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了纪念甲午战争110周年和甲午海将方伯谦诞辰150周年,爱国将领方莹同志诞辰115周年所编写的。本书以史实为依据,全面评述了有争议的近代历史人物方伯谦,目的是为了提供全面的史料给读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从而达到去伪存真、求同存异,在广度与深度上获得正确的结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海军世家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宜林 |
出版社 | 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为了纪念甲午战争110周年和甲午海将方伯谦诞辰150周年,爱国将领方莹同志诞辰115周年所编写的。本书以史实为依据,全面评述了有争议的近代历史人物方伯谦,目的是为了提供全面的史料给读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从而达到去伪存真、求同存异,在广度与深度上获得正确的结论。 内容推荐 福州,这个海军世家林立的城市中,唯有朱紫坊的方家大宅里高挂著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的“海军世家”的金字牌匾。这不仅仅因为方家第一代海军中出了方伯谦这样一位参加过甲午中日黄海海战的著名将领,更重要的是因为: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方莹有六年率军镇守在长江三峡最狭窄的峡江段,一次又一次粉碎了日寇沿长江进犯重庆的梦想,确保了陪都重庆城门不失。本书摘录百余年来海内外史学界、海军界、文艺界、新闻出版界学者近百人对方伯谦问题正、反两面的评述文章,详细描述了与方伯谦同一屋檐下的三代十员海军将校的史事史料。 目录 出版者说明 前言 序 第一章 “海军世家”举世无双 第二章 方伯谦生平概述 第三章 学术界重评方伯谦 第一节 研究方伯谦问题的重要史料 第二节 学术界研讨方伯谦问题的主要会议 1.“中日甲午海战中之方伯谦问题研讨会” 2.“纪念甲午海战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 3.“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4.“中国甲午中日黄海海战座谈会” 第三节 艾奇访谈录纪要 第四节 爱国将领方伯谦百年冤案昭雪始末 第四章 各界评述方伯谦 第一节 各界评述方伯谦辑要 第二节 专题评述方伯谦 第五章 树碑 撰传 揭匾 第六章 方俪祥女士参加上海纪念华东军区海军成立50周年联谊等活动 一、鲜为人知的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 二、一张相片结识方俪祥女士 三、方俪祥女士参加驱(护)六支队老战友联谊活动 第七章 方俪祥女士寻踪原海军联欢社旧址 第八章 方俪祥女士二赴威海 一、凭吊刘公岛 二、活跃在“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 第九章 方莹将军传略 一、方莹将军生平概述 二、方莹将军在沪接收日本降舰 三、《在石牌要塞抗战的方莹将军》 四、石牌要塞阵中日记摘录 五、把“旱鸭子”训练成“水鸭子” 六、《怀念和方莹同志共事的友情》 第十章 “海军世家”其他成员史料 一、方均遗物 二、方沅遗物 三、海军世家近况 附录: 附录一 《中日黄海海战发覆》 附录二 《甲午序战——丰岛海战》 附录三 《在甲午海战中济远舰管带方伯谦是不是“临阵脱逃”》 附录四 《丛刊<中日战争>、<李鸿章全集·电稿(二)>有关黄海海战重要史料》 附录五 《缅怀张爱萍上将》 附录六 《方伯谦传》 附录七 《破解方伯谦冤死之谜》 附录八 《新发现的中日甲午战争史料及思考》 附录九 任福强赠方俪祥女士《甲午中日战事摄影集》 附录十 方镛致作者 后记 彩页 试读章节 射击命令由舰长发令给枪炮官,再由枪炮官发布给后主炮军士长,由军士长直接传达给后主炮炮长,这一系列战斗寸旨挥程序是很严格的,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全舰官兵要执行舰长的命令,沒有舰长的命令是绝对不准擅自射击的。 