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程从效率这一环境经济学所关注的概念出发,介绍了从经济学角度思考环境问题必然涉及的外部性、产权、庇古税等内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有关运用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环境管理模式加以分析所涉及的内容。力图在理论、方法、应用、案例的安排上取得平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环境经济学教程/经济学系列 |
分类 | |
作者 | 张真//戴星翼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教程从效率这一环境经济学所关注的概念出发,介绍了从经济学角度思考环境问题必然涉及的外部性、产权、庇古税等内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有关运用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环境管理模式加以分析所涉及的内容。力图在理论、方法、应用、案例的安排上取得平衡。 内容推荐 本教程从效率这一环境经济学所关注的概念出发,介绍了从经济学角度思考环境问题必然涉及的外部性、产权、庇古税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本教程介绍了有关运用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环境管理模式加以分析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命令控制模式与经济激励模式的比较、实践应用以及不确定性对环境管理的影响等。在此结构上,本书力图在理论、方法、应用、案例的安排上取得平衡。本书适合于环境经济学以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同时,也可以作为从事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环境经济学 第二节 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环境经济学的相关学科 第四节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研究方法 第五节 环境经济学关注的主要问题 第六节 环境物品与环境问题 第七节 各国(地区)环境管理 本章思考题 第二章 环境保护的适度性 第一节 三个有关环境保护决策案例 第二节 个人关于环境保护的偏好 第三节 由个人价值形成的社会选择 第四节 对效用观点的批判 第五节 回顾三个案例 本章思考题 第三章 效率与市场 第一节 效率是什么 第二节 效率与竞争性市场 案例3-1 我国的落后生产力问题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供给、需求与效率 第四节 成本-收益分析 案例3-2 关于社会贴现现象 本章思考题 第四章 公害与外部性 第一节 有益公共物品与有害公共物品 案例4-1 山岙里的工业化 案例4-2 公地的悲剧 第二节 公益与公害的最优供给 第三节 有益和有害公共物品的定价 第四节 外部性 本章思考题 第五章 财产权 第一节 环境产权概念 第二节 污染权与免受污染权 第三节 科斯定理 第四节 有害公共物品及其交易 第五节 团体内部的交易 第六节 科斯定理的政策意义 案例5-1 淮河的环境权属于谁 案例5-2 家园问题与农村生活垃圾 本章思考题 第六章 庇古税 第一节 只有一个污染者时的庇古税 第二节 征税与补贴 案例6-1 什么场合下补贴是有效的 第三节 不充分的竞争 第四节 实践中的庇古税 案例6-2 从生活垃圾收费看环境税费的设计 第五节 绿税 本章思考题 第七章 环境管理政策 第一节 有关污染管理政策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污染管理的政治经济学含义 第三节 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模式 第四节 环境管理的复杂性 第五节 环境管理的主要问题 第六节 我国的环境管理 案例7-1 我国的考核体系 案例7-2 从国外环保产业看行业协会的作用 本章思考题 第八章 排污税(费)与市场化的排污许可 第一节 空间 第二节 时间 第三节 多种污染物 第四节 市场化排污许可的应用 案例8-1 国外风力发电与GCS系统 案例8-2 我国的排污权交易 第五节 比较管理分析 本章思考题 第九章 污染控制成本不确定条件下的环境管理 第一节 环境管理中激励机制的简单模型 第二节 混合管理模式 第三节 面源问题 案例9-1 化肥与农家肥的污染问题 第四节 道德风险 第五节 贯彻执行 第六节 环境管理政策的及时变动与长期稳定 本章思考题 第十章 风险与不确定性 第一节 何为风险 案例10-1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讨论 第二节 风险选择 案例10-2 不可逆性与保护主义 第三节 责任制在风险控制中的应用 本章思考题 第十一章 国际与地区间的竞争 第一节 收入效应与环境质量需求 第二节 地区间的竞争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 案例11-1 关于比较优势的扩展讨论 第四节 跨界污染 本章思考题 第十二章 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生产力增长 第二节 绿色国民账户 案例12-1 环境质量价值评估方法简介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 本章思考题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二节 地区间的竞争 政府间也存在为了经济目的而展开竞争的现象。这一状况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提供价格与质量各异的商品展开竞争。所不同的是,政府间的竞争是通过吸引投资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提高收入水平、保护本地现有企业的竞争优势等。