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第一部系统介绍北京民俗文化发展进程,以及各类民俗事象丰富内容的,既通俗,又具有一定学术性的专著。本书的写作,力求通过对过去的回顾,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利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分析方法,从中探索出北京民俗文化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北京民俗地域性特点,以及在市场化运作方面的经验,为在北京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北京特色的民俗文化,提出一些新的课题和研究领域,特别是作者的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为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京民俗史话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常人春//高巍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第一部系统介绍北京民俗文化发展进程,以及各类民俗事象丰富内容的,既通俗,又具有一定学术性的专著。本书的写作,力求通过对过去的回顾,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利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分析方法,从中探索出北京民俗文化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北京民俗地域性特点,以及在市场化运作方面的经验,为在北京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北京特色的民俗文化,提出一些新的课题和研究领域,特别是作者的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为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内容推荐 本书是第一部系统介绍北京民俗文化发展进程,以及各类民俗事象丰富内容的,既通俗,又具有一定学术性的专著。它填补了北京民俗研究的空白。有利于广大读者在了解北京民俗史的同时,感受传统,亲近民间,领略中国文化,特别是北京文化的无穷魅力。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北京民俗概论 第1章 北京民俗的生成条件 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 第二节 人文环境 第三节 北京民俗集中、典型地体现了中国礼文化 第2章 北京民俗简论 第一节 北京民俗的含义 第二节 北京民俗的特点 第三节 研究北京民俗的意义 第四节 研究北京民俗的方法 第二篇 北京民俗史综述 第1章 史前时期至辽代北京地区的民俗 第2章 金中都的民俗 第一节 金中都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 第二节 金中都的民俗 第3章 元大都的民俗 第一节 元大都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 第二节 元大都的民俗 第4章 明代北京民俗 第一节 明代北京城的社会文化 第二节 明代北京的民俗 第5章 清代的北京民俗 第一节 清代北京民俗形成的人文背景 第二节 清代北京民俗 第6章 民国时期的北京民俗 第一节 清末以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北京民俗 第三篇 精神民俗 第1章 老北京的民间信仰 第一节 老北京民间信仰的特点 第二节 佛教与民俗 第三节 道教与民俗 第四节 老北京的民间信仰 第2章 庙会民俗 第一节 庙会的起源 第二节 源远流长的北京庙会 第三节 老北京庙会的分类 第四节 旧京庙会知多少 第3章 北京的民间文学 第一节 北京的神话 第二节 北京的传说 第四篇 物质民俗 第1章 老北京的居住民俗 第一节 家庭序列与四合院 第二节 四合院建筑的特色 第2章 饮食民俗 第一节 年节饮食 第二节 北京的小吃 第三节 寿庆、婚庆和丧葬期间的饮食 第3章 服饰民俗 第一节 旗袍——从男女长袍发展而来 第二节 体现民国精神的中山装 第三节 红白喜事与服饰 第四节 四时有序的衣饰 第五节 鞋与帽 第六节 普通民众的服饰 第五篇 行为民俗 第1章 人生仪礼 第一节 求子仪礼 第二节 洗三 第三节 弥月与“百岁” 第四节 办生日 第2章 婚姻仪礼 第一节 传统结婚仪礼程式 第二节 新式婚礼 第三节 传统婚姻的特点 第3章 丧葬仪礼 第一节 丧葬仪礼 第二节 旧时北京民间丧事的组织 第三节 葬后祭 第4章 年节 民俗 第一节 年禧 第二节 二十四节气与民俗节 日 第三节 立春 第四节 驱邪避灾话端午 第五节 中秋节与庆团圆 第六节 重阳、冬至 第七节 如何认识传统年节 附:老北京的传统年节 一览表(农历) 第5章 老北京的民间音乐 第一节 老北京的民间歌曲 第二节 北京曲艺与戏曲 第6章 北京的民间艺术 第一节 民间艺术的内涵 第二节 民间艺术的分类 第7章 娱乐民俗 第一节 民间体育 第二节 民间杂艺 第三节 儿童游戏 第四节 民间花会 第五节 年节娱乐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二、饮食习俗 女真原是驰骋草原的马上民族,畜肉是其主要食物。