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带出你最好的一面(路勤的礼仪课堂)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美)路勤·密诗基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我们这个礼仪之邦,文明礼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屡屡当成一件大事提及。原因是我们现在的礼仪文明,已不足以接合目前的国际轨道,尤其是即将到来的奥运会,因而这小事又成为了一件大事。

本书提出了关于公共礼仪以及个人礼仪的许多知识,希望可以借此让更多的人了解礼仪,增加国民的素质。这本书里首次向国人提出了“咽痰安全”这个概念,值得国人关注。 国人对这个概念的接受,将是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根除“吐痰”这一千年陋习的希望的开始。 她的这个‘咽痰安全” 的理论,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公共卫生和肺结核病学专家的认可。

内容推荐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是一种文化现象,也包括那些人们不以为然的随手丢垃圾、随地吐痰,以及无礼的驾车行为。这些应该算作我们文化中的囊肿吧。这些囊肿不一定是恶性的,但潜移默化中,引起社会风气的病变。可见,文化里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本书提出了关于公共礼仪以及个人礼仪的许多知识,并且通过中西方文化、习俗的比较,带出人们最好的一面。

目录

自序 带出人们最好的一面

上篇 关乎国家的形象

第一章 “九州同礼”的梦想/003

·镜子/004

·Google上搜出来的窘迫/008

·转折点(The‘TippingPoint)/011

·从纽约的街头到今天的北京/015

·小卡片符合“中国口味”/017

第二章 为什么把自己的国土当成垃圾箱?/019

·看那个外国孩子/020

·北京来的4个搞环保的/022

·垃圾可自然化解的时代已经过去/024

·人们的懒惰和不细心/025

·带动周围的人,形成正面的群带压力/027

第三章 吐还是咽,这是个问题/029

·人类吐痰史/030

·吐痰与中国人的形象/034

·痰是可以咽下去的/036

·吐痰是可以不出声的/040

第四章 这个世界上有谁不排队/043

·I am not a gentlemarl(我不是绅士)/044

·排队双城记:芝加哥VS深圳/045

·每个人应该有同样的机会移动到前面/046

·排队时给前面的人一点空间/047

·不排队,不服务/048

第五章 让人难堪的厕所/051

·看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要看她的厕所/052

·又臊又臭的起因/053

·揭开交叉感染的神话/054

·厕所的门要锁上/056

·不随地大小便/057

第六章 别煞风景/059

·什么叫“煞风景”/060

·“心”向外“留”——善待环境/062

·餐厅里爱的一幕/069

·在公共场合不应该失态/071

·规则是给谁定的?/072

第七章 狭路相逢/073

·你是在开汽车,不是在骑自行车/074

·痛改不当驾车罪/076

·“礼貌的骑士”/078

·海内外驾车的几宗逸事/081

·过马路要面朝车流的方向/087

·在哪儿停,在哪儿下?/088

下篇 关乎个人的礼仪

第八章 展示出你的真诚和自信/091

·主动寻找对方的视线/092

·微笑是最好的礼貌/095

·怎样握手才像样呢?/097

·介绍和交换名片/099

·打招呼/100

·多一丝微笑/101

第九章 日常礼仪/103

·礼尚往来/104

·要不要为后边的人扶住门?/106

·门铃按几下?/107

·礼让与绅士风度/108

第十章 餐桌礼仪/111

·米弹/112

·不要泄漏了天机/114

·西餐礼仪/117

第十一章 个人卫生/125

·不是我们脏,是人家干净/126

·身体异味/127

·衣服的清洁/129

第十二章 个人形象/131

·个人习惯/132

·个人形象,135

第十三章 交流的礼仪/141

·语言交流/142

·身体语言/144

·电话交流/145

·电子邮件/150