政府的重要竞争手段一是包括关税在内的税收政策;二是包括环境管理政策在内的管理政策。例如,政府可能以低税率吸引投资;也可能通过补贴“提高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可能通过竖起关税壁垒保护国内产业;政府甚至有可能不惜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吸引投资。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各国收入水平悬殊,因此,国家间为吸引投资、发展经济而竞争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所关心的是环境管理政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所涉及的现象包括引进重污染项目、进口洋垃圾,或者是在不损害环境的情况下,通过对企业的污染控制进行补贴,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等。 在上一节的分析中,我们认为环境质量属于正常品,即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使得人们对环境质量有更高的要求。果真如此的话,各国就资本而进行竞争的最终结果可能是出现所谓“污染的天堂”,即重污染企业都集中到了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就是,穷国更倾向于放松环境监管以吸引国际资本,并最终导致污染企业云集于此。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政府在多大程度上会通过强化环境监管来保护本国企业的竞争力。例如,推行责任制,将出口商的责任由“银货两讫”延伸到所销售商品在丧失使用价值后的最终处置。 一、地区间竞争的简化模型 在这一部分,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是,政府部门是否会通过放松环境监管来吸引投资。从帕累托最优的角度看,吸引投资与政府所采取的环境政策无关。也就是,不论是宽松还是严厉,环境政策都不影响投资。但是,从次优的角度出发,如果政府已经对所进入的资本征收高额资本税的话,那么,放松环境监管将有效弥补高税收给投资者造成的额外损失,从而吸引资本进入。 假设具有同质性的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数量(L)不变,它们为吸引投资(K)而竞争,资本税率为t(t.既可能大于零也可能小于零。当t小于零时表示政府对进入本地的投资给予补贴),政府环境政策由其公布的污染物排放量E表示。L与K结合后在生产人们所需的各种商品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政府需要通过吸引投资来创造就业机会,从而提高民众的收入水平,同时,公众对环境质量也有所要求。政府征收资本税的必要性在于以此维持政府正常运行,并提供公共物品的供给。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函数为y(K,L,E)。图11-2所示是实现规模经济时,其中某个国家或地区资本投入与产出y的关系。由图11-2可知,产出y随资本投入量的增长而增长,同时,宽松的环境管制(有关部门公布的污染物排放量较高,E2>E1),也会使得产出水平提高。 假设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居民也是具有同质性的。其效用函数为U(C,E),其中C表示各种商品与劳务的人均消费量,由居民的个人收入决定。而个人的收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工资收入,这是由当地吸引投资的状况决定的;二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或各种补贴,这是由政府的税收收入决定的。E为当地的环境质量,因政府公布的污染物排放量的不同而不同。 在本节随后的部分,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投资者对于资本税率t和有关部门公布的污染物排放量E的反应。也就是,当排放量标准为E时,最优资本税率应当是多少?二是最优的排放标准E应当是多少? 二、最优资本税率 假设资本市场是一个竞争性市场,投资者的回报率为r,即如果投资者将数额为K的资本投向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话,那么,其回报应当是rK。如果政府设定的资本税率为t的话,那么,当其吸引的投资量为K时,政府征收的资本税为tK。此时,工资和利润为y(K,L,E)-(r+t)K。由于政府所征的资本税将以各种形式成为社会总消费基金的一部分,因此,社会总消费基金额为y(K,L,E)-(r+t)K+tK=y(K,L,E)-rK。这似乎表明征收资本税不会对社会总消费基金的额度产生任何影响,但是,资本税率会通过影响投资量而影响社会总消费基金额。(P220-221) 序言 本教程为环境领域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而设。西方的环境经济学教学通常假定学生已学过微观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但在我国,属于理科的环境科学、生态学科或工科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情况显然不是这样。 这是一个矛盾。环境领域真正纯理论的研究很少,相关领域的工作主体上是为了应对我们面临的环境挑战。从实践意义上讲,环境政策、管理、工程、研发、评价,都需要环境经济学的坚实支撑。因此,环境领域的研究生需要环境经济学的知识。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教程试图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地引入某些属于经济学基本概念的内容,较为详细地讨论其中的关键内容。在有关环境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介绍方面,本教程借鉴了Charles D. Kolstad的《环境经济学》(EnvironmentalEconomics)中的相关内容。