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第五本散文集,分农事乡韵记忆、在那黄河经流的地方、地球那边的色彩、美洲十日、雾中的风景五个部分组成。有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古老乡事的记忆和旅游世界各国的心得。文笔清新流畅、自然,感情真挚,是一部充满乡愁、充满感动的散文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梦萦乡河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魏锦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第五本散文集,分农事乡韵记忆、在那黄河经流的地方、地球那边的色彩、美洲十日、雾中的风景五个部分组成。有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古老乡事的记忆和旅游世界各国的心得。文笔清新流畅、自然,感情真挚,是一部充满乡愁、充满感动的散文集。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农事乡韵记忆、在那黄河经流的地方、地球那边的色彩、美洲十日、雾中的风景和附记六部分。作者以独特的笔触描写家乡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承载了家乡人民勤勉农事、艰苦耕耘、奋斗不息、向往美好的心愿与足迹,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依恋。同时,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异国他乡的旖旎风光,透过发达与繁荣,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寻求家乡建设途径,给我们提供了无穷的思索空间。 目录 农事乡韵记忆 题 记/1 剥 麻/3 牛车人拉/9 打 场/4 积 肥/18 淌 水/22 磨道长长/26 村头巷尾/3l 瓜棚月下/35 井绳悠悠/38 柳絮飘飘/42 灯影 灯影/47 豆荚秧上的露珠/52 春风中的期盼/57 在那黄河经流的地方 梨花怡园古城湾/61 中营堡湖光/66 滨河大道礼赞/69 罗山踏雪/73 哈巴湖觅踪/78 古峡听涛/82 情迷金沙湾/86 守望秦渠/90 古灵州醒诗/94 太阳山的光芒/107 地球那边的色彩 题记/121 春到墨尔本/122 库克船长的小屋/127 迷人的牧场/131 排着队挤奶去/135 标新立异看悉尼/139 麦考琪夫人的椅子/144 商店也兴双休日/147 碰一下南太平洋的浪/151 企鹅与袋鼠/155 举手投足之间/159 毛利人与他们的村寨/164 草地下的议会大厦/169 寻找阳光/174 飞机上,满月的婴儿/178 宁夏文化到澳洲/183 美洲十日 题 记/187 惊心动魄好莱坞/188 异彩纷呈好莱坞/190 洛杉矶市长的烦恼/193 荒漠之城——拉斯维加斯/196 走进美国家庭/200 乐园、战场、坟墓/204 过桥费扔在了马路上/208 绿阴之都华盛顿/212 “政治”特区华盛顿/215 水、阳光、空气/218 悄声说话 避让走路/222 月是故乡明/225 邈雾中的风景 生命的意义/229 面对感动/233 智者服输/237 人之初/240 善璋其人/244 也说散文/248 缺席无言/251 雾中的风景/255 杏林树下/259 激情与责任的使然/265 附 录 《走向冰川》的“民间性” \荆竹267 人民生活热情而真诚的歌唱者 ——读魏锦先生散文集《走向冰川》\郎伟275 理想之光照\李祥 281 朴素的光芒\季栋梁286 试读章节 打 场 打场是宁夏平原川区农村对脱粒的一种俗称,实则叫碾场更为确切。因为是将收割的麦稻散铺在场上,用石磙碾轧的办法,将粮食的颗粒从茎秆上碾压下来。自从脱粒机出现,这种几近原始的,延续了几十年上百年脱粒的方法再也看不到了。但在50岁以上出身于农村的几代人心里,打场时那种蔚为壮观的场面,酷热难熬的碾场经历,暴雨骤至时全生产队的人雨中抢险的惊心动魄,以及打场之后等待风起扬场,把粮食从麦、稻碎草中分离出来的焦急状态,却是永远也难以抹去的。 麦子收割上场之后,第一道工序是把它们垛起来。一般是20米长,4米宽,10米高为一垛。一个生产队200亩左右的麦地,往往要堆十几垛。远远看去,像一幢幢三层高的小楼房齐齐整整,成为川区农村七八月间一道特殊的景观。