舰炮射击是全舰性的战斗行动;必须由舰长组织航海、通信、轮机部门的协同配合,……通常要保证152毫米口径舰炮射击,必须有炮长1名,负责协调各炮手的战斗操作,要保证完成射击任务还必须有方向旋回瞄准手、高低俯仰瞄准手、表尺距离装定手、炮闩手、装弹手,此外还要若干名运弹手。 丰岛海战时,“济远”舰的前主炮被日舰击中受损,已无法射击,炮手伤亡较多,但是后主炮完整无损,炮手没有伤亡减员,都在炮位上处于战斗部署状态,没有舰长、枪炮长的命令,不可能由两名水手来替代炮手进行射击。 我认为“济远”舰装备的是老炮,不是自动化射击,两名水手代替炮手操作152毫米口径后主炮射击是绝对不可能的,是虚构的传说,很不可信。 丰岛海战后,李鸿章、丁汝昌奖赏两名水手一千两白银,并奖赏其他士兵一千两白银,但没有奖赏作战有功的指挥官,说明其赏罚不明,很不公平,它不能真正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 作者:原海军战斗英雄,海军东海舰队训练基地顾问,师职离休干部 对大东沟海战结局的探讨 阎道彰 (一) 1894年9月17日(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八月十八日)12时50分,北洋水师在黄海大东沟同势均力敌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为争夺黄海制海权进行了一次海上大决战,这是世界上首次钢甲舰队的大规模海战。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以“快舰快炮”来对付北洋水师之“巨舰重炮”,北洋水师最后遭到严重失败。 史称“大东沟海战”或“鸭绿江口海战”,为世界列强海军所瞩目,特别是英国造的舰,德国造的炮,经过黄海海战的检验,其战术性能之优劣,经过了一次实战的考验。 中国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双方参战兵力相差无几,北洋水师军舰10艘,日本海军联合舰队12艘,在海战中我北洋水师被击沉3艘,焚毀一艘,触礁一艘,损伤7艘,阵亡官兵87人,水手1000余人,伤400余人;日本旗舰“松岛”号被击成重伤,“西京丸”、“赤城”号受轻伤,死亡官兵115人,伤164人。敌我双方死伤1700多人,海战持续了四个多小时。应该说大东沟海战规模之巨大,战斗之激烈,持续时间之长,伤亡之惨重,都是中日两国近代海军史上空前的。 从这次海战来看,日本大本营的战略企图是为了征服、占领朝鲜,进攻我辽东半岛,夺取黄海的制海权,占领旅顺、威海基地,歼灭中国海军主力北洋水师。 日本蓄谋侵略朝鲜、中国已久,要“扬皇威于海外”,吞并朝鲜,侵占满蒙,挑起大规模战争。而清政府由于政治匕的腐败无能,缺乏战争准备,战略上消极避战,采取“保船却敌”方针,导致被动挨打,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黄海大东沟海战的失败是惨痛的,损失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其原因有政治方面的、军事方面的历史背景,但是其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是政治上的腐败。对于清王朝来说,莫大于挪用北洋水师1700万两白银军费修建颐杠园,后人痛心疾首地说是以“渤海湾”换取了“昆明湖”,这笔巨额经费可以购买“济远”型铁甲舰24艘,这是北洋水师装备落后,遭到这次海战惨败的根本原因。 军事上的消极防御,军队管理上的松弛,缺乏战斗力,北洋水师的组织指挥、作战体制、战术技术的协同训练和运用、舰艇编队的配置、编队队形、主炮使用等方面的严重失误也是导致这次失败的直接原因。 (二) 大东沟海战失败的责任我认为应由李鸿章、丁汝昌、刘步蟾承担,绝非强加给方伯谦三条罪责所能搪塞、 北洋大臣李鸿章消极避战,丧失了战略主动权,是造成甲午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不懂海军,不谙海战,是不胜任海战作战指挥的。他对敌情一无所知,不了解敌海上编队动向,对海区情况不掌握,不研究,缺乏最基本的作战方案,对海上战役指导原则和战术指挥,武器装备和部属的军事素质,海上作战能力,战斗队形都是盲目自信,是一个打乱仗的舰队指挥官。 海战中舰队编队战斗队形,是决定海战胜败的重要因素。日本联合舰队在这次海战中采取的战斗队形是单纵队和鱼贯阵,它有利于海上编队指挥,便于机动。