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相关的原理、理论,对本教程的编写极具启发性。但是,由于篇幅与内容所限,这种介绍不可能是全面的。来自理工科的学生如果感到需要,应该更多地通过自学加以弥补。 在本教程的结构上,同样需要在理论、方法、应用、案例的安排上取得平衡。我们需要较为系统地介绍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这些理论不仅是成熟的,而且确实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对于这些理论,我们将以较为规范的方式描述。但是,本教程可能更为侧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说到环境经济学理论在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就不能不涉及一个我们很熟悉的词语:国情。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任何现象都往国情这个筐里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反之,无视我们的国情,认为发达国家由相关理论发展出的政策工具无条件适用于我国,也很难取得成功。正视现实、认真研究,才可能使一种正确的理论发展出正确的对策,并应用到正确的场合。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是一个转型中的、内部差距巨大的国家。西方的环境经济学的大背景是市场经济制度已经成熟,而我们的社会尚处于改革进程之中。由于这一差别,应该承认在西方社会对环境起到重大作用的某些政策工具,对我国的帮助是有限的,或者,其作用的发挥需要某些重要的配套条件。 环境经济学从根本上讲,是通过纠正市场失灵,也就是消除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使市场经济中的各类经济主体在适当的经济激励下纠正其不利于环境的行为。在宏观上,这意味着市场运行变得较好,能自动地产生环境效益。 但是,实现这一目标有一前提,就是强大的制度力量。发达国家一条关于环境保护的立法,通常能够有效实施。而发展中国家则很难做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不能例外。诸如环境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等出台了三十多年,至今只能获得极为有限的效果。所谓“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其实是缺乏驾驭市场的能力。 除这种直接的、以一项法规的实施效果为评价尺度的制度能力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制度因素影响着环境政策工具的效力。例如所谓“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干扰较大,但其背后又有多少制度因素导致了这种无节制的地方保护,至少,在我们讨论一种政策工具的可行性时是必须思考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的环境经济学必须充分注意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因此,可持续发展必须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 发展,包括发展的模式、目标、动力,或者发展的健康程度,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淮河治理十几年,投入600亿元,结果,水质不但没有变好,反而变差了。对此,虽然有必要探讨治理模式的改善问题,但完全从治理上找原因显然是不对的。况且,出问题的不仅仅是淮河,我国其他主要河流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污染严重、水资源开发过度、水生态退化的问题。 为什么会是这样?对此,只要注意观察我国几次环境出现较大退化的时期,就不难得到启示。远一点的1958年,近一点的1992-1993年,2002-2003年,其共同的特点都是脉冲式的经济增长导致脉冲式的环境衰退,经济上总量上台阶,环境下台阶。所有造成重大环境后果的经济过热虽然各有特点,但一些基本的方面是相似的:政府强行推动的经济高涨;投资驱动的外延增长;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遍地开花;能源、土地、水资源、原材料消耗急剧上升,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上一台阶。 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确实存在着严重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环境保护的努力如同巨浪中的一叶小舟,显得那么无力无助。所以,不关心我国的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不增强我国的经济可持续性,不消除那些使我国无法摆脱粗放经济增长轨迹的因素,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可能是难以扭转的。所以,我们认为,我国的环境经济学教科书需要以必要的篇幅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最后,本教程打算做到的一个要求是强化研究。对此,我们的基本做法,一是注意在教材中引入不同观点;二是在每一章列出思考题,这些思考题的目的除了巩固本章的教学内容外,更多的是要求学生面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中的棘手问题;三是关于案例的讨论。 不过,如上所述,我们面对的挑战是严峻的,本教程在某些方面也是尝试性的,肯定有许多做得不够的方面,希望本书的读者,包括同学和同仁们对其思想、结构和内容提出批评,帮助我们完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