此外,乳及其制品,也是女真人的重要食品和饮料。牛羊乳酪是女真人日常生活和待客的主要食品。 《三朝北盟会编》政宣上帙之记载说,“女真人以半生米为饭,渍以生狗血及葱韭之属和而食之。”招待汉族使者时,用好研芥子,和醋伴肉食,以使汉使者感到秽污不可向口。 女真人的肉食来自家养的猪、羊、鸡、鹿、兔、牛、马、驴、犬,以及各种野生的动物。食用方法较简单,烧、煮或生食之。因此,菜肴的种类较简单。据说,黄鼠被视为肉中珍品。 饮酒在女真人中很流行。为了加强管理,金中都城内设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对酒实行榷酤。当时饮用的名酒不下200种。金中都存续期间,这些名酒大多被保留下来。金朝攻取北宋京都汴京,大批制酒工匠被掳到金朝的金中都,从而促进了这里酿酒工艺的进步。一时间,“燕酒名高四海传”,名酒被作为礼物赠送。这样一来,酗酒的事在中都就成为家常便饭,司空见惯。因嗜酒而误事者不乏其例。而因饮酒还需佐肴,所以造成奢侈浪费严重。官僚因此遭廷杖者不在少数。 饮酒的场合包括男女婚嫁、重大欢庆、将士出征、皇帝恩赐、祭祀天神、祖宗、亡者、朝廷大典等重大场合。 食茶是唐宋以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以畜肉为主的女真人来说更是重要,成为必需品。但此地不产茶,需自南方运至中都,这里成为茶叶贸易的中心。 赛茶的好坏,对于茶具、煎水及茶饼的鉴赏,成为中都斗茶的主要内容。食茶在各阶层中都很盛行,尤其是士者阶层。僧道之人也以此为雅事。 宋使金之际,往往以茶叶为礼物。像倪思于绍熙二年(1191年)使金,几次献上建茶花夸茶、密云龙茶、龙团、凤团、小龙茶等。 朝廷也像管酒一样,设立了专门管茶叶运输和销售的官员。泰和六年(1206年)十一月,尚书省奏,提出禁茶,以免因此项贸易而使金国的财政收入大量流失。 又由于北方天寒,生长蔬菜的季节较短。于是,腌渍蔬菜便成为女真及北方各族贮存、加工蔬菜的手段,也是不可缺少的副食品。 主食方面,以谷物食品为主,加工方法有炒米(即麦少)、粥、米饭(半生)、饼、馒头及糕点为主,加工方法简单,品种较单一,远不如畜肉在女真人饮食中的重要。 当然,这些情况在金中都时期不断被改变。由于女真统治者大量任用汉人参政,所以将大批汉人从中都迁往东北,同时又将女真人迁入中都等地,形成女真人与汉人的杂居局面。从而为女真人汉化,汉人女真化,以及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由此,必然带来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习惯和内容的变化。流传至今的北京饮食,还有一些就源于辽、金时期。像吃面时就蒜、吃饺子蘸醋、元宵为甜馅、炒面和油茶的盛行,以及糖炒栗子等。 三、服装、服饰习俗 由于女真族来自冬季漫长且寒冷的东北因此,衣着以皮毛、织布为主。多为厚重、较长的衣着。头发也较长,留辫子或髻,以色丝系之。 这些女真人原有的服饰,到了金中都以后,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汉化的过程。他们纷纷改着汉人衣冠,就连海陵王也“见江南衣冠文物朝仪位著而慕之”。而女真妇女的头饰也逐渐讲究和随意起来,她们或着逍遥巾,或裹头巾,很方便。 这当中,虽然颁布了一些限制女真衣装汉化的规定,甚至威胁违者要杖八十,但这一总趋势未能改变。 当然,文化的交流和影响必然不是单向的。汉人的衣着和发式也因此而发生了一些变化。据记载,早在辽代,金中都的汉人就有着胡服的。到了金中都时期,由于“蕃汉杂处”,女真“散居汉地”,特别是政府强令各族民众改着女真衣饰。这样一来,汉人中着女真衣装者不断增加,以至成为一种时尚。这当中,汉族妇女服饰受女真的影响不大,依然按照习惯巴头发挽成髻,据范成大《揽辔录》记载,讲究的再在上面用“珠珑璁冒之”。女真人的衣着、发式对南宋也产生了影响,从而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 四、居住习俗 按照《金志》和《三朝北盟会编》的记载,女真人的居室形制为:用木头立成墙,朝东南方向开门,室内南、西、北三面围成,皆为土炕,上下男女各居炕一面。在南北炕头做灶,以栅为门。烧火炕的燃料主要是树木,也有产自西山的“黑璺”(煤)。这种形制从女真早期就已形成,在金中都时期变化不大。只是作为金中都城中的主体建筑——皇城内的建筑,显然要富丽堂皇得多。在这周长九里三十步的内城,城门楼为双重,制度宏大,三门并立。尤其是应天门,“角皆垛楼,瓦皆琉璃,金钉朱户”。