而北洋水师则采取单横队、雁行队(即人字、半月队形),形成了海战中的不利态势,既不便于舰艇机动,也不利于舰艇火力的发挥,只能使用前主炮射击,不能前后主炮和两舷副炮同时射击,也就是说不能发扬全舰火力,且不易保持队形,不是超前就是落后,不是左就是右,容易遭受敌人炮火的打击,被动挨打,互相妨碍机动,造成碰撞自伤,特別在当时通信指挥手段落后的情况下,靠视觉,靠旗语、灯光通信指挥,对横队来说更加困难。 当日中午12时50分,编队正在进行接敌运动,旗舰“定远”号距敌舰5300米,刘步蟾突然下令300毫米口径前主炮发射一发炮弹,揭开了大东沟海战的序幕。由于发射炮弹而震塌了平台,造成丁汝昌坠伤,海上编队失去了指挥,因此再未发出任何号令,编队失去了指挥,形成各自为战,最后造成被敌人各个击破,丧失了集中兵力歼灭敌人的战机。 在海上作战,一个舰艇编队通常应设有基本指挥舰(如“定远”号旗舰)和辅助指挥舰即预备指挥舰(如“镇远”号)。并将10艘舰,根据其战术性能与战斗使命,编成三个或几个战斗群,每个战斗群也应有其指挥舰和预备指挥舰,以保持在海战中实施不间断的指挥。担任指挥的舰通常要具备有良好的通信设备,保证编队指挥员的指挥,编队指挥员只有在战斗扣指挥舰破损,人员伤亡,失去指挥能力时,才进行必要的指挥所转移,并指定其代理人,担负起编队指挥的责任。大东沟海战,“定远”舰失去挂旗发令的能力,而“镇远”舰未发挥预备指挥舰的作用,直到海战结束,右翼总兵刘步蟾、左翼总兵林泰曾都末代理丁汝昌适时发出号令,指挥全军海战。这是海战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 决定海战胜利的重要因素中还有个射击阵位与射击时机的选择问题。 当时海上作战,以舰炮为主,实施火力打击,首先是编队指挥员根据敌我双方的态势,定下决心,正确选择有利的射击阵位,即射击舷角和射击距离,这个距离指的是舰炮射击的有效距离,而不是最大射程,为了发挥全舰炮火的威力,最佳射击舷角应选在正横90度,编队射击由编队指挥员统一下达开火命令,单舰由舰长下达射击命令,也有的是舰长授权给炮长指挥射击的,即“自行射击”。所以开火射击时机很重要,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必须限据上级指挥员的作战意图和决心来决定。因此片面指责一次海战的时机早与晚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是毫无根据的。 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又是第一位的,陆上作战是这样,海战也是如此,脱离这个准则去论证战斗的胜利或失败都是缺乏依据的。 由于丁汝昌、刘步蟾海战指挥上的失误,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掌握了海战的优势与主动权,首先是日本海军位居上风,我北洋水师居于下风,且阳光有利于敌,不利于我(敌位于西南,我位于东北)。使日本海军抢占了其有利的射击阵位。 当双方相距一万码时,刘步蟾又临时改变战斗航向,向右齐转了45度,造成了编队队形的混乱。当时,日本编队航速18节,我编队航速只有6节,从而失去了机动性的有利条件。双方火炮之攻击力相差很大,北洋水师具有6英寸以上口径火炮42门,速射炮仅有两门,而日本舰队6英寸以上口径主炮34门,且大部分为速射炮,其发射速度(炮弹数/分)大大超过了北洋水师,在海战中“致远”、“经远”、“超勇”三舰均被日舰所击沉,而日舰却未被有沉一艘。 (四) 在大东沟海战中,方伯谦起到了重要的战斗作用,我认为显而易见的是他在海战的全过程中,牵制了“吉野”编队,特別在“致远”,“经远”沉没后,他单舰抗击“吉野”编队,吸引和牵制了“吉野”编队4艘铁甲巡洋舰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号,占日本海军沃合舰队百分之四十的兵力。从而减轻了敌舰队对“定远”、“镇远”主力舰的压力,使得编队能够重创日本海军旗舰“松岛”号。(P60-63) 序言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诸多海军世家,他们在中国海军的建设与发展上多有贡献,在抗御外侮与对外交谊上也有奉献。就福州一地来说海军世家亦不仅仅朱紫坊方氏一家,为数竟逾千家,与方伯谦故居相邻的即是萨氏海军世家的老宅。该世家成员包括海军上将萨镇冰,中山舰舰长萨师俊,等等,也是海军满堂。