在没开始打场还忙于种秋田的那十多天里,年纪稍大一些的庄稼人总要抽空到场上去绕着麦垛转一转,像建筑工人欣赏他们一砖一石盖起的楼房,心里美滋滋、甜蜜蜜。因为那垛里堆的是农民大半年的心血和汗水呀。最操心的是生产队长。那年月雨水多,最怕的是垛顶没苫好,雨水灌了垛心,引起发热,一年的辛苦就全白费了。 秋田抢种结束,择晴好天气,把麦子从垛上拉下来,一捆一捆以二十公分的厚度一层搭一层,把麦穗留在上面,均匀地摊开,早晨还是净光的麦场,一个多小时的光景变成了金黄闪光的亮色。打场就要开始了,驴牛马骡,生产队牲口圈棚里能出动的“劳力”几乎全部出动,两个一组,用绳索拉起十多个石磙,每磙由一人牵引,排成四五十米的长阵,浩浩荡荡地赶上麦场。赶牲口的吆喝声,石磙碾轧到麦子上的嘶啦声混响成一曲绝妙的交响,任何乐器难以摹其声。非亲身经历者是难以幻想那种听觉的。转了一圈又一圈,轧了一遍又一遍,大约从早晨10点钟磙子上场到12点烈日当空,牲口出汗了,赶场的人身上出汗了,刚上场时人们的兴奋与新鲜早已失去了,头遍场才正打到了好处,包括牲畜在内,麦场上几乎所有的物件都产生了厌倦情绪,赶场的人还得牵着牲口继续转。赶场打头的一般要有把式带领,后面的每一碾错过20公分跟着转就行。打麦子大多是在八月份,因此我从九岁开始到十四五岁,每年暑假总有一大半时间要在打麦场上转悠。我和我的村庄的小伙伴们头顶烈日,浑身晒得冒油,开始还是牵着牲口,到中午一两点,经常是迷迷糊糊闭着眼半睡半醒跟着牲口在转。实在熬不住了,我们便使奸耍滑,一人牵两个磙,轮换着跳到场边上的水渠里美美地洗上一澡,驱驱身上的燥热,惊一惊爬在眼皮子上的瞌睡虫。不过千万不能叫队长看着了,他会把你的裤子藏起来,逼着你光着屁股拉着缰绳在场上转两圈方才罢休。这是生产队长对付我们这些小孩子的最好办法。在那种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就特别恨地里怎么会长出那样多的麦子。打场时节,场头上支着两口直径一米的大铁锅,女人们的主要任务是不停地往铁锅里添茶水。七八个女人不停地往锅里添,赶场的男人们不停地喝进去再从身上冒出来滴在麦场上,循环往复好生忙乎。我们这些半大孩子正是害羞的年龄,在男人堆里光一次屁股倒也罢了,可要是被送水的女人们看到了,这人是丢不起的。于是便不敢随便造次。 翻场是打场工序中用劳力最多的。到了中午两三点,场面上看不到麦穗了就是男女劳力百十号一齐上场的时刻。一人一把权扬,相跟着排成长龙阵一趟趟往过翻,把铺在底下的翻上来再开始第二遍打碾。每每这种时候,才是我们这些半大孩子们能躺在树底下歇息的时刻。 打场的日子里,庄稼人最怕的是下雨。每当雨下得又急又大的时候,打麦场上就全乱了套,不管场打到了哪个阶段,麦秆上的麦穗麦粒还有多少,都得以最快的速度把铺满全场的麦秆先堆起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像打捞自己落水的孩子一般,顾不得雨滴在背上敲打,顾不得辛苦了大半天已饥肠辘辘,相互鼓舞着、呼喊着,能用的农具都用上了,没有工具的,就张开双臂奋力地抢着、堆着。不在场上干活的男女老少们从家里奔向了麦场,他们放下了刚刚端起的饭碗,放下了正在吃奶的孩子,向着麦场奔来了。他们明白,这是在龙口夺食,犹豫不得、含糊不得。电影《艳阳天》麦场戏中的画面难以摹其真。风住了,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再把堆起来的夹生麦秆摊开来晒干,继续重复雨前的故事。那年月雨多,每年夏天打麦子的时候泡几场雨是必然的,也练就了农民雨中夺食的超常本领,还让全生产队的社员们在雨水的洗礼中心更齐、劲更足。现今,收获季节回到乡下,看到越来越先进、既省工又省时的脱粒机,我的眼前总要出现孩提时代吆喝着牲口,拉着石磙碾场的镜头。 扬场更是一件完全仰仗天象的活计。打场结束,抖干净麦柴上的麦粒,捆好拉走麦柴,用木刮板把铺满了一个场面的掺在碎麦秸秆里的麦粒堆拢,进行最后一道工序——扬场。通常刮三到四级风最好,撮起一木锨,逆着风向抛向空中,麦粒就地落下,杂物吹向下风。然而天公好像偏要与人们作对,经常性地到了扬场的时候往往一丝儿风也不给。等啊盼啊,吹着口哨叫啊, “来风吧来风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长大成人之后仔细揣摩古人的诗句,体会自己参与打场的经历,更感到粒粒皆辛苦的滋味。 年轻的农民们啊,当你们使用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耕种收割的时候,你们可曾知道,你们的先辈曾经是在怎样落后和近似原始的耕作方式中痛苦地煎熬着。我曾算过一笔账,种一亩麦子,仅就劳动力的投入而言,四十年前后相比,减轻了二分之一还要多。