第十四章 尊重与会/153

·Julia的尴尬/154

·手机与会议/157

·观剧的礼仪/159

第十五章 乘交通工具的规范/161

·轿车/162

·乘飞机的礼仪/163

·真有那么急吗?/165

第十六章 求职的礼仪/167

·面试,168

·简历/176

·面试要交费吗?/178

第十七章 给孩子机会养成礼貌的好习惯/179

·礼貌的儿童语言/180

·讲话的音量与声调/182

·不打断别人的对话/183

·儿童用餐礼仪/184

·鼓励孩子自立、学会自己担负责任/186

·教育孩子养成整洁卫生和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187

·教孩子正确使用厕所/188

第十八章 从语言看文化的不同/189

·不要,谢谢!/190

·英文忌重叠/191

·如何“请坐”/193

·不要直译脑子里的中文/194

第十九章 尊敬自己的和他人的文化/199

·观旗/196

·不在纸币上乱写乱画/198

·学会以适当的方式与外国人打交道/199

·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201

·中国人与地球人/204

第二十章 为了2008年奥运会/207

·做一个热情、有礼貌的观众/208

试读章节

揭开交叉感染的神话

长期以来,一直令我费解的是:为什么有人居然会把脚踩踏到西式马桶上去,把它当茅坑用,而不是舒服地坐上去。

我的瑞典朋友英格拉在北京一家瑞资企业工作,她曾讲过这样一则轶事。他们公司派中国员工到瑞典总部参加培训,有一个男员工因试图站在马桶上小便而掉了进去,鞋和裤腿都弄湿了。“多么令人难为情啊!”她叹道。所以,下一次公司再派员工去瑞典培训时,一名瑞典籍男性领导,把几名中国男员工带去洗手间进行“培训”。“会有这样的事吗?他怎么培训他们?”她耸了耸肩,做了一个鬼脸:“我不知道,那是他们男人之间的事。”看到我脸上掩饰不住的难以置信,她一本正经地说“瑞典的公共厕所都有很高的卫生标准,我们不想有人把它弄得一塌糊涂。”

英格拉在北京公司的洗手间备有一大瓶喷式消毒剂。每次用马桶之前,她会先用消毒剂擦拭马桶的坐圈。“你真的需要每次用前都擦吗?”我问。“不知道什么原因,妇女用马桶时,有时也不能用得很干净。”这又令我思索起来。“你们公司的女性,不可能会踩上去用吧?”

“脚印是没有的,可是坐圈有时不干净。”我又思索了一番,但我仍不得其解。坐在西式马桶上如厕,正常的情况下,是不会把坐圈弄脏的。因为坐姿,人们的大腿根部是平行于地面的,因而排泄物几乎是以垂直的方向落人马桶内。那么我们的女性怎么也偶尔会把坐圈弄脏呢?

过了一段时间,我出差去深圳。在北京机场的公共厕所里,一位清洁女工刚好擦拭了一个马桶正从门里走出来。看我进来,就好心招呼道:“用这个吧,刚擦过。”“谢谢!”我走了进来。但我马上又推门出来,对清洁女工说:“你知不知道,你刚擦过的马桶圈是湿的?”“没事儿,没事儿。”她那副全然无所谓的样子令人不解。“没事儿?那客人怎么坐呢?”我问道。“客人不坐的。”她很认真地答道,怕我不相信,又加了一句:“真的。”“客人不坐怎么办呢,踩在上面去吗?”我好气又好笑地问。“反正不坐的,有时候就……”她用手势和身体简单地示意了一个近似“撅”的动作,我恍然大悟。

因为马桶圈不干净,或怕它不干净,人们不愿意让自己的皮肤去接触马桶坐圈。确实是,你是不愿意坐到湿漉漉的马桶圈的。人们只好撅着,那么“事故”的发生率自然就高起来,并且一场恶性循环也由此开始。谁是引起这场恶性循环的第一人呢?

后来,我跟一个大学志愿者讲起这件事,她回答说:“我从来不用公共厕所里的西式马桶。”

“为什么,你不觉得坐着比蹲着更舒服一些,而且更优雅一些吗?”

“怕交叉感染。”

“那你怎么办?”

“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忍着,直到回家以后再说。”

原来如此,“怕交叉感染”是为什么中国的公共厕所里,包括飞机上,有时甚至是高级饭店里的马桶上都留下斑斑脚印的起因。在中国的所有航空公司的飞机上,厕所里马桶的坐圈上都有脚踩过的痕迹。

想象一下,在飞机上的厕所里,一个人脚踩在马桶圈上大小便是怎样一幅景观呢,飞机在颠簸,他或她的腿在打颤,一面要努力地保持着平衡,一面还要用力,在如此不尽人意的情景下,完成身体的动作。顺便提一下,飞机的洗手间里,是备有一次性的纸制的马桶垫的。交叉感染,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意识注入了国人的脑际,使人们“铤而走险”不惜冒着掉进马桶的尴尬,踩上去。