城内有文武楼、来宁馆、会同馆、千步廊等。驰道两旁则绿柳成荫,宫阙掩映。 五、婚姻习俗 在女真人建立金中都之前的很长时期里,原始婚制的残余依然存在。比如,父亲死了,儿子可以母为妻;兄死了,弟可以嫂为妻;叔伯死了,侄子可以婶为妻。当然,这种风俗在北方其他许多民族,像匈奴、乌桓、契丹等中都存在过。此外,还有一夫多妻婚俗。这一婚俗在金朝的存续期间一直如此。只是平民置妾要得到官方认可,履行一些手续。当然,朝廷对于婚姻习俗中的这些落后的内容,一直都是采取限制的措施,并不提倡。因为他们发现,这些旧的婚姻习俗非常不利于自身的繁衍。 在女真人与其他民族人通婚方面,统治者则采取听之任之,甚至暗中鼓励的政策。像泰和六年(1206年)金章宗就诏令屯田军户,同意他们与当地百姓通婚,从而巩固了都城,乃至边疆的长治久安。 在婚姻的民俗当中,相亲、订亲、成亲民俗都保留了本民族许多传统的东西,有些甚至源自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比如,订婚时男方的新人、亲属要带着酒和各种吃食前往女家,向坐在炕上的女家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一一拜礼,这叫“男下女”。不仅如此,男方还要牵上不少于10匹,多至百匹的好马,供女方挑选,然后将好的留下来,不好的退回去。 不仅如此,婚礼完毕后,男方还要留在女家干杂役,时间长达3年之久。3年满了再携妇回男家。此时,女方则陪送奴隶、牛马等。这一民俗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男下妻方居住的遗风。 为了维护婚礼本身的严肃和正规,政府曾专门颁布了婚礼制度,只是内容未能流传下来。 在婚俗方面,值得夸耀的是,早在女真早期,男女谈情说爱就较自由,少受中原儒家传统文化的束缚。 晚上,常常有外村的富家子弟来到此村,还带来大量的吃食和酒,邀请本村的姑娘大吃大玩。相中的就随来人一起回去。无疑,这种风俗也带到了金中都城中。据说城中穷人家的女孩往往“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称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这正是女真早期恋爱自由的体现。 P22-24 序言 本书是第一部系统介绍北京民俗文化发展进程,以及各类民俗事象丰富内容的,既通俗,又具有一定学术性的专著。它填补了北京民俗研究的空白。有利于广大读者在了解北京民俗史的同时,感受传统,亲近民间,领略中国文化,特别是北京文化的无穷魅力。 在今天可见的,介绍北京史地民俗的各类图书中间,从最早的《(析津志)辑佚》,到近代学者的《燕都丛考》和张次溪、金受申等人的作品,虽然对北京民俗有所介绍(有些介绍还很详细),但都囿于白描式的,甚至是专业点的介绍。 尽管近二十多年来关于北京史地民俗的图书如春天大地上的小草一样茁壮,而且出现了燕山出版社这样一批出版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涌现出了《北京旧闻丛书》这样大规模、集中一大批研究和叙述北京史地民俗的专家,出版了《老北京的风俗》(常人春著)。《红白喜事》(常人春著)等系列著名图书,但限于当时的形势,依然离读者和社会的需要有着相当的距离。 早在七八十年前,北京大学的一批学者就以收集歌谣的形式,开始了关于民俗的研究。周作人先生是将民俗学概念引进中国的第一人。但无论是在连年战火之中,还是在“左”倾意识占主导的年代,民俗学的发展一直受到不同形式的限制。 如今,面临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形势,中国的民族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迫使着人们去反思传统,寻找我们自己的根。所以,民间文化重新受到重视,民俗学逐渐成为显学。因为民俗更有利于我们从身边细节中去亲近传统,被浓浓的亲情所感动。 2003年开始的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工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有利于我们回过头来,重新认识我们的民俗,引起对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视。 民俗作为民间文化,直接来源于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体现民众的诉求,满足他们的精神和物质需要。它更是文人士大夫文化的基础。 北京的民俗文化,由于其所处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特殊环境,从而具有吸纳全国的民俗文化精华;经过统治者和文人的提倡和整理。又对全国各地产生影响这样一个特点。因此,北京的民俗文化不完全是一种地域文化,而更具有京师的特点。研究和了解它,有利于从一个侧面,来了解和把握中国民俗文化发展的特殊过程。 