量管理上一个分支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而“中庸之道”具有“天下之大本”的属性,是保证“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天地位置端正不偏,世上万物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原则。 中庸具有“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的特点。也就是说,它没有零缺陷那么张扬与极端容易被人误解,中庸存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之中,如果故弄玄虚脱离人们的实际,传道而又排斥他人就不足以为道。实行中庸之道就好像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好像登高,先从低处起步。(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中庸具有“费而隐”的特点,即作用很广大,但道体却隐微难见。“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它的最高境界昭著于天地!文化不高的普通人都可以教他们学会,至于完全达到中庸,即使圣人也会有做不到的地方。“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中庸》),中庸之道从大的方面讲,天下虽大也难以承载;从小的方面讲,世上没有人能彻底明了。这里面明确地提出了中庸之道既是可行的,又是不断发展的,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之道。零缺陷的本质也是不断满足客户发展变化需求,但字面上容易给人绝对化的感觉。(P43-45) 序言 两年前,我为陈扬菊总经理写的《一次做对》一书作序时,要求清溢公司“直道而行”。陈总带领清溢公司应对市场产品转型的急剧变化,上TFT掩膜新产品,争创日本戴明奖,在艰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发展之道,也从理论上深入学习和研究企业经营管理之道。我顾虑到他既要负责企业繁重的工作,又要集中思想写作,对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没想到两年后的今天,他又一字一句地完全自己动手写下了30余万字的《和衡管理》。这本凝聚着清溢全体员工实践的精华和陈总的心血之作,体现了一种催人向上的志气和精神。 我多次与陈总谈到做企业在目前世界科技不断发展中,需要一种拚搏的精神,没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不行,但全靠好的设备和技术也未必能办好一个企业。清溢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就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先后引入克劳士比的零缺陷管理,美国国家质量奖的卓越绩效模式和日本戴明奖的TQM管理。 他们学以致用,在实践国外管理思想和商业模式中领悟到一个道理:企业经营管理要深入学习各种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但最根本的是要得道。国内外各种成熟的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无非都是管理之道的表现形式和应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孕育着道的思想和境界,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对于要非常务实的企业来说,道是不是虛的呢?不是的。在产业界60余年的经历告诉我们:仅靠聪明、技巧做事不太容易成功,有道之人方成大气,得道的企业才能稳健发展。 《和衡管理》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人和、事中、制衡、活源,突出了和道和中道,儒家称“和”为天下之达道,“中”为天下之大本,制衡、活源是和道与中道的展开及运用。这本书中将西方管理一些重要的内容如领导学、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知识与信息管理、过程管理、人本管理、绩效管理及资本运作、资产经营等分别列入和、中、衡、源四大管理要素中,用中华文化的精體统帅西方管理的先进思想。既有道、术、法、器的综合运用,又有实践的真切体验,比起《一次做对》,无论从内容到思想都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和衡管理》不是一本管理技术的书。她站在古今中外交汇点上思考中国企业管理的现实问题,敢于向各种问题劣根性挑战,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去研究企业管理的难题,以中魂西智的合力,用形而上去解决形而下的问题。她有三个特点: 一是探讨道的运用。以和道为核心打牢企业的根基,寻经营管理之中道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行以自制为主的制衡机制,从源头上搞活企业。他们把道视为企业精神的宗旨、做人做事必须遵循的规律、以及企业和个人发展的方向选择,提出了企业要由以人为本上升到以道为本的新概念。 二是力引浩然之气的境界。