任何一个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交叉感染一般是经由血液、或身体分泌物包括精液或唾液而引起。为什么人们不介意吐痰引起的交叉感染呢?如果一个人的大腿根部有一块刀口,伤口还没有愈合,或者正流着血,那是引起交叉感染的唯一的可能的时候。

如果你的腿根部没有新鲜的伤口,坐在马桶上是不会引起任何可能的交叉感染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学会正确地使用西式马桶,那么新的公共厕所里的马桶圈上将不再有脚印出现了。

另外,对任何一个清洁工作人员忠告:坐圈要擦干净,还要擦干。不然的话,与你要成就的工作适得其反。一个恶性循环由此开始。我还在机场看到过清洁工踩在马桶圈上去擦厕所隔墙的上端。她的卫生做得似乎很彻底,不是吗?

厕所的门要锁上

我们都知道,人和动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人是有灵性的高级动物。也正因为如此,是人类统治着这个世界,而非由兽类主宰。抛开我们有一颗重3公斤的大脑之外,人类和兽类朋友共通得以生存的几个简单的事情无怪乎为吃饭、睡觉、生殖繁衍。当代人赖以生存的方式与远古时代已大不相同。人作为有灵性的生物,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也就是与动物的最大的区别之一:(在城市或乡村)人去厕所排泄,而动物则可以不分场所。既然如厕是一件隐私的事情,那么,用公共厕所的时候,门要关紧、锁上;如果有门和锁的话。

一个人蹲在或坐在马桶上的样子是不应展示于大庭广众之下的(有可能的话)。这是最起码的保持一个人尊严的时候。

一个留学生在游览某个名胜如厕时排队7分钟的统计数字:该厕所有10间“房子”(这么说是否够文雅?)统计了10个人。有4人未关房门,有3人虚掩房门,其余3人房门紧锁。有6人出房门时未冲水,有3人冲了,有一人事前事后都冲了。

作为一名女性,我还想给我们的女同胞们一个提示:我们中的一些妇女好像还没有意识到,那么请务必注意这一点。用过的卫生巾要用纸包好后再扔,不要大敞开就扔进纸篓里,实在太不雅观。女同胞们,你们一定知道我这里是什么意思,对吗?

不随地大小便

家长或保姆有责任从小教育孩子不随地大小便,‘从小培养一个人做人的尊严。男子在公路边小便,非常有失人的尊严。如万不得已,也要走到人们的视线以外,比如树后或其他隐蔽处。这是表明人与动物乃非同种的时候。

这些男人们也要想一想,为什么从来没有看到过成年女子在路边“方便”?难道每天开车搭车的人群里没有女性吗?如果她们能事先做好安排,或忍一下,为什么你们不能?

在中关村附近的海淀路上,曾有过这样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表演”:一辆摩托车上坐了一对夫妻,丈夫在前面开车,妻子在后面抱着孩子往马路上撒尿。结果吓得路边行人像见了猫的老鼠,个个飞奔,唯恐避之不及而惹来一身臊。

这实在是一个丑陋之极又及其危险的场面。路上的车不少,而孩子撒尿的时候,妻子的双手只抱着孩子,完全没有抓住前面的丈夫。而孩子的处境则更为危险,他侧坐在妈妈的腿上,整个身体几乎悬在了摩托车的外面,稍有闪失,一个小的刹车,他和母亲都会被摔到地下,那样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对父母,既没有顾及孩子起码的尊严、一给他应有的约束,更置孩子于危险之中而不顾。

有时候家长过于溺爱或放纵孩子,或者太小看他们,才会让他们随地大小便。家长不知道,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

有一次我们全家开车去长城,泰德绝不会在他认为可能会妨碍他人的地方停车的。车一路在开,似乎永远找不到可以停车的地方,我的最小的孩子足足在车上憋了40分钟之久。事后,我当时3岁的孩子非常骄傲地告诉我:“妈妈,去长城的时候,我做到了!”