本书的写作,力求通过对过去的回顾,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利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分析方法,从中探索出北京民俗文化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北京民俗地域性特点,以及在市场化运作方面的经验,为在北京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北京特色的民俗文化,提出一些新的课题和研究领域,特别是作者的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为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民俗各领域的具体划分,历来存在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虽然民俗产生于民众的生活生产,但它又不简单等同于生产生活本身。而且,北京文化更多地还是体现在生活和消费领域,而主要不是体现在生产领域。这是由北京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性质决定的。有鉴于此,本书的介绍,重点在生活而不是生产领域。即便是在生活领域,有些重要的内容,比如商业民俗、民俗语言和民间艺术等,限于篇幅,也未能尽述,其中因由还望读者鉴谅。至于书中不妥,甚至舛误之处,谓读者、专家不吝赐教。 高巍 2005年中元节于北京 后记 1993年,常人春先生的《老北京的风俗》一书在燕山出版社一经出版,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此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老北京人生活习俗的主要方面,而这种写法以往还没有过,由此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老北京的风俗》在不断获奖的同时,成为出版社的畅销书,不断重印。 进人21世纪,随着对传统文化重视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介绍北京史地民俗的图书,画册,音像制品的踊跃问世,热爱北京,了解北京的欲求在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学生中间日益风行。包括一些来京就读的外地学生,或来京工作的新北京人,都把阅读此类图书,当成了解传统,增进修养的重要形式。大批此类读者的出现,不仅促进了北京史地、民俗类图书的出版,而且也对从事这方面研究和写作的专家、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当初那种白描式,体验式的,关于北京民俗的普及陛读物,就显得过浅,不够解渴。 2002年,著名历史学家朱耀廷教授,提出《北京文化史》的研究课题,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笔者有幸成为《民俗卷》的主要撰稿人。为此,我邀请北京民俗界前辈常人春先生合作,共同从事此项研究。2005年12月,此项研究获得审核通过。其成果就是这本《北京民俗史话》。 民俗是民众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由于它体现于生活的日常琐事当中,离“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较远,往往为文人雅士所不耻。历史上这方面留传下来的专著很少。 常人春先生的优势在于,他所生活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老北京风俗逝去前的最后辉煌期。他因家庭的关系,经常有机会参加婚丧嫁娶,年节和其他的社交活动,并善于观察和记忆。因此成为亲身亲历者,其所述内容具有较高的历史真实性。这是其他专家学者所或缺的。 对常先生所述内容,以及其他史料上的相关记载进行梳理,提炼,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和有机联系,并把这种浅识系统地表述出来,就有可能使“史”与“理”实现结合,从而产生既有大量史料作基础,又可以帮助读者发现它们内在的联系,从而促进深入了解,思考——这样一种较新型,系统,并带有一定学术味的专著。而这正是本书所寻求的价值取向,及其特点所在。 对此,读者当然可以见仁见智,包括提出反对意见。学问正是在这种不断的交流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因此,常人春先生和我都真诚地希望读者方家指正,以便推动北京民俗史的研究走向更大繁荣。 最后,感谢为本书的出版付出心血的黄玥岚女士,老北京网的诸位同仁和出版社的编辑。她们曾经是我的同事,此次依然一如既往地给予了我指导和帮助,这是本书出版的必要保证。本书的出版是我们共同的劳动成果。 高巍 丁亥年惊蛰后五日 子京东团结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