做企业要通过团队的事业成功而赚钱,这就需要正气、骨气和大气。只有突破一己私利才能由单一的以力争利进入“不争,则天下无人可争”的境界。以群策群力和综合素质取正利,得长利,益众利。 三是虚实的有机结合。在道的层面弘扬大气,又能回归到现实的经营管理的务实之中,以道义解开种种难题,并将清溢人实践的体会上升到理论上思考,他们在正反经验教训中刻苦钻研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律。 我们不能苛求一个企业的实践者成为常胜将军,也不要希冀这本书能以理论上的严谨性去构建一个全新的管理框架。我更多地是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由此产生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 清溢公司正处转型和升级期,问题和困难还很多,我希望清溢人真正能明理达道,并要“笃行”,把和衡管理思想变成巨大的精神动力,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把企业做稳、做强、做长。我也希望和衡管理咨询公司大力宣传和衡管理,为社会的和谐贡献一份力量。 (唐翔千先生:原全国政协常委,香港著名实业家,清溢公司投资人,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经济学硕士,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香港总商会副主席,香港工业总会会长,棉纺职工会会长。 唐先生一直致力于民族产业的发展。由于贡献卓越,他被香港特别行政区授予金紫荆勋章、香港太平绅士、港英政府OBE,被上海市政府授予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 后记 2006年过得真艰苦!公司在经过几年持续高增长中出现了徘徊。我们发动群众用TQM的方法由外到内进行了系统的改变和调整,想从根子上持续改进。然而,市场大势所趋及内在结构性矛盾的暴露,造成利润仍未达到指标。 存在问题是坏事,能从中进一步认识规律又是好事。我们不能陷在问题中解决问题,要跳出问题寻找更好的办法。这一年从反面深化了我对企业经营管理本质的认识。 清溢人希望把生意场上各种机遇和挫折背后的规律抓住,在发财的偶然性中摸索发展的必然性。于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写下了经营管理学习的心得,希望在市场永远存在的高低起伏中,保持一份理智和清醒。 经营管理是实践的适应性学问,我无意也无这个能力构建一个新的管理框架,在实践古今中外管理道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中“人和、事中、制衡、活源”四大要素。只是想摸索市场及人心背后的“那只无形的手”,寻找适应它的方略。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书中反复出现了孔子、孟子、老子、孙子的同一语录,这些言简意赅的宝典,我们只有反复琢磨,从多角度去理解才能领略其中的奥妙。这不是为了掩盖作者笔墨愚笨,学识浅陋,而是学习道性的必由之路。 书稿经过六次修改,每一次都呕心沥血,在凌晨五点多的书桌上、在来回出差的飞机上、在参观三亚南山佛教文化苑中、在丽江开会的宾馆里,我都在挤压时间海绵中的每一滴水。 唐翔千先生以博厚的见识给予了我精神上的鼓励,清溢人艰苦奋斗的实践激励,提供了我写作的源泉,和衡的内容提炼是在公司小饭堂喝啤酒时PK出来的。清溢和衡管理咨询公司各位老师为精化和传播和衡管理内容做了许多坚实的工作。行政部经理高超从书稿策划到联络各方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公司邓丹小姐,为整理和打印文稿加了一年的班,聪明的小姑娘在书稿修改阶段,居然能主动查阅各种资料帮助我改正了许多词句之误。写书的这一年怠慢了许多亲朋好友,不仅疏于联系与问候,连春节我都在书房苦战!家人更为了我的精神压力担心受累,许多人都为我自找苦吃(也包括自不量力)而不理解。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何志毅教授在我赴北大演讲时亲自主持,又为本书作序。广东省社科联主席暨书记颜泽贤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管理系主任戴黍博士为书稿提出了宝贵意见,海天出版社的领导亲临公司给予指导,编辑廖译同志及其助手两年中数次与我进行讨论。 我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构建和谐社会得人心,顺民意,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和帮助。 愿这本书能为社会的和谐和企业发展尽点微薄之功,若如此,再苦再累也心甘!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是“为什么要和?”“怎样和?”及“和谐如何促进发展?”我真诚地希望各级领导、各界专家学者、企业家及其他朋友们就拙作的观点及内容进行批评指导。如有需要,清溢和衡管理咨询公司将提供咨询及管理项目服务。联系方式是: 1.登陆网站:www.qyhh.com.cn 2.直拨电话:0755-26712353 徐先生 3.手机号:13823728049 徐先生 13823699830 陈小姐 陈扬菊 二00七年五月五日定稿于深圳华侨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