另外要提到的是随地大小便对女孩子的潜在危险。我见到过四五岁的女孩在公共场合小便。小时候习惯了随地大小便,“暴露”自己,长大后她的自我防护意识就会低落,这就有可能给一些坏人可趁之机,占她们的便宜。

在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孙隆基看来,“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的原因是国人对婴儿排泄习惯的训练太过随便。他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写道:“在传统时代,一般让孩子穿‘开裆裤’,可以随时随地大小便。受这种教育长大的人,当众擤鼻涕、挖鼻屎、搓身上的老泥,在人群中放屁,吃饭时将骨头吐在桌子上,把公共场所当作随便可以丢垃圾的地方,不守时间,不守规则,对身体的动作不去控制等,就都不奇怪了。将‘粪便’任意地倒人客观世界的倾向还包括:在公共场所,动辄毫无节制地将怒气和敌意发泄在陌生人身上,以及一种克制不住的侮辱别人的冲动。”

让幼儿穿开裆裤不能不说是落后的表现。当然,我们都是穿开裆裤长大的,有人一定会这么说。这倒是。可是我们终于进入了一个较为开化的时代,我们懂事了,可以帮帮我们无辜的幼小的孩子们的忙。我同时也相信,只要父母承担得起尿布的费用,母亲们也会愿意给自己幼小的孩子使用尿片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进步还是有望的。

礼仪夫人提示:

在厕所大门外面排队,而不是等在每个马桶门外。这样每个人机会平等。

西式马桶是坐着用的,不是用脚踩上去的。用脚踩在西式马桶圈上大小便,是一种难以描述的丑陋。

坐西式马桶会带来交叉感染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如果你的大腿有流着血的伤口,则例外。

洗完手用纸巾擦干手后,顺便将洗手池的台面擦干(使用飞机上或其他备有纸巾的公厕,或私家厕所时)。

男子小便要瞄准,而不要“画”地盘。如不小心将马桶坐圈弄湿了,应自己拿纸把它擦干净,之后再走开。

洗手间应该是干净、漂亮、不带臊气的。如果您是一个机构的领导,或有可能成为领导,请关注此事。

P54-58

序言

北京一家报纸在过去的一年中,一直在努力地做礼仪知识的宣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准备。一天编辑婉靖打来电话,约我准备一些涉外礼仪方面的问题。我对婉靖说,涉外礼仪和“涉内礼仪”没有太大的区别。中国人和外国人都是人,都应该以礼相待。然而“涉外礼仪”是他们这期的选题,并且他们已经准备了一些相关的素材,她希望我能问一下我身边的外籍人士,也许他们会提出一些编辑们还没有想到的内容。于是我答应她跟朋友们见面的时候,我会顺便问一下。

在一次与十几位外交官夫人的聚会上,我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在与中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在礼仪方面有哪些地方她们认为值得中国人注意。

答案最终归为两类。第一类,也是大多数女士提出的,竟是国人的共鸣。她们希望看到吐痰、乱丢垃圾、不排队等现象的消失。另外两、三位女士提出的观点则出乎我的意料。

其中一位名叫楠(Nan)的女子用甜美的、很理性的声音说道:“这是中国的文化(This is Chinese culture),我们有什么理由期待中国人为了我们而改变他们的文化呢?如果我们想住在中国,我们就需要尽我们的努力去理解,学会适应。”

5年前,随夫从美国搬来北京,我时常思考中国的风土人情与我们住过或访问过的国家的不同。但我从来没有把我们普遍视为陋习的国人的一些人的习惯行为当作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应该是高尚的东西,不是吗?诗歌、雕塑、戏剧才是文化,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这么认为的。

然而,英文culture一词,中文译成文化;而其原词含义既包括文学艺术、歌舞、雕塑,又用来指风土人情、民俗习惯。自然我们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是一种文化现象,也包括那些人们不以为然的随手丢垃圾、随地吐痰,以及无礼的驾车行为。这些应该算作我们文化中的囊肿吧。这些囊肿不一定是恶性的,但潜移默化中,引起社会风气的病变。可见,文化里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而我想做的,是通过中西方文化、习俗的比较,带出人们最好的一面。

是为序。

路勤

书评(媒体评论)

九州同礼的行动实在难能可贵。随地吐痰既不卫生,视觉和听觉上又令人不悦。告诉人们痰是可以咽下去的。

——世界卫生组织STOP TB—首席执行官结核病学专家 科妮莉亚·海尼格医生

路勤·密诗基采用了更温馨、更人文的做法。

——美联社

偶然的机会,路勤女士乘坐我车的时候,提醒我不应该随地吐痰。我真的不知道吐痰是降低人格的行为。想想也的确是那么回事。我也是第一次知道痰是可以咽下去的。

——北京平谷圣达利出租汽车公司司机 张立新

你是一个高尚的、有决心的女性,你要带回中国的尊严,你担起了一项让你的国人骄傲的使命。请知道,我支持你的努力,赞赏你的创意。

——哈佛大学儒学家 玛丽·菲利普博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