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你难道不同意,奖给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500万元,你还能不服气吗? 2006年1月11日 P14-17 序言 细细算来,从我的上一本散文集《走向冰川》结稿,到动手写下这篇自序,刚好是两年的时间。才两年又要出一本散文集,对一个从政者,且本职工作并不清闲的公务人员而言,是难为了一些。 是感动。2005年10月,我的《地球那边的色彩》在报纸上连载之后,接到几位读者打来的电话,说他们特别用心地在收藏刊有我的文章的报纸,可还是被别人抢了先,没收全。找到报社,报社说,那段时间报社自留的报纸也被别人找光了。我请他们到我的办公室来。当我看到几位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别,而且素昧平生的同志,从我的手中接过打印文稿时那份快乐与满足,一种深深的感动充溢心胸。我愿为我的读者有更多的奉献。 是责任。这来自于我的领导。你还应该用文学作品反映人民的生活,提高滨河回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明白,这既是信任鼓励,又是我们宣传思想工作者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基本职责。基于以上双重的责任,两年来,按照组织的要求,在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撰写并发表了近10万字的政论文章的同时,创作了本书收录的60余篇散文随笔。 家乡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故土有作家深情的依恋,家乡人民的生产方式、生存状态永远是作家笔下反复咀嚼的养料。中国的农业用三十年走完了发达国家百年所走的路程。在这历史的变化中,前辈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渐渐成为淡远的往事与记忆。但是,尘封过往的印迹,却将留下隔断文明的隐痛。我们没有理由淡忘往事,因为那是有着祖辈勤勉农事、艰苦耕耘、奋斗不息、向往美好的心愿与足迹。或许,这就是我散文中的“农事乡韵”系列的写作初衷。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怎不忆江南。”读古人的诗,热恋家乡的赤子之情跃然纸上。我的家乡被誉为塞北江南。不仅有江南的“湖光水色、玉树琼枝、楼台亭阁、玲珑剔透”,“水光借天光增辉,天光映湖光增色”,“雪白梨花朵朵云,百鸟朝风芳草青”的温婉的、小桥流水式的景色;更有塞北大漠的雄浑与壮阔,黄河母亲的宽厚与激越。责任驱使我以对家乡的执著深情,饱蘸奔腾着婉辞华章的黄河水,写下了《梨花怡园古城湾》《罗山踏雪》等描写滨河回乡秀美山川的散文。我承认,字里行间有溢美的成分,但众多的人,按我文中的提示,换一副心情,用发现美、寻找美的视角在熟视不惊的山川大地上重新走一遭,又“谁不说俺家乡好”呢? 《地球那边的色彩》是绚丽多姿的。让思想跟着旅行的足迹,是我多年的习惯。用尽可能细腻的笔触描写异国他乡的旖旎风光,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享受,是我的追求。透过发达与繁荣,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寻求家乡建设的途径,是我的愿望。于是,域外的一组文字多了些思索的空间。 脚在走,心在动。就这样,在责任与良心的驱使下,在虽愚陋但执著的文学情结激励下,在文坛好友的帮助、指点、鼓励下,两年间我“走着、想着、写着”,搭进了所有的业余时间,汇成了这本集子。旨在对我的本职工作起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作用;旨在对关心我的读者以一份回报;旨在鼓舞我的同仁们为肩负的责任增加几份自信和厚重。 散文是易学难工的文体。我明白我的作品属于激情燃烧下的碎片,虽有真情实感,虽有哲理的思辨,但情急中词不达意,瑕疵之处定然有碍观瞻。为此,乞望读者多多赐教。承蒙厚爱,我的散文集《走向冰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出版之后,宁夏知名文艺评论家、散文家荆竹、朗伟、李凝祥、季栋梁均撰文给予鼓励。借《梦萦乡河》印行之际,特将其收录其中,作为感谢,也作为铭记。 作 者 二00六年三月二十六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