但蒙受百年冤案,引起学术界关注,历时百年讨论后重新评价,并获得原国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张爱萍上将和原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上将赠區者,只朱紫坊方氏海军世家一家。 本书收录与方伯谦同一屋檐下的三代十员海军将校的史事史料,而方伯谦的亲属中还有一些海军人员未能述及。如与方伯谦同宗、同乡、同辈、同舰的方连升及他的孙辈方祥庆,曾孙辈方赞伟皆海军出身;方伯谦长女方仙琪之三子梁同忻系民国海军楚谦号军舰大副,抗战中阵亡;方伯谦之二侄女方仙琼嫁给经远管带林永升之子林幼鑫;五侄女、六侄女皆嫁海军家庭。 本书摘录百余年来海内外史学界、海军界、文艺界、新闻出版界学者近百人对方伯谦问题正、反两面的评述文章,从中可以看出方伯谦问题研究、评价的始末。有些按语是编著者学习这些文章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仅将此书作为方伯谦诞辰150周年、方莹将军诞辰115周年之纪念。 编著者 2003年7月 后记 为纪念甲午战争110周年和甲午海将方伯谦诞辰150周年,爱国将领方莹同志诞辰115周年,我于2003年7月编著了这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海军世家”》一书,由于诸多原因延迟至2007年出版,以此奉献给广大读者与史学界人士,这使我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方氏家族的三代成员均先后参加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和荣誉,值得我们缅怀与尊敬,任何别有用心、歪曲事实的“学术权威”是无法抹煞的。 党历来倡导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正确方针,这是中国学术界遵循的一贯准则,对待历史人物的评论,允许保留不同的观点,实事求是,平等待人,对历史负责,持研究探讨的态度进行学术交流,发扬民主风气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反对一家一派独霸论坛。真理越辩越明,民主和谐的良好风气必不可缺少,我们应共同鄙视和抵制以势压人的那种霸道倾向。 本书以史实为依据,集思广益,博览群书、报刊,全面评述了有争议的近代历史人物方伯谦,毫无保留地将中国史学界的知名人士、正反两方面的文章摘录在本书内,目的是为了提供全面的史料给读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从而达到去伪存真、求同存异,在广度与深度上获得正确的结论。福州林伟功先生最近提供新发现的中日甲午战争史料和方莹将军的外孙王台生在伦敦访问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咨询结果,都表明世界主要国家海军历来注重研究这部战史。 我的老首长之一方莹将军,原任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副司令员,他是方氏家族中一位承上启下、德高望重的先进成员;在抗日战争中坚守要塞屡立战功,曾三次被授予勋章,并升任海军第一舰队司令,他在担任上海基地司令时,负责接收日本海军降舰,名载史册。解放后他毅然参加人民海军,他把一生献给海军事业,其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精神是“海军世家”代代相传的楷模,也是我们原海军第六舰队指战员的良师益友。 张爱萍老将军生前亲题《海军世家》墨宝,为本书的出版增添了光彩;李天钧老部长在重病中为本书撰稿,体现了他对方莹将军的深情厚谊;迟浩田上将为本书题写书名,著名历史学家季平子老教授(九十高龄)为本书作序,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方伯谦、方莹将军泉下有知,定会感到无限的欣慰;方伯谦的嗣孙方镛先生、侄孙女方俪祥女士,对于本书提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和照片,给予了关怀和巨大的支持。 本书获得付梓出版,要感谢知识出版社的各位领导和责任编辑王琰同志的翔和辛勤努力。本人“班门弄斧”,才疏学浅,难免出现失误之处,敬谓历史学家和广大读者予以斧正、指教。 王彦 2005年10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